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冠心病有效而又持久的方法,随着医学水平的飞速发展.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成功率也越来越高,而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我院2005年7月~2009年4月对15例冠心病病人行非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愈来愈广泛地在临床推广应用.该技术的应用可避免体外循环(CPB)对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干扰,无心肌再灌注损伤,无血液系统的病理改变,因此有利于保护患者的心肺功能,减少心率失常、低心排血综合征、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肺部及脑部并发症的发生[1].由于该方法对机体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成为目前冠心病手术治疗的一种重要选择[引.我院2005年10月-2007年5月行26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麻醉分析,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成功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术前用药选择、术中管理方法、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提供成功经验。结果:64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前有脑梗塞病史,术中由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改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术后第13天合并大面积脑梗塞及上消化道出血,家属放弃抢救出院。全组无麻醉死亡。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管理难度大,术中应及时正确处理各种血流动力学变化,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86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应用左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搭桥84例,单用大隐静脉搭桥2例,搭桥数2~4支/人。围术期死亡2例,其余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明显缓解。带气管插管时间(8.2±2.2)h,在ICU治疗(39.2±4.6)h,住院(13.2±2.4)d。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简便、安全、有效、经济,适用于左主干病变、3支病变及心肌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5.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是当今微创心脏外科的热点手术方式[1],是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的,可以避免或降低与常规体外循环有关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体外循环损伤等并发症,具有出血和输血少,气管插管拔管早,进食早,恢复快等优点[2]。我科2002年12月—2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术中护理配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56例的手术配合。结果:56例患者术中、术中手术护理密切配合流畅,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患者病情稳定,康复出院。结论:护士是该手术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引起护理人员在密切配合中高度重视、熟习手术流程,注重细节,精心做好一切配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总结76例施行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病例。并施行体外循环,阻断上下腔静脉而不阻断升主动脉,不使用心脏停搏液;逆行灌注者、阻断升主动脉经冠状静脉窦逆行持续灌注机器氧合血,体温维持在(32±1)℃,在心脏空跳条件下完成心脏直视手术。结果心脏手术完成后即可停机,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多巴胺等药物用量减少。低心输血量发生率降低,无严重心律失常,血尿发生率降低。血液生化及血气分析检查结果均显示较传统方法好。无空气栓赛发生;早期死亡率降低。结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法是一种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尤其在基层医院,人均年收入在1000美元以下。欠发达地区与国内大医院及心脏专科医院相比较存在着软硬件等诸多方面的不足,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心肌缺血缺氧损伤,避免再灌注损伤,从而获得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效果,大大提高了心内直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手段,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我院自2006年8月-2008年12月共进行了16例全身麻醉,常温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持续口腔内低负压吸引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机械通气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6年4月26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术后返回监护室后,常规给予持续口腔内低负压吸引,与2015年同期162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术后肺部并发症较去年同期明显减少。同时护理工作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术后给予持续口腔内低负压吸引,可以降低隐性误吸的发生率,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及死亡率,降低住院花费,同时减少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0.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是近年来才开展的一种微创手术方式,它消除了体外循环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同时减少了外科损伤,促进术后恢复并降低医疗费用。我院对二例冠心病患者施行了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术后病人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手段,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我院自2006年8月~2008年12月共进行了16例全身麻醉,常温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是指不阻断主动脉,仅阻断上、下腔静脉,不使用心脏停搏液,经冠状动脉循环,使心肌得到持续氧合机血灌注的一种手术方法,是继晶体停跳、血停跳、连续血停跳以后较符合人体生理的心肌保护方法,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是近年来心脏外科开展的最新技术.该手术温度多控制在31~35℃之间,即浅低温范围,故定义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较符合机体生理功能,能较有效保护心肌手术方式,自从该术式的出现已引起了心脏外科医师的普遍关注和深入研究,1992年顾瑞华等报告ECC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44例,何巍等进一步改进了该技术,并扩大适应症.本文综述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辨证规律探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的辨证规律。方法:常规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M人乳动脉、大隐静脉),术前术后作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术中及术后作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监测,术后1周内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患者37例进行了中医辨证。结果:心气阴两虚证占64.9%。兼夹证中兼痰浊壅肺证者67.6%,兼瘀血内阻证者62.2%,提示搭桥术后气虚痰瘀是基本病机,此外,发现围手术期证候演变与术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术前心功能,术前肺功能、术中体外循环时间等因素有关。结论:冠脉搭桥术围手术期结合中医辨证,能够坦 步探讨中医证候演变规律,为防治围手术期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4.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本院2002年8月—2006年6月12例房间隔缺损(房缺)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下修补术,探讨房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的方法和经验。方法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自视手术,收紧上下腔静脉套带,不阻断升主动脉,不灌注心脏停搏液,鼻咽温度维持在(33±1)℃,均在心室空跳条件下完成心内自视手术。结果全部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小,无心律失常,无神经系统症状及低心排综合征等出现,全组均痊愈出院。结论应用浅低温不停跳体外循环下修补房缺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心肌保护好、对内环境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及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芪红颗粒对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PABG)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在冠脉搭桥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红颗粒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冠脉搭桥术后常规治疗,比较2个月后两组用药前后中医临床症状疗效评分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量化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2个月,中医症状总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改善明显(P〈0.01),通过前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量化评分,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心绞痛稳定状态(anginal stability,AS)、心绞痛发作情况(anginalfrequency,AF)、治疗满意程度(treatment satisfaction,TS)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芪红颗粒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对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脉搭桥术(OPCAB)后患者生存质量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前冠心病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内科治疗无效或伴有多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已成为治疗此类病人的主要手段。我院自1999年开展冠状动脉搭桥术以来,先后对182例患者实施手术,其中61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取得了满意疗效,为了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护理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病人在院治疗时间,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方法: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84例,男63例,女21例,非体外循环下手术79例,体外循环下手术15例。全组中搭2支桥18例,3支桥60例,4支桥3例,5支桥1例,平均2.77支/人。结果:84例冠状动脉搭桥者均应用了左胸廓内动脉,应用左侧桡动脉1例。切除合并室壁瘤2例;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11例,再次开胸止血3例,胸骨切口裂开5例。胸骨哚开2例,2例术后血管桥闭塞二次手术,本组死亡5例(5.9%)。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安全可行的,疗效好,适用于左主干病变,三支病变PTCA术后心绞痛再发者;合并左心室室壁瘤、瓣膜病变或其他需外科治疗的病变者。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区的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人营养搭配不合理,加之缺少体育锻炼。使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成为威胁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此方法是在跳动的心脏上进行血管吻合,对手术技术要求很高,如果术中由于手术操作和搬动心脏的刺激引起的急剧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病人不能自行恢复的话,这时就需要体外循环的辅助了。由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存在许多优点,所以正在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和评价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两种冠脉搭桥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经验。方法:对30例冠心病患者施行冠脉搭桥手术,其中3例采用常规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27例采用非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结果:全组共搭桥61支,均获成功,2例死亡。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能消除心绞痛,改善心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对患者术后恢复更加有利。体外循环对手术的操作成功要好于非体外循环。  相似文献   

20.
冠脉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特别是多支病变患者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对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有肯定的效果。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冠脉搭桥术被认为是心脏外科进行心肌再血管化的标准手术,但随着对体外循环相关并发症的认识,在非体外循环下实施冠脉搭桥术逐渐受到重视。目前临床上对两种方法的选择存在争议。如何选择最恰当的方法行冠脉搭桥术,既可以使再血管化的效果肯定,又尽可能减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风险成为心血管外科研究的热点。本文回顾性的总结两种术式围术期的情况,并加以探讨和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