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针对不断增多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提高关节置换后死亡风险的筛查能力并及时实施个性化干预方案,是改善患者术后状态、延长生存预期的关键。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其死亡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因股骨颈骨折于同一治疗组行关节置换的155例老年患者(≥65岁)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47例患者进行结果分析。收集可能影响患者术后死亡的临床资料,先后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与术后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使用Rstudio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与结论:(1)年龄、虚弱度(年龄校正Charlson合并症评分)、术前活动状态、骨质疏松、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的5个独立危险因素(P <0.05);(2)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819(95%CI:0.771-0.86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1,3年死亡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4 3,0.726 3,说明列线图具有良好区别度和预测能力;校准曲线与决策曲线分析也显示出模型良好的鉴别力...  相似文献   

2.
背景: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是三大骨质疏松性骨折之一,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是国内大部分医生治疗难以复位和复杂骨折类型的首选,但术后发生复位失效的概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的:探讨三角肌结节指数与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复位失效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复位失效的术前独立风险因素,并构建和验证临床预测模型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21年6月佛山市中医院符合标准的接受切开复位锁定钢板治疗的153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发生术后复位失效分为复位失效亚组和复位维持亚组。采用先单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风险因素,通过R语言构建列线图,内部验证采用Bootstrap法重抽样1 000次后,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关联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临床决策和影响曲线评价其拟合优度、区分度、校准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选择2013年6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55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模型外部验证组,评价预测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度。结果与结论:(1)训练组153例患者中,44例患者出现钢板内固定术后复位失效,失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腹股沟疝Lichtenstein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接受Lichtenstein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的679例腹股沟疝患者,记为训练集;另选取接受Lichtenstein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的328例腹股沟疝患者,记为验证集。对训练集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的独立预测因素用于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的校准度经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一致性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判断,区分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评价。采用Bootstrap法重复取样800次完成内部验证,并于验证集完成外部验证。结果 679例患者中术后1年发生慢性疼痛52例,发生率为7. 6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疼痛组和无疼痛组患者年龄、BMI、术前VAS评分、手术次数、麻醉方式、术中神经保护方式、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0岁、BMI 24 kg/m2、术前VAS评分3分、再次手术、局部浸润麻醉、术中神经切断或未保护、切口感染是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P 0. 05)。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提示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χ2=0. 458,P=0. 729)。ROC曲线评估该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 880 (95%CI:0. 829~0. 930),灵敏度为86. 1%,特异度为82. 6%。Bootstrap法重复取样800次,偏校正曲线下面积为0. 852(95%CI:0. 795~0. 909),分类能力仅下降0. 028,灵敏度为85. 8%,特异度为80. 0%。本列线图预测模型C-index为0. 876,Bootstrap法重复采样内部验证C-index为0. 869,外部验证C-index为0. 858。结论 年龄60岁、BMI24 kg/m2、术前VAS评分3分、再次手术、局部浸润麻醉、术中神经切断或未保护、切口感染是腹股沟疝患者Lichtenstein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4.
背景:脑卒中后骨折的预防非常重要,目前尚无预测脑卒中后发生髋部骨折的模型。目的:探讨导致脑卒中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将风险可视化。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39例,男107例,女332例,平均(71.38±9.74)岁,根据脑卒中后有无髋部骨折分为骨折组(n=35)和非骨折组(n=404)。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脑卒中后发生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将数据随机分为训练集(70%)和测试集(30%),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预测髋部骨折发生风险列线图,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对其性能进行评价。开发一个网络计算器用于给临床医生提供更方便的交互体验。结果与结论:①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跌倒次数、吸烟、高血压、糖皮质激素、脑卒中次数、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视力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Berg平衡量表、交谈时停止步行测试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多因素分析显示,跌倒次数[OR=17.104,95%CI(3.727-78.489),P=0.000]、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OR=1.565,95%CI(1.193-2.052),P=0.001]、交谈时停止步行测试[OR=12.080,95%CI(2.398-60.851),P=0.003]是与脑卒中后髋部骨折呈正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骨密度[OR=0.155,95%CI(0.044-0.546),P=0.012]和Berg平衡量表[OR=0.840,95%CI(0.739-0.954),P=0.007]与脑卒中后髋部骨折呈负相关;③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列线图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956和0.907,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际状态吻合度较高,决策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038和0.030;④结果显示,跌倒次数多、骨密度低、Berg平衡量表评分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高、交谈时停止步行测试阳性是脑卒中后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开发了一个网络计算器(https://stroke.shinyapps.io/DynNomapp/)。  相似文献   

5.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肢常伴有肿胀,特别是膝关节周围的肿胀,更能够严重影响术后早期功能康复锻炼。因此,分析引起患肢肿胀的相关影响因素尤为重要,而列线图预测模型是基于回归分析得出的影响因素绘制的,由各种影响因素综合得出的总分可直观计算出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肢发生肿胀的概率。目的:基于LASSO回归分析得出的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发生患肢肿胀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1-01/2021-06-30及2018-01-01/2019-05-31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关节病区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收集资料的前后时段分为建模人群(168例)及外部验证人群(122例)。首先基于建模队列进行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发生肿胀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筛选出来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s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再通过这几个影响因素制作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发生肿胀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C指数验证、校准曲线初步评价模型区分度及校准度。由验证集进行模型验证,采用C指数及校准曲线进一步评价列线图模型表现。最后使用决策曲线分析法,观察该模型是否可以在临床上被较好地使用。结果与结论:(1)LASSO回归分析得出建模人群在膝关节炎的持续病程、体质量指数、术中失血量等因素上存在较明显的意义;(2)根据影响因素及现有理论,构建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患肢发生肿胀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其曲线下面积(曲线下面积=0.68),也同时分析了外部验证人群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其曲线下面积(曲线下面积=0.67),最终表明,该模型对列线图的预测能力很有效;(3)建模队列中的C指数为0.663(95%CI:0.487-0.839),验证组的C指数为0.655(95%CI:0.537-0.772),表明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良好;校准曲线拟合较好;(4)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模型在临床使用中会有较好的效果;(5)说明建立的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肢发生肿胀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地检验效能,有助于临床上筛查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肢发生肿胀的可能性,并及时给予不同患者个性化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FF)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为临床术后PFF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1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537例行TKA治疗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随访期间PFF的发生情况,收集临床资料。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TKA后PFF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构建老年TKA后PFF的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Hosmer-Lemeshow(H-L)检验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 患者出院后随访12~72个月,中位时间47个月。随访期间31例(5.77%)患者发生PFF。年龄、骨质疏松、帕金森病、股骨前切迹(AFN)是老年TKA后PFF的危险因素(P<0.05),假体十字固位、骨水泥固定是保护因素(P<0.05)。H-L检验结果显示,老年TKA后PFF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老年TKA后PFF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曲线下面积为0.858,95%CI:0.826~0.887),敏感度为83.87%,...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妊娠糖尿病围生儿发生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330例妊娠糖尿病孕妇的临床资料,按照2∶1的比例将其分为建模组(220例)和验证组(110例),并根据围生儿是否发生不良结局将其分为不良组和良好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法分析围生儿发生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法以及绘制校准曲线、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决策曲线(DCA)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年龄≥35岁、体质量指数≥25 kg/m2、不良孕产史、糖尿病家族史、妊娠高血压、糖化血红蛋白>5.5%均是妊娠糖尿病围生儿发生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影响因素作为预测指标,构建妊娠糖尿病围生儿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列线图模型预测校准曲线均接近标准曲线;ROC曲线和DCA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和临床效益。结论 年龄≥35岁、孕前BMI≥25 kg/m2...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创伤性颈脊髓损伤(TCSCI)5年死亡率的危险因素, 探讨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对TCSCI 5年死亡率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0年1月—2017年12月美国脊髓损伤数据库(NSCID)中TCSCI患者2 540例, 其中男2 030例、女510例, 年龄15~89岁。2 540例患者以3∶1比例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开发队列1 927例和验证队列613例, 其中开发队列用于分析危险因素、建立5年死亡率预测模型, 验证队列用于预测模型的内部验证。根据开发队列患者伤后5年生存与否分为存活组1 554例和死亡组373例。观察指标:(1)对比开发队列和验证队列TCSCI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2)对开发队列中2组TCSCI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出院后是否因呼吸或泌尿系统疾病再入院、出院后是否需转医疗机构继续治疗等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分析TCSCI后5年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预测TCSCI 5年死亡率的列线图模型。(3)对验证队列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性能。结果 (1)开发队列和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再发骨折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1月行PKP治疗的18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3年持续跟踪随访,根据术后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再发骨折组(n=36)与无再发骨折组(n=146)。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计量指标行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K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R语言软件4.0“rms”包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校正及决策曲线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及临床预测效能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在骨密度、损伤椎体数、单节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类型、骨水泥渗漏、PKP术前后椎体高度差、后凸角变化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损伤椎体数、单节骨水泥注入量、PKP术前和术后椎体高度差、后凸角变化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2、0.732、0.722、0.801、0.813,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1、2个、3.9 ml、0.4 mm、8.7°。骨密度、损伤椎体数、单节骨水泥注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影像学特征联合肺癌自身抗体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恶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获取26例良性肺结节和80例恶性肺结节患者的人口学、CT影像和肺癌自身抗体资料数据。采用单因素、最小绝对值选择与收缩算子(LASSO)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恶性肺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据此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校准曲线验证该模型。结果:CT特征指标结节位于上叶(UP)、CT恶性特征(CTF)和肺癌自身抗体指标p53、G抗原7(GAGE7)、ATP结合RNA解旋酶4-5(GBU4-5)、SRY盒转录因子2(SOX2)等为恶性肺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显示其预测恶性肺结节的概率为89.7%,ROC和校准曲线也验证列线图模型有良好临床预测能力。结论:基于CT影像学特征和肺癌自身抗体构建的列线图对恶性肺结节有良好诊断效能,可作为无创量化模型用于肺结节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隐性失血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在南充市中心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2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可能影响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以术后隐性失血量480 mL为界值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各可能影响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再以LASSO筛选出可能影响因素后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248例中,高隐性失血量组39例,平均失血量为(582.17±76.18) mL;低隐性失血量组209例,平均失血量为(367.19±43.02) mL。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手术时间、假体类型为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隐性失血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隐性失血预测列线图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隐性失血的AUC为0.918[95%CI(0.880,0.955)],校准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高隐性失血的概率与实际概率基本吻合,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该列线图模型预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隐性失血的概率阈值为0.15 ~ 0.95时,患者的净受益率大于0。结论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隐性失血的发生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有关,根据上述因素建立的连线图模型用于预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高隐性失血有较高的准确度与区分度。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对于老年骨折治疗后肺部感染的研究少有报道,对于老年特殊部位,如髋部骨折后围术期肺部感染的并发症也无少见相关报道。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患者骨折患者围术期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合并肺部感染的病例资料,并随机选择同时期同一区域住院的未合并肺部感染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46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各临床指标的差异性,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 结果与结论:单因素相关分析筛选出14个可能的围术期合并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吸烟、糖尿病、心脏疾病、机械通气、术中出血量、输注红细胞、手术时间、术前低体质量指数(体质量指数< 18.5 kg/m2)、血清白蛋白< 35 g/L、电解质紊乱、入住ICU及住院时间;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病(OR=23.317;95%CI:2.702-60.312;P=0.000)、入住ICU(OR= 7.890;95%CI:2.624-76.012;P=0.008)、机械通气 (OR=35.210;95%CI:8.464-131.203;P=0.017)、手术时间(OR=12.122;95%CI:5.154-99.098;P=0.012)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说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入住ICU及机械通气等因素时应警惕发生肺部感染的可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靖江市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246例CH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对照组(n=201)和感染组(n=45)。分析CHD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HD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再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结果 246例CHD患儿并发肺部感染有45例,其发生率为18.29%;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左室射血分数≤40%、免疫缺陷/功能低下、侵袭性操作、肺部瘀血、ALB≤35g/L和PCT>0.5μg/L是CHD患儿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模型验证结果:C-index为0.840,预测值与实测值走势基本一致,AUC为0.826,阈值概率范围在8%~95%时净获益值较高。结论 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准确评估和量化CHD并发肺部感染的风险,有助于医务人员快速、有效识别高风险CHD患儿,并及时予以干预措施,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4.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期间可能存在营养风险,根据营养评估工具建立临床预测模型。目的:建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患者营养风险预测模型的列线图,并评价模型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2月至2022年7月于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且符合标准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量表评估患者的营养风险状况。采用Logistic回归法建立模型,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适用度分别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Calibration plot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进行评价。使用Nomogram图将模型可视化。结果与结论:(1)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76例患者,经营养风险筛查2002量表评估后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80%;(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7岁、体质量指数<22.80 kg/m2、上臂围<25.01 cm、血红蛋白<98.51 g/L、白蛋白<31.61 g/L、前白蛋白<138.56 g/L...  相似文献   

15.
背景:有关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研究较多,但其相关危险因素仍在争论中,如何将其风险直观地呈现以便于临床应用的研究较少。目的:分析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1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68例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3个月根据是否发生相邻椎体再骨折分为研究组(发生相邻椎体再骨折,n=31)和对照组(未发生相邻椎体再骨折,n=237)。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利用R软件“rms”包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的年龄、绝经年龄、体质量指数、骨折病史、术前骨折椎体数、骨水泥渗漏、骨密度、术后后凸畸形角度、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9岁)、绝经年龄(≤51岁)、体质量指数(>24.7 kg/m^(2))、骨折病史(有)、术前骨折椎体数(≥2)、术后后凸畸形角度(>13°)是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③Nomogram预测模型决策曲线结果显示,当风险阈值>0.09时,此预测模型可以提供显著额外的临床净收益;④结果表明,年龄较大、绝经年龄较低、体质量指数较高、有骨折病史、术前骨折椎体数较多、术后后凸畸形角度较大是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此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可为此类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策略指导。  相似文献   

16.
背景: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筛查能力并实行个性化预防方案,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的重要措施.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其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无锡市中医医院收住入院的325例髋部骨...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术后谵妄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通常发生在术后1-5 d,以意识混乱、认知障碍等为主要表现,不利于老年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目前针对影响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亦缺乏将其直观呈现以便推广应用的临床预测研究。目的:探究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赣州市中医院诊治的116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老年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29例术后发生谵妄的患者作为观察组,余下87例术后未发生谵妄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手术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独立危险因素并获得最佳截断值,通过R软件构建nomogram模型。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年龄、脑血管意外病史、术前住院时间、术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以及术中输血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2)由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构建胸腔镜手术慢性术后疼痛的风险预测模型,开发风险评估工具。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择期行胸腔镜肺部手术的患者,最终入组1 132例,使用数字等级评分评估患者出院时的急性疼痛及术后6个月时慢性疼痛的情况,根据是否发生慢性术后疼痛将患者分为两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胸腔镜手术慢性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结果 术后6个月时报告慢性疼痛的患者有460例(40.6%)。慢性术后疼痛组的女性患者和有冠心病史的患者更多,出院时疼痛评分更高,出院后继续服用止疼药的患者更多,但是,术中吸入氧化亚氮和切口数量<3个的患者更少(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冠心病史、术中不吸入氧化亚氮、切口数量≥3个以及出院时的疼痛评分是慢性术后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34。结论 胸腔镜手术慢性术后疼痛的危险预测模型有助于慢性术后疼痛的临床管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建立胃肠功能障碍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老年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胃肠功能I-FEED评估结果分为障碍组及非障碍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基于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200例患者中,75例发生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2.50%,年龄大、吸烟史、心血管疾病、术前贫血、术前CA19-9水平高、手术时间长及术前不完全肠梗阻是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术前营养评分是保护因素(P<0.05)。H-L检验结果显示,预测模型区分度较好。结论 老年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较多,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以减少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改善手术预后。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局限性肾透明细胞癌(ccRCC)患者行保留肾单位手术(NSS)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NSS术后5年复发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7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NS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ccRCC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并建立预测NSS术后5年复发风险的列线图。结果共计795例经病理诊断为ccRCC的患者纳入研究。随访过程中,17例发生复发,复发率为2.1%,中位复发时间为35.7个月。在单因素回归分析中,BMI(HR=4.102,P0.05)、动脉阻断时间(HR=0.194,P0.01)和肿瘤坏死或肉瘤样改变(HR=5.160,P0.01)与术后无复发生存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这3个因素是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内部验证法对复发风险列线图的准确性进行验证,C指数为0.843。结论 BMI、动脉阻断时间、肿瘤坏死或肉瘤样改变是影响ccRCC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本研究建立了一个相对准确的预测复发风险的模型,这将有助于为ccRCC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