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88年湖北省京山县龙泉乡发生间日疟局部暴发流行,我们于1989年8月进行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由于疟疾的监测监督工作的放松、媒介按蚊种群优势的变化、传染源输入和积累以及大量无免疫和低免疫人群的进入,导致局部的疟疾暴发流行。1988年疟史率高达18.21%,当地居民疟史率为14.03%,外来流动人口疟史率为66.67%。疟原虫镜检阳性率为29.93%,当地居民阳性率为25.07%,外来流动人口阳  相似文献   

2.
河路口锡矿区位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最南端,与广西富川县接壤,是以锡矿为主的多种有色金属矿,其范围约40km2,交通方便。曾疟疾流行严重。据1956年调查,锡矿区民工原虫阳性率为19.54%(178/911);当地村民原虫阳性率为12.2%(74/359),间日疟占88.76%(229/258)。经过大力防治,到1984年基本控制疟疾流行。自1985年起矿区开采逐渐扩大,大批民工进人矿区,至1987本地和外地采矿民工达5700人,引起矿井及其附近村庄疟疾暴发流行。为探讨矿区开采对疟疾流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徐州市疟疾流行情况及防治对策徐州市卫生防疫站吴步华闫家仿杨新成姜本启张明甫娄培安徐州市属于以中华按蚊为唯一媒介的间日疟流行非稳定性疟区。为加强疟疾防治,现分析徐州市疟疾流行势态如下:1流行概况1960年暴发流行时疟疾发病率达39.53%,1971年第...  相似文献   

4.
大丰县基本灭疟后的监测措施江苏省大丰县卫生防疫站224100杨仲生大丰县属非稳定性间日疟流行区,6~10月为流行季节,中华按蚊是唯一的传播媒介。解放前后,历年均有疟疾发生和流行。1960、1971年曾发生过两次暴发流行,发病率高达19.5%和19.7...  相似文献   

5.
<正> 我省黄淮平原地区在历史上不断出现间日疟的暴发流行,发病很不稳定,常呈现此起彼伏的现象。建国以来,曾出现了两次较大的疟疾暴发流行。1970年该区发病率高达26.8%。为了探讨该类地区间日疟的防治对策,为控制和消灭疟疾提供科学依据,1981年根据卫生部下达的科研项目,在鹿邑县观堂疟疾防治试点开展了此项研究工作,现将五年来的实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张志才  胡传强 《健康天地》2009,3(12):118-118
新沂市是中华按蚊为唯一传播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60年代和70年代曾发生2次暴发流行,发病率分别高达45.49%和35.21%。经过30多年坚持不懈的综合防治,1989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标准,1990年发病率降至1/万以下。之后每年疟疾发病一直处于散发状态,为探讨本市疟疾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控制疟疾发病,作者对全市2000—2009年发生的68例残存疟疾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灭疟后期疟疾病例调查分析马学云杨永彪①(临沂市兰山区卫生防疫站,山东临沂,276002)临沂市属间日疟流行区,中华按蚊为唯一的传疟媒介,建国后曾发生两次暴发流行。经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到1985年,疟疾发病率降至0...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1981~1985年疟疾暴发性流行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云南省疟疾发病逐年下降,然而每年仍有小范围的疟疾局灶性暴发。暴发性流行的村寨平均发病率为15.22-70.82%,原虫率为6.36%-34.69%,恶性疟原虫34.55%-63.63%。引起暴发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地有残存的疟疾传染源,同时媒介按蚊密度较高。防治对策采用消灭传疟媒介和消灭传染源并重的综合措施,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深圳建市前后45年疟疾流行动态与防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圳是我国最早开发的经济特区,历史上曾出现两次大面积间日疟暴发流行。主要传疟媒介为嗜人按蚊。45年来,根据不同时期的疟疾发病特点,采用因地制宜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使疟疾发病在社会经济发展、流动人口剧增情况下得到较好控制。  相似文献   

10.
那坡县两次疟疾暴发流行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那坡县于1987年和992年先后有9个和8个自然屯发生疟疾暴发流行,平均带虫发病率分别为20.2%和9.48%,最高发病率分别达41.18%和25.41%,居民疟原虫率分别为25.79%和17.16%,最高达50.91%和41.94%,恶性疟原虫分别占91.0%和80.0%,其中有6个和2个屯的阳性者全为恶性疟,引起两次疟疾暴发流行,是内部传染源逐年积累所致,同时,由于三级疟网不健全,造成传染源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疟疾流行态势。方法:分析各县(市)疟疾疫情报告。结果:全省疟疾流行可分为4个时期,即暴发流行期(1971~1977)、流行期(1978~1986)、基本控制期(1987~1992)、流行稳定期(1993~1997)。经分析表明:在不同的疟疾流行期及不同媒介地区,随着发病率的不同,疟疾病人分布范围及发病高峰日、流行期亦不同。结论:27年间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并形成一定的周期性,年均下降速率为27.07%。  相似文献   

12.
左于会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8):1515-1515,1519
淮安市(原淮阴市)地处江苏北部,总人口490余万人,以间日疟流行为主。历史上曾在1960、1970年发生过2次疟疾暴发流行,年发病率分别为38.6%和36.0%。经过30多年的积极防治,疟疾发病从1975年前的流行阶段转至80年代的控制阶段,至90年代已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强化疟防后期监测管理,巩固防治成果,现对十五期间全市疟防管理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形势的发展,流动人口逐渐增多。由于人口流动引起疟疾流行而造成的危害日趋突出。我县在1978年以前,连续十多年疟疾发病率稳定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1978年以后,由于大量的外地民工流入我县修路和砍伐树木,连续五年发生疟疾流行;1983年在局部地区还发生了疟疾暴发流行,疟疾发病率达19.8%,原虫率11.4%。1934年以后,我县通过加强对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不但很快控  相似文献   

14.
泗洪县天岗湖乡2000年出现疟疾疫情回升,当年共发生19例疟疾病例(比1999年上升533.3%),2001年出现间日疟局部暴发为了解疟疾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疟疾流行规律和趋势,江苏省于2005年在该乡设立了疟疾监测点。现将监测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商水县基本消灭疟疾10年后引起疟疾局部暴发流行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使疟疾发病率下降。但疟疾防治工作仍不能松懈。  相似文献   

16.
5省疟疾联防的作用与意义浅析湖北省卫生厅吴兴荣苏鲁豫皖鄂5省属不稳定疟区,建国以来先后发生了3次大面积疟疾暴发流行。1970年发病2198.4万人,占当年全国疟疾病例总数的90%以上,不少县(市)的发病率达到或超过50%,直接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健...  相似文献   

17.
鹿邑县观堂公社于一九七○年夏秋季发生间日疟暴发流行,根据疫情统计,当年发病率达43.33%;一九七一年我组曾进行了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证明当年该地仍处于暴发流行的持续阶段,并建议采取消灭传染源和传播媒介并重的综合性措施(1)。一九七二年在公社党委统一领导下,广泛发动群众,继续采取综合性措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灭疟效果,疟疾发病较一九七一年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南阳市疟疾发病规律,分析疟疾回升原因。方法采用“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对南阳市疟疾疫情进行分析。结果1995年桐柏县南部山区发生疟疾局部暴发流行并波及相邻的唐河县部分乡镇,全市疟疾发病数由上年的119例突增之2616例,2000年发病数达到3688例。通过采取控制传播媒介和传染源管理并重的综合性防治策略,疟疾发病出现稳步下降的态势,自2001年-2005年,连续五年均为散发病例。但是,2006年疟疾疫情回升,2007年继续回升到1363例,比2006年上升25.85%,部分县乡出现暴发点。结论此次疟疾回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疟疾周期性流行特点的影响,也与传染源管理不力有关,还可能与社会和自然因素以及传播媒介的变化相关联。  相似文献   

19.
曹陆军  王健 《中国公共卫生》1999,15(12):1130-1130
南通市属中华按蚊为单一传播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地区,在60、70年代曾先后两次发生间日疟暴发流行,年发病率高达28-73%(1960年)和7-36%(1972年)。经过近40年的积极防治,特别是5省疟疾联防以来,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1987年下降到2-4/万。1988年以后采取以疫情检索、清除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疟防工作又取得了显著成绩。防治措施 (1)组织措施:南通市下辖2区6县(市),除2区不属疟疾流行区外,我们对6县(市)根据其流行程度实行了分类指导。各级医疗单位都把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列…  相似文献   

20.
如东县是间日疟中低度流行区,60年代和70年代曾发生两次暴发流行,发病率最高的1960年和1973年达30.1%和5.7%。四十多年来,通过加强对疟防工作的领导,健全防治网络,开展大规模的普查普治,建立疟疾镜检站,及时发现病人和正规治疗等措施,发病率逐年下降,1988年全县的疟疾发病率首次降至1/万以内,1992年起又进一步降至1/10万以下,于1998年通过了江苏省卫生厅组织的基本消灭疟疾达标考核。实现基本消灭疟疾,标志着我县疟防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同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防治阶段,要巩固和发展疟疾防治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