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痛原因很难判断,一直以来,认为突出的椎间盘是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痛及腿痛重要原因,椎间盘突出临近退变节段是否导致腰痛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目的:通过椎间盘造影判断突出临近退变节段是否是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痛原因,并报告经椎间盘镜摘除椎间盘后残留腰痛在临近退变疼痛椎间盘经亚甲蓝注射治疗的效果。方法:20例同时具有腰痛和腿痛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间盘造影检查,这些患者腰椎MRI表现为有1个突出椎间盘外至少合并1个或1个以上的临近退变的椎间盘,全部患者均经椎间盘镜摘除椎间盘切除突出的椎间盘,5例临近退变椎间盘造影阳性患者在椎间盘镜切除后经椎间盘内注射亚甲蓝治疗。腰痛、腿痛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定。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总共64个椎间盘行椎间盘造影,共11个椎间盘造影阳性,其中6个位于椎间盘突出临近退变节段,5个位于引起神经根性痛的椎间盘突出节段。全部病例腿痛行椎间盘镜切除突出椎间盘后明显缓解,腰痛有部分缓解,6例临近椎间盘造影阳性患者经椎间盘镜摘除椎间盘后腰痛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其中5例行临近疼痛椎间盘亚甲蓝注射后腰痛缓解,1例患者拒绝亚甲蓝注射治疗仍有明显腰痛。结果显示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痛可能来源于突出临近退变节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亚甲蓝溶液对退变椎间盘动物模型NO浓度的影响,进而探讨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选用10只新西兰大白兔通过纤维环穿刺法建立L4/5和L6/7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经MRI检查证实椎间盘退变后在L5/6和L6/7椎间盘内注入亚甲蓝溶液,L4/5椎间盘作为阳性对照,L5/6椎间盘作为阴性对照,L6/7椎间盘作为实验组椎间盘.饲养2周后将动物处死,取下椎间盘标本并对标本行组织学染色观察,同时应用NO试剂盒检测椎间盘标本中NO浓度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椎间盘标本中的NO浓度较阳性对照组标本中的浓度明显减低,经统计学检验,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亚甲蓝能够抑制退变椎间盘内NO的产生,这可能是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可能机制之一;亚甲蓝溶液对正常椎间盘是安全的,不引起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3.
背景:诱发性椎间盘造影测试适用于椎间盘源性腰痛,是确诊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惟一方法,但患者术中对压力变化下的主观感受的把握不是很确定,无法量化和标准化,以至于不能正确判断,导致间盘造影结果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目的:探索在椎间盘造影术中可以调控的注射压力在提高诊断椎间盘造影阳性准确率,降低假阳性率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33例患者共71个椎间盘行可控压力式椎间盘造影,根据间盘造影阳性的标准,共计间盘造影阳性患者共18例,包括阳性间盘23个,退变间盘15个,正常间盘3个;造影阴性患者15例,包括退变间盘23个,正常间盘7个.分别记录每个造影间盘的压力值和相应间盘注射对比剂量值.结果与结论:间盘造影阳性的阳性间盘中低压力(≤299.93 kPa)与其他两组退变间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阳性间盘的平均压力低于正常间盘内的压力,低于299.93 kPa,当299.93 kPa<压力≤499.89 kPa时,间盘造影阳性组阳性间盘数明显少于其他两个退变组.3组间平均剂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小压力下(≤299.93 kPa)椎间盘造影阳性的患者其确定为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准确率更高;当299.93 kPa<压力≤499.89 kPa时,行椎间盘造影假阳性率较高;注射剂量对于间盘造影阳性无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收集行椎间盘造影结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术后及1年后随访资料进行分析,评估该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5年8月~2008年11月,我们对67例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并经过正规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的患者,采用椎间盘造影结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治疗.通过对患者术后第2天与1年后视觉疼痛评分比例尺和SF-36躯体疼痛调查问卷评分分析,评价椎问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67例患者中,术后2天VAS得分较术前平均降低了4.33,SF-36问卷评分平均上升了20.11;术后获得1年随访的47例患者中VAS得分较术前平均降低了4.16,SF-36问卷评分平均上升了17.55.术后2天内及术后1年VAS得分和SF-36问卷评分与术前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及随访期间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结论:椎间盘造影结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近期疗效比较理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伴有或不伴有腰椎退变Modic改变腰痛患者行椎间盘切除术后的疗效.方法:38例行椎间盘切除术的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腰痛患者,1组17例患者伴有腰椎退变Modic改变,包括8男,9女,平均年龄35.8岁(22~55岁),Modic I型10例,ModicⅡ型7例.2组21例患者没有腰椎退变Modic改变,包括11男,10女,平均年龄35.5岁(21~60岁).在术后3、6、12个月通过VAS疼痛评分评估疼痛改善情况,术后12个月通过JOA量表进行失能评估.结果:术前1组和2组VAS评分和JOA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组和2组患者腰痛和失能情况均明显改善(P<0.05).在3、6、12个月,1组VAS评分分别是1.9±0.6、2.1±0.8和2.3±0.9,2组V.AS评分分别是1.9±1.0、2.2±0.6和2.4±0.8;在术后12个月,1组和2组JOA评分分别是13.3±1.1和12.1±2.1,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于单节段伴有或不伴有Modic改变的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患者,椎间盘切除术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取回顾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椎间盘造影术在腰痛融合邻近正常椎间盘的诊断价值。方法53例因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行椎间盘切除和后路椎间融合术的患者,手术前行椎间盘造影时,不包括邻近融合节段的正常椎间盘。所有的患者随访35.6个月(24—80个月)。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49例临床效果优良,随访2年以上,38例患者无任何症状。15例患者在渡过21个月的无症状期后出现疼痛复发,采用腰椎MRI和椎间盘造影复查。结果MRI发现15例患者中的8例出现了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而此8例中仅有1例(2%)经过MRI和椎间盘造影同时证实该节段为疼痛的原因,从而再次进行融合手术。结论术前MRI上表现为正常的相邻椎间盘在椎间融合术后不容易变成病变节段,因此没有必要常规在术前为了排除病变节段而行相邻于拟融合节段的正常椎间盘的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亚甲蓝椎间盘内注射对退变椎间盘内神经纤维的灭活作用,探讨亚甲蓝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机制.材料与方法:通过采用18只SD雄性大鼠建立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将损伤尾4、5全层纤维环作为实验阳性对照椎间盘组;损伤尾5、6全层纤维环作为实验椎间盘组;尾6、7作为无损伤完整对照椎间盘组.所有大鼠均在术前,术后进行X线和MRI的检查,分别于术后第2周,术后第6周,术后第11周,随机取2只动物处死后进行Masson染色,观察纤维环愈合状况,到了第11周实验时间点,对实验组椎间盘进行亚甲蓝的注射,并在12周处死余下所有12只实验动物,切取大鼠尾椎椎间盘,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SP(P物质)、PGP9.5(神经纤维);参考Madsen描述的免疫组化半定量方法,根据切片的神经在实验椎间盘的分布情况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如下:椎间盘中没有免疫阳性细胞和免疫阳性反应,0分;在椎间盘观察区有一个阳性细胞,1分;在椎间盘外部的2个或几个观察区包括几个阳性细胞,2分;在椎间盘几个观察区内包括几个甚至更多的阳性细胞,并延伸到椎间盘中央区,3分.记录各组数据,进行组间等级资料秩和检验,在软件SPSS14.0上进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X线可见椎间盘损伤前椎间隙正常,损伤后11周鼠尾椎有较明显的椎间隙变窄和骨质增生的反应间隙变窄和骨质增生的反应.MRI可见损伤前大鼠尾椎序列良好,椎间盘未见退变征象,高度基本一致.损伤后11周MRI复检可见SD大鼠尾椎序列紊乱,穿刺损伤的椎间盘出现高度丢失,体积缩小,椎体边缘骨桥形成等退变征象.在损伤后12周,在尾4/5椎间盘的前1/4区检测到SP和PGP9.5免疫阳性细胞分布.尾5/6椎间盘在损伤后11周,并注射亚甲蓝1周后神经出现率很低(P<0.01).结论:亚甲蓝椎间盘内注射对椎间盘内神经纤维有灭活作用,可能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9.
椎间盘退变所导致脊柱退变性疾病如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脊柱不稳定、椎间盘源性腰痛、骨关节炎等常见病多发病,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这一问题日益突出。长期以来人们对此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实践,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类固醇注射封闭、理疗和手术治疗等。但这些方法只是处理终末期的症状,不能逆转疾病进展,随着人类对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更深入的认识和组织工程的发展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临床应用,用细胞移植的生物方法来治疗椎间盘退变成为可能,人们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希望可以用于临床,以修复重建退变的椎间盘,给椎间盘退变疾病的患者带来福音,笔者就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变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射频减压联合亚甲蓝注射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实施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射频减压联合亚甲蓝注射术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进行详细术前指导、心理护理及术后功能锻炼指导等围术期护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疼痛程度。结果 30例患者术后次日均可下床活动,疼痛症状在3d内缓解,术后第4天出院,住院期间无护理并发症发生。术前VAS评分(6.54±1.23)分,术后为(2.19±0.36)分,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P<0.05)。结论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射频减压联合亚甲蓝注射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有效方法,能明显减轻或消除临床症状;术前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正确的体位训练,术后科学、规范的专科护理及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经皮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对行经皮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的154例患者进行术前镇痛及手术安心工程、术中适时沟通、术后及时的功能锻炼.结果 154例患者中70例术后腰痛即刻消失;4例术后1d腰痛加重,2d后缓解;3例先后接受2次同一间隙消融,腰痛部分缓解;2例无效,术后保守治疗3~5个月后患者腰痛加重,行髓核摘除加椎间融合术.结论 经皮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优良,精心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Disc-FX系统经皮椎间盘摘除、射频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自2010年7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应用Disc-FX系统经皮髓核摘除、射频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并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36例,比较术前、术后即刻、l周、3月、6月JOA、VAS及Oswestry(2.0版本)评分.结果:36例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VAS和Oswestry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isc-FX系统经皮椎间盘切除、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复合亚甲蓝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对1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实施射频消融复合亚甲蓝注射术,在围手术期对患者实施整体个性化护理,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137例患者术后腰椎活动功能明显改善,腰痛症状消失,1例患者术后腰痛症状轻度改善.结论 对行射频消融复合亚甲蓝注射围手术期的患者实施整体个性化护理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对我科2000-03~2006—03应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患者589例,男361例,女228例,年龄19~71(平均36)岁。病史2个月~5a,平均6个月。均有腰痛和(或)患侧下肢痛,经保守治疗无效。A组为2000-03~2003—03应用椎间盘镜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256例,根据CT突出部位与程度结合临床表现,手术治疗单节段突出241例,2个以上节段突出15例。B组为2003-04~2006—03应用椎间盘镜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333例,全部单节段一侧手术患者(仅有1例单节段双侧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和亚急性下腰痛患者腰椎MRI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因下腰痛至本院就诊并行腰椎MRI检查患者177例。根据病程时间将患者分为亚急性下腰痛组(n=103)和急性下腰痛组(n=74例),另招募42例无下腰痛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o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腰痛程度。观察各组研究对象腰椎MRI影像学特征,包括: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膨出、纤维环后方高信号、Schmorl结节、椎体终板炎、小关节退变、小关节积液、棘间韧带高信号、皮下或椎后旁肌肉水肿、小关节退变等,对不同组间腰椎MRI影像学特征分布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亚急性下腰痛组研究对象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发生率较高(P0.05)。3组间椎间盘膨出、Schmorl结节、腰椎终板Modic改变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下腰痛组患者腰椎MRI纤维环后方高信号、棘间韧带高信号、皮下或椎后旁软组织肿胀发生率均高于亚急性下腰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亚急性下腰痛组患者中小关节退变和小关节积液发生率均高于急性下腰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椎间盘退变、突出是腰痛症状持续存在的原因;腰椎间盘局限性高信号、棘间韧带高信号和皮下或椎后旁软组织肿胀与急性下腰痛相关;小关节退变、小关节积液与亚急性下腰痛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脊柱的刚性固定融合是修复腰椎退变和不稳的传统方法,但是还存在相应的并发症,临床满意率不高。Waveflex是一种非融合椎弓根螺钉半刚性固定系统,它能适当的维持节段间正常运动,保留及恢复受损髓核的功能,而且对临近节段无不利影响。目的:对后路Waveflex非融合椎弓根螺钉弹性固定结合小开窗髓核摘除修复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短期疗效评价。方法:纳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其中弹性固定组34例行腰椎后路小开窗髓核摘除结合Waveflex弹性固定,髓核摘除组30例行单纯髓核摘除。随访分析患者疗效和并发症,定期进行腰痛目测类比评分、下腰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并复查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及MRI,测量相关指标。结果与结论:患者术后随访12-22个月。两组末次随访腰痛目测类比评分、下腰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动态固定组末次随访腰痛的缓解率优于较髓核摘除组(P〈0.05)。末次随访弹性固定组手术节段的活动范围小于治疗前,而椎间盘高度及MRI T1值大于治疗前(P〈0.05)。髓核摘除组末次随访和治疗前相比未发生明显变化。末次随访两组间比较,弹性固定组在控制手术节段过度随意移动、椎间高度及髓核修复上要优于髓核摘除组,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与髓核摘除组无明显差异。提示与单纯髓核摘除相比,Waveflex系统结合小开窗髓核摘除修复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满意的近期疗效,且对手术节段稳定性及髓核修复有积极作用,近期不会导致邻近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17.
背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被认为是治疗颈椎病的金标准,但是融合后产生临近节段的加速退变.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在解除患者脊髓压迫的同时保持了颈椎的活动度和稳定性,恢复椎间盘正常的生物力学特点,防止邻近椎间盘的加速退变.目的:观察颈椎Prodisc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术后的运动学变化.方法;选择55例69个椎间盘,其中双节段受损14例:男29例,女26例,年龄48(31-76)岁;脊髓型颈椎病3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9例,混合型颈椎病14例.取颈椎前横切口或斜切口入路行Prodis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于置换前、置换后3,6,12,24个月观察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左右侧屈位片,JOA评分分析置换前后椎间盘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55例69个椎间盘,41例行单节段人工颈椎问盘置换,14例行双节段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置换后随22(56~48)个月.置换后JOA评分显示椎体功能改善率达56%.置换后手术节段椎间盘矢状面、冠状面活动度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45,0.74),并保持了和邻近间隙同样的活动度和稳定性.说明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后保留了原来的椎间盘的活动度,患者恢复快,对邻近椎间盘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18.
大量的研究表明椎间盘是腰痛的主要起源部位,椎间盘源性腰痛占慢性腰痛的39%。它的病理学特征是通过纤维环的放射性裂隙和随之的血管化肉芽组织和伤害性神经纤维沿着撕裂长入的组织修复过程。椎间盘源性腰痛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由纤维环破裂引起的腰痛和由终板破裂引起的腰痛。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不具备诊断价值。虽然腰椎间盘造影术目前仍有争议,但它是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最重要工具。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传统方法包括保守治疗或者外科手术。作为治疗选择,瞄准改变椎间盘内力学环境或去除椎间盘内神经分布的椎间盘内治疗,如电热纤维环成形术或射频热凝治疗最近几年被提倡,但缺乏支持这些治疗的理论基础。基于目前对椎间盘源性腰痛发病机制的理解,即神经纤维长入和炎症,亚甲蓝椎间盘内注射是一种非常安全和有效的方法。腰椎融合手术是经长期临床实践证明的有效的治疗腰痛的方法。为了克服融合手术引起相邻节段退变的问题,各种非融合技术应运而生,如人工髓核置换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等。这些非融合技术的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最近,应用生物学技术修复或再生退变椎间盘成为研究热点。生物学治疗方法包括椎间盘内生长因子注射,转基因治疗和细胞注射治疗。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椎间盘内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能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谢岚 《天津护理》2007,15(2):89-90
腰椎间盘退变、突出会带来明显的腰痛和下肢痛,以往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椎间盘摘除和脊柱融合术。目前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D)已在国内开展应用,它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1]。我院自2004年5月至2006年1月开展ADR,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椎间盘退变是腰腿痛和下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基础研究表明,椎间盘突出后可形成对周围神经组织的物理和/或化学刺激,使神经组织异常放电而产生疼痛。因此,椎间盘突出被看作是椎间盘疾病导致疼痛的先决条件。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椎间盘退变或损伤前后的神经解剖、生物化学、生物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渐认识到在没有椎间盘突出的情况下,发生于椎间盘内部的病变也能引起腰痛——即通常所说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