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 )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 CEA。手术全部采用全麻 ,术中放置动脉临时分流管。结果 :全组病例术后恢复顺利 ,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CEA是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8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是当今欧美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在我国开展较晚,远未普及。我们郑州、西安协作小组自 2002年 4月至2003年 10月共进行CEA 82例,早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患者 82例,男 66例,女 16例;年龄48~84 相似文献
3.
4.
万晓楠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8,40(6):521-524
目的 研究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ctomy,CEA)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大连市中心医院2015年7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30例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超声筛查,记录术前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行头颈部血管造影(CTA、MRA或DSA)检查证实 30例患者均为重度狭窄,狭窄率均>70%。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后1个月随访,再次行颈动脉超声及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比较术前与术后的狭窄率及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结果 所有入组患者手术均成功实施,术后1个月无再狭窄,均未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术后狭窄率与收缩期峰值流速与术前相比[(6.2±1.0)% vs. (80.0±0.5)%,(91.3±12.0) cm/s vs. (207.0±15.6) c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0年8月12例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资料。结果术后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颈动脉通畅。所有患者脑缺血症状较术前均有改善。12例中1例出现术后切口血肿导致呼吸困难,其余未见手术并发症。随访6个月到45个月,随访期内无一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能安全有效地治疗脑缺血的发生和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宁夏吴忠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及2012年在北京安贞医院学习参与的24例,共计36例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行单侧CEA,4例行双侧CEA。结果 36例患者共施行40例次CEA,26例次采用血管补片,38例次采用转流管,手术均顺利完成。36例患者中,33例无术侧颈动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1例发现手术侧轻度再狭窄,2例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对于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只要指征明确,均应施行CEA。 相似文献
9.
王飞 《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分册英文版》2012,(1)
脑卒中是当今造成人类死亡的第三大原因,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的最常见原因.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通过外科方法将堵塞在颈动脉内的斑块取出,使血流通过得以通畅,从而预防中风.20世纪90年代已有多个随机对照试验证实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比于内科药物治疗对于预防卒中具有明显优势.本文就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阐述,有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关系,以有利于在中国不断推广这项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3年2月该院采用CEA治疗的6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其临床表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数字减影(DSA)、CT血管造影(CTA)等检查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结果①手术均获成功,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全部有症状患者以及部分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TCD显示脑血流量明显提高,CTA显示颈动脉狭窄明显改善或消失;②术后出现伸舌歪斜4例(6.2%),颈部血肿1例(1.5%),保守治疗后缓解;③随访6个月~5年,结果显示65例患者仅有5例再次发生脑缺血,给予针对性的处理后恢复。结论 CEA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术后患者脑缺血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Gu YQ Guo LR Qi LX Hua Y Li XF Guo JM Yu HX Cui SJ Wu YF Tong Z Wu X Zhang J Wang ZH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5):3197-3200
目的 探讨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寅武医院血管外科白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针对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施行的126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其中男92例,女34例,平均年龄65.5岁(48~75岁);脑梗死后遗症25例,有脑缺血症状69例,无症状32例;术中62例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颈动脉阻断后脑血流速度下降>50%的5例患者采用了动脉转流管;64例患者未行术中TCD监测,均采用了动脉转流管;术中22例分别采用了自体或人工血管补片成形,2例同时行颈-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术中术后采用控制血压、颈动脉压迫等方法防止颅内过度灌注.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全部有症状患者及部分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伸舌偏斜10例,2周内恢复8例.随访118例,平均随访时间46.5个月(6~96个月),2例舌偏有改善;2例颈动脉重度狭窄,行支架成形术;4例颈动脉中度狭窄,继续随访;死亡7例,包括2例脑梗死.结论 CEA治疗颈动脉狭窄成功率高,疗效可靠.术中TCD监测利于防止脑缺血及颅内过度灌注;术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动脉转流管和动脉补片成形.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E)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疗效.方法 42例颈动脉硬化狭窄,其中有慢性脑缺血症状7例,一过性脑缺血症状(TIA)23例,12例无症状;术前均行彩色超声波显像、DSA动脉造影或CT和MRA扫描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65%~95%;在颈丛麻醉或全麻下行CAE,术中置放动脉转流管14例;手术方法:经典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8例和外翻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4例.结果 术后随访3~20个月,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TIA症状消失,5例仍有轻度慢性脑缺血症状,1例手术后4天出现脑栓塞,经治疗后症状缓解;36例脑部供血有明显改善.结论 CAE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赵博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0,22(2):10-12
目的探讨动脉内膜剥脱和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35例行颈动脉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手术成功率93.3%,术后3年再狭窄率14.3%;支架植入术的手术成功率100%,术后3年再狭窄率18.7%,术后再狭窄率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214,P〉0.05)。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但支架植入术创伤小、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1年内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6月~2013年6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EA(CEA组,16例)和CAS(CAS组,10例)2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及1年出现的脑部、心血管及局部并发症,重度再狭窄(狭窄率>70%)的情况。结果 CEA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12例(75.0%),有效3例(18.8%),无效1例(6.2%);CAS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7例(70.0%),有效2例(20.0%),无效1例(10.0%)。CEA组有4例(25.0%)发生局部并发症,1例(6.3%)发生心肌梗死,CAS组有2例(20.0%)发生局部并发症,1例(10.0%)发生脑卒中,两组均无病死病例。两组1年内血管再狭窄的发生例数分别为0例(0.0%)及3例(30.0%)。两组患者术后在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的治疗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局部并发症、脑卒中、心肌梗死及病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CAS组颈动脉血管再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两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CEA是首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应用不同的外科方式干预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的疗效。方法 2002年3月至2011年3月82例87侧颈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治疗76侧,其中传统内膜切除6侧(联合补片成形3侧),外翻式内膜切除70侧,2例同期行双侧颈动脉内切除术;应用支架成形治疗4侧;应用相关旁路手术7例。本组病例均为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闭塞(70%-100%)。结果 术中术后无脑卒中、死亡病例;4例术后皮下血肿,12例术后伸舌偏向患侧。结论 个体化分析选择合适的外科干预方式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疾病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置入疗法在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治疗的8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使用临床应用率较高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置入疗法治疗。将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残余狭窄率以及术后复发率等临床数据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手术总有效率为97.6%,残余狭窄率为32.3%,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为100.0%,残余狭窄率为27.8%,其临床观察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置入疗法治疗颈动脉狭窄较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具有明显的优势,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外科技术要点。方法 在颈丛麻醉下 ,对 4 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其中有 2例是在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之间建立分流后 ,再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结果 颈动脉平均阻断时间为 2 7min± 7min ,术后 1例出现一过性神志欠佳 ,11例出现高血压 ,2例出现伤口轻度肿胀 ,后均康复出院。 2 6例术前有症状患者 ,术后症状明显改善 ,术后随访均稳定。结论 颈丛麻醉可以了解患者脑部供血情况 ,对于阻断颈总动脉脑缺血者 ,采用自颈总动脉至颈内动脉建立分流 ,可以避免出现缺血性脑损伤。手术效果主要取决于术中操作、完整去除颈动脉内膜残片及碎屑、充分排气和术后控制高血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