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背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老年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死亡率密切相关。设定相同麻醉条件下硬膜外镇痛比静脉镇痛对老年患者下肢关节置换及内固定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拟行择期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接受椎管内麻醉继以术后静脉镇痛或以硬膜外镇痛。结果与结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静脉镇痛组为47%(14/30),硬膜外镇痛组为30%(9/30例),两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年限短和髋关节置换术是发生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表明,老年患者在下肢关节置换及内固定后早期有38%的患者发生了认知功能障碍,且硬膜外镇痛较静脉镇痛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明显降低。受教育年限短和髋关节置换本身是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背景:硬膜外持续镇痛曾被认为是下肢术后镇痛的金标准,其效果确切,全身不良反应较少,临床上普遍采用。但此法有低血压及尿潴留等不良反应,且患者在术后常规需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有增加硬膜外血肿的可能性,限制了硬膜外镇痛的临床使用。目前超声引导下连续髂筋膜腔隙阻滞技术的相关研究报道甚少。 目的:评价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和连续硬膜外阻滞两种不同镇痛方法对全髋关节置换后镇痛效果和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60例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分为2组: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组和连续硬膜外镇痛组(n=30)。两组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前均接受预注量,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组经髂筋膜间隙注入0.25%罗哌卡因30 mL,连续硬膜外阻滞组经硬膜外导管注入0.20%罗哌卡因10 mL,均留置导管。待镇痛效果明确后,全麻插管。术毕两组分别经髂筋膜间隙、硬膜外连接镇痛泵持续给药,未使用术后自控镇痛单次给药。若疼痛难以忍受时,视其疼痛程度,予补救镇痛(帕瑞昔布20-40 mg/次)。记录目测类比评分、帕瑞昔布补救剂量、麻醉并发症、髋关节Harris评分、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 结果与结论:目测类比评分、额外追加的镇痛药量、Harris 评分、住院日两组无明显差别。但是下床时间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组早于连续硬膜外阻滞组,而且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组并发症明显低于连续硬膜外阻滞组。提示全髋关节置换后,两种镇痛方式均可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髋关节功能可得到良好的恢复;但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并发症少且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对于髋关节置换后镇痛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硬膜外镇痛与静脉镇痛对下肢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某大学附属医院行下肢关节置换术的120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分成硬膜外镇痛组和静脉镇痛组,每组60例。硬膜外镇痛组术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术后用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静脉镇痛组术中全凭静脉麻醉,术后用舒芬太尼静脉镇痛。比较两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变化以及术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浓度等凝血相关指标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比较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浓度随时间有变化(P0.05),硬膜外镇痛组较静脉镇痛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P=0.015)。结论下肢关节置换术后行静脉镇痛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硬膜外镇痛,医护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镇痛类型,加强抗凝药的使用及肢体活动情况的管理,防止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背景:施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获得更好的关节功能不仅仅取决于手术,而与置换前关节的活动度、置换后康复锻炼等因素密切相关。目的:观察辅助镇痛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康复锻炼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施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镇痛组在置换后口服塞来昔布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对照组不予以止痛药处理。观察镇痛组与对照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对手术的整体满意度的差异。结果与结论:镇痛组置换后7d内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镇痛组在置换后6个月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对手术的整体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辅助镇痛能有效减少置换后患者运动时的疼痛,有效地保证了置换后康复计划的顺利进行,短期内提高了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是阻碍早期锻炼的主要问题,置换后镇痛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每种镇痛方法均有自身的优缺点,越来越多的学者趋向于神经阻滞和自控镇痛。目的:比较经股神经自控镇痛和硬膜外自控镇痛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及促进功能恢复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ASAⅠ~Ⅲ级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42例,随机分为股神经自控镇痛组和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每组21例,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置换,置换后连接镇痛泵。置换后4,8,12,24和48h,采用目测类比法进行疼痛评分,采用Bromage评分法进行运动阻滞评分;分别记录患者在置换后1,2,3d、1周、1个月患膝关节主动活动的关节活动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两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股神经自控镇痛组低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而且股神经自控镇痛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早期关节活动度也好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提示股神经自控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后的镇痛效果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置换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背景:施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获得更好的关节功能不仅仅取决于手术,而与置换前关节的活动度、置换后康复锻炼等因素密切相关。目的:观察辅助镇痛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康复锻炼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施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镇痛组在置换后口服塞来昔布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对照组不予以止痛药处理。观察镇痛组与对照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对手术的整体满意度的差异。结果与结论:镇痛组置换后7d内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镇痛组在置换后6个月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对手术的整体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辅助镇痛能有效减少置换后患者运动时的疼痛,有效地保证了置换后康复计划的顺利进行,短期内提高了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背景:关节内鸡尾酒注射阵痛是一种新颖的全髋关节置换后镇痛方法,可有效控制置换后疼痛,减少不良反应。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内鸡尾酒式混合剂注射与静脉注射帕瑞昔布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随机分配:治疗组行关节内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包括吗啡、布比卡因、复方倍他米松)注射,对照组予帕瑞昔布静脉注射做对照。所有患者置换后24h接受口服盐酸曲马多镇痛,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后髋关节静息和活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止痛药使用情况,髋关节活动度以及置换后并发症。结果与结论:采用关节内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注射后,可以显著减少置换后镇痛药使用量。在目测类比评分的比较上,治疗组静息痛评分在置换后12,24,48h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活动痛评分在置换后24,36h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在总并发症监测上,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可见关节内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注射有助于减少置换后麻醉镇痛剂使用量,减轻置换后早期疼痛,有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不同镇痛方法用于开胸手术后镇痛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肌肉注射镇痛、硬膜外镇痛、静脉镇痛、皮下镇痛4种镇痛方法对开胸术后患者镇痛和镇静效果。方法:①选择2004-01,2006-01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20例行择期胸科手术的患者,男78例,女42例;年龄32~67岁。均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标准Ⅰ~Ⅱ级.且对镇痛方法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肌肉注射镇痛组、硬膜外镇痛组、静脉镇痛组、皮下镇痛组,每组30例。硬膜外镇痛组:于末次硬膜外麻醉后追加负荷量内含吗啡1mg+2.5g/L布比卡因+生理盐水10mL后接镇痛泵行硬膜外镇痛.镇痛药物配方为每100mL中含吗啡6mg+布比卡因125mg+生理盐水至100mL。静脉镇痛组:静脉内推注吗啡负荷量5mg后在静脉穿刺套管针处联接镇痛装置,配方为吗啡50mg+生理盐水至100mL。皮下镇痛组:皮下注射吗啡负荷量5mg后在患者前臂置人静脉穿刺针置于皮下,连接镇痛泵,镇痛药配方为吗啡25mg+生理盐水至100mL。肌肉注射镇痛组:不用镇痛输泵,按0.1mg/kg剂量肌注哌替啶。②于术后4,8,12,24,48h采用Kecle口述描绘评分法评估术后镇痛效果,将疼痛程度(0~9分)分为:0分为无痛,7-9分为重度痛。③于术后48h用Ramsay评分法评估镇静效果(0-6分):1分为不安静烦躁,6分为深睡状态呼唤不醒。④记录术后4,8,12.24及48h患者因镇痛泵持续给药后仍然感觉疼痛而按自控按键单次给镇痛药的次数。⑤观察术后心肺系统主要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行胸外科手术患者1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镇痛效果:肌肉注射镇痛组术后4,8,12,24及48hKecle口述描绘评分法评分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皮下镇痛组术后12和48h明显高于硬膜外镇痛组(P〈0.05).静脉镇痛组术后48h明显高于硬膜外镇痛组(P〈0.05)。②镇静效果:肌肉注射镇痛组术后Ramsay评分为1分的比例为27%(8/30)。明显高于其他3组(均为0,P〈0.01).术后Ramsay评分为2分的比例为,67%(20/30),明显低于硬膜外镇痛组[100%(30/30).P〈0.01]。静脉镇痛组术后48hRamsay评分为4分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3组(均为0,P〈0.01)。③患者自己按压给药次数的比较:硬膜外镇痛组患者术后48h内自己按压给药的次数明显少于静脉镇痛组和皮下镇痛组(P〈0.01),皮下镇痛组患者术后4.8.24.48h自己按压给药的次数明显多于静脉镇痛组(P〈0.05~0.01)。④不良事件和副反应发生情况:静脉镇痛组不良事件和副反应总发生率为40%(12/30).明显高于肌肉注射镇痛组、硬膜外镇痛组、皮下镇痛组[3%(1/30),20%(6/30).13%(4/30),P〈0.01]。结论:④静脉镇痛、硬膜外镇痛、皮下镇痛均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镇痛效果优于肌肉注射镇痛。②静脉自控镇痛不良反应最多,镇静作用也最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的术后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的差异性,为提高老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轻认知功能扰乱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行腹部手术患者64例,年龄60岁以上术前无明显认知障碍,不合并脑血管疾患,无呼吸功能障碍,无肝肾功能障碍。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经硬膜外自控镇痛组(PCEA组):术后先给0.25%罗哌卡因6ml+吗啡1~1.5mg+氟哌利多1.25mg负荷镇痛剂量,尔后用100m10.25%罗哌卡因+吗啡5mg+氟哌利多2.5mg作术后2dPCEA。持续注入速率2.0ml/h,PCEA量1.0ml/次,锁定时间为15min。经外周静脉自控镇痛组(PCIA组):吗啡1.0mg/ml+氟哌利多0.2mg/ml,负荷镇痛剂量5.0ml,PCIA量1.0ml/次,持续注入速率1.0ml/h,锁定时间为15min。分别于术前、术后1d和3d进行认知功能测定。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自控镇痛,其疼痛视觉评分无差异,均达到满意效果。术后1dPCIA组有近半数患者认知功能测试异常,与PCEA组比较:P〈0.01,PCIA术后镇痛对认知功能改变更加明显。由此说明,术后镇痛单从认知功能改变考量,PCEA较PCIA优越。结论PCIA与PCEA应用于老年患者下腹部手术术后镇痛,均能达到满意的术后镇痛,但PCIA影响术后认知功能较PCEA明显。因此,术后镇痛选用PCEA较PCIA优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的效果及对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6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应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对照组(30例,应用喉罩全身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术中心率、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T1、T2、T3、T4时刻,两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h、术后6h、术后12h、术后24h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33.33%),P0.05。结论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的效果更佳,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更短,且发生谵妄、认知功能障碍的几率更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联合舒芬太尼术后镇痛对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应激反应、炎性反应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帕瑞昔布钠组(PR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静脉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对照组(C组)麻醉诱导前30 min给予生理盐水5 ml;两组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镇痛。检测患者麻醉前、术毕、术后6、12、24 h血浆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并于术前1 d、术后6、12、24 h及术后2、3 d采血检测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水平。记录患者术后2、6、12、24 h的VAS评分。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测试术前1 d、术后3 d认知功能情况。结果术后2、6、12 h C组VAS评分高于PR组(P<0.05);与C组比较,PR组术后6、12、24 h自控镇痛总次数和有效次数减少(P<0.05)。术毕与术后6、12 h血浆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6、12、24 h和2 d C反应蛋白及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5);与C组比较,PR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下降(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联合舒芬太尼术后镇痛能有效减轻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疼痛,且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能减轻术后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水平,减少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吗啡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对老年患者在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 infusion,TCI)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下行腹部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吗啡PCIA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在TCI/TIVA下行腹部手术,均于术后24 h、48 h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24 h及术后24 h、48 h、72 h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行神经心理学检查,评价认知功能;记录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发生率。结果:术后24 h和48 h PCIA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72 h PCIA组POC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认知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吗啡PCIA可减少老年患者在TCI/TNA下行腹部手术后POCD的发生,并促进术后认知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刘志莲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4):1790-1791,1793
目的研究探讨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Ⅰ~Ⅱ级、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无重大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未服用影响神经精神系统功能的药物且行择期骨科大手术的老年(≥65岁)患者150例,按所采用的麻醉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硬膜外麻醉组(硬膜外组)和全身麻醉组(全麻组)。记录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BP)和心率(HR),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法测定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认知功能,最大评分为30分,≤23分即可认为发生了认知功能障碍(POCD)。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后手术前、手术30min时、主要手术步骤操作时、手术结束时的BP与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后的24h,硬膜外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全麻组(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CD发生率在麻醉后6h和12h硬膜外组发生率低于全麻组,分别为13.3%与6.7%、24.0%与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中,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均可发生POCD,而全身麻醉在术后24h内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比硬膜外麻醉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与静脉镇痛用于全髋置换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老年病人全髋置换术术后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与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48例美国麻醉学会分级(ASA)I-Ⅲ级,择期硬膜外麻醉下行全髋置换术的老年病人,术后分别行PCEA(E组)和PCIA(I组)。PCEA药物用1.25mg/ml的罗哌卡因,镇痛泵参数设置为基础量3ml/h、自控给药量(PCA量)5ml、锁定时间30min。PCIA药物用10μg/ml的芬太尼,泵参数为基础量2ml/h、PCA量3ml、锁定时间15min。观察术后48h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均低于3,术毕初始12h内PCEA提供更低的VAS(P〈0.05),24-48h两组VAS差异无显著性。术后PCEA病人的低血压、下肢麻木及硬膜外导管脱落的发生率显著高于I组(P〈0.05)。恶心、呕吐、谵妄、皮肤瘙瘁等发生率两组相似。结论老年病人全髋置换术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的效果优于自控静脉镇痛,但镇痛管理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择期行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P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分别于麻醉诱导前30 min及术后6 h,P组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C组静脉注射等容量0.9%氯化钠液。术后均采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镇痛泵内药物为0.001%芬太尼和托烷司琼5 mg,背景剂量为2 mL/h,按压给药量为2 mL/次,锁定时间为15 min,术后48 h停用PCIA泵。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受教育年限、手术时间、失血量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于术后24 h、48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程度;测定患者术前、术后1 d、3 d、7 d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结果:P组和C组分别有6例、7例出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发生率分别为20%和23.3%(P〉0.05)。两组患者术前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d、3 d、7d 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帕瑞昔布钠未能降低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早期POC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小剂量多巴胺持续静脉泵注对维持高龄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循环功能相对稳定的效果.方法 选择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96例,随机均分为术中小剂量多巴胺持续静脉泵注组 (A组)和对照组 (B组).硬膜外隙注药后,A组同时予以多巴胺2~9 g/(kg·min)持续静脉泵注,B组同时予以氯化钠溶液持续静脉泵注.观察并记录麻醉前10 min (T0 )、麻醉后10 min (T1)、30 min (T2 )、50 min (T3 ) 、70 min (T4 )及术毕(T5 )之MAP、CVP、HR等值.结果 B组T1~T5时MAP值、HR值及T1、T2时CVP值均显著低于T0时及A组(P<0.05),而T3~T5时CVP值却显著高于T0时及A组(P<0.05).结论 小剂量多巴胺持续静脉泵注可安全有效地维持高龄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循环功能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对老年男性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与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60~75岁择期全麻下行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男性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C组)和氟比洛芬酯组(F组)各30例.C组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5 ml脂肪乳,F组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于术前24 h(To)、术后4 h(T1)、24 h(T2)及48 h(T3)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并进行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 F组T1-T3三个时点血清IL-Iβ、IL-6和TNF-α水平与C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T3时点血清IL-6和TNF-α水平基本达到T0水平,T2、T3时点MMSE评分F组明显高于C组;F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e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可通过抑制术后早期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而降低老年男性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