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将我院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42例足月新生儿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其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42例新生儿败血症并发DIC除应用常规治疗外,均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 42例患儿中除2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外,余38例均痊愈出院,治愈率90.48。结论低分子肝素抗凝作用强,副作用小,易于皮下吸收,在新生儿DIC早期使用,更方便,更安全,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常规与C反应蛋白两项检测指标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诊断价值,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丹东市妇女儿童医院接收新生儿败血症患者共计60例为观察组,同时筛选同期接生无感染婴儿6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的血常规、C反应蛋白数值;同时记录观察组败血症患儿治疗后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比较败血症患儿血常规、C反应蛋白指标与未感染患儿的差别,同时观察败血症患儿治疗前后两项指标的对比。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儿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中心粒细胞百分比以及C反应蛋白指标与未感染新生儿相比显著升高;观察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两项指标对比差异同样显著;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指标与未感染组中的数值无显著差异。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血常规分析与CRP指标往往显著高于正常值范围,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提高新生儿败血症的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25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和护理资料,总结其护理措施。结果所有患儿按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积极抢救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以及精心的护理,均痊愈出院。结论新生儿败血症病情隐匿性且病程发展快,病情较凶险,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患儿病情,发现轻微异常,及时报告,及早对症处理,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抢救患儿的生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病原菌侵入血循环中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释放入血,继而导致的新生儿全身性感染[1]。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其病原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且耐药性日趋严重,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本研究对贵州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近4年来分离出的42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降钙素(PCT)与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来本院进行诊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80例作为检测组,检测组患儿均进行PCT与CRP水平检测,同时,选取80例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的PCT与CRP水平。结果检测组患儿的PCT与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两组新生儿PCT、CRP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行PCT与CRP联合检测,可有助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对病情的及时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败血症并发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小板减少与病情轻重及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对46例新生儿败血症并血小板减少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0例,女16例;7d内发病17例,7d以上发病29例;院内感染18例,社区感染28例。应用人免疫球蛋白400mg/(kg·d),连用3~5d抗感染及升血小板,有出血现象者给予血小板输注治疗,并应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原发病,治疗前后测定血小板计数。结果 46例患儿,其中6例有出血现象者给予血小板治疗,40例给予人免疫球蛋白及抗生素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及升血小板,治疗后随病情好转,血小板升至正常(P<0.01)。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小板随病情轻重而增减,血小板计数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和疗效判定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一个辅助标准和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合理抗感染治疗和应用人免疫球蛋白可有效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合并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感染疾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治疗中,部分发展为新生儿肠源性败血症病例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7月我科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监测胆红素(经皮测)数值变化,对退黄疗效不理想或黄疸不退反而升高,同时并出现相关败血症症状的及早寻找原因,必要时做相关检查以早期诊断肠源性败血症,及时采取措施。结果 15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6例并发新生儿败血症,均是肠道菌,推测为肠源性败血症。结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细菌移位、肠源性败血症是本组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及早采取防治措施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特点、病原菌等情况进行分析,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诊断以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新生儿败血症患儿100例,时间为2012年1月~2015年12月,对这10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病原菌检验结果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黄疸、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吐沫、咳嗽、拒乳/吮乳差、体温异常、反应差、呕吐、腹泻以及皮肤脓疱等,与其他症状相比,黄疸症状患儿较多(P0.05);患儿的合并症主要为呼吸窘迫综合征、脐炎、肺炎、脓疱疮、脑膜炎(化脓性)、脑病(缺氧缺血性)、小肠结肠炎(坏死性)、颅内出血;药敏结果为:致病菌主要为革兰氏阳性菌以及革兰氏阴性菌;多数病原菌对万古霉素、舒巴坦、头孢菌类(第三代)、喹诺酮类以及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较为敏感,对碳青霉烯类以及头孢吡肟类抗生素有着高度的敏感性;经综合治疗后,97例治愈,3例自行出院(失访)。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并不具有特异性,导致患儿出现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实施治疗的主要方法为综合治疗(抗生素为主)。  相似文献   

9.
陈天丽  苏宏萍 《医药导报》1999,18(4):284-284
我院近5年来收治新生儿败血症50例,均作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指导治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5年中我院共收治新生儿280例,临床拟诊为败血症78例。依据1987年9月全国儿科上海会议制定的《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初步方案》[1],选择经血培养确诊为败血症患儿50例,男32例,女18例;胎龄小于37周6例,37~42周43例,大于42周1例;日龄小于3天20例,大于3天30例;全部新法接生,10例剖宫产,2例臂位牵引,1例产钳助产,余为顺产。原发病分别为呼吸道感染、脐炎、皮肤感染、肠道感染、化脓性脑膜炎等,10例未发现原发病。临床症状体征分别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感染疾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治疗中,部分发展为新生儿肠源性败血症病例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7月我科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监测胆红素(经皮测)数值变化,对退黄疗效不理想或黄疸不退反而升高,同时并出现相关败血症症状的及早寻找原因,必要时做相关检查以早期诊断肠源性败血症,及时采取措施。结果15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6例并发新生儿败血症,均是肠道菌,推测为肠源性败血症。结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细菌移位、肠源性败血症是本组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及早采取防治措施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败血症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洁 《临床医药实践》2011,20(3):189-191
目的:观察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疗效。方法:将6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确诊后立即予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联合应用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和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可提高患儿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尽快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CT联合hs CRP对新生儿败血症检测的临床观察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6例新生败血症患儿为观察组,患儿均进行PCT和hs CRP的测定;同时选取56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检测并分析两组的PCT和hs 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的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正常新生儿(P<0.01),hs CRP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正常新生儿(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在PCT和hs CRP阳性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T联合hs CRP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检测可为新生儿败血症检测与诊断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药科学》2016,(1):211-213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共52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非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共52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儿临床资料中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血清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清中降钙素原检测阳性率为84.6%,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阳性率为67.3%,明显高于对照组非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80.8%,均明显高于超敏C反应蛋白灵敏度与特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患儿血清中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有明显变化,且通过检测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可以作为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依据,降钙素原检测灵敏度与特异度高于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二者有助于诊断新生儿败血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探析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常见药敏。方法对湖南湘潭市妇幼保健院140例新生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病原菌及病原菌的药敏。结果本组病例均予综合治疗,保暖,维持内环境稳定,全部用抗生素,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配合输静脉丙种球或血浆等支持治疗。治愈72例,好转50例,18例自动出院。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不易早期发现,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对于可疑败血症患儿建议应用抗生素前进行血培养,尽早明确诊断,及时选用合理有效的抗生素,以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新生儿脓疱病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入住42例新生儿脓疱病。结论新生儿脓疱病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发热、腹泻甚至败血症等导致患儿死亡。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愈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血细菌培养阳性结果,结合临床体征和抗生素使用情况对儿童败血症做出准确诊断.方法:详细记录58例血培养阳性病例的一般资料、临床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情况,对血培养阳性患儿的临床诊断重新判定,对抗生素使用进行评估.结果:58例血培养阳性病例只有28例符合败血症诊断,其中新生儿、婴幼儿和儿童分别有14例、9例和5例.患儿表现有脓疱、脐炎、严重肺炎等,体检指标中体温、血沉和CRP升高及检出细菌较敏感的患儿符合败血症诊断的较多.不同年龄段患儿用药均有不必要治疗和过度治疗.结论:不同年龄段患儿均存在败血症的误诊.患儿临床表现、检出细菌的种类以及对用药的反应有助于败血症的鉴别诊断,避免不必要治疗和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院内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的原因与护理方式,提出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者40例的临床诊治资料做回顾性分析,探讨分析院内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的原因以及护理方式,总结出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40例感染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新生儿感染败血症的原因有新生儿免疫力差、护理人员防范意识差、医护人员与患儿接触频繁等。4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抢救成功38例,1例未愈,1例放弃治疗。结论:为了防止新生儿感染新生儿败血症,应该从院内各方面的护理措施以及居住布局等加强预防管理,在新生儿感染新生儿败血症之后,要给予及时的抢救,并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探讨降钙素原(PCT)联合C-反应蛋白(CRP)在诊断和治疗早期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败血症新生患儿50例(观察组)与同期正常新生儿5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新生儿的降钙素原与C-蛋白反应水平。结果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的PCT与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新生儿,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儿经过有效的药物治疗后,PCT转阴与CRP水平较治疗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PCT与CRP来检测新生儿败血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患儿治疗期间动态观察其变化,并合理使用抗生素,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与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治要点。方法选取耒阳市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24例败血症患儿,其中足月64例,早产60例,对其发病时间、临床表现、感染途径和实验室检查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发生败血症均在出生后1周为最高;早产儿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足患儿以皮肤和脐部为主;足月儿临床表现为体温高、纳差、黄疸,早产儿临床表现为体温波动、少哭、少动、黄疸;早期诊断以血细胞计数升高、CRP升高、血小板减少、血糖变化和临床表现为诊断要点;此病对多种抗生素存在较高的耐药性,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进行选择。结论新生儿败血症应注意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通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尽早确诊,并合理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提高患儿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与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本科2008年6月~2012年6月出生后经血培养确诊为早发型败血症的患儿39例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期住院的非感染新生儿39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抗生素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儿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结果 抗生素治疗前,实验组患儿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治疗后,实验组患儿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儿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对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并有助于评估疾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