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原发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间手术治疗的545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资料,其中女性432例,男性113例(性别比例3.82∶1);年龄14 ~ 80岁,平均(46.7±11.8)岁.手术方式:全/近全切除70.6%(385/545),腺叶+峡部切除29.4%(160/545);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524例,其中单侧清扫78.3% (427/524),双侧清扫17.8% (97/524);颈侧区淋巴结清扫14例,均为单侧清扫.共切除甲状腺腺叶标本930个,颈中央区淋巴结标本622个,颈侧区淋巴结标本14个.从中筛选出甲状腺癌腺叶与同侧颈淋巴结有对应关系的576组标本,癌灶长径(0.58±0.25) cm,单灶513例(89.1%),多灶63例(10.9%).无甲状腺被膜侵犯441例(76.6%),有甲状腺被膜侵犯135例(23.4%).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量(4.7±3.8)枚,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31.8%,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数量(17.8±10.0)枚,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2.4%.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类变量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癌灶长径与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呈高度正相关关系(r =0.847),癌灶长径>0.8 cm时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癌灶长径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 =0.557),癌灶长径>0.9 cm时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单灶和多灶病例颈中央区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相似.有被膜侵犯比无被膜侵犯颈中央区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均增加.结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癌灶长径、有被膜侵犯是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癌灶数量不是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尽早手术能够使很多已经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但无法获得术前诊断的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初次治疗的手术方式选择腺叶峡部切除或全/近全切除+病灶同侧/双侧颈中央区和(或)加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达芬奇机器人双侧腋窝和乳晕径路(BABA)对低危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分化型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外科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分析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在济南军区总医院采用BABA完成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12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机器人甲状腺手术,达芬奇机器人颈侧区清扫时间平均(74±12)min,其中8例患者出现术后短暂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术后2周均恢复正常,无喉返神经损伤发生及乳糜漏发生,短期随访未发现颈部可疑淋巴结残留及淋巴结复发。患者对切口满意。结论对低危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甲状腺癌行BABA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是可行的,并取得较好美容效果,同时相较于传统开放性手术其手术的安全性及彻底性还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下甲状腺全切+中央区+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治疗肿瘤直径>1 cm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6月在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接受达芬奇机器人腋乳入路甲状腺全切+中央区+单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的81例乳头状非微小癌患者(机器人组)的临床资料,与同期接受传统开放手术的87例乳头状非微小癌患者(开放组)进行比较。采用统计学检验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清扫中央区和单侧颈侧区淋巴结数目、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美容效果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开放组相比,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多于开放组,术后美容效果更佳(P<0.05);清扫中央区和单侧颈侧区淋巴结数目、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有选择性的肿瘤直径>1 cm的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达芬奇机器人腋乳入路与传统开放手术行甲状腺全切+中央区+单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治疗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相似且术后美容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的治疗方法。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科收治甲状腺微小癌126例,行患侧加峡部切除或甲状腺全切除术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行同侧选择性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统计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及恢复情况。结果发现隐匿性多发癌4例;术中证实中央区转移45例(35.7%),行横行小切口侧颈区选择性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清扫Ⅱ、Ⅲ、Ⅳ、部分Ⅴ区),术后病理侧颈区淋巴结转移23例。术后声音嘶哑3例,饮水呛咳2例,短暂性低钙血症15例(均为甲状腺全切除术后),术后乳糜淋巴漏4例(均为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无术后切口出血导致再次手术。结论甲状腺微小癌具有较高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高,建议对甲状腺微小癌行常规小切口甲状腺全切除及选择性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6年5月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47例PTM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47例患者中,男9例,女38例;年龄(46.3±12.1)岁;病程(12.4±23.7)个月;均行术前超声检查,14例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经FNA确诊PTMC 11例(78.6%);13例行患侧甲状腺全切,3例行患侧甲状腺全切+对侧叶大部切除术,31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14例行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15例行中央区加颈侧区淋巴结清扫。肿瘤病灶平均长径(0.68±0.23)cm;21例(44.7%)为多发病灶,其中14例(29.8%)为双侧甲状腺多发病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48.3%(14/29),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53.3%(8/1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侵犯包膜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35)。8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不全5例,切口积液1例,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1例,暂时性喉上神经损伤1例。结论:甲状腺外科医生需熟悉甲状腺癌超声特点,不建议扩大FNA指征。对于术前超声已提示多发结节、术中探查可疑多发结节或存在高危因素者,手术建议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预防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结合术中冷冻病理对确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及指导术后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性清扫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72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颈淋巴结分区有92例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其中50例采取了预防性单侧或双侧淋巴结清扫(预防组),42例未行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未预防组),比较两组预后。应用SPSS 19.0进行分析,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包膜浸润、侧别、肿瘤位置、肿瘤数目、中央区转移、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率、病死率等计数资料计算构成比(%),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的预测采用多因素Logical回归,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年龄≤45岁、肿瘤0.5~1.0 cm、包膜浸润、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中央区转移者占67.5%、72.5%、45.0%、87.5%、67.5%,均高于阴性患者(P0.05)。中央区转移、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预防组患者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与死亡情况,未预防组病死率2.4%(P0.05),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率为9.5%(P0.05)。结论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存在中央区转移的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更易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行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术可有效改善远期预后,且术后并发症未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原因,探讨甲状腺癌首次及再次手术合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2年8月收治的57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再次手术方式为残留甲状腺全切并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根据术中病理检查结果确定是否行颈侧区淋巴结清除或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结果:术后石蜡切片病理证实,腺体肿瘤残留率51.2%(22/43),转移淋巴结残留率57.9%(33/57)。术后暂时性和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分别为5.3%(3/57)及1.8%(1/57)。暂时性甲状旁腺损伤发生率为14.0%(8/57),无永久性甲状腺旁腺损伤。结论:对怀疑有肿瘤残留或复发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应再次手术,手术方式应予残余甲状腺切除并中央区淋巴结清除和(或)颈侧区淋巴结清除,首次手术确诊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最好行甲状腺全切并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或加行颈侧区淋巴结清除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pCND)能否降低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的局部复发.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自2001年1月-2012年12月公开发表的有关甲状腺全切加pCND对比单纯甲状腺全切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研究的文献,提取数据,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个研究,共2 272例患者,其中甲状腺全切加pCND组897例,甲状腺全切组1 37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甲状腺全切加pCND组较单纯甲状腺全切术组的总复发率(OR=0.73,95% CI=0.49-1.07,P=0.11),中央区复发率(OR=0.92,95% CI=0.33-2.51,P=0.86)及颈侧区复发率(OR=1.00,95% CI=0.50-2.00,P=0.99)均无明显改善.结论:对于颈部淋巴结阴性(cNo)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不能减少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病理及颈淋巴结转移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6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23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多灶性PTC患者148例,单灶性PTC患者175例。结果:多灶性PTC患者与单灶性PTC患者间性别、年龄、癌灶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前者更易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P0.001)、颈侧区淋巴结转移(P=0.028)及腺外浸润(P0.001);多灶性PTC患者中,癌灶数≥3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P=0.010)、侧区淋巴结转移率(P=0.018)及腺外浸润的发生率(P=0.020)明显高于癌灶数=2的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癌灶最大径(P=0.005)及癌灶数量(P=0.006)为多灶性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灶性PTC较单灶性PTC侵袭性强,更易发生转移、浸润,建议选择全甲状腺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作为标准化手术方式,颈侧区存在可疑肿大淋巴结者应积极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甲状腺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特征,探讨颈淋巴节转移规律及影响因素,为颈淋巴结清扫指征及范围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2011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初次收治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微小癌的18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颈淋巴结各区转移率、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 187例甲状腺微小癌中,颈淋巴节转移率、中央区(Ⅵ区)转移率、颈侧区转移率分别为26.7% (50/187)、23.0% (43/187)、13.9%(26/187).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5 mm、多发癌灶、甲状腺被膜侵犯与甲状腺微小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甲状腺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常见于中央区,其中肿瘤最大直径≥5 mm、多发癌灶以及甲状腺被膜侵犯的患者更易发生颈淋巴节转移,应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