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报告1例 SLE 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经用DDS 治疗有效。患者女,29岁。1980年诊断为面部DLE,病史4年,此前曾有短暂的手指血管炎性损害和末梢关节病。实验检查:ANA 阳性(1:80),C_3、C_4降低,血小板计数140×10~9/L,DNA 结合率<20U/ml。其皮肤病变用 DDS 治疗,100mg/d 约2个月获良效。1年后皮肤病变复发,且血小板减少(11×10~9/L)。此前5个月曾患玻璃体出血,故重又使用 DDS,10天后血小板上升至67×10~9/L。  相似文献   

2.
复方丹参液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 ,男性 ,5 7岁 ,因左小腿丹毒入院。入院后先给予青霉素治疗 ,1周后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 2 0ml于 5 %葡萄糖5 0 0ml中静滴 ,应用复方丹参液第 12天发现患者两下肢对称分布较多的瘀点 ,查血小板 7 7× 10 9/L低于正常 ,出、凝血时间均正常。 (患者入院时查血小板为 16 0× 10 9/L)停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后瘀点逐渐消退 ,再次复查血小板为 10 5× 10 9/L在正常范围内 ,考虑为复方丹参液所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复方丹参液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孙大鹏$江苏省盐业公司总医院皮肤科!江苏连云港222006…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27岁,因面部蝶形红斑、发烧、关节疼。实验室检查:抗核抗体 ANA 1:64阳性,DNA 抗体1:64阳性,ENA1:64阳性,IgG2075mg/L,IgA320mg/L,IgM170/L,血 TRHb110g/L,WBC3.2×10~9/L,BPC110×10~9/L,ESR78mm/h,肝功 HBsAg(+),GPT190u,TP6.0,A/G:3.6/2.4,诊为 SLE 收住院治疗。入院后给予强的松40mg/d,雷公藤6~#/d 病情迅速缓解,一个月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项目大部分阴转而出院,出院后自行停用强的松改服中药,又因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4.
1例病程为 2年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 (男 ,2 2岁 ) ,因急性发作而入院行骨髓移植治疗。先用马利兰4mg/(kg·d) 4天和环磷酰胺 10 0mg/(kg·d) 2天预处理 ,8天后接受孪生兄长 110 0ml异体骨髓移植。移植后第 7天WBC 2 0 0× 10 9/L ,患者畏寒、高热 ( 4 0℃ ) ,第 9天全身皮肤出现痛性结节、脓肿。局部皮肤脓肿穿刺液沙堡琼脂 (SDA)培养、血培养肉汤增菌液多次分离到黄曲霉。患者经两性霉素B脂质体、5FC、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治疗 4个月 ,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5.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资料 患者女,3个月.因双下肢、臀部及双腕部出现针尖大小出血点5天来诊,患儿5天前因上唇及鼻尖部血管瘤行平阳霉素局部注射1次(具体用量不详),治疗1天后双下肢、臀部出现针尖大小出血点,就诊当地医院,查血常规:WBC7.7×10<'9>/L,PLT 35×10<'9>/L,Hb 107 g/L,N0.33,L 0.48,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相似文献   

6.
患儿男,5岁1个月.因反复消化道出血5年、鼻衄3年,加重半年于2010年4月26日人我院.患者出生后40 d出现呕血和便血,呕鲜红色血块和解鲜红色大便,量不多,到当地医院就诊,血常规提示血小板18×109/L,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予规则糖皮质激素治疗半年,并每隔20 d到医院给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共1年余.在此治疗期间患儿血小板波动于11×109/L~70×109/L,偶有大便出血及呕血,每次量不多,大便出血约2~3次/年,呕血约1~2次年.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77岁。因用硫唑嘌呤9天后发热48小时伴全身不适而就诊。患者于9个月前发现皮肤易发生青肿且常规血小板计数为6×10~9/L,经骨髓检查符合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8年前曾因血尿经检查发现膀胱癌,但定期随访细胞学检查未见复发证据。血液学检查证实有IgG单克隆丙球蛋白病。尽管每日使用泼尼松龙10mg,血小板仍维持在60~80×10~9/L,于是在9天前加用硫唑嘌呤50mg,一日3次。 由于发热、白细胞增加,临床上曾怀疑脓毒血症,始用头孢噻肟钠并停用硫唑嘌呤。后因热退又重复应用硫唑嘌呤,次日出现广布的色泽较暗的斑疹、下背疼痛且重又发热。曾怀疑皮疹  相似文献   

8.
过敏性紫癜伴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敏性紫癜是侵犯皮肤或其它器官的毛细血管及细小动脉的一种过敏性血管炎,特点是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常伴腹泻及关节症状。病因不明,研究认为可与药物、食物、链球菌感染、病毒感染、虫咬及寒冷等因素有关。少有报道过敏性紫癜伴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例,现将我科所见一典型病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儿女,7岁。因双下肢起瘀点、瘀斑1月余,加重5天就诊。患者于1个月前双下肢起瘀点、瘀斑,在当地医院以过敏性紫癜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好转出院。出院后口服DDS100mg/d×8d,后改为75mg/d×5d。之后双下肢反复起瘀点,到我科就诊。予克拉霉…  相似文献   

9.
作者等报告3例婴儿指趾部纤维瘤病。病例1为7个月男婴,左第二趾末节背面有10×8×5mm有蒂的半球状肿块。病例2为9个月女婴,左第5指末节内侧指尖部有10×5×3mm肿块。病例3为1岁半男孩,肿块位于第2趾末节外侧,12×11×5mm大小,趾腹上者5×5×2mm大小,  相似文献   

10.
患儿,女,3个月出生时在左颈和上胸部有一血管瘤,颜色逐渐变深,入院诊断为血小板捕集综合征(platelet trapping syndrome)。血小板计数34×10~9/L,有心力衰竭征象,胸部X片显示左肺模糊,超声心动图显示大量心包渗出液、心脏无血管性损害。用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定(均为10mg/kg/d)治疗,第4天血小板计数正常,心包渗出液消失,第10天血管瘤几乎变平,显著缩小,仅余耳垂处和下颌处2个结节。组织学显示分叶状毛细血管瘤,血管瘤的分叶较大,且延伸至真皮深层,但未作出簇状血管瘤的特异性诊断。10个月后,噻氯匹定停用。4岁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43岁,白种人。乏力3个月。口-生殖器溃疡5周,就诊前3天出现皮疹。无眼、神经、肠道和关节病史。检查:发热(38℃),右肩部见伴有中心脓疱边缘出血的红斑丘疹,左腕部见出血性溃疡性结节。后者继发于烫伤后,临床上与坏疽性脓皮病相符。背部见散在较小的脓疱,部分为毛囊性。口腔和小阴唇部有多数深溃疡伴边缘出血。未见眼部损害,但根据其他表现可诊断为白塞氏综合征。实验室检查的异常发现包括:中性白细胞(16.1×10~9/L 中占89%),血小板升高(420×10~9/L),ESR 25mm/h。溃疡、脓疱、血细菌培养阴性。最初静脉内给予氟氯青霉素(2g/d),口服强的松龙(60mg/d),热退,但当背部脓疱消退时,较大的脓皮病皮损却迅速扩大伴广泛的中心坏死。腿、面、上肢包括右手静脉插管处出现新皮  相似文献   

12.
作者报告了1例伴有一过性脂蛋白代谢异常的先天梅毒病例。在1980~1995年间的文献中未见类似报告。 患者是一因肝脾肿大而就诊的3.5个月大的女婴。体检发现患儿皮肤苍白,肝肋下6cm,脾肋下5cm,此外未见其它临床异常。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沉128mm/h、贫血(红细胞1.2×10~(12)/L)、轻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129×10~9/L)、白细胞计数正常;肝功能试验、血清白蛋  相似文献   

13.
坏疽性水痘     
本文报告1例儿童坏疽性水痘,伴有暴发性紫癜和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患儿女,4岁,开始患水痘时临床症状轻微,但第7天小腿皮肤出现损害、水肿和疼痛而于第10天入院。检查见到痊愈中的水痘损害,双股部的伸、侧面和腓部有大面积瘀斑,有疼痛和明显触痛,约占体表面积的9%,下肢脉搏正常。血红蛋白115g/L,白细胞6.6×10~9/L,血小板95×10~9/L,凝血酶原比率1.6(正常1.0),脑磷脂-高岭土时间48秒(正常35~45秒),血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至40mg/L(正常<10mg/L),血培养阴性。为预防感染开始静注苯氧甲基青霉素,并口服皮质类固醇治疗,数天后瘀斑发生坏疽  相似文献   

14.
中药墨旱莲治愈巨大尖锐湿疣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患者男性,56岁,农民。因肛周出现肿块半年来诊。患者于半年前,肛门周围出现一花生米大肿块,未加注意。后肿块渐增大,近1月来行走时有轻度疼痛。大便有阻塞感,粪便变细,有时表面常有鲜血。检查: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肛周可见约6×6×4cm大小球形肿物,基底较小,表面不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32岁。因腰腹部丘疹、水疱3d,于2006年3月15日至我科就诊。3d前患者左侧腰腹部卅现红色丘疹,1d后右侧对称部位皮肤亦出现类似皮损,但范闱略小.无明显自觉症状,随即出现水疱。患者曾于2006年1月因四肢关节疼痛伴乏力4个月,而部红斑1个月至我科就诊。当时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2.5×10^9/L,中性粒细胞0.70,血小板计数70×10^9/L;尿蛋门(++),血沉93mm/1h,抗核抗体阳性(滴度1:320,斑点型),抗双链(ds)-DNA抗体阳性,C30.17玑(正常值0.8~1.6g/L)。[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25岁。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6年,下腹痛、恶心、呕吐伴有黑便半月。入院时肛门指检示子宫后可触及8cm×7cm×6cm大小的囊性包块。B超引导下经腹盆腔穿刺,抽出暗红色不凝血约2mL。予泼尼松50mg/d、来氟米特20mg/d及注射用奥美拉唑钠等治疗,症状好转。但不久全身出现散在的指尖到蚕豆大小不等瘀点、瘀斑。查血常规示血小板289×109/L,血浆因子Ⅷ促凝活性为0.9%,von Willebrand因子抗原水平为2.3%,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凝集试验结果为3.8%。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加用人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400mg/kg×5d),补充新鲜血浆及血浆因子Ⅷ等治疗后,症状缓解。随访1年,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稳定,泼尼松逐渐减量至20mg/d,未出现出血征象,复查血浆因子Ⅷ促凝活性为79.6%,von Willebrand因子抗原水平为92.1%,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凝集试验结果为112.6%。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用氟康唑(fluconazole)治疗1例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的结果。患者男性,85岁,左手背外伤继而发展为溃疡3个月。曾用抗菌敷料外敷,但皮损逐渐扩大,疼痛明显。1个月来左前臂又出现了2个触疼性结节。患者因风湿性多发性肌痛,4年来服用强的松龙10mg/d。检查:左手背有5×4cm不规则形状溃疡,周边呈“滚边状”,左前臂伸侧有2个坚实活动的皮下结节,约3cm大小。溃疡及结节部病理示真皮中有大量组织细胞及一些浆细胞和淋巴细胞。组织细胞胞浆中有多数PAS阳性、环六甲基四胺银染色阳性的孢子。组  相似文献   

18.
应用砷剂所致多发性鳞状细胞癌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患者男,50岁。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6年,右手足溃疡10个月,左足跟溃疡2个月,于2002年9月5日入院。患者于1996年5月因腥部肿块、乏力、体重减轻,在当地医院做骨髓检查后确诊为慢粒细胞白血病,接受亚砷酸治疗,每日10mg静脉滴注,治疗约40d后骨髓像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19.
患婴,女,2个月。出生37天时出现发热,呼吸困难,疑为“感冒”给予抗炎治疗三天无效,并全身出现红色丘疹,瘀斑、大小不等,以四肢末端较甚,曾就诊当地医院,化验血象显示:WBC3.1×10~9/L”,RBC3.2×10~(12)/L,血色素58g/L,血小板6.0×10~9/L。诊断:急性白血病。  相似文献   

20.
我院于 1986年~ 1999年收治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DermatofibrosarcomaProtu berans,DFSP) 5例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5例患者中 ,男 2例 ,女 3例 ;年龄 2 3~ 5 1岁 ,平均年龄 37.6岁 ;病程 9个月~ 2 0年 ,平均 9年 2个月 ;皮损部位 :前胸 3例 ,下肢 1例 ,腹部 1例 ;大小 :1.0cm× 1.0cm× 0 .5cm~ 3.8cm×5 .0cm× 0 .8cm ;单发 4例 ,多发 1例 ;皮损表现 :多个正常肤色或肉红色、表面光滑的结节或肿块 ,肿块周围有小丘疹或结节围绕 ,部分表面有灰黄色薄鳞屑 ,活动度欠佳 ,似与深部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