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北京市海淀区食源性腹泻病原的分布特点,为食源性腹泻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5-2019年海淀区食源性腹泻监测哨点医院送检的1 810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和诺如病毒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在1 810份腹泻便标本中检出致病菌427株,检出率为23.6%,其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出量最多,共214株,检出率为11.8%,EAEC和ETEC在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中分别占44.9%和41.6%;沙门氏菌102株,肠炎沙门氏菌在沙门氏菌中占55.9%;副溶血性弧菌79株,O3:K6血清型菌株占74.7%;弯曲菌30株,空肠弯曲菌占检出弯曲菌的70%;志贺氏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各1株。抽取485件便标本检测诺如病毒,共检出107株,检出率为22.1%。其中GⅡ型诺如病毒81株,占病毒总数的75.7%。2019年致病菌检出率最高(31.2%);第3季度检出率最高(37.7%);不同年龄组人群中,31~40岁组检出率最高(35.1%)。结论 2015-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腹泻病原菌以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和沙门氏菌为主,腹泻病毒以GⅡ型诺如病毒为主,31~40岁组人群检出率最高,第3季度为腹泻高发季。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儿童腹泻病例的发病特征和病原谱构成,为制定急性腹泻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2014-03/2015-09上海东方医院(南院)儿科门诊开展急性腹泻病原学检测。结果在374例急性腹泻病例标本中,感染任一细菌94例,检出率25.1%,其中,大肠埃希菌48例,检出率12.82%,沙门菌24例,检出率6.41%,气单胞菌8例,检出率2.13%。感染任一病毒106例,检出率28.34%,其中,诺如病毒49例,检出率13.10%,轮状病毒18例,检出率4.81%,星状病毒17例,检出率4.55%。结论 374例病例中细菌感染以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和气单胞菌为主,病毒感染以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星状病毒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山西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包括粘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的病原谱、耐药情况及分子分型。方法 对2015-2016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中分离到的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进行血清学分型、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及PFGE分型。结果 2015-2016年共采集腹泻病人标本2 505例,检出目标菌数157例,检出率为6.27%,其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82例(3.27%)、沙门菌51例(2.04%)、志贺菌14例(0.56%)、副溶血性弧菌10例(0.40%)。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中,分离率最高的是EPEC。在对15种常见抗生素药敏实验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100%),对头孢他啶和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敏感率大于90%。沙门菌以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2个血清型为主,沙门菌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100%),对头孢西丁和头孢他啶敏感率大于90%。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全部为tdh阳性。结论 山西省2015-2016年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检出率最高的是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其次为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天津市武清区餐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为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6-2020年按照《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中的规定与方法进行采样及检测。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及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302份餐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总检出率为16.89%。其中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最高(21.89%),其次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3.92%),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2.73%),金黄色葡萄球菌(1.54%)和沙门菌(0.35%)。不同类别食品、场所和时间检出率最高的分别为米面制品(41.16%)、小吃店(44.90%)和第三季度(22.73%)。结论武清区餐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程度较高,第三季度样品检出率高于第二、四季度,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福建省腹泻患者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的流行特征,为防控腹泻病的流行和爆发提供依据。方法搜集2010-2015年延平区和永安市哨点医院腹泻病标本1 950份,接种于麦康凯(MaC)培养基,挑选平板上粉红色、光滑型菌落,采用常规分离培养和分子诊断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离鉴定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用SPSS 17.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共检出129株,总检出率为6.62%;EPEC检出65株,检出率为3.33%,其中aEPEC 61株,tEPEC4株;ETEC和EAEC均检出32株,检出率为1.64%;未检出EHEC和EIEC。男女DEC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腹泻患者按照年龄分为5组,DEC检出率分别为7.03%、4.60%、3.70%、7.28%和6.21%,各组EPEC、ETEC和EAEC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检出率最高的月份为8月和9月;农村和城市DEC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地区各类型DEC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福建省DEC存在3种类型,以EPEC为主(其中aEPEC占绝对优势),8、9月是DEC高发月份,0~5岁婴幼儿组及成人组是DEC的高发人群,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DEC需要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北京市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的病原学特征。方法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2家哨点医院肠道门诊收集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595份。对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01和0139群霍乱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进行分离培养,对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进行核酸检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原的时间分布、人群分布、血清型别等特征进行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595份样本中,128份细菌检测阳性,检出率为21.5%,其中致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11.4%(68/595),其次为副溶血性弧菌(6.9%,41/595)、沙门菌(2.4%,14/595)和志贺菌(2.2%,13/595),霍乱弧菌未检出。112份样本腹泻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检出率为18.8%,其中诺如病毒检出率为9.1%(54/595),其次为轮状病毒(8.7%,52/138),星状病毒(1.8%,11/595)和肠道腺病毒(o.7%,4/595)。致泻大肠埃希菌以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为主,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别主要为04:K8。6~g月份为病原菌检出的高峰期,当年11月至次年3月为腹泻病毒检出的高峰期。结论诺如病毒、轮状病毒亦是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的主要病原,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甘肃省武威市市售肉与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预防控制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2016年在武威市超市、农贸市场等场所随机抽取肉与肉制品383份,按照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工作手册规定的方法检测6种致病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83份样品中检出致病菌64株,总检出率16.71%,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79%(26/383)、沙门菌6.53%(25/383)、单增李斯特菌2.87%(9/314)和致泻大肠埃希菌4.21%(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4,P0.05);2010—2016年致病菌检出率5.08%~25.00%,各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8,P0.05);天祝县致病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县(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5,P0.05);第三季度检出率最高(26.47%),有季节差异(χ2=19.04,P0.05);熟肉制品的污染情况最为严重,检出率22.05%,其次为生禽肉(14.00%)、生畜肉(12.00%)和冷冻肉糜制品(10.00%)。结论武威市肉与肉制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严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污染为主;加强农贸市场、零售店肉与肉制品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监管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引起甘肃省白银市居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食品、污染途径和影响健康的饮食行为,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比分析白银市食源性疾病发生事件、报告病例、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和食品中致病菌检测等监测数据,获得白银市主要危险食品、污染途径和威胁健康的饮食行为。结果 2013—2017年甘肃省白银市食源性疾病报告病例数、主动监测致病微生物阳性数中各类致病食品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477,P0.05),占比最多到最少的趋势基本一致;食源性疾病病例和主动监测致病微生物阳性的水果类食品中,检出致病菌较多的水果为西瓜(35.03%,36.74%)、桃子(21.81%,13.58%)、葡萄/草莓(9.64%,11.89%);主动监测和致病菌监测均检出致病菌,致病菌检出率高的食品,主动监测时检出率依然较高。结论引起白银市居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食物是水果类及其制品,以西瓜和桃子为主;主要致病微生物为致泻大肠埃希菌和诺如病毒,部分居民存在影响健康的不洁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腹泻病病原学分布特点及病因相关因素分析,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2-04/2013-04就诊的腹泻患儿的新鲜粪便进行细菌培养,同时采用RTPCR技术进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扎如病毒、星状病毒及肠道腺病毒检测.同期针对患儿发病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结果:286份粪便样本中共检测细菌和病毒208例,检出率72.73%;病毒阳性172例,阳性率60.14%,其中轮状病毒84例(29.34%)、诺如病毒62例(21.77%),扎如病毒14例(4.90%)、星状病毒27例(9.44%),肠道腺病毒21例(7.34%).细菌培养致病菌36例,检出率为12.58%,分别为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及白色念珠菌.未检出细菌和病毒78例(27.28%).急性腹泻病与多种因素(年龄、季节、喂养方式、发病诱因及母亲文化程度)具有相关性.结论:银川地区儿童急性腹泻病以病毒感染为主,轮状病毒、诺如病毒为主要致病菌,目前存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情况.各型腹泻病发病与不同因素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致泻大肠埃希菌在水源水中的分布与腹泻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致泻大肠埃希菌在水源水中的分布与腹泻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腹泻病人粪便标本来自本市医院肠遭门诊,水源水为本市的主要饮用水源。标本经增菌,分离培养、纯培养、生化反应、噬菌体裂解、血清学试验等微生物学鉴定确定致泻大肠埃希菌的分布。结果定点、定时采集1080份水源水,检出致泻大肠埃希菌149株,分属23个血清型。EPEC中以O86:K61K62最为多见,O128:K67次之;EIEC中以O29:K分离菌株数最多,O28:K73次之;ETEC中以O8:K40K47最为常见,O6:K15次之;同一时期自1142份腹泻病人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致泻大肠埃希菌143株,分属23个血清型,EPEC中以O86:K61K62检出率最高,O142:K86次之,EIEC中以O29:k最为多见,O28:K73次之,ETEC中以O8:K40K7分离菌株数最多,O6:K15次之;先后自腹泻病人粪便和水源水中分离到7株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结论比较同一时期自腹泻病人和水源水标本中检出的致泻大肠埃希菌,发现两者除极个别外,血清型分布几乎完全相同,两者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菌EPEC、EIEC、ETEC中均是分别以O86:K61K62、O29:K08:L40K47血清型最为常见,表明腹泻病人感染致泻大肠埃希菌与水源水污染有密切关系。为制定相应的腹泻病防治对策提供了依据;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的发现,填补了致泻大肠埃希菌家族的一项空白。提示临床医生在腹泻病防治工作中,同时也要关注生化学变异的腹泻病原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重庆市酉阳县市售生猪肉及用具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做好食品安全风险预警、调整食品安全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酉阳县某菜市场选取17家猪肉经营户为定点采样点,分别于2021年2月、3月在每个采样点采集瘦肉、肥肉、猪内脏及菜刀、菜墩、秤盘样本各102份,开展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共5种致病菌的定性检测,采用SPSS 21.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共检测样本204份,检出5种致病菌40株,总检出率19.61%;生猪肉中瘦肉的致病菌检出率最高为23.53%,猪内脏最低为17.65%;用具中菜墩最高为20.59%,菜刀最低为11.76%;5种致病菌检出率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最高为8.82%,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最低为0.98%,不同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49,P<0.05)。结论酉阳县市售生猪肉及用具中5种食源性致病菌均有检出;建议加强食品卫生监管,为当地群众提供风险预警,大力开展健康教育,预防食物中毒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甘肃省平凉市食源性致病菌在食品中的污染状况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按照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检测、分离并鉴定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蜡样芽孢杆菌、阪崎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9种致病菌。结果 2011—2014年采集的19类食品1 211份样品中,检出各类食源性致病菌84株、总检出率6.94%,各年度食源性致病菌总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83,P0.05);19类食品中,不同地点种养殖环节中采集的样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环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97,P0.05);散装食品中检出率明显高于定型包装食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3,P0.05)。结论平凉市食品存在不同程度污染,主要集中在调理肉制品、学生餐、地方特色食品、熟肉制品、婴幼儿配方食品中;阪崎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是主要污染菌,并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沙门氏菌;说明这5种致病菌可能是近年平凉市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2019—2020年甘肃省酒泉市腹泻病例粪便标本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DEC)的耐药情况、毒力基因型别以及时间、人群分布情况和分子分型特征,为DEC监测、暴发预警以及耐药抗生素规避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2020年酒泉市哨点医院送检的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分离疑似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株,采用多重PCR和毛细管凝胶电泳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毒力基因分型、MIC微量肉汤稀释法药敏试验及PFGE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试验。结果腹泻患者粪便标本219份,检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27株、检出率12.33%,其中肠聚集性埃希氏菌20株、占74.07%,肠致病性埃希氏菌4株、占14.81%,肠产毒性埃希氏菌3株、占11.11%;以夏季发病为主、占74.08%;人群普遍易感,以19岁~组和0岁~组人群为主,分别占44.44%和29.63%;对氨苄西林和四环素耐药分别占84.19%和74.07%,对萘啶酸、头孢唑啉和复方磺胺耐药分别占66.67%,66.67%和62.96%;27株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分为27个型别。结论 酒泉市腹泻患者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PFGE指纹图谱表现出多态性,感染型别以EAEC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州)市售食品中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与污染水平,确定高危食品的种类,为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中相关规定,结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2010规定的方法监测分析2014—2018年甘南州17类市售食品中致病菌。结果950份食品样品中,检出致病菌114株(12.39%),其中腊样芽胞杆菌35株(13.46%)、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35株(6.60%)、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4.32%)、致泻大肠埃希菌16株(3.90%)和沙门菌9株(2.37%),检出率显示肉与肉制品(33.08%)、网店自制熟肉制品(23.33%)污染最为严重,其次是婴幼儿奶粉(22.72%)、水产及其制品(22.50%)和餐饮食品(11.17%),腊样芽胞杆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为主要致病菌。结论甘南州市售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特别是肉与肉制品、网店自制熟肉和婴幼儿食品污染尤为严重;应严格规范易污染食品的加工过程,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甘肃省武威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病原构成及其流行特点,为腹泻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武威市凉州区2所哨点医院门诊、急诊就诊的腹泻患者粪便标本,用细菌培养法检测肠道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用ELISA、PCR和RT-PCR法检测肠道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札如病毒)。结果共收集粪便标本212份,检出阳性标本150份、病原体7种,阳性检出率为70.75%;病原谱构成分别为沙门氏菌9份(6.00%)、志贺氏菌7份(4.67%)、A组轮状病毒57份(38.00%)、诺如病毒29份(19.33%)、札如病毒8份(5.33%)、肠道腺病毒26份(17.33%)、星状病毒14份(99.33%);57份A组轮状病毒阳性标本中,病毒毒株G血清分型以G9、G3为主,P基因型分型以P[8]为主;男、女病原检出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1);发病年龄以3岁以下组为主,占83.02%(176/212),病原体的阳性检出率为63.68%(135/212),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3,P0.05);2─7月、10─12月为病原阳性检出较高的月份。结论2012─2014年甘肃省武威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监测的主要病原体为沙门氏菌和A组轮状病毒,婴幼儿是高发人群,扩大病原监测范围和加强感染性腹泻的防治仍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甘肃省白银市城区学校附近早餐点的卫生状况,为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原则,2017年在白银市城区23所中小学校附近的快餐店、小吃店及流动摊点采集早餐样品,共采集4类216份。检测样品中的铝、大肠埃希菌、菌落总数、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腊样芽胞杆菌5项指标,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216份食品样品,检出铝216份、检出率100.0%,超标44份、超标率20.4%;大肠埃希菌超标18份、超标率8.3%,菌落总数超标37份、超标率17.1%,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5份、检出率2.3%,腊样芽胞杆菌11份、检出率5.1%;铝超标率炸类食品最高(41.5%),烙类食品中大肠埃希菌(20.0%)和菌落总数(34.3%)超标率最高;流动摊点食品中铝(27.0%)、大肠埃希菌(14.6%)和菌落总数(24.7%)超标率最高。结论甘肃省白银市城区学校附近早餐点卫生状况较差,食品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保障广大学生早餐饮食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在学校群体性暴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监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的分布特点及耐药趋势,为流行病学研究、疫苗制备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2—2010年我院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的大便标本,沙门-志贺菌培养基培养,筛出可疑菌落后经生化及血清学试验进一步鉴定血清型,用纸片扩散法测定抗菌药物的灵敏性。结果共分离肠道病原菌2104株,其中DEC 118株(5.61%),包括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78株(66.10%),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29株(24.58%),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11株(9.32%)。患者以男性为主,共76例(64.41%),青、中年组与儿童组无明显差异,5—9月为DEC腹泻发病高峰期。DEC在腹泻菌中比例逐年增加,构成比从2002年的0.21%上升到2010年的18.10%。DEC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均在45%以上。多重耐药率EPEC高达69.23%、ETEC为45.45%,EIEC为37.93%。结论 DEC引起的感染性腹泻逐年增多,耐药率较高,应重视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大肠埃希菌在临床感染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理论参考。方法2013-05/2015-05山东省巨野县大义医院对210株临床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的分布进行回顾性分析,细菌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PCR法检测耐药基因分布情况。结果各种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 595株,其中大肠埃希菌210株,占13.17%;大肠埃希菌主要分离自中段尿、痰液、分泌物、血液及咽拭子,分别占分离株构成比的30.48%、21.43%、19.05%、13.33%和5.71%;产ESBLs大肠埃希菌总检出率为60.95%(128/210),其中以痰标本检出率最高,为82.22%。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率均为100.0%;对厄他培南、阿米卡星、头孢西丁、头孢哌酮均敏感,总耐药率分别为1.9%、9.5%、9.5%和14.3%;对青霉素类、三代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高,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显著高于非产耐药性的大肠埃希菌。结论山东省巨野县大义医院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较高,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合患者病情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临床检出率、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202株大肠埃希菌,统计菌株来源、分布。菌株分离及培养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菌鉴定采用VITET-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采用试纸法检测β-内酰胺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对10种抗生素的MIC值,分析其耐药性。结果 202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167株产β-内酰胺酶,检出率为82.67%。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标本来源以尿液为主,其次为口痰、消化道分泌物和伤口分泌物等。科室以普外科、肾内科、泌尿外科和和呼吸内科为主。产β-内酰胺酶菌株对多种抗生素均表现出较强耐药性,其中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100%,对亚胺培南不耐药。结论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产β-内酰胺酶检出率高,耐药率较高。治疗产β-内酰胺酶菌感染应根据体外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荆州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技术依据。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3(以下简称"国标")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颁发的有关检测程序,对荆州市6类食品进行了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空肠弯曲菌的检测分析。结果在119份样品中检出致病菌20株,总检出率为16.8%,其中沙门氏菌检出率13.4%(16/119),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9.1%(1/11),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5.9%(1/17),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检出率1.3%(1/75),单增李斯特氏菌检出率0.8%(1/119),未检出空肠弯曲菌。致病菌检出率最高的为生畜肉,为40.5%(15/37),生禽肉为13.3%(2/15),水产品为8.3%(1/12)、面米食品为11.8%(2/17),即时食品和蔬菜沙拉均未检出致病菌。结论荆州市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生畜肉和水产品的污染较为严重,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以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