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砷暴露可以引起肝损伤、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主要病理改变为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及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和不同程度的纤维化.砷致肝纤维化的机制是多方面的,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及肝纤维化形成相关的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砷暴露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长期砷暴露与肝损伤、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目前,砷致肝病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这给临床防治带来较大的困难.对砷与肝损伤相关性及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水砷暴露大鼠肝损伤和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水砷暴露致大鼠肝损伤及肝纤维化的动物模型,为砷中毒致肝损伤及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和防治提供较好的实验平台.方法:80只大鼠被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和自来水,模型组给予普通饲料和砷水(100 mg/L).分别于第1、2、3、4月末各随机处死10只,检测血清样本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取部分肝组织处理后于光镜和电镜观察,了解肝组织病理改变:并应用图像分析法进行Masson染色纤维化面积半定量分析.结果:砷暴露1 mo.大鼠肝组织HE染色可见细胞水样变性、脂肪变性及气球样变性.汇管区见炎症细胞浸润,部分肝细胞坏死.但肝小叶结构尚完整.砷暴露3、4 mo后大鼠肝组织损伤明显加重,并可见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纤维条索形成,肝纤维化趋势明显.电镜下可见砷暴露组大鼠肝脏组织细胞核形状改变,核膜扩张并且不完整,线粒体肿胀,边界不清,极消失.砷暴露大鼠血清ALT、AST的结果比正常对照组增高,ALT雀3、4 mo后增高更明显(69.36±15.70 U/L,104.49±16.86 U/Lvs50.68±4.31 U/L,均P<0.05).模型组纤维化面积明显增大,造模2、3、4 mo后肝组织纤维化面积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8±0.15,0.57±0.11,1.07±0.22vs0.21±0.13,均P<0.05);造模4 mo后肝组织纤维化面积与造模1、2、3 1310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水砷暴露致肝损伤、肝纤维化的动物模型,为砷暴露致肝损伤、肝纤维化的研究提供了较理想的模型.  相似文献   

4.
刘洋  吴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34):3524-3529
砷暴露可致多种形式的肝损伤,如肝纤维化、肝硬化,进一步发展成肝癌,其致病机制仍在研究探讨中,迄今尚无完善成熟的理论解释. 本文综述了砷致肝损伤后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旨在对砷中毒机制的研究和进展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砷与肝损伤及发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21):2327-2327
长期、过量摄入砷可导致暴露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害,砷致肝病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综述了砷对肝脏毒性的影响及有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李玲  吴君  蒋玲  欧兵  张韵  李诚秀  程明亮  杨勤 《山东医药》2009,49(33):34-36
目的 探讨慢性饮水砷暴露致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为临床地砷病的防治提供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小鼠分别自由饮用亚砷酸钠水(75、150、300 mg/L)连续10个月后处死,检测肝组织总砷含量和肝功能,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Ⅲ型胶原(Col-3)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SABC法测定肝组织TGF-β蛋白的表达.结果 染砷大鼠肝组织中有明显的砷蓄积和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染砷大鼠病理检查示小鼠肝组织出现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炎细胞浸润、有明显的纤维条索形成,肝组织中TIMP-1、Col-3 mRNA表达增强、MMP-8 mRNA表达降低、TGF-β蛋白表达上调,以饮用高浓度大鼠为著(P均<0.05).结论 长期饮水砷暴露可刺激肝组织TIMP-1、Col-3、TGF-β的表达,导致肝纤维化发生,各剂量亚硝酸钠水均可复制出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尤其是300 mg/L.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汉丹肝乐胶囊治疗砷暴露肝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20例慢性砷暴露肝损伤患者,血清学检查均排除有HBV和HCV感染,服用汉丹肝乐胶囊1.2g,3次/日,口服,疗程3个月。结果汉丹肝乐胶囊治疗后,全部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如腹部疼痛减轻,血清ALT水平下降(P<0.05)。治疗前肝组织活检肝细胞广泛空泡变性,灶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及少许纤维化,治疗后肝细胞空泡变性明显恢复,灶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不明显,没有纤维化(P<0.05)。治疗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汉丹肝乐胶囊治疗砷暴露肝损伤患者有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肝组织病理病变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核转录因子B(NF-κB)的表达与水砷暴露致大鼠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11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自来水)、模型组(浓度100mg/L亚砷酸钠溶液)、自然恢复组(浓度100mg/L亚砷酸钠溶液+自来水).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于第l、2、3、4月末各处死10只,自然恢复组先给予砷溶液,分别在第l、2、3月末取出10只改给予1mo自来水饮用后处死.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观察肝纤维化的动态变化,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PARγ、NF-κB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病理结果:HE染和Masson染色可见,随砷暴露时间的延长,肝细胞变性、坏死增多,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加重,纤维组织增生增多,肝纤维化趋势明显.砷暴露1mo脱离自然恢复1mo后较同月模型组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胶原生成减少.砷暴露2、3mo脱离自然恢复1mo后较同月模型组病理结果差异不明显;(2)mRNA水平:模型组PPARγ mRNA含量逐渐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74.99±41.48,114.55±21.30,6...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燃煤砷暴露人群肝损害的生物接触限值,筛选监测砷致肝损害的敏感生物学标志.方法 以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118例砷暴露者为砷暴露组,非砷污染区50例居民为对照组.以尿砷、发砷(Ag-DDC法测定)作为接触指标;总胆汁酸(TBA,酶循环法测定)、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化学比色法测定)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重氮试剂比色法测定)作为肝细胞损害效应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Ⅳ·C)作为肝纤维化效应指标(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运用基准剂量(BMD)法计算各效应指标对应的尿砷和发砷的BMD及其95%可信区间下限值(BMDL),并根据BMD和BMDL大小判断各效应指标的敏感性.结果 砷暴露组的砷接触指标尿砷(98.50 mg/kg Cr)、发砷(7.42 ms/kg)和肝损害效应指标TBA、GSTs、γ-GT、HA、PC-Ⅲ、Ⅳ·C的几何均数(6.78 μmol/L、22.05 U/L、48.04 U/L、85.19μg/L、89.76μg/L、86.85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尿砷(22.98 mg/kg Cr)、发砷(1.28 ms/kg)和肝损害效应指标(4.63μmol/L、13.76 U/L、36.45 U/L、54.62μg/L、74.45μg/L、54.81μg/L,P<0.01),尿砷、发砷与肝损害效应指标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P<0.05或<0.01).尿砷的BMD和BMDL范围分别为49.53~101.96、39.02~70.15mg/kg Cr,发砷的BMD和BMDL范围分别为3.04~5.02、2.36~3.25 mg/kg.肝细胞损害指标的敏感顺序均为GsTs>TBA>γ-GT;而肝纤维化指标的敏感顺序均为HA>Ⅳ·C>PC-Ⅲ.结论 根据肝损害生物学标志的最低尿砷、发砷BMDL值,结合当地健康人群尿砷、发砷平均值,建议燃煤砷暴露者肝损害的生物接触限值尿砷为35.00 mg/kg Cr,发砷为2.50 ms/kg.GSTs、TBA、γ-GT和HA、Ⅳ·C、PC-Ⅲ分别能不同程度地反映燃煤砷污染对人体的肝细胞损害和肝纤维化情况:GSTs、HA分别是其相对最敏感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0.
正肝纤维化是终末期肝病发生的基础,因此,深入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研究,做出肝纤维化早期诊断并采取适当治疗措施,对各种慢性肝病治疗及预后改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结合最新的研究,从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诊断方法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异常复杂,肝星状细胞(HSC)是肝纤维化发生的细胞学基础[1],另外各类细胞、细胞因子、miRNA等也参与了肝纤维化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