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冠心病患者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clial ischemia 以下简称SMI)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根据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笔者试从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中,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测,观察了51例SMI,共监测出SMI发作92阵次。按SMI发作前、发作时、发作后的心率、心律及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分型。本文探索SMI发作与中医“气、瘀、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发生机制及十二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DCG)诊断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入选的163例患者行DCG检查,根据诊断标准并结合患者日常生活记录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89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共出现心肌缺血发作506阵次,大多数在6:00~10:00发作.结论 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应用DCG监测无症状心肌缺血,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是近年来冠心病防治的重点之一,由于发作隐匿,易被患者忽视,不少冠心病患者发病或猝死前可毫无症状,故SMI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动态心电图(DCG)是检测SMI重要方法之一,对评估SMI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尽管心肌缺血的监测方法很多,但在临床实践中DCG是最常用的监测方法,有无创、方便、准确等优点.本文通过对105例冠心病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探讨SMI患者DCG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姚品芳 《当代医学》2009,15(34):139-140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是近年来冠心病防治的重点之一,由于发作隐匿,易被患者忽视,不少冠心病患者发病或猝死前可毫无症状,故SMI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动态心电图(DCG)是检测SMI重要方法之一,对评估SMI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进行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治疗,探讨其临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监测中发现,除伴有心绞痛或相关症状的心肌缺血外,还有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存在.SMI与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及猝死存在着因果关系[1].本文从165例冠心病患者DCG监测中选出有心肌缺血76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冠心病SMI的DCG及其发生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检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DCG监测103例冠心病患者。结果:缺血性ST段改变793阵,SMI 556阵(70.11%),有症状者237阵(29.89%),SMI发作高峰在6:00~12:00。结论:DCG是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有效检查方法,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监测中的实际效果。方法:通过对297例冠心病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ST段压低数及心肌缺血等症状的数据。结果:发现297例冠心病患者中,有心肌缺血88例(88.78%),其中14例为有症状的心肌缺血,74例为无症状的心肌缺血;SMI的发作高峰时间段是上午的6-12点间,且发生率、ST段压低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症状SMI在冠心病患者中比例较大,通过实施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后,其能够提供准确的发病时间数据,这为有效诊断无症状SMI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监测中的实际效果。方法:通过对297例冠心病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 ST 段压低数及心肌缺血等症状的数据。结果:发现297例冠心病患者中,有心肌缺血88例(88.78%),其中14例为有症状的心肌缺血,74例为无症状的心肌缺血;SMI 的发作高峰时间段是上午的6-12点间,且发生率、ST 段压低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症状 SMI 在冠心病患者中比例较大,通过实施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后,其能够提供准确的发病时间数据,这为有效诊断无症状 SMI 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是指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而患者无临床心绞痛或心绞痛的等同症状.1978年Lindsey与Cohn首次将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在运动试验中或运动后出现缺血型ST段压低而无心绞痛出现.命名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近十多年来SMI愈来愈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因为SMI虽无症状但发病率却高于症状性心肌缺血.有资料表明SMI的发生频次占全部缺血的75.0~80.0%甚至更高比例.发作时间可长达20~40分钟甚至更久.健康人群中SMI的发生率为2.5%~10.0%.频发的SMI可引起急性心肌梗塞(AMI)及心原性猝死(SCD),增加了冠心病(CHD)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王晓敏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1):1440-1440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是指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而没有缺血性胸痛或与心肌缺血有关的客观症状,又称隐形冠心病,是造成猝死和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随着动态心电图(DCG)的临床应用,SMI检出率明显增高。笔者对60例冠心病患者24hDCG监测,旨在探讨SMI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发生机制及DCG对SMI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范少东  贾连旺 《浙江医学》2009,31(8):1170-1172
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在冠心病患者中十分常见,其发作隐匿易被忽视,缺血往往不能自行缓解,可进展为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或心性猝死,危险性高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1-3]。目前,SMI的防治已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我院采用红花注射液对冠心病SMI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疗效初步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发生的可能机理及与冠心病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析60例冠心病患动态心电图检查的资料。结果 发生缺血性ST段改变193次,SMI有43例,占72%。SMI发作有昼夜规律,受检中81%有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占56%。结论 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颇高,因它无症状易被忽略,预后不乐观,应定期监测,以免延误诊治。  相似文献   

13.
无症状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是冠状动脉所致的无心绞痛的心肌缺血[1],是冠心病的一个特殊类型,普遍存在于各种冠心病中,不少冠心病患者发病或猝死前可毫无症状,故SMI受到临床医师极大的关注。动态心电图是日常生活中无创性监测心肌缺血唯一有效的方法,因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监测心肌缺血,特别是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近几年冠心病患者(有症状与无症状心肌缺血)的DCG和临床资料。结果:一组确诊冠心病129例,动态心电图检出SMI占71%,而一组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患者130例,动态心电图记录252次缺血发作,其中SMI占29%,此外还有一组117例,老年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的统计中,SMI发作达90.6%。3组患者在心肌缺血发作时间及ST段下降临床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心肌缺血的发作及发作时伴发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时间分布规律,均以6:00~9:00之间高峰;而无症状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组。结论:DCG对SMI检出率高,有助于对冠心病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5.
无症状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是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之一。可诱发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及猝死,而且易为患者和医生所忽视,是冠心病不良预后的高危因素,普遍存在于冠心病患者中。SMI发病的年轻化,突发性猝死发病率升高迫切要求中年人群普及无创伤诊断方法来早期诊断SMI,有效监护治疗过程,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临床特点及发生规律。方法:对医院住院治疗的心血管患者中行Holter监测证实有SMI的12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6例冠心病患者中共检出缺血性sT段改变529阵次,其中428阵次(81%)属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而有症状发作101阵次(19%)。SMI发作时间大多集中在06∶00~10∶00(60%);16∶00~17∶00(30%);其他时间(10%)。结论:SMI有明确的节律性及活动诱发因素,与心率正相关;Holter作为无创性检查是评价SMI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7.
在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发现,除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外,还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存在。SMI患者比有症状者预后更差,猝死发生率更高。因此,SMI的临床意义更大。现将我院一组冠心病患者经动态心电图监测到心肌缺血的有关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年来,冠心病患者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对其临床特点、发生率、发病机理以及药物效应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一、定义和分型:SMI是指只有心肌血而无心绞痛或与心绞痛相当的症状。SMI并不等同于无症状性冠心病。关键是如何判断心肌缺血的存在和怎样估计与心绞痛相当的症状。Cohn将SMI分为三型:Ⅰ型为完全无症状心肌缺血:Ⅱ型为心肌梗塞(MI)后的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Ⅲ型为心绞痛患者伴有的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二流行病学:SMI的发病率高低与检查方法和判断的方法不同有关。根据不同报道,在所谓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2.5~10%.Dianmond等  相似文献   

19.
6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兰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159-160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DCG监测。结果49例有529阵次缺血发作,其中38例(占77.6%)为无症状心肌缺血,上午6:00-12:00SMI的发作频率最高(57.8%)。结论SMI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动态心电图能及早检出SMI的存在,因而具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杏花岭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29例冠心病患者,全部患者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无症状型心肌缺血发作阵次、发作时心率变化及发作规律。结果:129例患者中,发生心肌缺血者119例(92.25%),检出心肌缺血阵次628次,其无症状心肌缺血阵次527次(83.92%),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阵次(1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缺血发生前后心率及ST段出现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发作高峰集中在6:00~12:00时段。结论:动态心电图对于诊断SMI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