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带状疱疹患者出疹前皮肤及皮神经声像图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患者出疹前高频超声诊断价值. 方法对22例带状疱疹患者38处病变进行高频超声检测,以健侧同一部位作对照,观察皮肤各层及皮神经的声像图变化. 结果出疹前23处病变皮肤,32处病变皮神经回声减低,与健侧比较皮肤增厚(P<0.05),皮神经增粗(P<0.01). 结论带状疱疹患者在出疹前便有声像图改变,高频超声对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正常腓肠神经的超声探测方法及高频超声表现,统计腓肠神经的超声测量值.方法 对180例正常受检者行腓肠神经高频超声检查,观察其声像图特点及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的位置关系,测量的宽径、厚径及小腿后部皮下脂肪厚度,并分析腓肠神经超声测量值与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小腿后部皮下脂肪厚度间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腓肠神经的高频超声表现为横切面上呈椭圆形、高回声的筛网状结构,纵切面呈窄带状高回声.男性与女性间腓肠神经的宽径和厚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左侧与右侧间腓肠神经的宽径和厚径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腓肠神经的粗细与患者的年龄、身高均不相关(P值均>0.05),与体重、体质指数呈正相关(P值均<0.05);小腿后方皮下脂肪厚度与腓肠神经厚径呈正相关(P=0.001),与腓肠神经宽径不相关(P>0.05).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可清晰地显示腓肠神经,可为腓肠神经的定位及疾病诊断提供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测量鲜红斑痣患儿不同性别、部位、年龄段正常皮肤的厚度,以及患儿皮损皮肤厚度,比较正常皮肤不同性别、部位、年龄段间的差异及皮损皮肤厚度与正常皮肤厚度的差异.方法 纳入我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门诊鲜红斑痣患儿60例,分组:①按性别分为2组:男性组30例、女性组30例,2组再分别分为皮损组和正常组(皮损对侧正常皮肤);②按年龄分为婴幼儿组(0~2岁)、学龄前组(3~6岁)、学龄组(7~12岁),每组再分为皮损组和正常组(皮损对侧正常皮肤).采用高频超声(丹麦高特司科技公司DermaLab Combo皮肤生理检测仪)测量患儿正常皮肤厚度,比较不同性别、部位、年龄段患儿皮肤厚度差异,以及不同年龄段正常组和皮损组皮肤厚度差异.结果 ①男性正常组皮肤厚度为(855.34±100.63) μm,女性正常组皮肤厚度为(861.58±100.84) 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部位正常组皮肤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胛区(1 083.23±76.44) μm最厚,颈部(716.70±56.67)μm最薄.③正常组皮肤厚度0~2岁为(822.09±106.99) μm,3~6岁为(895.79±101.97) μm,7~12岁为(962.49±107.50) μm,不同年龄段正常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的增加皮肤厚度增厚.④皮损组皮肤厚度0~2岁为(885.85±96.84) μm,3~6岁为(988.43±94.64) μm,7~12岁为(1 100.55±153.98) μm,不同年龄段皮损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的增加皮肤厚度增厚.⑤同一年龄段皮损组皮肤较正常组厚(P<0.05).结论 高频超声能精确测量鲜红斑痣患儿皮损皮肤厚度及正常皮肤厚度.正常皮肤厚度与部位、年龄有关,与性别无关;鲜红斑痣患儿皮损皮肤厚度较正常皮肤厚度增加.  相似文献   

4.
陈捷  朱家安  胡兵 《上海医学》2012,35(1):63-65,4
目的探讨正常腓肠神经的超声探测方法及高频超声表现,统计腓肠神经的超声测量值。方法对180例正常受检者行腓肠神经高频超声检查,观察其声像图特点及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的位置关系,测量的宽径、厚径及小腿后部皮下脂肪厚度,并分析腓肠神经超声测量值与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小腿后部皮下脂肪厚度间的相关性。结果正常腓肠神经的高频超声表现为横切面上呈椭圆形、高回声的筛网状结构,纵切面呈窄带状高回声。男性与女性间腓肠神经的宽径和厚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左侧与右侧间腓肠神经的宽径和厚径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腓肠神经的粗细与患者的年龄、身高均不相关(P值均>0.05),与体重、体质指数呈正相关(P值均<0.05);小腿后方皮下脂肪厚度与腓肠神经厚径呈正相关(P=0.001),与腓肠神经宽径不相关(P>0.05)。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可清晰地显示腓肠神经,可为腓肠神经的定位及疾病诊断提供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鲜红斑痣患儿皮损厚度与年龄、部位、性别等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该院门诊鲜红斑痣患儿60例,采用丹麦高特司科技公司DermaLab Combo皮肤生理检测仪进行超声检测.结果 各组间皮损皮肤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婴幼儿组最薄(885.85士96.84)μm,学龄组最厚(1 100.55±153.98)μm.皮损各部位在不同组间皮肤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同一部位皮损厚度相对较正常皮肤厚度厚.不同部位皮损皮肤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肩胛部最厚(1 222.25士110.78)μm,颈部最薄(825.45士86.57)μm.结论 超声能精确测量鲜红斑痣患儿皮损厚度,且皮损厚度与部位、年龄有关,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6.
高频超声的发展,使应用超声技术研究皮肤疾病成为可能。人体皮肤厚度因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皮肤的厚度(不包括皮下脂肪)在0.5~4mm之间,表皮厚度为0.1mm,真皮厚度达0.4~2.4mm。目前研究皮肤疾病较佳的频率为20MHz,尤其表皮真皮病变。该探头无脉冲,无彩色多普勒功能。本文就20MHz高频超声在皮肤疾病的研究概况作一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7.
熊伟律  胡新娥  沈吉  陈文显 《浙江医学》2018,40(16):1873-1875
目的比较急性与慢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特征,为临床医生提供诊疗依据。方法选择术前未发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术后复查发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患者60例作为急性血栓组,另选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但临床未予任何治疗,6个月后复查的患者60例作为慢性血栓组。测量两组患者肌间静脉血栓的宽度、长度,观察血栓的回声、血栓内是否有光点移动及钙化等。结果急性血栓组的血栓宽度大于慢性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血栓组回声以低回声为主,而慢性血栓组回声以不均回声和高回声为主;慢性血栓组血栓内钙化灶较急性组多,显示血流信号的概率也较急性血栓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慢性血栓组表现为血栓周围血管壁增厚,回声增强,与血栓境界不清晰,与急性血栓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小腿肌间静脉的急、慢性血栓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有不同的声像特征,可作为临床鉴别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坤  黎婷婷  李红杏 《右江医学》2013,(4):575-577,637
目的探讨肢体淋巴性水肿的声像图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表现。方法利用高频超声在肢体肿胀部位观察皮肤各层组织结构变化,测量病变处表皮至深筋膜层厚度,并与健侧对比,同时检查患侧肢体静脉,以排除静脉性水肿。结果肢体淋巴性水肿的高频超声声像图特点表现为:肿胀部位的皮下组织尤其脂肪层明显增厚,回声增强,呈云雾状或絮状,内见不规则分布的条索状低回声或无回声带,肌层层次结构紊乱、不清,声像图呈特征性的"龟背裂隙状"改变,彩色多普勒显示带内可见少许低速的静脉或动脉血流信号。结论肢体淋巴性水肿有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利用高频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鉴别诊断肢体淋巴性水肿可以有效减轻患者负担,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章跃滨  傅跃先  唐毅 《重庆医学》2007,36(15):1476-1477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应用于儿童皮肤厚度测量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 应用13mHz的高频超声对34例儿童的7个部位皮肤进行厚度测定.结果 13 mHz的高频超声能较精确地测量所扫查部位的表皮和真皮的厚度,并清晰地显示真皮-皮下的分界线.结论 13 mHz的高频超声可以使皮肤结构清晰显像,将其用于儿童皮肤厚度的检测切实可行,数据可靠,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无创测量儿童皮肤厚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皮肤及皮神经超声检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皮肤、皮神经的可行性。方法 取刚处死的5只猪两侧胸肋部连皮带骨肉共计10块.用高频超声检测猪第3、6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区,测量皮肤、皮下组织厚度和皮神经直径。然后解剖分离皮肤、皮下组织、皮神经及肌筋膜,在各层间用针标定,比较超声与大体标本测值。最后将检测部位部分组织送病理切片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超声声像图所示猪皮肤各层结构与大体标本及组织学所见正确对应。超声可清晰显示猪皮肤各层结构。结论 超声是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测皮肤、皮下组织、皮神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静脉溃疡患者愈合后皮肤超声结构的变化 ,探讨创面愈合质量。方法 应用皮肤超声仪检测静脉溃疡病人愈合后瘢痕表皮及真皮的厚度 ,分析真皮中低回声区像素 (LEPs)。结果 与正常皮肤比较 ,静脉溃疡愈合后瘢痕的平均表皮厚度显著增加 (P <0 0 1) ,平均真皮厚度显著降低 (P <0 0 1) ,而真皮中LEPs的数量及分布均无明显变化。皮肤的回声参数与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大小、创面存在时间及病人年龄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静脉溃疡患者创面愈合后 ,真皮中液体的数量及分布无显著改变 ,表明愈合后水肿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定量评估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sis, SSc)患者皮肤厚度的价值,为SSc患者皮肤厚度的临床评估寻找一种客观定量、简单可行的评价方法。方法 确诊为SSc患者82例(SSc组),67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照组与SSc患者均行高频超声测量皮肤厚度,测量部位包括双侧手指、双侧前臂,胸壁,腹壁。SSc患者进行改良Rodnan皮肤评分(mRSS)。比较SSc组与健康对照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皮肤厚度有无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高频超声在SSc中的诊断效能,分析皮肤厚度与mRSS的相关性。结果 SSc组与健康对照组年龄、性别比、身高、体质量及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Sc组皮肤厚度在手指及前臂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ROC曲线分析高频超声评估SSc皮肤厚度,在右、左手指,右、左前臂,胸、腹壁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8、0.905、0.608、0.586、0.398、0.321;其中,右、左手指的AUC>0.9,可用于诊断,其皮肤厚度诊断SSc阈值分别为1.35 mm、1.26 mm时,其敏感性分别为84.1%、86.6%,特异性分别为95.5%、89.6%。各检测部位mRSS评分越高,皮肤厚度值越大;皮肤mRSS评分之和(mRTSS)与皮肤厚度总和的相关性为r=0.599 (P<0.001),各部位mRSS评分与其皮肤厚度的相关性为0.400~0.623(P<0.001),相关性在腹壁最低,右侧手指最高。结论 高频超声能敏感反映SSc患者皮肤受累程度,其诊断SSc在手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频超声有望成为评价SSc病情及治疗随访的有效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改良综合消肿疗法(complex decongestion therapy,CDT)对妇科盆腔肿瘤术后中重度下肢淋巴水肿(lower limb lymphedema,LLL)的疗效。 方法 随机将妇科盆腔肿瘤术后中重度LLL患者78例分为对照组(39例)和改良组(39例)。对照组患者用传统CDT治疗,包括手法淋巴引流(manual lymphatic drainage,MLD)、多层低弹力绷带包扎、功能锻炼以及自我皮肤护理;改良组用负压淋巴回流促进系统替代MLD,其余不变。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以卷尺测定患肢周径,计算肢体体积(lower limb volume,LLV),淋巴水肿相关症状量表评价淋巴水肿症状,多频生物电阻抗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定细胞外水分比率,超声显像检测皮肤全层增厚度、皮下组织增厚度、深筋膜增厚度、皮下组织回声评分、皮下组织形态评分,对患者情绪进行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评分。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对照组、改良组患者患肢周径、LLV、细胞外水分比率降低,淋巴水肿症状改善,皮肤全层增厚度、皮下组织增厚度、深筋膜增厚度、皮下组织回声评分、皮下组织形态评分降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改良组患者治疗后患肢周径、LLV、细胞外水分比率降低,淋巴水肿症状改善,深筋膜增厚度、皮下组织回声评分降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良CDT可改善中重度LLL,缓解焦虑抑郁情绪,且治疗效果优于传统CDT,不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在提高临床治疗效率上优于对照组改良消肿疗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VSD结合拉网式中厚皮肤移植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VSD)结合拉网式中厚皮肤移植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6月-2010年6月骨科收治足背部外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32例,男性26例,女性6例,年龄19~59岁,平均39岁,缺损面积:(4 cm×6 cm)~(12 cm×15 cm)。均采用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VSD)结合拉网式中厚皮肤移植手术治疗,观察术后2周、3个月、6个月足部外形?质地以及肢体功能等情况。结果 30例患者移植皮肤愈合良好;2例患者少许移植皮肤坏死,换药后愈合。术后3个月随访,全部患者创面愈合良好,外形美观,表面平坦,颜色正常,皮肤质地良好,肢体功能良好。结论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VSD)结合拉网式中厚皮肤移植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简单创伤小,节约取皮面积,外形美观,避免二次手术修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轻中度痤疮患者与正常人面部各生理指标的测定比较,分析其中的差异,探讨皮肤生理指标的异常与痤疮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为今后对痤疮的预防、控制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114例受试对象,实验组为痤疮患者57例,对照组为正常健康志愿者57例.运用无创性皮肤生理功能检测仪,测量受试者前额、鼻部和脸颊的角质层含水量、经表皮失水量(TEWL)、皮肤油脂、皮肤表面pH值、皮肤黑色素、皮肤血红素以及皮肤弹性.另外,对受试者的眼角只做弹性测量.统计分析痤疮患者与正常人各部位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前额、脸颊的角质层含水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前额、脸颊的TEWL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前额、鼻部、脸颊的皮肤油脂和血红素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实验组前额、鼻部、脸颊的pH值、黑色素含量、弹性值,鼻部的角质层含水量和TEWL值,以及眼角的弹性值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痤疮患者与正常人相比,面部皮肤屏障功能出现损伤,皮脂分泌增多,TEWL和血红素含量升高,角质层含水量降低与痤疮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无创性检测技术量化合肥地区部分正常人群面颈部皮肤生理学特性和成像特征,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 将500例健康志愿者分为6个不同年龄组,采用无创性皮肤生理检测仪对其面颈部(前额、面颊及颈部)进行角质层(SC)含水量、皮脂含量、经表皮水分流失量(TEWL)及皮肤色素含量的测量,并采用VISIA-CR面部成像系统评估皱纹、紫外线色斑及皮肤SC含水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①女性面颈部SC含水量高于男性,男性面颈部TEWL值、皮脂及色素含量高于女性(P<0.05);②SC含水量与年龄呈负相关性,TEWL值在5~15岁和56~ 70岁年龄组均较低(P<0.05);③皮肤皱纹、紫外线色斑和纹理与年龄呈正相关性,紫质分值与毛孔大小呈正相关性(P<0.05);④女性前额部皱纹与TEWL呈正相关性,紫外线色斑与SC含水量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通过定量测量面颈部皮肤生理特性和成像特征,分析相关参数及其关系,能够客观地评估皮肤年轻化、衰老速度及敏感程度,评估医学美容对皮肤屏障的修复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肢体骨骼肌肉损伤中的诊断效果及影像学特点。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云南圣约翰医院收治的肢体肌肉骨骼损伤患者72例,对所有患者均行高频超声检查和增强CT扫描,绘制ROC曲线,分析高频超声、增强CT在肢体骨骼肌肉损伤患者中的诊断效能,并分析及影像学特点。  结果  高频超声与增强CT在血管损伤中检出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 > 0.05),高频超声诊断在肌肉损伤、骨骼损伤、及神经损伤检出率均高于增强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高频超声联合增强CT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均优于单一高频超声、增强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高频超声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优于增强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高频超声下主要表现为软骨回声连续性中断、断面边缘整齐、骨折处可见错位、周围软组织可随之出现肿胀或血肿,无回声及低回声,随时间推移,肌肉内出现高回声的骨化性肌炎;表现为神经的线样强回声连续性中断,中断区呈低回声或无回声,断端可肿胀增厚或回缩呈梭形低回声。  结论  高频超声在骨骼肌肉损伤中的诊断效果较好,联合增强CT诊断能获得较高的诊断灵敏度与特异度,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37例颊癌的临床和治疗方法,35例为鳞状上皮癌,2例属于唾腺上皮癌。治疗以外科切除加清扫术为主,术后颊粘膜缺损采用中厚皮片、邻近组织瓣及游离皮瓣修复;对颊部的洞穿性缺损,则用游离皮瓣折叠或两种皮瓣瓦合修复。本文并提出术前放疗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