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考察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动态发展轨迹及其性别效应,为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湖北省3所本科院校926名在校大学生,在入校时进行抑郁量表的测评,每年追踪测评1次,共完成3次追踪测评,采用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根据相关指标可将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发展趋势划分为3个类型,分别是C1抑郁缓解组(82.8%)、C2抑郁风险组(15.8%)和C3抑郁恶化组(1.4%);大学生的抑郁情绪随着时间推移呈整体下降趋势,但后两次测试中个体间的抑郁水平差异高于首测;3个组别的抑郁情绪发展轨迹均有显著的时间效应,C3抑郁恶化组的抑郁情绪水平随时间显著迅速升高,C2抑郁风险组的抑郁情绪水平随时间显著缓慢升高,C1抑郁缓解组的抑郁情绪随时间显著缓慢下降;同时,大学生抑郁情绪发展轨迹不存在显著的性别效应。结论: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发展轨迹具有显著的群体异质性和个体差异性,存在不同类别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大学生自杀风险的动态发展轨迹,以及性别、专业、生源类型和父母教养方式等对自杀风险发展轨迹的预测效应。方法:随机抽取湖北地区6所本科院校148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为期3年的纵向追踪调查,每学年测评1次,共完成3次追踪测评,采用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LGMM)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大学生自杀风险的发展趋势可划分为3个类型,分别是C1中风险-缓解组(11.5%)、C2低风险-缓升组(83.5%)和C3高风险-缓解组(5.1%)。大学生自杀风险整体上随时间呈略微上升趋势,后逐渐趋于水平。3个组别的自杀风险发展轨迹均具有显著的时间效应,C1组持续下降,C2组缓慢上升,C3组先急剧下降后缓慢上升。父母教养方式中(父)过分干涉、(母)情感温暖理解以及偏爱被试,对C3组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P0.05),(父)偏爱、(母)过干涉过保护对C3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P0.05)。结论:大学生自杀风险发展轨迹具有显著的群体异质性和个体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大学生抑郁发展轨迹的群体异质性及其性别效应。方法: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对340名大学生在一年内追踪测量了4次,并采用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根据相关指标可以分为抑郁缓解组、抑郁低风险组、抑郁高风险组、抑郁恶化组。抑郁低风险组和抑郁高风险组的大学生抑郁发展轨迹相对稳定,抑郁缓解组和抑郁恶化组的大学生抑郁发展轨迹有显著的时间效应,抑郁缓解组的抑郁水平随时间变化显著下降,而抑郁恶化组的抑郁水平随时间变化显著升高。同时,大学生抑郁的发展轨迹有显著的性别效应,抑郁高风险组和抑郁缓解组的女生比例更高,而抑郁恶化组的男生偏多。结论:大学生抑郁的发展轨迹有显著的群体异质性和性别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动态发展轨迹及性别效应,为大学生自伤行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江苏省某高校2016级新生追踪4年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有效数据5372份。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CSMHSS)的自伤行为量表进行追踪调查,采用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LGMM)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自伤行为测量时间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83.57,P<0.001),大一阶段均分最高,大四阶段均分最低。LGMM结果显示,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发展轨迹可分为缓解组(91.3%)和恶化组(8.7%)2个类型。同时,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发展轨迹有性别效应,恶化组的男生偏多(OR=1.56,95%CI:1.12~2.17)。结论:大学生自伤行为具有群体异质性和性别效应,高校要根据不同类别采取不同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采用孤独量表(UCLA)与社会技能量表(SSI)对54名网络成瘾大学生和342名非成瘾大学生进行测量,对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技能、孤独感的关系进行尝试性探讨。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大学生孤独感高于非成瘾大学生(t=-3.25,P=0.02);网络成瘾大学生在情感感受性(ES)(t=2.12,P=0.03)和社会控制性(SC)(t=3.05,P=0.03)显著低于非成瘾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技能呈负相关,与孤独感呈正相关;社会技能影响孤独感,进而影响网络成瘾。孤独感在社会技能和网络成瘾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类别、二网条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大学生的类别、上网条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方法:对上海某综合大学近2000名学生(含研究生)进行网络使用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①男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平均分无差异.但男生成瘾的比率高于女生;②网络成瘾与学生生源之间的关系随采用的网络成瘾测验的不同而不同:一测验表明农村和小城市生源的学生成瘾比例高于大中城市生源的学生,但另一测验不支持该结论;③该校大二及其以上年级学生的成瘾分数高于大一,但各个年级学生的网络成瘾的比例无差异;④各专业的学生网络成瘾状况无差异。结论:①网络成瘾与大学生的性别有关,与年级、专业无关,与生源之间的关系未定:②上网条件的显著改善从总体上可引发更多的上网行为.但并不是网络成瘾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社交效能感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效能感和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关系。方法:使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对341名大学生施测。结果:①成瘾倾向高分组和低分组在性别、上网年限和每天上网时间等维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②利他效能感、情绪控制效能感、沟通效能感、自我价值效能感、自我印象效能感和社交效能感总分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自我价值效能感和自我印象效能感能较显著的负向预测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结论:社交效能感是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较为有效的预测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抑郁、冲动三者的关系,以及冲动在抑郁与网络成瘾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对河北承德某高校学生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394名大学生,利用陈淑慧网络成瘾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巴瑞特冲动性人格量表进行调查。使用Epidate 3.1、SPSS 26.0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结果: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占此次调查的33.7%。大一学生的抑郁得分明显低于大二、大三年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368)=9.88,P0.05]。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得分与抑郁量表得分、冲动量表得分两两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466,0.490,0.335,P0.001)。经过计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6.87%。结论:网络成瘾以及抑郁与冲动两两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冲动性在抑郁与网络成瘾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格特质、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探讨人格特质、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大五人格问卷(NEO-PI-R)、自编的网络使用调查问卷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调查了207名大、中学生被试。结果:①不同网络成瘾倾向组在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和神经质(N)人格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成瘾倾向与经验开放性、宜人性呈负相关.与神经质呈正相关;②不同网络成瘾倾向组在娱乐动机、学习动机、信息动机和交际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成瘾倾向高者动机更强;③信息上网动机、娱乐上网动机以及神经质人格维度可以对网络成瘾倾向进行有效预测。结论:人格特质、网络使用动机影响网络成瘾倾向。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环境、依恋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明确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环境、依恋的关系。方法:490名大学生被试完成青少年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和依恋问卷。结果:被试总体的网络成瘾检出率为7.6%;网络成瘾组在家庭矛盾性上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在依恋关系上,成瘾组的母爱缺失、父爱缺失、父亲拒绝、母亲消极纠缠、父亲消极纠缠、对母亲愤怒、对父亲愤怒得分均高于正常组(P〈0.05—0.001)。结论: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和消极的依恋关系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探讨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使用行为城乡差异,对湖南省15所高校的2503名大学生中实施问卷调查发现:网络成瘾516名,检出率为20.6%,男生成瘾比例明显高于女生,城镇比例明显高于农村。结果显示:①城镇大学生的月均生活费以及每天上网的小时数明显高于农村大学生。②在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中,城镇组在论坛/电子布告栏系统(BBS)、电子邮件、购物及网络游戏的使用上高于农村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在查资料/学习方面高于城镇组。③在网上经常谈论的话题中,农村网络成瘾大学生更倾向于谈论情感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目的:了解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方法:对230名大学生进行网络成瘾量表与应对方式问卷测试。结粜:①网络成瘾问卷得分男生与女生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得分。(2)根据网络成瘾量表得分可将被试分为三组,网络过度使用者有23人,网络成瘾倾向者有7人。③三组被试在自责,幻想,退避三种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④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幻想、退避因子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幻想和退避两种应对方式对网络成瘾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大学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学习倦怠现状,探讨疫情下大学生学习倦怠、网络成瘾与生涯适应力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分层抽取1587名大学生,运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和生涯适应力问卷对样本进行调查,采用SPSS 20.0和AMOS 24.0统计软件进行关系分析及模型检验。结果:个体在疫情下的学习倦怠性(r=-0.57,P0.001)、网络成瘾性(r=-0.78,P0.001)均与生涯适应力存在显著负相关;学习倦怠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正相关(r=0.61,P0.001);生涯适应力在学习倦怠与网络成瘾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82.56%)。结论:疫情下大学生个体的生涯适应力能够有效调节学习倦怠对网络成瘾的影响,降低大学生网络过度依赖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与网络成瘾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Young网络成瘾量表(IAII)对446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在无网络成瘾大学生中,28.45%的人的情绪模式是属于不稳定型;在轻度网络成瘾大学生中,60.94%的人的情绪模式属于不稳定型;在中度网络成瘾的大学生中,90.9%的人的情绪模式属于不稳定型。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与其情绪模式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r=0.531,P〈0.001)。结论情绪模式决定着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情绪不稳定型人群是网络成瘾症状,特别是中度以上网络成瘾症状的最主要人群;情绪稳定性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具有极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感觉寻求量表、中文版网络成瘾量表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广州市10所高校的1 20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大学生感觉寻求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在大学生感觉寻求与网络成瘾之间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①在控制了性别、年龄、专业、生源地、家庭收入和父母受教育程度后,感觉寻求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成瘾;②社会支持在大学生感觉寻求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即对于高社会支持的大学生,感觉寻求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成瘾。实践干预时,可以通过降低青少年的感觉寻求和(或)调整社会支持程度来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6.
李扬  程钢 《校园心理》2023,(6):432-435
目的 分析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对网络欺负的影响,验证错失恐惧的中介作用,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四川省成都市随机抽取4所高校,共1 158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智能手机成瘾问卷、网络欺负量表和错失恐惧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24.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Process程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错失恐惧和网络欺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10,P<0.01;t=-5.791,P<0.01;t=3.067,P<0.01);(2)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与错失恐惧呈正相关(r=0.672,P<0.01),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错失恐惧与网络欺负呈正相关(r=0.399,P<0.01;r=0.297,P<0.01);(3)错失恐惧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和网络欺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智能手机成瘾不仅能够直接影响网络欺负,还能够通过错失恐惧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网络欺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医学院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冲动性人格特征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法来探讨网络成瘾的现状和冲动性人格特征,采用IGT测验比较网络成瘾组与对照组的风险决策能力,并使用Stroop范式比较二者在反应时上的差异。结果:(1)医学院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41.2%,其中男生占成瘾人数的68.1%,女生占比31.9%;(2)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冲动性人格得分高于对照组(t=9.014,P0.01);(3)网络成瘾组与对照组在认知风险决策能力方面有差异,成瘾组的IGT成绩从第三阶段开始明显低于对照组(t=-6.613,-5.449,-4.020;P0.01);(4)stroop范式结果显示,在stroop反应时中,网络成瘾组的大学生的反应时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大学生的反应时(t=2.213,P0.05);(5)运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对网络成瘾都具有正向预测的作用。结论:网络成瘾与冲动性人格特征和认知功能有关,运动冲动性和认知冲动性对网络成瘾都具有正向预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职生状态-特质焦虑、自尊与网络成瘾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职生网络成癌与状态-特质焦虑、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From Y)、“自尊量表”(SES)对450名高职生进行团体施测,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高职生的网络成瘾倾向的年级、性别主效应差异显著;高职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网络成癌倾向、状态焦虑、特质焦虑、自尊均不存在差异;高职生的网络成瘾倾向、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自尊相互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高职生特质焦虑能显著的正向预测网络成瘾倾向。结论高职生网络成瘾与状态一特质焦虑、自尊具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特质自我客体化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主要关注性别之间和性别内部的比较研究。方法:采用自我客体化量表和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对南京市3所高校的290名男大学生和210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男、女大学生总体的特质自我客体化程度约为-10和-12,非参数检验发现,女大学生较男大学生更重视健康、身体适应度、体重和身体尺寸,男大学生较女大学生更重视力量、性吸引力和结实的肌肉,两者之间的各项差异都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P0.001)。在女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特质自我客体化得分差异边缘显著(t=1.777,P0.1);(2)男大学生的特质自我客体化与体重指数(r=0.137,P0.05)、网络人际关系成瘾(r=0.128,P0.05)相关显著,女大学生的特质自我客体化和网络人际关系成瘾(r=0.217,P0.01)、网络信息成瘾(r=0.151,P0.05)相关显著;(3)在男大学生中,网络人际关系成瘾(P0.001)、网络信息成瘾(P0.01)和体重指数(P0.05)可以显著预测特质自我客体化,自我客体化可以显著预测网络人际关系成瘾(P0.01)。在女大学生中,自我客体化和网络人际关系成瘾可以显著地相互预测(P0.05)。结论:在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中都存在特质自我客体化和网络成瘾之间的相互影响,且特质自我客体化主要与网络成瘾中的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类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学生述情障碍、负面评价恐惧、自我控制和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简版负面评价恐惧量表(FNE)、自我控制量表(SCS)和手机成瘾指数量表中文版(MPAI)对521名高职生进行调查。结果:1.述情障碍、负面评价恐惧、自我控制和成瘾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r=-0.346~0.563);2.负面评价恐惧和自我控制在述情障碍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中起序列中介作用,其中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效应量为14.68%,自我控制的中介效应量为33.89%,负面评价恐惧和自我控制的序列中介效应量为4.54%。结论:述情障碍既可以直接影响高职学生手机成瘾,又可以通过负面评价恐惧和自我控制间接影响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