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医院治疗的78例ICVD患者并作为ICVD组;同时选取同期在医院体检的健康者70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3D-ASL检查,分析两组3D-ASL脑血流灌注情况,计算3D-ASL、颅脑MRA诊断符合率。结果ICVD组灌注减低占比高于对照组,相对脑血流量(rCBF)比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ASL诊断ICVD符合率及小面积脑梗死符合率均高于颅脑M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ASL与颅脑MRA诊断大面积脑梗死符合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ASL技术有利于为ICVD患者提供可控的脑血流灌注信息,提高ICVD诊断符合率,为ICVD的临床诊断及治疗、预后判断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周研  周琇  林斯宏 《现代养生》2013,(24):64-65
目的:探讨MRI联合自旋标记灌注成像在ICA系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50例ICA系统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MRI联合自旋标记灌注成像进行诊断。结果:所有患者经MRI诊断均存在责任病灶,其中23例患者合并非责任病灶;经自旋标记灌注成像诊断8例患者未发现明显的脑灌注异常,42例患者均发现与责任病灶一致的脑灌注异常区,经测量发现,责任梗死区域患者的CBF明显小于对侧相应区域患者(P<0.05)。结论:MRI自旋标记灌注成像在ICA系统脑梗死中的诊断可以早期发现缺血性病变,对治疗方案选择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参数3D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ASL)对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CMCAO)患者血供情况的评价及与脑梗死面积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2例单侧CMCAO患者,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大脑前动脉(ACA)脑膜支代偿(LMA)的代偿组(50例)和无代偿组(62例)。分析弥散张量成像(D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以及双参数3D-ASL检测结果,对比两组临床资料、3D-ASL参数及脑梗死发生情况,分析代偿情况影响因素,根据脑血流量值[标记后延迟时间(PLD)=1.5 s、2.5 s]绘制CMCAO患者LMA诊断价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比不同脑梗死面积患者3D-ASL参数,并分析3D-ASL参数与脑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CMCAO患者患侧表观弥散系数(ADC)为0.31±0.10、脑血流量值1.5 s和2.5 s分别为25.67±4.25和54.09±4.49,且均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91、34.210、3.913,P<0.05);代偿组患者的脑血流量值分别为1.5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联合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灌注在脑梗死患者中的辅助诊断价值及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82例疑似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MRI和3D-ASL灌注检查,以脑梗死临床指南确诊为“金标准”,分析MRI、3D-ASL技术及二者联合在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效能;测定脑部不同部位脑血流量(rCBF)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对脑梗死患者检出率、脑梗死与非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82例疑似脑梗死患者经脑梗死临床指南最终确诊57例,MRI联合3D-ASL灌注检查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高于MRI、3D-ASL灌注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92,x2=6.381,x2=3.963,x2=5.661;P<0.05);脑梗死患者脑灰质、海马及岛叶部位血流动力学水平低于非脑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95,t=8.467,t=9.328;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检出率与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3D-ASL在脑缺血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脑缺血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检查,对MRA和3D-ASL检查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RA检查在脑缺血疾病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0%(42/60)、66.7%(40/60)、67.7%(42/62)、69.0%(40/58)。以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磁共振3D-ASL检查在脑缺血疾病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56/60)、93.1%(54/58)、90.3%(56/62)、93.1%(54/58)。磁共振3D-ASL检查在脑缺血疾病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MRA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磁共振3D-ASL在脑缺血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30例行DSA诊断和介入手术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分别比较DSA、CTA及MRA对颈部血管的诊断情况。结果:DSA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程度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A检查,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1,P<0.05)。DSA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程度的检出率高于MRA检查,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4,P<0.05)。患者术后颈部血管狭窄率较术前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6,P<0.01),神经功能症状明显改善。随访3~24个月,患者均无颈部血管狭窄的发生,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心肌梗死1例,发生新的梗死灶4例,死亡1例。结论:DSA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程度的检出率高于CTA及MRA检查,对术前诊断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程度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且经介入手术治疗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降低颈部血管狭窄率,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选择同时经彩超、MRA检查,并且至少1项检查发现有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45例TIA患者,再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按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内膜切除试验(NASCET)计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率.结果 以DSA诊断为金标准,45例TIA患者180条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分级,诊断的敏感度93.51%,特异度95.15%,准确度94.44%,Kappa=0.735;MRA诊断的敏感度92.21%,特异度94.17%,准确度93.33%,Kappa=0.681;彩超联合MRA诊断的敏感度97.40%,特异度99.03%,准确度98.33%,Kappa=0.872.结论 彩超诊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准确度均高于MRA,适用于人群初选检查;彩超联合MRA诊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与DSA一致性较好,但不能完全取代DSA.  相似文献   

8.
卓伟明 《医疗装备》2021,(5):115-11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和颈部血管超声诊断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2月医院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经颅多普勒超声和颈部血管超声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颈部血管超声对前循环梗死、后循环梗死、分水岭区梗死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经颅多普勒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血管超声对血流正常及流速加快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血管超声对流速减慢、信号消失的诊断准确率、高于经颅多普勒超声,但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血管超声诊断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良好,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的疾病进程及病灶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学工程》2017,(3):297-298
目的研究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6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CTA和MRA检查,观察CTA和MR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CTA对脑动脉瘤的确诊率为97.06%,显著高于MRA的8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3 mm以及3~5 mm的瘤体的诊断率分别为92.31%和96.15%,显著高于MRA的53.85%和76.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式对5~10 mm和>10 mm的瘤体的诊断率均为100.00%。CTA扫描动脉瘤空间位置关系的清晰率高达91.18%,显著高于MRA的77.94%(P<0.05)。结论 CTA对脑动脉瘤诊断率更高,尤其是对小直径动脉瘤诊断率显著高于MRA,脑动脉瘤空间清晰率也较高,对脑动脉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石祥 《医疗装备》2020,(2):41-42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医院诊治的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90例,均利用160mm宽体探测器CT行全脑CT灌注成像和头颈CT血管造影,比较镜像区和感兴趣区的CT灌注成像参数及影像学检查的符合情况。结果感兴趣区造影剂的平均通过时间长于镜像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兴趣区脑血流量低于镜像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兴趣区脑血容量低于镜像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狭窄患者CT灌注成像异常率高于血管未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诊断中,CT灌注成像可反映其脑灌注状态,而CT血管造影可检测血管病变状态,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联合使用可为诊断、明确病因等提供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诊断急性胼胝体梗死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兴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鸿惠医院)收治的60例疑似胼胝体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CT、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比较MRI、CT检查结果与MR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以MRA为金标准,比较MRI、CT检查急性胼胝体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对两种检测方法进行ROC曲线分析,记录AUC值。结果MRI检查结果与MR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Kappa=0.792)高于CT(Kappa=0.451)。MRI检查急性胼胝体梗死的准确度高于CT,AUC值大于CT。结论MRI诊断急性胼胝体梗死准确度高于C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董春晓 《中国妇幼保健》2018,(24):6032-6034
目的探讨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6月该院收治的早产脑损伤患儿47例,患儿均患有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均接受常规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ASL)等各项检查。记录并对比ASL上不同脑区的血流量值(CBF)与对侧正常区间的差异,比较MRI、DWI与ASL的阳性检出率和缺血半暗袋面积。结果常规MRI扫描的阳性检出率最低(76.60%),而DWI的阳性检出率(95.74%)则高于MRI、低于ASL,ASL的阳性检出率高达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无法检测出缺血半暗带面积,而ASL测量结果显示,缺血半暗带面积为(27.06±10.23)cm2;ASL检查结果显示,男性、女性患儿的患侧脑区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脑区CBF值也无明显差异(P>0.05),但患侧脑区的CBF值明显低于对侧(P<0.05)。结论DWI和ASL在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中应用价值均较高,但ASL可以更好地提示脑损伤病灶的血流灌注情况,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ABCD2(年龄、血压、临床症状、持续时间、糖尿病)评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颅内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特征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期内脑梗死发生风险的参考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8年7月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11例TIA患者,就其ABCD2评分DWI及MRA特征进行分析,运用直线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ABCD2评分与TIA发作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以及ABCD2评分联合DWI、MRA特征预测脑梗死发生的效能。结果 ABCD2评分危险度中危、高危者,其TIA发作后2、7和30 d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低危者;DWI异常者,其TIA发作后2、7和30 d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正常者;颅内动脉狭窄率≥50%者,其TIA发作后30 d脑梗死发生率高于50%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直线回归分析结果示,ABCD2评分与TIA发作后2、7和30 d脑梗死发生率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即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高(P 0.05)。ROC曲线示,以ABCD2评分≥4分、DWI异常、颅内动脉狭窄率≥50%联合预测TIA发作后2、7和30 d后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5、0.811和0.816,提示联合预测的准确性较高(P 0.05)。结论 TIA发作短期内脑梗死发生风险较高,联合ABCD2评分及DWI、MRA特征,能够为脑梗死的预测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脑灌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诊断及缺血半暗带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进行CT脑灌注成像检查,比较健侧与患侧的灌注参数。将存在缺血半暗带的患者纳入A组,不存在缺血半暗带的患者纳入B组,比较两组的灌注参数,分析灌注参数对缺血半暗带的预测价值。结果 7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患侧CBF、 CBV与MTT均低于健侧,PS高于健侧(P <0.05)。A组的CBF、 CBV与MTT均低于B组,PS高于B组(P <0.05)。CBF、 CBV、MTT与PS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均>0.75)。结论 CT脑灌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与预后评估中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脑小血管病(CSVD)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 选择宜兴市人民医院2022年1—12月治疗的SLE合并CSVD患者82例, 根据常规MRI检查结果分为急性期梗死组(16例)、慢性期梗死组(26例)和慢性缺血灶组(40例), 所有患者均行DTI检查, 获取患侧及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平均弥散系数(DCavg)和各向异性分数(FA), 分析DTI对SLE患者CSVD的评估价值。结果 82例患者病灶患侧DCavg显著高于健侧[(11.10 ± 3.48)10-3 mm2/s比(8.18 ± 2.42)10-3 mm2/s], 患侧FA显著低于健侧(0.28 ± 0.05比0.45 ± 0.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梗死期组、慢性期梗死组、慢性缺血灶组DCavg分别为(11.88 ± 3.50)、(9.69 ± 3.24)和(8.52 ± 2.34)10-3 mm2/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梗死期组、慢性期梗死组、慢性缺血灶组FA分别为0.28 ± 0.04、0.3...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灌注成像(CTP)评估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141例AIS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106)和预后不良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CTA及CTP参数差异,分析AIS患者预后不良因素,探讨CTA联合CTP预测AIS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年龄>60岁比例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71,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梗死面积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96,t=10.706;P<0.05)。预后不良组ASPECTS侧支循环评分≤3分者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67,P<0.05)。预后不良组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及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相对脑血容量(rCBV)明显低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95,t=6.395,t=3.379,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颅颈血管造影(MR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和影像学确诊TIA患者72例为TIA组,均在发病1周内行颅脑DWI和颅颈部MRA检查;随机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6名为正常组,对两组进行对比。结果:TIA组与正常组在颅颈动脉狭窄程度和狭窄数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t=12.316,P<0.01)。TIA组颅颈动脉狭窄及闭塞增多。椎基底动脉TIA患者单侧椎动脉发育不良比例增高。TIA患者DWI上均未见新鲜缺血灶,6例病情进展患者DWI上出现高信号,诊断为脑梗死。结论:颅脑DWI是鉴别TIA及脑梗死的简单有效检查手段,而MRA可明确颅颈动脉狭窄位置及严重程度, DWI联合MRA对TIA患者的病因诊断及其继发脑梗死的风险评估具有重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8导联心电图检查联合心肌酶谱检测在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SPAM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96例经影像学联合实验室检查确诊为SPAMI的患者作为试验组,将同期收治的60例其他类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18导联心电图检查联合心肌酶谱检测,比较两组18导联心电图检查表现、心肌酶谱各项指标水平及两种方法单独诊断和联合诊断的价值。结果试验组中RV1轻度升高、V1~V3 ST段轻度下降、V7~V9 ST段轻度抬高的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肌酶谱各项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导联心电图检查联合心肌酶谱检测对SPAMI的诊断准确率高于两种方法单独诊断,且18导联心电图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心肌酶谱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导联心电图检查联合心肌酶谱检测诊断SPAMI的准确率高于两种方法单独诊断,可为SPAMI的早期诊治、预后评估提供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CT平扫+CTA(含多期相)+CTP一站式扫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组织血流灌注、脑侧支血流循环状态及责任血管狭窄的评估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2年11月本院收治的1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CT平扫+CTA(含多期相)+CTP一站式扫描。分析CTPI阳性患侧核心梗死区、缺血半暗带与健侧相应区域CTPI参数,侧支循环良好与不良者核心梗死区与健侧CTPI参数,责任血管不同狭窄程度患者CTPI血流灌注情况。结果:CTPI结果显示,117例患者的脑组织血流灌注发生异常,阳性率为90.00%(117/130)。早期急性卒中分级评估侧支循环良好者43例,侧支循环不良者87例。轻度27例,中度67例,重度或闭塞36例。CTPI阳性患侧核心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脑血流量值、脑血容量值均小于健侧,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均长于健侧(P<0.05)。侧支循环良好者患侧脑血流量值小于健侧,且平均通过时间及达峰时间均长于健侧,侧支循环不良者患侧脑血流量值及脑血容量值均小于健侧,且平均通过时间及达峰时间均长于健侧(P<0.05),血流灌注异常责任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继发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脑梗死是否存在缺血耐受现象.方法 136例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有同侧TIA史的38例患者(有TIA组)及无同侧TIA史的98例患者(无TIA组),测定两组患者入院时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阳性表达率,头颅MRI测量梗死面积,并评定其入院时及发病第30天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 有TIA组患者人院时CD62P阳性表达率低于无TIA组[(4.21±0.43)%比(6.01±0.03)%,P<0.05].有TIA组患者梗死面积较无TIA组小(P<0.05 o有TIA组患者发病第30天时ADL评分低于无TIA组[(21.12±1.45)分比(30.83±3.47)分,P<0.05].结论 继发于TIA的脑梗死存在缺血耐受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