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福建省城乡中老年人群恒牙缺失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福建省中老年人群恒牙缺失的现状,为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福建省中老年人恒牙缺失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福建省城市地区中年人群的失牙平均数高于农村地区,牙列完整率则低于农村地区,男女人群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城市地区老年人群失牙平均数也均高于农村地区,老年女性的失牙平均数高于老年男性。老年人各牙位的失牙率均明显高于中年人,磨牙的失牙率最高,尖牙的失牙率最低。结论应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和保健的力度,尤其是老年人群,以避免恒牙缺失及失牙造成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人缺牙和修复情况调查与防治意义。方法对辽宁省辽阳市2276例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口腔检查,从牙列缺损、牙列缺失及修复情况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受检者中有2116例存在缺牙,其中214例全口无牙;失牙均数女性(16.07)高于男性(12.68);缺牙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第一磨牙缺失最多,尖牙缺失最少;牙列缺失的修复率高于牙列缺损的修复率,不合格的修复体占较大比重。结论缺牙在老年人中有相当高的发病率,老年人缺牙有其自身规律,老年人缺牙的预防和修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海南省中老年人的口腔牙齿缺失和修复状况进行评价.方法 在2005年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中对1483名中老年人进行抽样调查.检查牙齿缺失及修复情况.结果 用SPSS12.0软件处理.结果 35-44岁中年组现存恒牙均数城区为29.52,乡村为30.00,城乡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牙列缺损率男女间具有显著差异(分别是68.6%,75.7%);缺牙修复率差异亦存在于男女之间(P<0.01),男性修复率为90.5%.女性修复率为82.3%.65-74岁老年组有牙人群现存恒牙均数在城乡及男女之间均不具有显著差异;牙列缺损率差异仅存在于城乡之间(分别是83.4%,78.9%);缺牙修复率在城乡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牙列缺损及缺失是海南省中老年常见的口腔疾患.应积极防治龋病和牙周病,加强人们口腔保健意识,提高治疗和修复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3):147-150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口腔缺牙现状及口腔修复的效果现状。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期间在本院接受口腔健康检查的182例湖州地区老年人群(年龄≥60周岁)为研究对象,记录不同年龄段、性别及地区牙列缺失、牙列缺损率及修复现状。结果 182例入选者中,牙列缺失34例(18.68%),牙列缺损128例(70.33%);182例入选者中,牙列缺失修复率为91.18%,牙列缺损修复率为40.63%;女性组牙列缺损率与总口腔缺牙率高于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牙列缺失率、牙列缺失修复率、牙列缺损修复率及总口腔缺牙修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牙列缺损率与总口腔缺牙率高于低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间牙列缺失率、牙列缺失修复率、牙列缺损修复率及总口腔缺牙修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组牙列缺损率、总口腔缺牙率均低于农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组牙列缺损修复率与总口腔缺牙修复率均高于农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地区牙列缺失率、牙列缺失修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与年龄间口腔修复类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地区口腔修复类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群牙列缺损率较高,但牙列缺损修复率较低,应积极加强健康宣教,以进一步提高其口腔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调查分析了320例60岁以上的党政老年干部的牙齿健康情况,本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牙齿缺失发病率较高,占82.5%,在失牙病例中女性高于男性,上颌高于下凳颌,后牙高于前牙。龋病、牙周病为主要失牙原因。在现存的牙齿中,楔状缺损、牙周病、龋病的发病率较高,是危害老年人牙齿健康的主要疾病。牙齿缺失的治疗率较低,占33.71%,牙列缺失的治疗率高于牙列缺损。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部分城乡中老年人群咬合支持情况抽样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福建省中老年人群咬合支持的现状,为中老年人口腔健康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福建省中老年人咬合支持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福建省城市地区中年人群的平均咬合接触牙对数为12.90,有98.06%的中年人有8对以上牙齿有咬合,咬合完整率为54.31%,后牙咬合完整率为59.44%.中年组农村地区的总咬合对数平均数、后牙咬合对数平均数、咬合完整率均高于城市地区.在老年组,平均咬合对数为6.19,有29.86%的受检者口腔内没有咬合接触牙,44.72%老年人的口腔内有8对以上的咬合接触牙.老年组后牙平均咬合对数为2.90,仅有10.69%受检老年人的后牙咬合接触完整.老年组咬合对数的各项指标,除了老年男性后牙咬合完整率高于女性,其余均无城乡与性别的差异.结论:老年人群的咬合支持状态总体上远较中年人群差,福建省超过半数的老年人的牙列功能低于可接受的水平,加大预防保健的力度,保护和改善老年人的咬合支持状态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对1726名老年前期和老年人的缺牙和修复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牙列缺损、缺失共1213名,占受检人数70.28%,其中已修复人数为608名,修复率为50.12%。还发现牙列缺损及缺失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P<0.01),同时本组牙列缺损和缺失修复率较其他报告高。尽早修复失牙,以恢复咀嚼功能,延缓口腔衰老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某社区老年人群中口腔牙列缺失状况及修复现状,探讨我科完成保健任务新措施。方法:利用每年例行查体时间,列表调查牙列缺失及修复状况。结果:上下牙列缺失率2.3%,单颌上牙列缺失率1.2%,单颌下牙列缺失率0.4%,牙列缺失修复率100%。无牙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病率分别为:5.3%,10%,16.6%。牙槽嵴高、中、低比率:无牙颌的上颌1:1.3:1.5;无牙颌的下颌1:5.6:6;上颌无牙颌1:1.1:1.1;下颌无牙颌1:2:3。结论:此群体老年人牙列缺失患者,常规义齿修复率100%,达到了不缺牙的保健目的,但在提高咀嚼功能上需要多种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9.
731例正畸患者恒牙先天缺失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731例正畸患者的全颌曲面断层X线片,其中男性306人、女性425人,年龄7~28岁,统计其恒牙先天缺失情况,第三恒磨牙缺失未作统计,恒牙先天缺失者64人,缺失牙105颗,缺牙率为8.76%,其中男性缺牙者21人,缺牙率为6.86%;女性缺牙者43人,缺牙率为10.12%,男女缺失牙发生率无显著差别,同名牙双侧对称缺失与单侧不对称缺失无明显差异;缺失牙在下颌明显多于上颌;左右侧无差别;缺失2颗牙以下者明显多于4颗牙以上者。缺牙最多发生在下颌切牙,依次为上颌侧切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中年人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福建省中年人 (35~ 4 4岁 )口腔健康状况 ,龋病、牙周病的分布规律及特点 ,为福建省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口腔常见病的防治措施、评价防治效果提供基线资料。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对福建省中年人冠龋情况、牙周健康状况、牙缺失情况进行抽样调查。 结果 福建省中年人患龋率、龋均城市高于农村 ,女性高于男性 (P<0 .0 1 ) ;牙龈出血和牙结石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 (P<0 .0 1 ) ,检出区段数农村高于城市 (P<0 .0 5 ) ,浅、深牙周袋检出率城市农村相近 (P>0 .0 5 ) ,男性高于女性 (P<0 .0 1 ) ;牙列缺损情况城市农村相近 (P>0 .0 5 ) ,女性较男性严重 (P<0 .0 1 )。 结论 应加强口腔健康教育 ,加大对基层牙科医生的培训力度 ,改善农村口腔卫生条件 ,提高社区口腔预防水平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城乡人群恒牙龋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目的:了解福建省居民口腔健康状况及流行趋势,为今后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开展口腔保健项目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福州市、泉州市、南平市的5,12,15,18,35-44及65-74岁年龄组的城乡人群12792人(男女各半)进行口腔检查。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大,龋均、患龋率、充填率呈上升趋势(P<0.01)。35-44岁、65-74岁年龄组龋均、患龋率城市高于农村(P<0.01),其他年龄组城乡之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各年龄组充填率城市均高于农村(P<0.01)。福建省城乡居民的恒牙患龋率、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论:应从小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增强口腔健康意识,加大实施口腔预防保健措施的力度。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城乡人群牙周健康抽样调查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福建省牙周健康现状,为防治牙周疾病以及预测牙周疾病的发展趋势提供基线资料。方法:以社区牙周指数(CPI)作为调查标准,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福建省城乡12,15,18,35-44及65-74岁共计10660人,牙龈炎的患病率、牙周袋的检出率、患牙龈炎的平均区段数和检出牙周袋的平均区段数,牙周健康区段的人数情况。结果;福建省农村各年龄组牙龋炎的患病率和患牙龋率的平均区段数均高于城市(P<0.01),牙龈炎的患病率在青春期达到高峰,随年龄增长牙龈炎的患病率下降。15,18和35-44岁组的牙周袋的检出率和检出牙周袋的平均区段数城乡无差异(P>0.05),65-74岁组城市高于农村(P<0.01),牙周袋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城乡各年龄组6区段匀健康者检出率很低,随年龄增长,牙周健康区段明显减少(H=2837,P<0.01),相邻两个年龄组间的牙周健康区段等级人数分布有差异。结论:须加强对全人群 的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城乡人群的口腔健康意识,加强预防保健措施,已患有牙周疾病者应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常规口服剂量的布洛芬缓释胶囊预防根管治疗期间急性发作的效果。 方法 随机将 10 0例患有牙髓坏死和慢性根尖周炎的患者的患牙分为 A、B、C、D四组 ;A、B组采用常规根管预备、根管消毒和根管充填 ;C、D组采用超声根管预备、根管消毒和根管充填 ;同时给予 A、C组口服布洛芬 (每次 30 0 mg,2 / d,共 3天 )。 结果 根管治疗期间口服布洛芬组急性发作例数明显少于未服药物组 ;根管治疗术后根尖周没有病变者比根尖周有病变者更易发生疼痛。 结论 布洛芬在预防根管治疗期间急性发作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CT-脑立体定向手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CT-脑立体定向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CT-脑立体定向仪完成28例次脑立体定向手术,分析其临床诊疗效果。结果 立体定向活检术10例,术后病理诊断明确;定向开放手术12例,病灶一次切除;立体定向穿刺分流术6例,术后症状改善明显。手术均一次成功,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CT-脑立体定向手术能精确定位,确定最佳手术路径,为颅内多种疾患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EB病毒BNLF-1基因在淋巴瘤和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含量,探讨对该基因表达与淋巴瘤、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Amplisensor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淋巴瘤和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液或骨髓EB病毒BNLF-1基因片段,同时测定血清中EB病毒VCA-IgA抗体滴度。结果:(1)淋巴瘤BNLF-1基因表达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和对照组;急淋高于急非淋和对照组;淋巴瘤VCA-IgA阳性率高于急非淋和对照组;急淋高于对照组;急非淋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2)淋巴瘤BNLF-1基因含量高于急淋、急非淋;急淋高于急非淋。(3)T、B细胞淋巴瘤BNLF-1基因表达无显著差异。(4)淋巴瘤BNLF-1基因含量越高,生存期越短。结论;BNLF-1基因可能是EBV的致癌基因之一;其阳性率及含量的高低可作为淋巴瘤及急淋和急非淋的鉴别诊断依据之一;BNLF-1基因高表达与淋巴瘤的预后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变应性哮喘患儿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S-ECP)水平改变及其意义。方法:测定25例哮喘发作期患儿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12周前后,及20例未予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的哮喘缓解期患儿S-ECP水平,并对发作期患儿S-ECP水平变化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B-EOS)、肺功能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一秒用力呼气量比用力肺活量(FEV1/FVC)及症状评分的关系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哮喘发作组治疗后S-EC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与对照组(健康儿童10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哮喘缓解组S-ECP水平明显高于发作组治疗后,但明显低于发作组治疗前。哮喘发作组治疗前S-ECP水平变化与B-EOS无相关性,与FEV1、FEV1/FVC呈负相关,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结论:监测S-ECP水平可作为评价哮喘气道炎症程度、病情预后和指导抗炎治疗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人转铁蛋白(Tf)与甲氨喋呤(MTX)结合物(Tf-MTX)对人肝细胞和人肝癌细胞体外细胞毒的特点。方法 采用氧化葡聚糖(Dex)T-40作为中介,联结Tf与MTX制备人转铁蛋白-甲氨喋呤结合物(Tf-MTX),用四甲偶氮唑蓝法与比较结合物对人肝细胞L-02及人肝癌细胞Bel7404的体外杀伤强度。结果 体外细胞毒试验显示,Tf-MTX对人肝细胞L-02作用48h的TC50是对人肝癌细胞Bel7404的3.36倍,而TX对上述细胞作用1h的IC50是Tf-MTX的3.22倍。结论 Tf-MTX对肿瘤 细胞Bel7404的杀伤作用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