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水平与难治性淋巴瘤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60例初治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NK细胞的活性,化疗后随访分为难治组30例、有效组30例,以20名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淋巴瘤患者组化疗前外周血CD+4、CD+4/CD+8、NK细胞数比健康对照组低(30.17±8.63与46.52±1.39,t=12.218,P<0.05;0.86±0.45与1.64±0.05,t=11.225,P<0.05;12.39±7.08与19.29±0.84,t=6.365,P<0.05),CD+3、CD+8细胞数比健康对照组高(76.14±10.71与70.48±1.44,t=-3.439,P<0.05;40.28±14.03与28.35±0.73,t=-5.625,P<0.05)。难治组化疗前外周血CD+4、CD+4/CD+8、NK细胞数比有效组低(27.70±7.81与33.13±8.82,t=2.163,P=0.036;0.67±0.27与1.10±0.52,t=3.272,P=0.003;9.87±6.60与15.40±6.58,t=2.771,P=0.008),而CD+3、CD+8 细胞数比有效组高(79.67±8.18与71.91±12.00,t=-2.540,P=0.015;44.70±13.99与34.98±12.41,t=-2.416,P=0.020)。结论 淋巴瘤初治患者化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NK细胞活性的检测,对判断、预测容易转归为难治的患者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正常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外周血与骨髓移植物中I型树突状细胞(DC1)、Ⅱ型树突状细胞(DC2)的数量及DC2/DC1比例的影响。方法 以G-CSF 每天10 μg/kg动员5 d后,以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1例G-CSF动员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物及20例G-CSF动员的异基因骨髓移植物中的DC1、DC2数量及DC2/DC1比例,并与8例正常供者动员前外周血及10例健康者动员前骨髓进行比较。结果 动员前后骨髓DC2由14.37×106/L增至29.68×106/L(t=2.433,P=0.022),而骨髓DC1分别为13.77×106/L和18.88×106/L(t=0.625,P=0.541);DC2/DC1比例在动员后为1.83±0.81,较动员前的1.12±0.32明显升高(t=2.685,P=0.013)。正常供者以G-CSF动员前、后移植物中外周血 DC2数量分别为14.92×106/L和26.76×106/L(t=2.390,P=0.029),DC2/DC1比例分别为1.00±0.37和2.02±1.43(t=2.158,P=0.044),但外周血DC1分别为14.21×106/L和18.02×106/L(t=0.625,P=0.541)。结论 移植前以 G-CSF动员正常异基因干细胞移植供者,可选择性提高外周血及骨髓移植物中DC2的数量,而DC1数量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198名健康供者每天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10)μg/kg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第5天开始采集。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行单个核细胞(MNC)计数,流式细胞术(FCM)行CD+34 细胞计数。分析供者性别、身高、年龄、采集当天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对动员采集效果的影响。结果 所有供者均成功动员采集,采集当天的MNC计数平均为(4.19±1.96)×108/kg,CD+34 细胞计数平均为(2.98±1.40)×106/kg;MNC和CD+34细胞计数与供者性别、身高、年龄无关;采集当天外周血WBC计数与MNC、CD+34 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9201,P=0.0035;r=0.8420,P=0.0149);采集当天外周血WBC计数≥20.0×109/L的供者比<20.0×109/L的供者采集效果更显著(F=4.688,P=0.0013;F=4.622,P=0.0006)。结论 rhG-CSF动员的健康供者采集当天外周血WBC计数是一项预测CD+34细胞采集数量的简单、可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成年人伴CD2表达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D+2 B-ALL)的免疫表型特征,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及多种单克隆抗体检测18例成年人CD+2 B-ALL及68例CD-2 B-ALL患者的免疫表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CD+2 B-ALL的发病年龄明显小于CD-2 B-ALL,18例成年人CD+2 B-ALL的大部分表面标志物与CD-2 B-ALL相似,其中CD10表达水平[(73.78±26.67)%]高于CD-2 B-ALL[(52.84±3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P<0.05),CD33表达水平[(15.46±27.41)%]则低于CD-2 B-ALL[(31.15±2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P<0.05);所有B-ALL患者都高表达CD3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2 %(13/18)和80.9 %(55/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P>0.05)。CD+2 B-ALL的CD20阳性率明显低于CD-2 B-A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8,P<0.05)。CD+2 B-ALL伴髓系抗原(CD13或CD33)表达率为44.4 %(8/18),明显低于CD-2 B-ALL 的72.1 %(49/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P<0.05)。结论 成年人CD+2 B-ALL与CD-2 B-ALL具有相似的免疫表型,主要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转化,CD+2 B-ALL伴髓系抗原(CD13、CD33)及CD20表达明显低于CD-2 B-ALL,提示成年人CD+2 B-ALL可能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外周血CD+3 CD-4 CD-8 T细胞(DNT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ALL患儿及24例健康小儿外周血DNT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 T细胞、CD+3 CD+4 T细胞及CD+3 CD+8 T细胞水平。结果 DNT细胞、CD+3 T细胞、CD+3 CD+4 T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93±3.75)%比 (8.19±3.21)%(t=3.4,P<0.01);(49.99±11.70)%比(64.13±11.39)%(t=4.1,P<0.01);(28.30±7.56)%比 (34.61±6.43)%(t=3.2,P<0.01);而CD+3 CD+8 T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为(31.19±9.89)%比(24.33±4.24)%(t=3.1,P<0.01)。结论 ALL患儿外周血DNT细胞及T亚群的变化提示患儿体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这可能与ALL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猕猴间充质干细胞(MSC)静脉异体输注后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MSC;不做其他处理,将异体MSC 静脉输注给受者猴,通过定期监测外周血象、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T细胞亚群来判断MSC输注后受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 成功培养了猕猴的MSC。异体MSC 输注后,受者无明显毒性反应、排异表现及血象变化。可以在一定时间内(2周左右)抑制受者T细胞在MLR中的增殖活性,受者猴A2、A3及A4输注MSC 的数量分别为4.0×105/kg、1.0×106/kg、2.0×106/kg,在输注后第14天时,MLR的相对反应值(RR)与输注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分别从(46.0±2.6)%、(40.9±2.3)%、(48.3±2.0)%降至(40.4±1.73)%、(33.0±2.1)%、(39.0±1.0)%(F=10.19,P=0.023;F=2.593,P=0.013;F=28.431,P=0.003),输注后第30天时RR均恢复到输注前水平;统计结果显示,抑制程度(ΔRR)与输注MSC 数量呈正相关(F=27.413,P=0.038)。A4是输注MSC 数量最多的受者,输注后第14天开始,外周血CD+3、CD+3 CD+4、CD+3 CD+8细胞的百分比与输注前相比有所降低,在输注后第30天左右恢复至输注前水平。结论 单纯体内输注异体MSC,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抑制受者T细胞的免疫活性;免疫抑制程度与输注MSC数量呈正相关。MSC 特殊的免疫学特性使其具有深远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CD+8 自然杀伤(NK)T细胞表面受体NKG2D和NKG2A的表达,探讨二者表达失衡与肺癌免疫逃逸的关系。方法 选择95例原发未治疗的肺癌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 NKT细胞表面受体NKG2D和NKG2A的表达,以50名健康人为对照。结果 肺癌组CD+8 NKT细胞NKG2D+表达率[(77.07±5.77)%]明显低于对照组[(84.13±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4,P<0.05);在TNM分期中,Ⅰ~ⅢA、ⅢB、Ⅳ期患者CD+8 NKT细胞NKG2D+表达率依次为(81.07±5.02)%、(76.95±4.70)%、(72.80±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4,P<0.05)。肺癌组CD+8 NKT细胞NKG2A+表达率[(33.58±8.82)%]明显高于对照组[(25.31±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P<0.05);在TNM分期中,Ⅰ~ⅢA、ⅢB、Ⅳ期患者CD+8 NKT细胞NKG2A+的表达率依次为(25.10±6.93)%、(33.24±3.76)%、(43.64±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73,P<0.05)。结论 肺癌患者CD+8 NKT细胞表面NKG2A和NKG2D表达失衡可能抑制该细胞的杀伤功能,而这可能是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周血CD+8 NKT细胞活化受体NKG2D及其分泌性配体sMICA检测在食管癌、贲门癌诊断及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3例患者确诊后(29例手术患者术前14 d及术后14 d)及30名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外周血CD+8 NKT细胞中活化受体NKG2D阳性细胞百分比测定,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sMICA含量测定,并各自进行差异性分析,同时对两者进行依从性分析。结果 患者外周血CD+8 NKT细胞中NKG2D阳性细胞百分比为(77.632±8.97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9.053±6.515)%(t=-6.113,P<0.05);TNM分期Ⅱ、Ⅲ、Ⅳ期患者依次降低(F=99.251,P<0.01);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均低于无区域淋巴结转移者(t=-10.384,P<0.01);鳞状细胞癌高于腺癌(t=9.899,P<0.01);术前均低于术后(t=-4.319,P<0.01)。患者血清sMICA的含量为(326.28±85.407)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0.00±22.560)pg/ml(t=7.292,P<0.01);Ⅱ、Ⅲ、Ⅳ期患者依次增高(F=63.355,P<0.01);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均高于无区域淋巴结转移者(t=7.770,P<0.01);鳞状细胞癌低于腺癌(t=-7.593,P<0.01);术前均高于术后(t=7.027,P<0.01)。血清sMICA对外周血CD+8 NKT细胞活化受体NKG2D有抑制作用(F=142.773,P<0.05),决定系数R2=0.7368。结论 外周血CD+8 NKT细胞活化受体NKG2D及其分泌性配体sMICA含量的测定有助于食管癌、贲门癌分期的临床辅助诊断,对判断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并可作为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速率法、免疫法检测74例NHL患者血清CHE、LDH、β2-MG值,根据血清CHE均值5750 U/L分成低CHE水平组38例与高CHE水平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LDH、β2-MG水平。结果 低CHE水平组与高CHE水平组血清CHE、LDH、β2-MG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14.2±1207.1)U/L、(435.7±364.4)U/L、(4.3±2.9)mg/L;(7898.2±1550.5)U/L、(247.4±134.8)U/L、(2.7±1.2)mg/L](t=10.510,P=0.000;t=2.969,P=0.005;t=3.043,P=0.004);两组年龄、病理类型、WBC、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6,P=0.868;χ2=0.751,P=0.386;t=1.626,P=0.111;t=1.987,P=0.056);两组性别、Ann Arbor分期有明显不同,低CHE水平组以男性(χ2=5.432,P=0.020)、Ann Arbor Ⅲ~Ⅳ期(χ2=9.394,P=0.024)患者为主。低CHE水平组血红蛋白含量[(97.6±25.8)g/L]低于高CHE水平组[(113.4±15.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0,P=0.002)。结论 NHL患者CHE低活性与年龄、病理类型、WBC、Plt无关,与男性、Ann ArborⅢ/Ⅳ期、贫血、LDH、β2-MG高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改变及其与细胞免疫功能、临床分期及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5例患者及20名健康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ELISA法测定外周血清中sIL-2R及VEGF的水平,速率法测定血清中LDH的含量。结果 DLBCL患者血清CD+4、NK细胞数及CD+4/CD+8 比值均低于健康对照[(68.62±12.82)%比(73.00±6.12)%,(14.28±7.93)%比(39.49±12.01)%,(1.03±0.84)比(1.45±0.28),均P<0.05]。DLBCL患者血清sIL-2R明显高于健康对照[(501.50±157.70)μg/L比(128.30±82.40)μg/L,P<0.001],DLBCL Ⅲ~Ⅳ期患者血清sIL-2R水平高于Ⅰ~Ⅱ期[(618.38±192.22)μg/L比(432.45±75.48)μg/L,P<0.05],DLBCL有B症状患者血清sIL-2R水平高于有A症状患者[(616.50±183.03)μg/L比(441.52±103.48)μg/L,P<0.01]。DLBCL患者血清VEGF、LDH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304.03±163.05)pg/ml比(156.25±47.83)pg/ml,(300.74±300.91)U/L比(177.00±32.14)U/L,均P<0.05]。血清sIL-2R的高表达与CD+4/CD+8 比值低相关(r=0.4635,P<0.05),与血清高表达VEGF、LDH有相关性(r分别为0.447、0.448,均P<0.05)。结论 DLBCL高表达sIL-2R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体内肿瘤负荷、疾病进展及侵袭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不同切除方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连续收集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接受手术治疗的41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SLND)组216例,淋巴结采样术(LNS)组199例.检查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d及术后7d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C)及淋巴细胞中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对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SLND组术后各时点全血中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NK细胞比例均低于L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d:淋巴细胞(0.95±0.57)×10^9/L比(1.10±0.65)×10^9/L,CD8+T淋巴细胞(19.53±6.48)%比(20.93±6.70)%,NK细胞(17.36±6.06)%比(18.57 ±5.97)%,均P<0.05;术后7d:淋巴细胞(0.86±0.53)×10^9/L比(1.00±0.60)×10^9/L,CD8+T淋巴细胞(17.27±5.64)%比(18.40±5.26)%,NK细胞(13.11 ±4.84)%比(14.20±5.30)%,均P< 0.05];术后3d时LND组CD4+T淋巴细胞低于SL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59±6.53)%比(31.19±6.32)%,P<0.05],术后7d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64±6.65)%比(37.20±6.83)%,P>0.05].结论 与SLND相比较,LNS可以减轻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改良CVP联合rhG—CSF方案对血液肿瘤和实体瘤41例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动员及造血重建效果。方法: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采用改良CVP联合rhG—CSF动员方案,完成APBSCT41例(血液肿瘤32例,实体瘤9例),平均年龄39.6岁(18岁~67岁)。WBC升至4.0×10^9/L左右采集单个核细胞(MNC)并计数MNC和CD34^+细胞数;预处理结束48h~72h回输MNC。结果:动员期间患者WBC均降至1.0×10^9/L以下,PLT 40×10^9以下。34例1次采集成功,7例(双次移植5例)作第2次采集。采集MNC数0.9×10^8/kg~8.3×10^8/kg(2.8±2.0×10^8/kg),CD34^+细胞1.1×10^6/kg~9.4×10^6/kg(3.2±2.6×10^6/kg)。预处理后所有病例均达到骨髓抑制,WBC恢复到1.0×10^9/L时间为+8~+16d(平均+11.3d);38例PLT恢复到50×10^9/L时间为+13~+22d(平均+16.8d),3例P1月恢复延迟,最长+35d。随访15~65个月,持续完全缓解19例(46.3%),部分缓解或好转13例(31.7%),总有效率78.0%,无效9例(22.0%),无1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其中5例带瘤生存,17例死亡)。结论:改良CVP联合rhG—CSF动员方案行APBSC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和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难治性贫血(RA)及-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评估MDS患者免疫功能状态及环孢素(CsA)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MDS-RA及-RCMD患者和13名健康对照外周血标本进行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检测MDS-RA及-RCMD患者在应用以CsA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结果 MDS组的Th细胞(CD3+CD4+)、Th/Ts(CD1+CD8+)比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35.72±5.02)%比(45.73±2.15)%、(1.89±0.51)%比(2.41±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39、3.64,均P<0.05);Ts细胞的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29.07±3.88)%比(21.80±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7,P<0.05);治疗前后Th细胞、Ts细胞、Th/Ts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分别为(38.19±4.98)%、(26.03±3.03)%、(1.96±0.35)%,t值分别为0.39、2.65、3.57,均P<0.05).CsA治疗6个月后有效和无效组比较,Th细胞[(42.79±7.74)%与(36.46±1.28)%]、Ts细胞[(22.14±3.91)%与(27.51±2.84)%]、Th/Ts比值[(2.40±0.40)%与(2.08±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7.65、3.77、3.57,均P<0.05).结论 MDS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失调导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CsA可改善MDS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Ⅰ) [rhIL-11(Ⅰ)]对恶性实体瘤患者放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成都军区总医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放化疗后血小板计数(PLT)< 50×10^9/L的恶性实体瘤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rhIL-11(Ⅰ)25 g·kg^-1·d^-1皮下注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当血小板升至正常(PLT≥100×10^9/L)或血小板升高绝对值>50×10^9/L时停药.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周期中患者生命体征、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肺功能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放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值平均为(27.4±7.6)×10^9/L,与对照组平均值(28.1±7.9)×10^9/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3,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升高最高值平均为(116.3±22.8)×10^9/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2±21.3)×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1.092,P<0.05).观察组患者血小板<50×10^9/L持续天数平均值为(4.3±1.7)d,血小板从最低值升至绝对值大于5万的平均时间为(6.8±2.4)d,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347,P<0.05; t=15.196,P<0.05);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可耐受,未出现Ⅲ、Ⅳ度不良反应.结论 rhIL-11(Ⅰ)对于治疗恶性实体瘤患者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T细胞共刺激分子ICOS及其亚群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8例胃癌和21例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其共刺激分子ICOS的表达。结果胃癌组与对照组比较:CD3^+T细胞表达(53.61±13.84)%和(72.07±7.83)%,P〈0.01;CD3^+CD4^+T细胞表达(29.84±9.71)%和(38.79±5.08)%,P〈0.01;CD3^+ICOS^+T细胞表达(25.80±10.56)%和(O.82±0.98)%,P〈0.01;CD3^+CD8^+ICOS^+T细胞表达(1.57±1.99)%和(0.02±0.04)%,P〈0.01;CD3^+CD8^+ICOS^-T细胞表达(16.06±6.94)%和(20.56±6.54)%,P〈0.05。胃癌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周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T细胞数量明显减少,T细胞共刺激分子ICOS表达增高,CIM’T细胞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白血病干细胞表面分子P-选择素(CD62P)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56例初治AL患者骨髓CD62P的表达情况,以15例健康成年人骨髓标本为对照。结果 3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干细胞(CD+45 CD+34 CD-38)中CD62P平均表达水平为(6.72±7.64)%,12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干细胞(CD+45 CD+34 CD+19)为(3.46±2.51)%,6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干细胞(CD+45 CD+34 CD+7)为(6.23±4.95)%,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04±1.23)%](t值分别为2.847、3.284、3.091,P<0.01)。经过正规方案治疗后,完全缓解组患者CD62P表达与健康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7,P>0.05)。另外CD+62P的AML及T-ALL患者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CD-62P 患者(t值分别为4.153、8.095、8.289、7.235、8.692、9.832,P<0.05);而CD+62P与CD-62P的B-ALL患者无明显差异(t值分别为0.340、1.142、0.019,P>0.05)。结论 CD62P是血小板活化的标志物之一,在不同类型的AL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AL骨髓造血干细胞中CD62P可能作为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的标志,以及临床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微波消融治疗荷肿瘤后小鼠的Treg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微波消融治疗荷瘤小鼠后的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建立H22荷瘤小鼠模型,分为荷瘤对照组和微波消融组.微波消融荷瘤小鼠肿瘤.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中的CD4+CD25+T细胞、CD25+FOXP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结果:与荷瘤对照组相比,微波消融治疗后21天、28天组小鼠CD25+FOXP3+T细胞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术后28天下降更为明显(P<0.01).微波消融术后各组小鼠CD4+/CD8+比值明显增高(P<0.05).结论:微波消融治疗减低Tregs比例可能是热消融治疗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作用的主要机制.微波消融治疗肿瘤后,Treg数量下降及功能降低,且CD4+/CD8+比值升高,提示了微波消融治疗肝癌可以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