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系统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与半髋关节置换术(HA)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DFNF)的疗效。方法应用Review Manager 5.1.4.0统计分析软件对采用THA与HA治疗老年移位型DFNF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共1 059例DFNF。THA与HA比较,术后4年内THA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高于HA(P=0.03);术后5年内翻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术后脱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但在术后5年时THA会增加脱位风险;术后4年内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结论 THA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与HA比较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的髋关节功能,减少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从临床疗效方面来看,若患者没有禁忌证,可以优先考虑THA。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和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股骨颈股骨老年患者共120例,上述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在全身麻醉或者持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手术,健侧卧位,后侧入路,采用关节置换常规技术,观察组植入人工半髋关节生物型假体,对照组植入人工全髋关节生物型假体。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情况;两组患者随访结束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arri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全髋和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均具有良好疗效,但后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与半髋关节置换术(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191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以及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按1∶1最近邻匹配得到各项资料相匹配的THA组(采用THA治疗)与HA组(采用HA治疗),各59例。记录两组手术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后1、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THA组均长(多)于HA组(P<0.05)。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1、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THA组高于HA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髋关节活动度、假体位置均正常。术后翻修、慢性疼痛发生率THA组均低于HA组(P<0.05),而脱位发生率THA组高于HA组(P<0.05);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A与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各有优势,THA的脱位发生率较高,但是慢性疼痛、翻修风险低,长期效果好,适合活动需求大、预期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结果,探讨这两种手术方式较为理想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8-01诊治的140例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70例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BHA组),70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THA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以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1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7.2(6~9)个月。与THA组相比,BHA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与输血量更少,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更低,但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HA组与TH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5)。结论对于身体条件较差、预期寿命较短的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优先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对于骨折前身体条件良好、预期寿命长、术后对髋关节功能要求较高的患者可优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和半髋关节置换术(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03例股骨颈骨折分别采用THA和HA治疗(THA组42例,HA组61例),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THA组较HA组失血量多(t=6.176,P<0.05)、手术时间长(t=14.596,P<0.05)、住院时间长(t =7.349,P<0.05);出院时两组Harris评分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率、翻修率和脱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年THA组翻修率和慢性疼痛率较低,而脱位率高于HA组.结论 对老年股骨颈骨折应根据骨折的个体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我科109例老年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两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BFHR) 组44例和全髋关节置换术 (THR) 组65例,并对两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BFHR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输血量、平均住院费用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THR组,通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FHR组手术安全性更高.且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 Harris功能评分统计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早期效果满意,优于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9-10间西平县人民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12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股骨头置换组和全髋关节置换组,各60例。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指标,以及术后随访12个月期间的并发症和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功能。结果全髋关节置换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高于股骨头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和随访12个月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全髋关节置换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股骨头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各有优劣,前者更有利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后者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应依据一般情况、骨折类型、移位程度、对功能的要求等,权衡利弊,采取最适宜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与半髋关节置换术(HA)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THA组和HA组。[结果] THA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H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HA。THA组术后2年和术后3年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HA组(P<0.05)。THA组患者术后脱位率、髋部疼痛发生率高于HA组(均P<0.05),但THA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6.78%)明显低于HA组(45.65%)(P<0.05)。[结论] THA与HA在治疗老年人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各有利弊,两者均有较好的短期效果,但长期效果THA优于HA,应综合考虑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黄杰  黄英  刘瑾 《临床骨科杂志》2012,15(6):681-683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HA)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对54例伤前活动良好的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分别采用THA(27例)和HA(27例)治疗,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疗效。结果 54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15±2.6)个月。THA组:手术时间50~120(86±33)min,术中出血量200~500(380±125)ml,术后引流量450~610(510±83)ml;HA组:手术时间30~55(43±10)min,术中出血量70~120(95±20)ml,术后引流量100~140(112±18)ml。THA组上述指标均优于HA组(P<0.01)。THA组优良率92.6%,单次步行最大距离1.7km;HA组优良率为66.7%,单次步行最大距离0.5 km;THA组的术后功能明显优于HA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别,而HA组中有20例术后随访发现髋臼侧不同程度的磨损。结论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行THA可以获得更好的短期临床效果,而术后并发症并不会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与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BA)治疗伤前活动量大,有独立行走能力的老年新鲜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进行临床回顾性对比研究.[方法]本科2004年6月~2007年6月期间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190例,按照一定标准共筛选出完整病例86例,获得随访74例,THA组38例,平均年龄72岁;BA组36例,平均年龄72.5岁,平均随访36个月(18~52个月).对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进行比较,并使用Harris评分和Merled'Aubigne-Postel髋关节功能分级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THA组平均手术时间较BA组长,且差别具有显著性(P=0.002),两组术中出血量有显著性差别(P=0.009).两组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别(P=0.500和P=1.000).THA组术后疼痛、活动范围及行走能力评分均高于BA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06和0.013).THA组有1例术后出现关节假体脱位,但与BA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术前具有独立行走能力,活动量较大的老年患者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可获得较好的功能,且术后髋部疼痛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Supercap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软组织损伤程度。[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6月87例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随机分为两组:44例经微创Supercap入路,43例经传统后外侧入路,均行非骨水泥柄双动头半髋关节置换。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各随访时间点的VAS (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检测比较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 CPK)、血红蛋白(hemoglobin, Hg)、肌钙蛋白I (troponin I, Tn I)、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结果] Supercap组手术切口长度(5.91±1.15) cm,而后外侧组为(6.47±1.33) 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各随访点血红蛋白水平及肌钙蛋白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7 d Supercap组VAS评分及C反应蛋白值较后外侧组显著降低(P0.05),术后14 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 Supercap组肌酸激酶值及肌酸磷酸激酶值显著低于后外侧组(P0.05),但术后7 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移位股骨颈骨折行半髋关节置换, Supercap入路的肌肉损伤及炎症反应明显低于传统后外侧入路,提示Supercap是一种侵袭性更小的手术入路,更利于老年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BFHR)与全髋关节置换(THR)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分别用BFHR和THR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109例,术后随访6个月~5年,平均25个月。进行疗效比较,包括早期并发症,Harris评分,牛津髋关节评分标准。结果BFHR组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THR组,两组Harris功能评分及牛津髋关节评分统计学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身体条件较差、年龄较高的股骨颈骨折患者,选择BFHR治疗疗效优于THR。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B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将166例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83例。对照组行BHA,观察组实施THA。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Harris评分标准,观察组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优良率高,但BHA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少于THA,应根据患者自身条件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二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和一期THA治疗非创伤性ONFH的临床疗效有无差异。方法2004年6月-2007年7月,对203例ONFH患者行THA。其中二期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ONFH83例83髋(A组):男56例56髋,女27例27髋;年龄45~75岁,平均58.3岁。Ficat分期:Ⅲ期61例,Ⅳ期22例。改良Harris评分为(37.6±2.0)分。病程1~6年,平均2.6年。一期THA治疗非创伤性ONFH120例167髋(B组):男67例94髋,女53例73髋;年龄41~67岁,平均52.6岁。其中激素性79例,酒精性41例。Ficat分期:Ⅲ期56例83髋,Ⅳ期64例84髋。改良Harris评分为(38.2±1.0)分。病程1.5~5.0年,平均2.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术后20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3.4年。A组单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输血量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A组4髋(4.8%)、B组2髋(1.2%)发生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3髋(3.6%)、B组1髋(0.6%)出现创伤性脱位;A组2髋(2.4%)、B组1髋(0.6%)出现持续股痛;A组无深部感染发生,B组1髋(0.6%)术后2年出现深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髋臼外展角、前倾角、股骨前倾角、联合前倾角及髋臼旋转中心恢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A、B组髋关节改良Harris评分分别为(79.4±2.1)分及(84.2±3.5)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期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ONFH与一期THA治疗非创伤性ONFH相比,手术难度无明显增加,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但术中骨折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斯氏针辅助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行THA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斯氏针辅助后外侧入路THA治疗,30例)与对照组(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THA治疗,30例)。记录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采用改良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观察组明显少(短)于对照组(P<0.05)。切口长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Harris评分:术后3个月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斯氏针辅助后外侧入路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引流量少的优点,更利于患者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0):1850-1855
[目的]对比三种术式治疗老年移位(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150例65岁以上移位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三组,内固定组(IF) 51例,半髋置换组(HA) 43例,全髋置换组(THA) 56例。比较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负重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三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费用方面,优劣顺序为IFHATHA (P0.05)。术后负重时间IF显著晚于HA组和THA组(P0.05)。三组患者随访36~60个月,平均(48.76±7.96)个月。术后3、36和60个月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由低至高依次为,IFHATHA (P0.05)。IF组51例中,8例影像检查见股骨头坏死,其中6例行THA,2例行HA翻修。HA组43例中,1例由于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er B1型,假体稳定,给予复位、LISS钢板结合钛缆固定,术后骨折愈合,髋关节功能可,另3例差者均由于股骨头磨损髋臼侧致患髋疼痛,二次行THA翻修。THA组56例中,1例可者,发生外伤性髋关节脱位,给予闭合复位支具制动8周,1例术后3年发生迟发性髋关节感染,清创后感染控制。[结论]相比IF和HA,THA治疗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术和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193例,符合入选标准者共60例,27例行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33例行THA.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患肢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1年患髋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手术率进行比较. 结果 6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56个月,平均32.5个月.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下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年患髋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心钉内固定组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5.2%,THA组为93.9%.空心钉内固定组患者中股骨头坏死3例(11.1%),骨折不愈合1例(3.7%).THA组患者中因假体松动行二次手术者2例(6.1%),另有髋关节脱位1例(3.0%). 结论对于无移位股骨颈骨折均采取内固定治疗;年龄小于70岁、活动能力好、骨质量好的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首选闭合或切开空心钉内固定术,保留股骨头是首选;有严重内科合并症不能耐受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可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年龄大于70岁的移位骨折及粉碎性骨折患者、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症或有其他老年病不宜长期卧床者、髋关节本身有骨关节炎的患者首选THA.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明确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优越性。方法 对1996年1月-2000年1月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的高龄股骨颈骨折8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FHR)56例,平均随访4年1个月,全髋关节置换(THR)31例,平均随访4年3个月。结果 FHR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THR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THR组,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THR组,且两组Harris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 高龄股骨颈骨折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手术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关节功能好,疗效满意,应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19.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对比全髋关节置换(THA)与双动股骨头置换(BFHR)的临床应用结果,并分析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要点。方法高龄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72例,分为THA组42例,BFHR组30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开始下床活动的时间、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11~25个月。BFHR组手术时间小于THA组(P<0.05);术中出血量BFHR组少(P<0.05);BFHR组的患者在术后主动直腿抬高角度大于THA组,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术后1周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但术后6周、3个月、6个月的评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BFHR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但远期髋关节疼痛的发生率高于THA组。结论高龄股骨颈骨折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适应证;双动股骨头置换术的术后近期恢复较好,但远期效果不及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骨水泥型单髋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将4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A组(采用单髋关节置换治疗,n=23)和B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n=18)。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后6、12、24个月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24个月随访。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B组均多于A组(P 0. 05)。术后6、12、24个月Harris评分优良率B组均高于A组(P 0. 05)。结论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单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优点;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