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体外探讨维生素C对大蒜素与美罗培南联合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杀菌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EDTA-Na2纸片复合法和改良三维实验对6株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产生碳青霉烯酶进行鉴定.采用MH肉汤法,确定大蒜素、美罗培南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计算两药联用的联合抑菌分数(FIC).应用微孔板生物检测法检测不同浓度大蒜素、美罗培南及大蒜素+美罗培南、大蒜素+维生素C(0.25 g/L)的抑菌率.检测大蒜素(32、64、128 mg/L)、大蒜素(128 mg/L)+维生素C(0.25 g/L)作用后细菌谷胱甘肽、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总巯基的变化.结果 6株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产生碳青霉烯酶.大蒜素对6株耐碳青霉烯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的MIC值均为512 mg/L、美罗培南为128 mg/L、大蒜素+美罗培南两种药物联用FIC值为0.25.不同浓度大蒜素+美罗培南联用比同浓度的两种药物单独使用时抑菌率明显提高.0.25 g/L维生素C与不同浓度大蒜素联用时的抑菌率较单独使用同浓度的大蒜素显著下降(均P<0.05).各浓度大蒜素(32、64、128 mg/L)细菌谷胱甘肽、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总巯基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不同浓度的大蒜素作用后,细菌谷胱甘肽、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总巯基水平也随其浓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均P<0.05);128 mg/L大蒜素作用后谷胱甘肽、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总巯基的含量分别为(4.52±0.71) mgGSH/gport、(115.21±4.24) U/L、(0.11±0.04) mmol/gprot,均低于128 mg/L大蒜素+0.25 g/L维生素C组的(5.64±0.40) mgGSH/gport、(145.84±2.30)U/L、(0.18±0.03) mmol/gprot(均P<0.05).结论 大蒜素和美罗培南联用可显著提高对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抑菌杀菌作用.维生素C则可减低大蒜素通过氧化应激对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产生的抑制、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儿科临床分离的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和产生碳青霉烯酶的耐药基因特征.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患儿分离出的46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使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按照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 2011年推荐标准判断结果.使用改良Hodge试验和双纸片协同试验,进行产碳青霉烯酶的表型确证.使用PCR方法进行碳青霉烯酶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46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26株为肺炎克雷伯菌,占56.5%,13株为阴沟肠杆菌,占28.3%,7株为大肠埃希菌,占15.2%.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不敏感率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69.2%和80.8%,阴沟肠杆菌76.9%和100%,大肠埃希菌85.7%和100%.46株肠杆菌科细菌,改良Hodge试验阳性40株(87.0%),双纸片协同试验阳性41株(89.1%).IMP基因阳性38株(82.6%),其余8株均未扩增出特异性条带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目前儿科临床分离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菌株中,肺炎克雷伯菌最多,占56.5%.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不敏感程度低于美罗培南,对碳青霉烯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主要产生B类金属酶,均为IMP基因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精确鉴定醋酸钙-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菌株;检测菌株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运用自动化分析仪VITEK 2试卡法对临床分离不动杆菌进行菌种鉴定,对鉴定为醋酸钙-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的菌株进一步经16S rRNA序列分析确证其准确种属。分别用自动化分析仪VITEK 2和微稀释法测定精确鉴定后的醋酸钙-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菌株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亚胺培南和厄他培南五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分析药敏实验结果。结果共进行了232株不动杆菌的VITEK 2鉴定,其中195株鉴定为醋酸钙-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对195株醋酸钙-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菌株进一步用16S rRNA序列分析确证其准确种属,结果显示173株为鲍曼不动杆菌,22株为醋酸钙不动杆菌。对173株鲍曼不动杆菌及22株醋酸钙不动杆菌分别用VITEK 2和微稀释法进行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亚胺培南和厄他培南五种抗生素的药敏检测。微稀释法药敏结果显示,受试鲍曼不动杆菌对三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均呈现高水平耐药,而对两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度较高;受试醋酸钙不动杆菌对五种抗生素均呈现较高敏感度。与微稀释法药敏检测结果相比,VITEK 2试卡法药敏结果中受试鲍曼不动杆菌和醋酸钙不动杆菌对各抗生素的药敏检测结果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误差,鲍曼不动杆菌药敏检测结果中阿米卡星符合率最低,严重错误率高达34.10%;醋酸钙不动杆菌药敏检测结果中厄他培南符合率最低,重大错误率高达40.91%。结论 VITEK 2在不动杆菌种属鉴定中存在局限性,辅以16S rRNA序列分析,方可精确鉴定醋酸钙-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现状严重。用VITEK 2进行鲍曼不动杆菌和醋酸钙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和碳青霉烯类的药敏测定时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建议辅以微稀释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医院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方法 应用PCR方法对2010年12月至2012年3月期间本院从临床痰标本中分离的36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碳青霉烯酶IMP、OXA23基因和整合子基因检测;提取细菌膜蛋白行SDS-PAGE电泳分析其组成.结果 36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OXA23基因扩增均为阳性;14株碳青霉烯酶IMP基因扩增阳性,22株阴性.12株整合子PCR产物约1200 bp,10株约3000 bp,14株整合子PCR产物约3500 bp.与碳青霉烯抗生素敏感鲍曼不动杆菌膜蛋白比较,22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存在相对分子质量为25 000、36 000的膜蛋白缺失.结论 医院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抗生素机制与产IMP、OXA23碳青霉烯酶及膜蛋白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5.
5年间鲍曼不动杆菌产碳青霉烯酶特性与耐药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2002-2006年每年3-5月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中碳青霉烯酶的分布与变迁情况及其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琼脂稀释法检测亚胺培南(IPM)和美罗培南(MEN)对174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2-巯基丙酸(2-MPA)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协同试验进行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检测;PCR扩增金属β-内酰胺酶(MBL)VIM、IMP和苯唑西林酶OXA-23、OXA-24、OXA-51、OXA-58相关基因.结果 2002-2006年每年3-5月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IPM的耐药率分别为0(0/20)、26%(1/38)、0(0/36)、34.9%(15/43)和59.5%(22/37),对MEN的耐药率分别为0(0/20)、5.3%(2/38)、0(0/36)、20.9%(9/43)和51.4%(19/37);15.5%(27/174)的菌株OXA-23阳性,72.4%(126/174)的菌株OXA-5I阳性,其中15.5%(27/174)菌株同时产OXA-51和OXA-23酶,OXA-23的阳性率从2002年的0上升到2006年的48.6%,OXA-51的阳性率从2002年的35.0%上升到2006年的89.2%;所有菌株均未检出OXA-24、OXA-58、IMP及VIM基因.结论 5年间鲍曼不动杆菌中OXA-23、OXA-5I的检出率及其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均呈上升趋势;产OXA-23型B-内酰胺酶是本组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OXA61可能与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低水平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和头孢他啶的耐药性以及与金属 β内酰胺酶的关系。方法 :对 2 0 0 2年 4月~ 2 0 0 3年 1月我院临床分离的 1 0 1株鲍曼不动杆菌以及 2 0 0 3年 2月~ 4月我院临床分离的以MicroScanWalkAway~ 40全自动鉴定药敏仪确定的对亚胺培南和 (或 )对头孢他啶耐药的 69株鲍曼不动杆菌和 2 3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 (NCCLS)推荐的琼脂对倍稀释法测定了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头孢他啶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s) ,将对亚胺培南耐药和(或 )对头孢他啶高度耐药 (MIC >1 2…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本院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现况及主要耐药机制。方法用E-test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7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用EDTA双纸片扩散法及三维实验分别对金属酶及AmpC、KPC酶表型进行确证。结果从1 068例致病菌中共分离出108例铜绿假单胞菌,18例是对亚胺培南和/或美罗培南不敏感的菌株,耐药率为16.7%,其中有9例金属酶确证实验阳性,3例为AmpC酶持续高产型菌株,KPC酶确证实验尚没有检测出阳性菌株。结论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多表现为多重耐药,这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膜蛋白在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中的作用.方法 从同一住院病人体内分别收集碳青霉烯类敏感和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各1株.经多序列位点测序分型(MIST)和细菌基因组外回文结构重复序列分型(REP-PCR)分析后,等电聚焦电泳检测其已知碳青霉烯类水解酶的表达,在此进行膜蛋白二维电泳和质谱鉴定分析,并最后应用PABN(Phe-Arg-β-naphthylamide)外排泵抑制剂检测其外排泵相关膜蛋白表达.结果 MIST和REP-PCR结果表明耐药株来源与敏感菌株属于同一型别;等电聚焦电泳在P17.6和P19.0处两株菌中检测到β-内酰胺酶,没有检测到任何已知的碳青霉烯类水解酶;耐约株和敏感株的差异膜蛋白组学鉴定出相对分子质量(M_r)为34×10~3外排泵膜蛋白和0prD与CarO膜孔蛋白,且后续的外排泵抑制剂试验表明,在PAβN存在的情况下,耐药株的亚胺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IC)由大于32 μg/ml下降到8 μg,/ml.结论 本研究发现外排泵膜蛋白的过度表达伴随OprD和CarO膜孔蛋白的下调是临床分离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主要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对碳青霉烯酶基因的研究。方法用API鉴定条进行细菌鉴定及K-B法进行药敏试验,用碳青霉烯酶4种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基因型的测序分析,并通过网上Genbank进行比对以确定编码酶基因的类型。结果 2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左旋氧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多粘菌素B的耐药率分别为50%、25%、4%。其它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90%以上。携带D类碳青霉烯酶OXA-23基因有17株(85%),携带OXA-51基因有15株(75%),OXA-24、OXA-58基因引物PCR扩增为阴性,随机各抽取3株OXA-23基因阳性株进行测序后通过在网上Genbank比对发现与OXA-23标准株99%同源,OXA-51基因阳性株与OXA-51标准株98%同源。结论本院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粘菌素B的耐药率最低,其次是丁胺卡那霉素,以携带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为主,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防止在院内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0.
沈路玲 《医学信息》2009,22(12):2858-2859
目的重症监护(ICU)病房标本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我院ICU病房标本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用API鉴定系统鉴定和纸片扩散法检测耐药性.结果 203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分别为:90%、89%、88%、52%:对氨曲南、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头孢吡肟、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72%、63%、52%、40%、45%.结论 ICU病房标本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有较严重的耐药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