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高金亮教授曾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因滞致虚,因虚夹邪"的学术思想。并以"滞则通之,虚则补之,夹邪则祛之"为切入点,着重于对滞虚邪的认识和理解。认为"滞"为标,多为食积、痰饮、水湿、气滞、血瘀等,"虚"为本并不局限于脾胃的虚损。正虚则邪乘,日久可化热伤阴,久病入络,络瘀则血阻。在疾病的后期阴虚和气虚的表现会更加明显,临床证型主要归结为气虚夹瘀型和阴虚夹瘀型,以益气行消法和养阴行消法治疗。  相似文献   

2.
桥本甲状腺炎(HT)中医病机以脾气亏虚为本,以气火痰瘀为标,其因虚而滞,因滞更虚的动态病机特点,可以王永炎院士“虚气留滞”学说概之。中医学认为,细胞自噬为气化的微观表现,具有清除病邪,维持内环境稳态之功。自噬水平不足可导致受损细胞器等废物无力清除、异常蓄积,或可看作虚气留滞病机的微观体现。本文基于“虚气留滞”理论探讨桥本甲状腺炎与细胞自噬的相关性,确立“补虚化滞”治法,以调控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自噬功能为治疗靶点,为中医药防治桥本甲状腺炎病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基于“虚气留滞”理论探讨腹膜透析后营养不良的病机特点及治则治法。营养不良是腹膜透析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积极地改善营养不良对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寿命,降低并发症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认为,脏腑正气亏虚,风邪内客,痰湿阻滞,瘀血内停,浊毒内蕴为腹膜透析后营养不良的主要病机,以“虚、风、湿、痰、瘀、浊毒”作为其关键病机特点。“虚气留滞”理论是对腹膜透析后营养不良的高度概括。“心、肝、脾、肺、肾”五脏亏虚为发病的基础,由脏腑“虚气”而导致的风邪、痰湿、浊毒以及瘀血等病邪“留滞”是发病的诱因,因虚而生滞,因滞而虚甚。临床治疗应“补虚”与“祛滞”并举,通过“补肺益气,兼顾脾肾、益气健脾,养心舒肝、温肾暖脾,滋阴填精”以“补虚”,“祛风解表,搜风通络、祛湿化痰,利湿降浊,活血化瘀”以“祛滞”,以期改善营养不良。文章着重基于“虚气留滞”理论,对腹膜透析后营养不良的病机特点和治则治法进行阐述,以期为中医药在临床腹膜透析后营养不良的治疗中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略论张子和食疗补虚方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元名医张子和以攻邪汗吐下之法见长 ,然而 ,张子和更擅长补法的运用 ,尤其是其食疗食养。就张子和食疗补虚方药运用的学术特点 ,略述如下 :1.子和补法与食疗补虚张子和力主攻邪 ,弘扬汗吐下三法 ,力矫时弊 ,攻贬俗流温燥滥补之陋习 ,主张辨证地处理攻补 ,力倡“邪去正安” ,攻邪居先 ,寓补于攻。强调“后治其虚” ,补虚重在温存而养 ,提倡食疗。补虚 ,注重脾胃 ,安谷生精。尤其是“食疗补虚” ,上溯至内难二经 ,但到子和为之一变 ,突破了《素问·脏气法时论》之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之所括 ,可大致分为 2个大内容 ,其一是“以食平疴” ,…  相似文献   

5.
“虚气流滞”是王永炎院士提出的中医病机理论,指由于元气亏虚,气血津液等流动物质运行失常,从而导致气滞、血瘀、痰凝、经络阻滞的病理过程。钱秋海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与“虚气流滞”理论,指出痛风的病机可分为“虚气”与“流滞”两端。元气亏虚,推动无力,为发病之本;气血津液流滞局部而运行失常,为发病之标。“虚气”与“流滞”互为因果,共同推动痛风的病情发展。因此,治疗痛风以补虚通滞为基本治则可获得较好疗效,降低复发率。附验案2则。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祖国医学称之为“胸痹”、“心悸”等。其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虚为本。“虚”即是人体脏腑功能减退,从而使气血、津液、阴阳运行失常,导致心脉痹阻不畅而发胸痹。因此在治疗上,以治本补虚为先,标本兼治,“治虚邪者,当先顾其正气,正气存则不致于害,且补中自有攻意”。  相似文献   

7.
方慧  刘宏潇 《北京中医药》2023,(11):1247-1249
风湿性多肌痛的中医辨证以肝肾亏虚为本,气血失调为枢,终致痰浊瘀血内停于肌肉、筋脉,发为痹痛。本病的中医治疗以“虚气流滞”理论为指导,“虚气”为本,予滋肾养肝补其虚;“血滞”为枢,予疏肝理脾通其滞;“痰瘀”为终,予活血化瘀散痰凝为其治也。  相似文献   

8.
李长锤 《中医药学刊》2006,24(6):1087-1087
《用药如用兵论》云:“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我们经常见到有不少的人因服用补益药及保健品以后,对身体健康不但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有的甚至加重病情,这种情况就叫做“虚不受补”。“虚则补之”是中医治疗原则之一,为什么会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呢?补益药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用以治疗各种虚证,但是它不能用来治疗所有的疾病。它和其他各类药物一样。有一定的功效、适应范围、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果应用不当,误用或滥用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而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疼痛,是临床常见证候之一。其病因虽十分复杂,但病机不外乎邪气干犯、气血运行不畅之不通而痛,以及气血津液亏虚、脏腑经脉失养之不濡而痛。由于临床上实邪致痛者较为多见,故后世有“诸痛为实”、“痛无补法”之说。事实上因虚致痛者并不鲜见,早在《金匮要略》中就已经把补虚止痛作为治疗痛证的重要方法,本方特就此探讨如下。1补中益气法用于因气虚鼓动无力而致的疼痛。此类疼痛的特点为痛势悠悠,时作时止,遇劳则甚,痛处按之柔软,喜温熨。例如胸痹,心中痞,按之虚软者,仲景以人参汤治之。《医宗金鉴》云:“人参汤即理中汤,是…  相似文献   

10.
从《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大黄蓥虫丸主证病因病机的标本缓急、药理研究及该证与虚劳病中它证的对比分析等诸多方面,研究论证了“缓中补虚”可理解为“缓用补虚”之误,意谓“当先去邪攻实,再行扶正补虚”。  相似文献   

11.
说“虚邪”     
“虚邪”一词,医经中并不鲜见。对其词义,略有两解。一是指内在病因,是由于人体五脏之间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紊乱而产生的。《难经·五十难》曰:“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为胜来者为贼邪,认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这里所说的“前”和“后”是按照水、火、士、金、水五行相生的次序而言的。《太素·人迎脉口诊》说:“假令心痛,中风得之,肝来乘心,从后而来,名为虚邪。饮食劳倦,牌来乘心,从前来者,名为实邪。”据此可知,木在火之后,故肝病犯心,引起“母病及子”的病邪就叫“虚邪”,土在火之前;故脾病犯…  相似文献   

12.
胡守友主任医师认为瘀证为许多疑难杂病关键病机,此"瘀"意指邪毒凝滞,非局限于血瘀,涉及有碍机体正常运作的各种病理产物。"因实致虚"类疾病因"虚证"表现明显,往往在治疗上易陷入"补虚"误区。脏腑运行如池塘蓄水,瘀尽才可纳新,水流通畅则邪不易滞,诸症自消。因此治疗上应以祛瘀为首要,辅以扶正。本文介绍胡师运用"祛瘀生新"法治疗疑难杂症精要,并举案例三隅,分别为胡师治疗肝斑、唇风、顽固性痛痹临床实例,治法皆以祛瘀为基,灵活辨证施治,扶正生新,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13.
刘凯  刘贵颖 《河南中医》2014,(6):1133-1133
通过对哮喘缓解期的“实”与“虚”的认识,应抓住其病因病机,针对其病因病机,掌握其治则,即“先辨虚实,祛邪为主,慎用补虚、补泻同用”。特别是在补虚的思路上更值得深入体会,即补虚的前提是去除实邪,给实邪以出路。  相似文献   

14.
天虚和人虚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寥寥数言,凡读过《素问》的人无不能背诵如流。有人认为它比较浅显,有人认为它近于深奥,因此致力于此而求其甚解的人不多。何谓“虚邪贼风”?又如何“避之有时”?如深入探讨的话,确非想像的那么简单。王冰注说:“邪乘虚入,是谓虚邪;窃害中和,谓之贼风。”又说:“虚邪,谓乘人之虚而为病者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之络脉虚滞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筠  张军平 《中医药学刊》2006,24(4):629-630
络脉系统是维持机体内稳态的功能性网络,络病是以“络脉损伤”、”“络道亢变”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络脉虚滞是冠心病基本病理变化,任何病理因素作用于络脉系统都可以导致络脉虚滞的病机过程,“虚”为引发真心痛的直接病理途径;“滞”包括了毒滞、痰滞、瘀滞。络脉的“空虚”和“阻滞”可交替出现,也可并存,贯穿着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始终。  相似文献   

16.
略论张志雄理虚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张志雄理虚特色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中医科朱秋琴(200003)关键词张志雄,理虚张志雄教授出生于上海著名中医世家。现将先师的理虚特色略论于下。一、百病皆因始有虚,疗疾自应首理虚《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先师积...  相似文献   

17.
张子和,名从正,号戴人,乃金元四大家之一。因善用汗、吐、下三法,“起疾救死多取效”(《金史·张从正》),而于医林独树一帜,被后人称为“攻下派”的代表。但实际上,他不仅长于攻邪,而且对补养之道也很有研究。正如张氏自己所说:“予亦未尝以此三法(汗吐下)遂弃众法,各相其病之所宜而用之”。其著《儒门事亲》中就有《推源补法利害非轻说》、《补论》两篇论补专谈。可是,在他攻邪理论的盛名之下,有关其补虚的一些独到见解,却未曾引起人们的重视。现行教材《中医各家学说》介绍他的学术思想,亦只评他为“长于攻邪而拙于补虚。”这是很不确切、…  相似文献   

18.
在临床中常可听到所谓“虚不受补”的说法,笔者不同意这种说法。治虚证,必然只有用补法。“虚不受补”者,是因补之不当之故。同一种虚证,固其体质、病程、病机、部位不同,故其补法亦应当有所不同。如果不加分析地予以一种补法,那当然会因补之不当而导致“虚不受补”。下面谈几种常见的情况。其一、上盛下虚而重用补气升阳药,则  相似文献   

19.
姜德友教授认为,肾结石无论新久,其病机总以肾虚为本,湿热为标。治疗应以顾护肾气为要,攻补兼施,攻邪不伤正,补虚不滞邪。俾正气旺盛,蒸腾气化正常,自然清浊分利而砂石无以生,气血畅达而砂石易于排出。据此理论指导总结出常用经验方,验之临床,收效良好。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0.
<正> 下法能补虚,前人论及有二:一是运用得当可以借通为补,借攻为补,诚如张子和所云“陈莝去而肠胃洁,症结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儒门事亲·凡在下者皆可下式》);二是叶天士所提出的“胃虚通补”说,主张脾胃分治。叶氏认为,胃为六腑之一,主受纳,司传导,泻而不藏,满而不实,动而不静,降而不升,见症如噫嗳、反胃、痞塞、便秘、腹胀,皆因虚气乱,浊气在上,变通为滞,由降反逆。名遵东垣风药升阳,徒使气逆甘温守补,反致壅胀,补虚要顺其性而用之,方为得体,胃宜降则和,当通补为是。叶氏通补之通,并非专以下法为限,但其中包括下法。郭老临证,善用下法。她指出,下法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