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浙江省人民医院带状疱疹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有后遗神经痛,分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组29例和非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组50例。对79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记录并分析带状疱疹类型、就诊时间、皮肤受累面积、有无前驱疼痛与后遗神经痛的关系。 结果 带状疱疹就诊时间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在5 d内就诊的带状疱疹患者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比例为13.3%,就诊时间超过5 d的带状疱疹患者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比例为42.2%,5 d以上就诊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带状疱疹的皮肤受累面积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带状疱疹皮肤小面积受累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为25.0%,带状疱疹皮肤大面积受累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为51.4%,带状疱疹受累面积大时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增加;带状疱疹前驱疼痛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带状疱疹有前驱疼痛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为47.9%,带状疱疹无前驱疼痛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为19.4%,有前驱疼痛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前驱疼痛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P<0.05)。 结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和带状疱疹的类型无关,和带状疱疹的就诊时间、皮肤受累面积和前驱疼痛相关。   相似文献   

2.
高秀云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2):1560-1561
目的:探讨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分析96 例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疼痛的特征及治疗方法,加强心理护理、疱疹局部皮肤护理、神经痛护理、饮食护理及健康指导等.结果:患者皮损痊愈,平均住院15天出院,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明显减少.结论:对老年带状疱疹患者进行合理治疗、配合全方位的综合护理,是缩短病程、减轻神经痛、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王丽华 《黑龙江医学》2014,38(2):225-226
随着中医药在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广泛应用,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极大地缩短了病程,降低了复发率.本文通过中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针药并用及针刺治疗和理化治疗等几方面,阐述了近几年中医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艾滋病并发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与无艾滋病的带状疱疹患者对照,分析艾滋病并发带状疱疹患者皮损面积、皮损类型、疼痛程度、疼痛时间、病程等临床特点。结果艾滋病并发带状疱疹组在皮损类型、疼痛时间、病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及复发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艾滋病患者容易并发带状疱疹,艾滋病并发带状疱疹临床症状重、病程长、易发生后遗神经痛和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5.
<正>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神经痛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在临床上治疗以止痛、缩短病程、防止继发感染和后遗神经痛为原则,若急性期疼痛控制不佳,40%的50岁以上患者可能会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1],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增加治疗成本。本文主要探讨早期小剂量使用普瑞巴林治疗老年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的疗效以及对后遗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确诊的207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发病诱因、数字分级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皮损分布与严重程度、实验室检查、治疗与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7例住院带状疱疹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3.1±16.0)岁,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17.4%患者合并2种以上基础疾病,51.2%患者发病前有明确诱因,60.4%患者具有前驱期疼痛,21.7%患者病程中伴有发热、皮损,以累及三叉神经眼支者最多,占36.7%;入院时NRS评分和皮损严重程度评分为中度或重度的患者占90%以上。治疗后19例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例遗留右上肢运动性麻痹。与同期门诊诊治的252例带状疱疹患者相比,住院带状疱疹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门诊患者(χ2=9.224,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损累及胸神经分布区、NRS评分高是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应加强识别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危险因素,早期进行规范与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与针灸联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到2014年11月于本院就诊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共25例,釆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观察临床效果以及护理满意率。结果 25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是96%,护理满意率是92%。结论中药与针灸联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护理,这样能够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心理护理心得体会,评价整体护理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78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措施,根据VAS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治疗后整体康复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加用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预后效果,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带状疱疹和神经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带状疱疹由潜伏在神经节内的疱疹病毒复苏复制而引起,疼痛可以迁延成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表现为受损神经支配的皮肤痛觉过敏、感觉减退、自发性烧灼样痛或电击痛。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带状疱疹易迁延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镇痛治疗以及提高免疫力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的疗包括重视早期带状疱疹神经痛治疗、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T淋巴细胞亚群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定,不同治疗方案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值与对照组比较。结果52例带状疱疹患者经胸腺肽a1治疗后CD3、CD4、CD4/CD8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率显著降低;52例经泛昔洛韦治疗后的CD3、CD4、CD4/CD8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24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CD3、CD4、CD4/CD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低下,加用胸腺肽α1治疗能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对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带状疱疹患者误诊的原因和预后进行分析,提高对带状疱疹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通过收集某一阶段皮肤科门诊带状疱疹患者首诊科室、误诊率、治疗时期、治疗措施、预后等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带状疱疹患者中首诊在皮肤科的占70.34%,首诊在非专科的占29.66%.在非专科的误诊率达92.76%.首诊专科及时有效治疗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0.26%;误诊患者因延误治疗时机后遗神经痛发生率20.9%.结论 带状疱疹首诊科室不在皮肤科时误诊率高,后遗神经痛发生率高,相关科室应提高对带状疱疹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经前列地尔与六神丸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顺序将所有患者划分为两组,即:研究组(18例)与对照组(1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基于常规治疗给予前列地尔与六神丸联合治疗;对比两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治疗前后VAS评分。结果:研究组18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之前,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之后,研究组的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经前列地尔与六神丸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3.
阿昔洛韦联合炎琥宁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昔洛韦联合炎琥宁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方法58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昔洛韦与炎琥宁合用为联合组,单用阿昔洛韦为对照组,于治疗后30天观察记录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在痊愈率及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均有明显差异,两组均无发生不良反应。结论阿昔洛韦联合炎琥宁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好,缩短病程并能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治疗机制、对后遗神经痛发生及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80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泼尼松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阿昔洛韦片、肌注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及α-2β干扰素粉针,观察组同时口服泼尼松片;分别在疗程后第四、六、八、十天按临床疗效标准进行评定和统计;在疗程结束后30、50、80、110d观察后遗神经痛患者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26%和79.55%(P<0.01),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分别为11.24%和23.86%(P<0.05);疗程结束后,不同时间段内治疗组后遗神经痛患者总的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可以尽早缓解疼痛、缩短带状疱疹病程,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及缩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总的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5.
贾巍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5):105-106
目的:探讨弥可保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治疗组20例三叉神经带状疱疹患者应用弥可保联合更昔洛韦,疗程半个月;对照组20例三叉神经带状疱疹患者应用维生素B12联合阿昔洛韦,疗程半个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止疱、结痂、脱痂、疼痛缓解、疼痛消失时间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弥可保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具有止痛迅速、缩短病程和使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显著降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36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治疗进行针对性护理。方法:全组病例采用神经阻滞治疗及口服中成药物,同时施以合理的护理措施。结果:全组病例经神经阻滞治疗及针对性护理后,显效26例,占72.2%;好转8例,占22.2%;无效2例,占5%。有效率为94%。结论:通过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实施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缩短病程,减轻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7.
刘洁  邓列华  罗育武  林泽 《广东医学》2003,24(2):173-174
目的:探讨老年带状疱疹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近4年来60岁以上因带状疱疹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4例患者中63%伴有各种基础疾病,68%的患者神经痛早于皮疹出现,皮疹分布多在三叉神经(31%)和肋间神经(33%)区域,合并症以黏膜受累为主,33%的患者出现后遗神经痛,平均疗程为18.8d。结论:老年带状疱疹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多,体质虚弱,临床以病程长、易出现并发症和后遗神经痛为特点,因此应加强早期治疗,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闫秋林  杨飞  梅奉侠 《吉林医学》2012,33(19):4198-4199
目的:探讨梅花针叩刺配合药物罐及实施系统护理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针对30例经梅花针叩刺配合药物罐治疗带状疱疹的患者进行系统护理,包括皮肤、疼痛、饮食、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结果:30例患者中27例痊愈,无后遗神经痛,3例患者伴轻微后遗神经痛。结论:对带状疱疹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中西医综合治疗及系统的护理,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疼痛,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朱合章 《河北医学》2011,(10):1365-1367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联合硬膜外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反应及治疗效果,结合理论与临床试验对比来证明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联合硬膜外阻滞能明显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方法: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予以分别治疗,然后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治疗后1、2、3、4周4组患者VAS评分均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几年来气候异常和科技发展带来的运动缺失,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是一种顽固性、难治性剧烈慢性疼痛性疾病,特别是在老年人中频发,给患者带来重大痛苦.带状疱疹并发神经痛一旦发病时间久,治疗起来十分困难.传统医学中西药一般以止痛和补充营养剂为主,化瘀、通络、止痛是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主要用药目的.经过医学临床的长期实践探索,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特点,逐渐摸索出了一套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相结合的方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文首先阐述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主要发病机制和原理,然后分析了医学临床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症状及诊断依据,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的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