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大学生焦虑与睡眠困扰之间的纵向关系,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现实参考。方法:于2018年10月开始对江苏某高校2018级随机抽样选取的2088名学生进行4次(T1、T2、T3、T4)纵向追踪调查,每次间隔时间为1年。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中的焦虑和睡眠困扰2个维度作为工具。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焦虑的测量时间主效应显著[F(3,8348)=60.892, P<0.01, η2=0.028],焦虑呈先降后升趋势,T2的焦虑程度最低,T4的焦虑程度最高。睡眠困扰的测量时间主效应显著[F(3,8348)=164.921, P<0.01, η2=0.073],T1的睡眠困扰程度最高,T2的睡眠困扰程度最低。通过交叉滞后分析发现,前测的睡眠困扰可以显著预测后测的焦虑,路径系数分别为0.258、0.368、0.211。T1的焦虑可以显著预测T2的睡眠困扰,T2的焦虑可以显著预测T3的睡眠困扰,路径系数分别为0.173、0.448。结论:大学生的睡眠困扰可以显著预测焦虑,焦虑可以部分预测睡眠困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沟通有效性在导学关系冲突对研究生抑郁影响中的中介效应,以及研究生个人主动性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师生关系质量问卷、个人主动性量表、病人健康问卷(PHQ-9)、沟通有效性量表对998名研究生进行测量。结果:(1)导学关系冲突可以正向预测研究生抑郁并负向预测沟通有效性;(2)沟通有效性在导学关系冲突对研究生抑郁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3)个人主动性在导学关系冲突与研究生抑郁、导学关系冲突与沟通有效性之间的调节作用均显著,研究生的个人主动性越高,导学关系冲突对抑郁、沟通有效性的预测作用越弱。结论:导学关系冲突通过沟通有效性预测研究生抑郁,高个人主动性可以缓解导学关系冲突对研究生抑郁和沟通有效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交叉滞后模型考察农村留守初中生孤独感与心理弹性的相互预测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孤独感问卷和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对253名农村留守初中生进行三次、每次间隔一年的纵向追踪调查。结果:(1)孤独感和心理弹性随时间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孤独感先上升后下降,心理弹性先下降后回升;(2)T1、T2的孤独感可以延时预测T2、T3的心理弹性,心理弹性对孤独感的延时预测则不显著;(3)孤独感与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在留守类型上不存在差异。结论:农村留守初中生孤独感与心理弹性之间具有单向且稳定的影响关系,揭示了减轻孤独感对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生活事件、反刍思维与听力障碍大学生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追踪设计,对324名听力障碍大学生使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反刍思维量表以及抑郁量表进行两次测试。结果:(1)T1生活事件与T1、T2两个时间段的反刍思维、抑郁均显著正相关;(2)在即时模型中,T1反刍思维在T1生活事件对T1抑郁的正向预测作用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该模型不存在性别差异;(3)在延时模型中,T2反刍思维在T1生活事件对T2抑郁的正向预测作用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该模型存在性别差异。结论:在即时模型和延时模型中,生活事件均可以通过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但只有在延时模型中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生活事件的稳定性、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和相互预测关系。方法:采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广东省、山西省、河南省和江苏省的802名大学生进行为期17个月的两次追踪调查。结果:(1)前后测公正世界信念之间差异不显著,大学生生活事件的测查时间和性别主效应显著,前测得分显著高于后测,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2)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生活事件的同时性相关和继时性相关均显著;(3)在控制性别和年级后,大学生的前测公正世界信念显著负向预测后测生活事件,而前测生活事件不能显著预测后测公正世界信念。结论: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相对稳定,生活事件存在一定的发展变化。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生活事件关系密切,公正世界信念能够显著负向预测生活事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社区归属感的关系,并探讨网络虚拟幸福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大学生网络社区归属感问卷,大学生虚拟幸福感问卷对45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社区归属感(β=0.58,P<0.001);②大学生网络虚拟幸福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社区归属感(β=0.52,P<0.001);③大学生网络虚拟幸福感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社区归属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部分中介作用占44.6%;④优势分析发现,网络社会支持比网络虚拟幸福感更能有效预测网络社区归属感(57.7%>42.2%)。结论: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不仅直接影响网络社区归属感,而且通过网络虚拟幸福感的中介作用影响网络社区归属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 sites, SNS)真实自我表达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线上真实自我表达量表、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情绪平衡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河南省540名具有SNS使用经验的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SNS真实自我表达与自我概念清晰性、情绪平衡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概念清晰性与情绪平衡呈显著正相关,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情绪平衡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2)SNS真实自我表达不直接预测抑郁,但存在两条显著的间接路径: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简单中介作用;自我概念清晰性和情绪平衡的链式中介作用。结论:自我概念清晰性和情绪平衡在SNS真实自我表达与青少年抑郁之间起序列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与感恩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采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和感恩量表,对1175名青少年进行为期17个月的纵向追踪。结果:(1)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和感恩的测查时间主效应均不显著;(2)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和感恩的同时性相关和继时性相关均显著;(3)在控制性别和年级后,中学生、大学生和青少年整体前测的公正世界信念均显著正向预测后测的感恩,大学生和青少年整体前测的感恩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后测的公正世界信念。结论: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和感恩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两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归因方式和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在中国大学生被试中的应用。方法:对大学生进行Beck抑郁量表(BDI)、归因方式问卷(ASQ)和白尊量表(SES)的测定。结果:不同抑郁水平大学生之间归因方式有显著差异,但在正性事件和内外维度上关系不稳定。抑郁与自尊有显著相关,不同自尊水平大学生之间的抑郁有显著差异,低自尊大学生的抑郁和归因方式的关系明显,高自尊大学生不明显。结论:本研究总体上验证了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中国大学生抑郁者具有对负性事件宿命性、普遍性和持续性归因、无望感和低自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性资本化与正念在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女大学生抑郁之间的作用。方法:采用物质主义价值观问卷、性资本化问卷、正念注意觉知量表和抑郁量表,对587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物质主义价值观显著预测女大学生抑郁;(2)性资本化在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女大学生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3)正念可以显著调节中介模型的前半段和直接路径,中低水平正念组,中介模型的前半段和直接路径显著,高水平正念组,中介模型的前半段和直接路径均不显著。结论:性资本化与正念在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女大学生抑郁之间起到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与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与抑郁的关系。方法:选用自评抑郁量表(SDS)和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CERQ),对吉林省4所高校812名在校本科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大学生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自责(F(3.808)=4.686,P=0.003)、忍受(F(3.808)=4.873,P=0.002)、沉思默想(F(3.808)=3.013,P=0.029)这3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抑郁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各维度(除自我安慰)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相关(P〈0.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灾难化、积极设想、沉思默想、忍受、积极调整和责备他人这6种策略能够预测大学生抑郁35.0%的变异量,其中,灾难化、积极设想与沉思默想策略的预测力较强。结论: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与抑郁有密切联系,认知情绪调节中的灾难化、积极设想与沉思默想策略是抑郁的较好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验童年创伤问卷简版(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Short Form, CTQ-SF)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纵向测量等值性。方法:583名大学生间隔1个月两次完成CTQ-SF、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结果:(1)CTQ-SF的五因子模型在前测(T1)、后测(T2)两个样本数据中均拟合良好,且两个时间点上的形态等值、弱等值、强等值、严格等值模型以及潜均值等值模型均成立。(2)CTQ-SF前后测的Cronbach’s α分别为0.83和0.88,McDonald’s omega分别为0.88和0.91,前后测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62。(3)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T1、T2的CTQ-SF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且T1、T2的CTQ-SF得分均与同时间点的CES-D、SAS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345~0.730, P<0.01)。结论:CTQ-SF五因子结构在中国大学生样本中具有良好的纵向测量等值性,支持CTQSF可用于评估成年个体的童年创伤经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睡眠质量的影响以及抑郁的中介作用和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儿童抑郁量表(CDI)对随机抽取的144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负性生活事件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睡眠质量;(2)抑郁部分中介了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3)抑郁的中介作用受到心理韧性的负向调节,即中介效应对于心理韧性水平低的初中生更大。结论:负性生活事件通过抑郁影响初中生睡眠质量,且抑郁的中介作用受到心理韧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冠疫情的群体威胁与极端亲群体行为的关系,以及群体焦虑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政府权威合法性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疫情威胁量表、群体焦虑量表、权威合法性量表、极端亲群体行为量表,对146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疫情造成的群体威胁和极端亲群体行为显著正相关,在控制了性别、年龄、社会阶层后,疫情威胁正向预测极端亲群体行为;(2)疫情威胁通过群体焦虑间接作用于极端亲群体行为;(3)政府权威合法性在群体焦虑与极端亲群体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个体感知到政府权威合法性较高时,群体焦虑在疫情威胁感知与极端亲群体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个体感知到政府权威合法性较低时,中介效应不显著。结论:群体焦虑在疫情威胁感知与极端亲群体行为的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政府权威合法在群体焦虑与极端亲群体行为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抑郁症状、问题解决能力与压力感知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目的:探讨大学生抑郁症状、问题解决能力与压力感知的关系。方法:使用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以及中文版问题解决评价问卷对275名一年级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275名大学生中,52%存在健康危险性压力状况,55.3%存在抑郁症状。抑郁症状、压力感与问题解决能力评价总分及分量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r=.262-.617)。路径分析提示,问题解决评价与抑郁症状和压力感知存在因果关系,特别是,问题解决评价分别可以预测抑郁症状与压力感知水平。结论:大学生目前抑郁症状与压力感知水平较高,个体问题解决评价是重要的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班级氛围、结交越轨同伴与欺凌行为之间在学生层面及班级层面的关系。方法:采用班级氛围量表、欺凌行为量表及越轨同伴交往问卷,以班级为单位在海南地区6所初中的39个班级中对1422名初中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1)班级氛围在学生层面及班级层面都对欺凌行为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且结交越轨同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2)低层级中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班级氛围对欺凌行为的影响在班级层面比学生层面的解释力更高;(3)跨层级中介模型的拟合水平显著优于低层级中介模型,指示实际的班级氛围对于欺凌行为的预测更接近班级中的实际情况。结论:良好的班级氛围从学生层面和班级层面同时对欺凌行为起到抑制作用,并且通过抑制学生结交越轨同伴来抑制欺凌行为,其中班级层面因素对欺凌行为产生的影响效果更大且预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探讨团体归属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采用《团体归属感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整群抽样调查435名大学生。结果:①团体归属感方面认同程度存在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主观幸福感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消极情感存在年级差异,以大三年级得分最高;②团体归属感与主观幸福感间存在显著正相关;③团体归属感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预测作用。大学生团体归属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中学生超重肥胖现状及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CDI)对南京地区13个区县的56个学校的168个班级7161名在校的初一至高三的中学生进行抑郁症状评定。同时参考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分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三组。结果: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女生(超重:9.6%vs.5.4%,)(2=49.835,P〈0.01;肥胖:3.9%vs.2.3%,P〈0.01)。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4.8%,男生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16.4%vs.13.0%,P〈0.01)。经多因素调整后,与体重正常者比较,超重、肥胖的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状的风险分别增加37.1%和48.8%。结论:超重肥胖可能是罹患抑郁症状的一个危险因素;体重指数值越高,罹患抑郁症状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9.
应激、倦怠与抑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应激、倦怠和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简式倦怠量表、生活事件问卷和自评抑郁量表对27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倦怠与生活事件和抑郁的相关均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P〈0.01);生活琐事、倦怠对抑郁有显著预测作用(P〈0.001),同时生活琐事通过倦怠对抑郁的作用显著。结论:倦怠是生活琐事和抑郁的中介变量,初步验证了“应激-倦怠-抑郁”的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困扰在核心自我评价与抑郁关系中的链式中介效应,为大学生抑郁研究和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指导。方法:采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应对方式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抑郁量表对62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考察核心自我评价、应对方式、人际关系困扰和大学生抑郁之间的关系。结果:(1)核心自我评价显著影响大学生抑郁,低核心自我评价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2)应对方式是核心自我评价与大学生抑郁之间的中介变量,核心自我评价可以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大学生抑郁;(3)人际关系困扰是应对方式与大学生抑郁之间的中介变量,应对方式能够直接预测大学生抑郁,并通过人际关系困扰间接影响大学生抑郁。结论: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困扰在核心自我评价与大学生抑郁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