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痛经证治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经是妇女的正常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时不应发生小腹疼痛,即使腹部不适,也只有轻微胀痛,此乃正常现象,不属于痛经。但有些妇女在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  相似文献   

2.
痛经之探析     
妇女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发生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随着月经周期持续发作,这种症状成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此为妇女常见病之一,尤以青年妇女多见。现就主要文献,将痛经的病凶病机、辨证论治及用药特色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 过去一谈到优生,人们往往只想到妇女,认为与男性无关。然而,“优生不仅仅是妇女的事,生出体质差、智力弱、有先天性或遗传性的后代,其责任也不完全在妇女。与此同时,起主导作用的是男人”。这是继“男性健康日”之后,记者近日在性学会主办、北京建国医院承办的“全国男性健康临床普查(北京站)启动”活动中得知的“优生新观点”。来自中国性学会的专家指出:“在同等条件下,男性提供的精子可以决定胎儿素质的强弱与优劣,高质量的精子可使后代的智力和体质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人类生育中,男性负有更强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更年期或更年期以后的妇女,在停经后再次出现月经和阴道出血,并非伴兆。引起这种“梅开二度”现象的原因,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一是功能性子宫出血。这种情况常见于更年期妇女,月经停了一段时间,又出现不规则的阴道出血,血量或多或少,经期或长或短。这是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而又未完全丧失,体内雌激素  相似文献   

5.
外阴白斑是一种妇科常见病,妇女“外阴白斑”是癌变前病种之一,多为中老年妇女所罹患。常见久病体衰或老年体弱者。多因肝肾不足,精血两亏,血虑生风化燥;或肝经郁热挟湿下注;或气滞血淤;或感染病虫,虫蚀阴中,均能导致白斑、阴痒。笔者应用中医传统疗法,针灸、中药治疗本病,获得显著疗效现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误闯情人节     
钟秀 《家庭医药》2014,(2):74-74
退休了,除法定的4个节日:“五一”、“十一”、元旦、春节外,也就无啥节日了。如果是妇女,在家包饺子庆祝“三八”节;或觉着自己老了,“重阳节”那天自己爬香山,倒也应景。自由度还是蛮大的。  相似文献   

7.
美国宾州的生物行为卫生学博士生Christine L.Pelkman进行了月经和长效避孕药对进食和热量的生成的关系的研究,她们选取了20名20-35岁之间的健康妇女,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受试者的感觉状况,并进行了相关的测量。结果表明,与一般性观点相反,妇女月经前或使用避孕药时并不一定会增加体重,或过量进食。她的研究表明:妇女在月经前多进食4%,但同时也多产生4%的热量。注射长效避孕药Depo-Provera对进食的影响并不明显。据统计,1995年在美国有超过一百万的妇女使用Depo-Provera,“理论上说,避孕药降低了妇女的基础代谢,那么她将增重,”Pelkman说,“我们既没有看到在热量的摄取方面有显著的增加,也没有看到热量的消耗方面有明显的降低。在食物的爱好和膳食的组成方面也没有变化。”她补充道:“在对巧克力的  相似文献   

8.
1.经期鼻衄:有的妇女在月经来潮前一天至二天,或行经时,出现周期性有规律的鼻出血,并伴有月经量少或无月经,因其似月经之倒行逆上,故名为“倒经”。 鼻粘膜与女性生殖器官两者之间有生理方面的联系。在鼻中隔前下方区域的粘膜,对于体内雌激素含量的变化,有人相当敏感,这个区域称为“生殖区”。妇女行经期间,体内雌激素分泌发生变化,鼻腔内生殖区就会发生充血肿胀,粘膜血管扩张,此时血管容易破  相似文献   

9.
<正> 美国“约翰逊&约翰逊”公司旗下专门生产“Orgho Evra”避孕贴的“Otho McNil”公司发出警告说,使用避孕贴的妇女可能大大增加激素的分泌,更容易出现血管栓塞等后遗症。该公司宣布说,妇女使用“Orgho Evra”避孕贴后,雌性激素的分泌量将比服用一般避孕片的妇女增长60%,血凝速度比服用避孕片的妇女快两倍。2004年曾有12名妇女因血栓而死,据信她们的患病和死亡与使用避孕贴有关。她们都是16岁到19岁的女孩。另外还有10多名妇女发生中风等症状。自避孕贴2002年开始上市以来,美国约有400万妇女使用避孕贴。使用避孕贴而死亡的妇女的家人已经提出数宗诉讼案。  相似文献   

10.
小月子是指因自然流产或人工流产后妇女需要休养的日子,由于自然流产产后休养的时间短,通常民间把这段时间称为“小月子”。  相似文献   

11.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临床中以原发性痛经多见,常见于青年未婚女性。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据美国《新科学家》网站报道,日本科学家近日在实验中通过“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实现了对大龄妇女受损卵子细胞的修复。他们计划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继续尝试这种技术以提高大龄妇女卵子细胞的成活率和健康度,增加生育成功率。对于许多大龄妇女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她们怀孕的几率也越来越小。而且即使怀孕,她们腹中胎儿发生畸形或病变的几率也很高,因此她们也被称之为危险的高龄产妇。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她们卵子细胞的质量问题,可能是细胞质出现异常或变形。科学家认为,如果能够将她们卵子细胞的细胞核注入到年轻妇女健康的细胞质中,通过“细胞核移植”技术实现对大龄妇女异常卵子细胞的修复,不仅仅可以提高卵子细胞的成活率,而且还可以排除多种遗传病所引发的各种隐患。在卵子的细胞质中,如果存在缺陷线粒体的话,出生的婴儿将可能有某些遗传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并探讨“一对一”孕前保健咨询在高龄妇女妊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中心参加孕前检查的未孕或随访已孕的高龄妇女中的6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患者,观察组进行“一对一”孕前保健咨询,对照组则进行常规门诊产检。系统性的回顾分析两组高龄妇女的妊娠情况。结果:观察组妇女妊娠过程中的生活质量、健康质量及心理状况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并发症及产后抑郁症发生率要明显小于对照组,另外观察组的胎儿的低体重及巨大比例要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对一”孕前保健咨询不仅能使高龄妇女顺利完成妊娠,而且还能降低胎儿的出生缺陷,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4.
周丽 《哈尔滨医药》2005,25(1):41-42
崩漏是妇科常见病 ,也是疑难重症。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曰 :“妇女崩漏 ,最为大病”。历代医家都将崩漏专立门类进行论述 ,至今仍为妇科讨论的重点。现代中医妇科将其定义为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 ,或淋漓不断者 ,前者称为崩中 ,后者称为漏下。1 有关“崩漏”的记载 ,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搏谓之崩”,此说为后民医家研究崩漏提供了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首次提出“漏下”“崩中下血”。《诸病源候论》首列“漏下候”、“崩中漏下候”,明确了崩漏的概念 ,并观察到崩…  相似文献   

15.
米非司酮诱导顽固性更年期功血闭经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更年期功血是由于卵巢功能衰退而引发的内分泌功能失调紊乱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长短不一,经期延长,经量多少不定,常引发不同程度的贫血。其治疗原则应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顾”的原则,首先止血,调节月经周期或加以药物治疗诱导患者闭经,及时的改善全身状况。常用的刮宫术、性激素治疗两种方法均不利于提高更年期妇女的生活质量。近年有资料报道,使用米非司酮可使近绝经期的妇女提早闭经,这说明米非司酮虽为抗孕酮药物,但可用于治疗更年期功血。  相似文献   

16.
崩漏属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重症,正如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曰“妇女崩漏,最为大病”,历来医家遇之每感棘手。崩漏指非月经期阴道大量出血或淋漓不绝;大量出血称“崩中”,淋漓下血称“漏下”,崩与漏出血量不同,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临床往往并称“崩漏”[1],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多见。相当于西医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性腺轴功能紊乱造成的异常子宫出血,是妇科的急症难症之一,西医常采用雌激素或孕激素进行止血和调经治疗,可以达到暂时止血目的,但易复发[2]。中医在辨证基础上应用通因通用法治疗本病具有优势。现将近年来医家应用通因通用法治疗崩漏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有些妇女在怀孕6—7周左右,由于内分泌的变化,常常出现一些反应,如偏食、厌食、择食、恶心、呕吐等,孕吐是早孕反应的一种常见症状,医学上称之为“妊娠反应”或“妊娠呕吐”。孕吐的形式程度可随孕妇的个体差异而有所区别。精神过度紧张和神经系统功能不稳定的妇女,反应一般都较重,甚至可发生剧烈而持续性的呕吐,呕吐物除了食物和胃液外,有时还会有胆汁或少量血丝,进而表现全身困倦无力、消瘦、脱水、少尿,甚至可导致酸中毒等危重病症,对母子健康影响很大,应及时请医  相似文献   

18.
激素治疗安全与风险研究的历史进程。最具影响力的研究荟萃:“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和雌/孕激素补充治疗”、“妇女健康启动研究”和“百万妇女研究”。发展中的国际上对激素治疗的共识。  相似文献   

19.
痛经粥疗法     
痛经,是指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小腹或腰部疼痛,疼痛剧烈,往往影响工作和学习。疼痛时常伴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脚厥冷、恶心呕吐。 治疗痛经的方法颇多,中医“药粥疗法”具有两千多年历史,它具有方便、安全、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朱小琴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1):1713-1714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常可伴有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泛恶呕吐等证,并随月经周期发作,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其病机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或湿热阻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亦有因气血虚弱,肝肾不足,经行之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不荣则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