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道德评价对疼痛共情的影响。方法:以大学生为被试,通过2(故事类型:主人公高道德表现,主人公低道德表现)×2(图片类型:疼痛,非疼痛)的被试内设计,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道德评价对疼痛共情早期成分N1、P2、N2和晚期成分P3的影响。结果:高道德故事启动下的疼痛图片比非疼痛图片诱发了更大的P3波幅,低道德故事启动下两类图片诱发的波幅差异不显著。结论:道德评价影响疼痛共情的认知加工阶段,与低道德主人公相比,被试仅对高道德主人公产生了显著的认知共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情绪状态对疼痛加工的影响,以及群体情绪和个体情绪对疼痛加工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通过视频来诱发被试的个体情绪和群体情绪(积极、中性和消极),让被试观看疼痛图片和中性图片,并完成疼痛判断任务和计数任务,记录事件相关电位(ERPs)。结果:消极情绪下反应时显著短于中性情绪(F=8.07,η_p~2=0.298,P0.05)。消极情绪比中性情绪在顶区诱发了更大的P3(360~800ms)(F=4.8,η_p~2=0.2047,P0.05)。消极情绪下疼痛图片与中性图片在颞-枕区诱发的LPC(440~540ms)波幅差异显著大于中性情绪(F=5.11,η_p~2=0.212,P0.05)。但是个体情绪和群体情绪对疼痛加工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结论:个体情绪和群体情绪对疼痛加工的影响程度相同。消极情绪促进疼痛加工。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具有不同共情能力的个体加工情绪性面孔的差异.方法:使用共情问卷筛选出高、低共情被试,要求其对不同情绪、不同性别的面孔做出相应判断,记录EEG,分析两种被试在不同条件下N1,P2等成分.结果:在性别判断任务中,高共情被试在正性和负性情绪的N1,P2和LPC波幅上都出现了显著的差异,而低共情被试在不同效价的情绪间没有出现差异.结论:与低共情被试比较,高共情被试从无意识阶段,注意阶段到决策分析阶段都对情绪效价更加敏感,另外,被试在与情绪无关任务中显示出了情绪特性,而在情绪相关任务中未显示出该特性,体现了与情绪相关认知任务对情绪自动化加工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Gross的情绪过程模型出发,利用双任务范式研究在情绪产生过程中注意分散是否调节晚期正电位(late positive potential,LPP).方法:招募20名大学生(9男/11女),从中国情感图片系统选择正性、中性和负性情境图各29张为刺激,采用默数和深呼吸为注意分散任务,记录和测量情绪状态强度和事件相关电位数据.结果:默数、深呼吸条件下所评价的情绪状态强度显著小于看条件.LPP波幅在早期(350-650 ms)、中期(650-1050 ms)和晚期(1050-1500ms)窗口呈现出不同的任务与图片效价交互作用.从350 ms开始,默数条件下三种图片的LPP波幅低于看条件;深呼吸条件下负性图片的LPP波幅低于看条件,但在晚期窗口正性和中性图片的LPP波幅与看条件无差异.结论:注意分散不仅有效降低被试的主观情绪状态强度,而且能够调节LPP波幅,是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但默数和深呼吸对不同效价的图片呈现出不同的时间过程模式.  相似文献   

5.
正共情(empathy)是一种通过感觉器官观察他人的处境,经自身整合分析而产生的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及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无私的利他行为,目的在于帮助他人。疼痛共情则是指个体对疼痛患者产生的共情行为,一方面,疼痛共情能够促使个体感知他人的痛苦,产生同情心理;另一方面,及时感知他人的疼痛能够使个体对危险情景保持警惕并做出防御反应,以实现机体的自我防御[1]。因此,疼痛共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考察乐观特质是否会影响不同强度负性情境下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方法:运用情绪调节选择范式,实验一呈现高低两种强度负性图片,考察乐观、中性和悲观被试选择积极重评和注意转移策略几率的差异;实验二呈现同一低强度负性图片,对比三类被试选择积极重评和分离重评几率的差异。结果:高强度情境下乐观个体选择积极重评和注意转移的几率无显著差异,低强度下个体越乐观,选择积极重评策略的几率越高(实验一);悲观组选择分离重评显著多于积极重评,乐观与中性组对两者的选择无显著差异(实验二)。结论:面对不同强度的负性情境,乐观者均倾向于选择积极重评策略,且能灵活选择多种认知重评策略来调节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对状态共情与助人行为的影响,以及状态共情在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与助人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通过视频诱发情绪,采用情绪自评问卷、共情反应量表、同伴评定量表和助人行为题目对9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通过视频诱发情绪有效,观看正性电影的个体其积极情绪反应显著高于观看负性电影的个体(F=24.17,P0.001),其负性情绪反应显著低于观看负性电影的个体(F=93.36,P0.001);(2)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得分与状态共情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助人时间呈边缘显著负相关(P0.08),与助人金钱相关不显著;(3)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正向预测状态共情(β=10.80,P0.001),负向预测助人时间(β=-0.64,P0.05)。状态共情在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与助人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论:个体消极情绪水平越高,越容易引起共情;个体积极情绪水平越高,越愿意花费时间帮助他人。状态共情在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与助人行为之间不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负性情绪图片刺激下个体交感神经系统、HPA轴反应与其记忆成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负性情绪图片作为刺激材料,测定刺激前后56名健康女大学生主观情绪感受、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唾液皮质醇水平的变化,比较负性情绪图片和中性对照条件下的记忆成绩。结果:1·与中性图片相比,负性情绪图片刺激可诱发明显负性情绪,被试收缩压升高(99±9/103±11,t=2·74,P<0·05)、舒张压升高(61±8/64±11,t=2·19,P<0·05)、唾液皮质醇水平上升(2·998±1·763/4·076±3·071,t=2·23,P<0·05);2·与中性图片相比,负性情绪图片刺激下外显记忆成绩较高(13·1±5·8/11·0±5·5,t=2·00,P<0·05);3·相关分析表明,负性情绪图片刺激下收缩压变化与被试外显记忆成绩呈正相关(r=0·29);而皮质醇变化水平与被试外显记忆成绩呈负相关(r=-0·33)。结论:负性情绪图片刺激引发的交感神经系统反应可能促进外显记忆,而HPA轴反应可能损害外显记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阈下药物相关线索和负性情绪刺激对海洛因戒断者反应抑制的影响。方法:选取34名男性海洛因戒断者和相匹配的34名健康男性,考察两组被试在阈下药物相关线索、负性刺激和中性刺激条件下的Go任务反应时和NoGo任务虚报率。结果:海洛因戒断组在药物相关图片和负性图片下的Go任务反应时显著低于中性图片,药物相关图片下的反应时显著高于负性图片;对照组在药物相关图片和负性图片下的反应时显著低于中性图片。海洛因戒断组在药物相关图片下的NoGo任务虚报率显著低于负性图片和中性图片;对照组在三种线索图片下的虚报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阈下药物相关线索促进了海洛因戒断者的反应抑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情绪效价对自我姓名加工的影响。方法:采用block设计,使用情绪图片分别诱发正、负性情绪,被试完成被动Oddball范式,对小圆进行按键反应,而对大圆及自我、明星、陌生人姓名不反应,分析三类姓名的脑电差异。结果:负性情绪下的自我姓名比正性诱发了更大的N2,相比于朋友与陌生人,自我姓名在正、负性情绪下诱发了更大的P300,但仅在负性条件下诱发了更大N2。结论:情绪效价作用在自我姓名加工的中晚期时间段内产生影响,特别是在N2时间段内,负性刺激引起情绪负性偏向,而个体同时为了维护自我正面偏见,产生了正、负性情绪效价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语境对恐惧与惊讶表情加工的影响,并探讨社交焦虑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采用2(社交焦虑组别:高、低)×3(语境效价:正性、中性、负性)×2(表情类型:恐惧、惊讶)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被试对面孔表情进行情绪类别判断。结果:(1)情绪性语境能够促进恐惧惊讶表情的识别,且对于恐惧表情,在负性语境下的识别正确率显著高于正性语境;对于惊讶表情,在正性语境下的识别正确率显著高于负性语境。(2)相比于低社交焦虑个体,高社交焦虑个体对恐惧表情的识别正确率更低,更容易将恐惧表情错认为惊讶表情。(3)社交焦虑水平调节负性语境对惊讶表情的影响。对于惊讶表情的识别,低社交焦虑个体负性语境下识别正确率高于中性语境;高社交焦虑个体负性语境与中性语境下的识别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情绪性语境能够提高个体对表情的识别,社交焦虑水平影响个体识别恐惧表情的敏感性,高社交焦虑个体在负性语境下更容易混淆惊讶与恐惧表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不同效价的诱发道德情绪对人际信任感的即时影响。方法:以140名大学生为被试,以视频短片为材料,实验性诱发其正性、负性道德情绪,检测诱发结果对于被试倾向性与情境性人际信任的影响。结果:①正性和负性道德情绪存在诱发后效的显著差异;②诱发正性道德情绪能显著提高被试的情境性人际信任,而诱发负性道德情绪则显著降低了被试的倾向性人际信任;③高移情被试在诱发道德情绪条件下表现出显著更高的情境性人际信任。结论:诱发道德情绪能一定程度改善个体的人际信任。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探讨情绪对两可图认知加工的影响。方法:通过成功-失败操纵(SFM)诱发情绪,考察两可图观察任务的脑电活动变化。结果:①刺激产生的ERPs各成分(N140、N200、P300、N400)明显。②负性情绪组N140、N200潜伏期显著延迟,波幅显著减小。③负性和中性情绪组P300波幅显著大于正性情绪组。④负性情绪组N400潜伏期显著长于中性情绪组,负性和中性情绪组波幅均显著大于正性情绪组。结论:① N140和N200可能反映两可图物理刺激的感知;P300和N400则可能反映两可图的命名及含义转换。② N140和N200潜伏期显著延迟,波幅显著减小,说明负性情绪可能导致被试脑活动呈现抑制状态,活动水平降低。③ P300和N400波幅显著增大,可能是受高趋近动机影响,被试对任务投入更多心理资源,故负性情绪反而提高了激活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述情障碍者情绪启动中的ERPs特征,探讨述情障碍者情绪自动加工缺陷的神经机制。方法:采用TAS-20中文版筛选出述情障碍者与非述情障碍者进入情绪启动实验。以阈下或阈上方式呈现启动图片,要求受试对目标图片做出正负性的判断,记录受试ERPs数据。结果:在阈上启动任务中,述情障碍组的P2波幅和"启动-非启动"差异波N600波幅均显著小于非述情障碍组的波幅,而阈下启动任务中的P2、P3潜伏期与波幅及N600波幅则均不存在显著组间差异。结论:本研究进一步支持述情障碍者对无意识感知的情绪刺激的自动加工是完整的,而对意识到的情绪刺激的自动加工存在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负性情绪刺激引发神经内分泌反应与注意成绩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考察负性情绪图片刺激下个体交感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反应与其注意成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负性情绪图片作为刺激材料,测定刺激前后56名健康女大学生主观情绪感受、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唾液皮质醇水平的变化,比较负性情绪图片和中性对照条件下的注意成绩。结果:1.负性情绪图片刺激可以诱发明显的负性情绪,被试收缩压(101.1±8.4/104.4±9.1,t=2.34,P<0.05)、舒张压(62.9±8.8/66.1±9.2,t=2.22,P<0.05)、唾液皮质醇(3.38±2.26/4.41±3.22,t=2.30,P<0.05)水平明显上升;2.与中性对照组相比,负性情绪图片刺激下第1分钟(601.0±83.4/556.4±92.3,t=3.02,P<0.01)、2 ̄4分钟注意成绩较高(1700.1±271.4/1616.6±221.8,t=1.99,P<0.05);3.相关分析表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水平与被试第1分钟注意成绩呈正相关(r=0.30,P<0.01);而皮质醇变化水平与第1分钟注意成绩呈负相关(r=0.28,P<0.05)。结论:负性情绪图片刺激引发的交感神经系统和HPA轴反应与个体的认知成绩具有不同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考察个体对不同情绪变化的本族和异族面孔识别。方法:本研究采用S1-S2范式,让20名大学生被试观看三种情绪变化的视频并判断前后两段视频中的人是否是同一个人,通过ERP技术来采集他们的脑电活动。结果:(1)行为结果显示,被试可以更准确地识别负性情绪变化的面孔,这说明知觉者表现出对负性情绪变化的识别偏向。(2)ERP研究结果显示,与异族面孔相比,本族面孔诱发了较长的P100和P200潜伏期。重要的是,在大脑的右半球,负性情绪变化条件下的异族面孔所诱发的N170波幅显著高于本族面孔所诱发的波幅。结论:个体对负性情绪的异族面孔比本族面孔更敏感,这说明个体会认为负性情绪的异族面孔比本族面孔更具有威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考察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抑制功能是否存在缺陷。方法:采集34名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和27名正常对照组被试在完成改良版情绪Stroop任务时的ERPs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在行为学数据(反应时、正确率)和ERPs成分(P2和晚期正成分LPP)上的差异。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被试在正确率和反应时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ERPs方面,组间存显著性差异,边缘性人格障碍的P2和LPP的波幅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波幅,进一步分析显示边缘性人格障碍组的LPP波幅在负性情绪刺激条件下显著低于中性条件,而正常对照组不存在这种效应。结论: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抑制功能存在缺陷,且对于负性情绪刺激的抑制缺陷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自我指向和他人指向的自我负性认知评估类型对个体选择特定羞耻情绪认知调节策略的影响。方法:采用情境故事法操纵两种能激发羞耻的负性自我认知评估以诱发个体羞耻情绪,比较两种条件下个体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选择上的差异。结果:①自我指向的自我负性认知评估仅和能维持/扩大羞耻严重程度的消极认知策略有关,而他人指向的自我负性认知评估既和上述消极认知策略有关,又和防御型及修复型策略的选用有关。②自我指向的负性认知评估是羞耻体验中的主要负性认知评估类型,而他人指向的自我负性认知评估常伴随前者出现,并可加剧其强度。结论:自我负性认知评估类型对个体认知调节策略的选择有一定影响,但这一影响的表现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对负性刺激的转换功能是否受损及其相关神经电生理特征。方法:采集37例首发未服药抑郁症患者和39例对照组(Healthy Controls,HC)被试在完成情绪任务转换范式时的行为学及脑电数据。取P2、N2、P3和PSP为目标成分,采用2(组别:MDD/HC)×2(任务:重复任务/转换任务)×4(电极:FZ/FCZ/CZ/PZ)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各成分波幅和潜伏期的组间差异。结果:(1)MDD组在转换任务中的N2波幅显著小于重复任务,而在HC组中差异不显著,且MDD组的N2差异波波幅显著小于HC组;(2)MDD组在转换任务中的P3波幅显著大于重复任务,而在HC组中差异不显著,且MDD组P3差异波波幅显著大于HC组;(3)MDD组的PSP波幅显著大于HC组。结论:抑郁症患者对负性刺激存在转换功能受损,反映早期冲突抑制阶段和后期任务准备阶段的脑电成分异常可能是抑郁症患者转换功能受损的电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考察在不同强度的情绪刺激情境下,个体对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方法:采用情绪调节选择范式:首先给被试呈现不同情绪强度(高强度vs.低强度)的负性图片,然后要求被试自主选择情绪调节策略进行情绪调节。整个研究共有两个实验:实验1比较被试对重新理解和注意转移两种策略的选择,实验2比较被试对距离感和注意转移两种策略的选择。结果:在低情绪刺激强度情境下,相比于注意转移,被试更多地选择重新理解策略(实验1)和距离感策略(实验2)来降低负性情绪体验;在高情绪刺激强度情境下,被试选择注意转移和重新理解/距离感这两种策略的比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个体能够依据情绪刺激强度灵活地选择情绪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