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目的 观察理气消胀口服液治疗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选取2017-05~2017-10延安市中医医院内科门诊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例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给予理气消胀口服液,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对两组患者的单项症状积分、症状疗效、证候积分、证候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患者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97.2%(35/36),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80.6%(29/36)(P<0.05),证候总积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83.3%(30/36),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63.9%(23/36)(P<0.05),PRO评分、SF-36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理气消胀口服液治疗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 T2DM) 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肝脏沉默调节蛋白1(SIRT1)、线粒体脱偶连蛋白2(UCP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T2DM合并NAFLD的干预治疗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12只)、T2DM合并NAFLD对照组(MC组,12只)和T2DM合并NAFLD二甲双胍治疗组(A组,12只)。通过高脂高糖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建立T2DM合并NAFLD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A组给予二甲双胍300 mg/(kg.d)灌胃8周。实验结束时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肝功能、血脂、游离脂肪酸(FFA)、空腹胰岛素(FINs); 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 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eal-time PCR法测定肝组织中SIRT1和UCP2的表达情况。结果: MC组大鼠FBG,ALT,AST,TC,TG,LDL-C,VLDL,FFAs,FINs,HOMA-IR均较NC组大鼠升高(P<0.05),HDL-C较NC组减低(P<0.05); 给予二甲双胍治疗后,大鼠上述血清学指标均较MC组有所改善(P<0.05),MC组大鼠肝脏SIRT1表达较NC组明显降低(P<0.05),而UCP2表达较NC组明显升高(P<0.05),经二甲双胍治疗后,SIRT1表达较MC组升高(P<0.05),而UCP2较MC组降低(P<0.05)。SIRT1与UCP2的表达呈负相关(r=-0.61,P<0.01)。结论: 在T2DM合并NAFLD大鼠肝组织中SIRT1表达明显降低,UCP2表达明显升高,而二甲双胍可以上调SIRT1的表达及下调UCP2的表达,并且SIRT1与UCP2的表达存在负向调节关系。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金匮肾气丸对肾虚肝郁型抑郁症患者人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影响。方法 60例肾虚肝郁型抑郁症患者,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组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金匮肾气丸方,1剂/d,分2次服用。对照组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20 mg/d。两组均治疗8周。在治疗前及治疗的2、4、8周末分别评定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ontgomery-Asberg-Rating Scale,MADRS)及抑郁症中医证候要素量表,同时分别测定治疗前、后患者NGF浓度。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MADRS评分、中医证候要素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量表评定时间(2、4、8周末)为组内因素、组别(研究组和对照组)为组间因素,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可知,组内因素(MADRS)自变量效应显著[F(2,58)=301.367,P=0.000],组内与组间因素交互作用显著[F(2,58)=4.022,P=0.008],同时组间因素自变量效应显著[F(2,58)=9.658,P=0.003];组内因素(中医证候要素量表评分)自变量效应显著[F(2,58)=355.130,P=0.000],组内因素与组间因素交互作用不显著[F(2,58)=0.970,P=0.374],组间效应显著[F(2,58)=5.336,P=0.024],提示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NGF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GF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NGF浓度差值与中医证候要素量表评分中肾虚评分差值呈正相关(r=0.481,P=0.007),与肝郁评分差值呈正相关(r=0.370,P=0.044)。结论 金匮肾气丸可有效改善肾虚肝郁型抑郁症患者症状,同时对比单独使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的患者,其大幅度提升了血清NGF浓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阴虚火旺型糖尿病患者的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阴虚火旺型糖尿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150例作为实验组,不伴有睡眠障碍患者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血糖波动情况、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睡眠障碍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高于睡眠正常组,身体质量指数(BMI)、25-羟基维生素D[25(OH)D]低于睡眠正常组,P<0.05;对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血糖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进行比较,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HbA1c、PPGE、SBP、FPG及低血糖发生与阴虚火旺型糖尿病伴睡眠障碍有正相关性,P<0.05;25(OH)D与阴虚火旺型糖尿病伴睡眠障碍有负相关性,P<0.05。结论 阴虚火旺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不能得到有效积极的控制,血糖波动较大,易出现低血糖的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清热祛浊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清热祛浊胶囊,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二甲双胍肠溶片口服,比较治疗前后中医临床证候、体质指数、肝酶、血糖、血脂、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肝脏CT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0%,2组总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清热祛浊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Vit B12与叶酸对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反应的缓解作用。方法 回顾性收集子洲县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入住的164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时均使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将其中额外服用Vit B12和叶酸的9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剩余单纯二甲双胍治疗的7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长期服用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血清Vit B12、叶酸、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家族史、平均病程及平均疗程中未见显著差异(P>0.05),提示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服药不良反应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腹胀、头痛及恶心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呕吐及低血糖中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相关指标结果显示,观察组Vit B12、叶酸、Hcy、SOD及GSH水平分别为(351.17±65.42)pmol/L、(5.33±1.26)μg/L、(107.29±36.92)ng/L、(62.69±21.05)×103U/L及(152.08±33.09)mg/L;对照组Vit B12、叶酸、Hcy、SOD及GSH水平分别为(402.61±72.09)pmol/L、(3.91±1.03)μg/L、(146.77±45.09)ng/L、(86.47±22.63)×103U/L及(192.71±36.95)mg/L;两组患者在Vit B12、叶酸、Hcy、SOD及GSH水平中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协同服用Vit B12与叶酸能够有效降低二甲双胍长期服用带来的不良反应,以腹胀、头痛及恶心为主;该作用可能与Vit B12与叶酸协同机体代谢降低Hcy和提高SOD及GSH水平,降低氧化应激反应有关,为临床上长期服用二甲双胍患者降低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带来新的实验依据和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利格列汀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疗效。 方法选择88例初发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二甲双胍+利格列汀治疗)与对照组(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胰岛功能指标、脂肪肝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低于治疗前,胰岛素抵抗指数β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利格列汀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合并NAFLD可显著改善患者胰岛功能,有助于缓解脂肪肝,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双环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双环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应用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体重指数(BMI)、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1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给予口服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给予口服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的血糖、肝功能、血脂及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的以上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丙酰转肽酶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总有效率为77.6%(45/58),高于对照组的27.6%(16/58)(P<0.05).结论 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T2DM)并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分析其对T2DM患者肝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T2DM并发NAFLDS且未曾接受过任何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阿卡波糖组30例,达格列净组38例,分别给予阿卡波糖150 mg·d-1+二甲双胍2000 mg·d-1和达格列净10 mg·d-1+二甲双胍2000 mg·d-1治疗24周。收集2组患者治疗前后一般资料,入院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和肝功能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计算HOMA2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肝功能指标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计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评分(NAFLDFS)。对2组患者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阿卡波糖组患者FBG、HbA1c、AST、GGT和ALP水平及HOMA2-IR均明显降低(P<0.01),TBIL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达格列净组患者FBG、HbA1c、AST、ALT、GGT和ALP水平及HOMA2-IR和NAFLDFS明显降低(P<0.01),TBIL和DBIL水平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与阿卡波糖组比较,达格列净组患者FBG、AST、ALT、GGT及ALP水平和NAFLDFS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达格列净能改善T2DM并发NAFLD患者的肝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糖和体质量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沙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作用及疗效.方法 40例初发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分为沙格列汀组和二甲双胍组,每组20例.在饮食和运动治疗基础上,沙格列汀组给予每天0.005 g沙格列汀,二甲双胍组给予每天0.85~1.70 g二甲双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血压(B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脏CT值及肝脏/脾脏CT比值.结果 治疗后3个月,两组的TG、ALT、肝脏CT值及肝脏/脾脏CT比值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糖尿病合并NAFLD的状态下,沙格列汀对减轻脂肪肝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应用二甲双胍治疗,试验组在二甲双胍基础上联合应用艾塞那肽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分别测量患者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WC)、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空腹C肽(FCP)、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谷丙转氨酶(AL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肝脏脂肪含量(LFC).结果 两组治疗前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试验组及对照组在WC、HbA1c、FBG及LFC方面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BMI、WC、HbA1c、FBG、FCP、SBP、TG、TCH、HDL、LDL、LFC方面,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较单纯应用二甲双胍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周冷潇    韩涛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7,(3):214-21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317例慢性乙肝患者,包括183例慢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134例慢乙肝相关HCC患者(HCC组),对其性别、年龄、吸烟及饮酒习惯、伴发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等资料进行比较,探讨慢乙肝肝硬化发生HCC的危险因素。结果: HCC组患者男性所占比例、年龄、有长期大量饮酒习惯、血HBV DNA阳性、合并糖尿病(DM)及高血压所占比例均高于肝硬化组,两组比较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较大、血HBV DNA阳性、DM是慢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0.326、1.055、2.988、2.031,P均<0.05)。结论: 男性、年龄升高、血HBV DNA阳性、DM是慢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初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吡格列酮组给予盐酸吡格列酮片30mg,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除噻唑烷二酮类及双胍类以外的降糖药物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空腹血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脂、肝功能及脂肪肝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均可显著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组在降低空腹血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改善肝功能、血脂、脂肪肝程度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具有减少胰岛素抵抗、改善脂肪肝的作用,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谷胱甘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将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52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依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予谷胱甘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25例,予谷胱甘肽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以及两组治疗前后ALT、AST、GGT、TC、TG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ALT、AST、GGT、TC、TG降低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6%、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谷胱甘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确切,可以明显改善肝功能及血脂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雷替曲塞与碘化油混合乳剂行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中晚期肝癌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按治疗方案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近期(术后1个月)疗效,包括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及1年、2年生存率、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AFP、CA19-9)、转氨酶及胆红素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术后3个月RR、DCR均高于对照(P<0.01);治疗组的1年与2年生存率分别为81.6%、5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0%和35.9%(P<0.05);治疗组中位生存期为11.6个月,高于对照组7.3个月(P<0.05);治疗组术后1个月AFP、CEA、转氨酶、胆红素水平下降的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雷替曲塞与碘化油经肝动脉内栓塞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硫普罗宁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方法选取非酒精性脂肪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硫普罗宁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单用二甲双胍治疗,用药5个月。治疗期间。测量并记录患者用药前后的ALT、AST、TG、TC、BMI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有效率92.9%显著高于对照组78.6%(P〈0.05);实验组治疗后ALT、AST、TG、TC、BM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硫普罗宁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效果更为显著,能明显降低血脂,改善肝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