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五种叶轮血泵体外溶血试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血泵的标准溶血指数反映了它对血液的破坏程度,是衡量血泵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选用I型离心,II型轴流,磁耦合,I型和II型螺旋混流5种叶轮血泵,用新鲜抗凝羊血500ml,平均压力100mmHg,流量5L/min,在转泵0,0.5,1.0…4.0h后,测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泵出口处的表面温度,计算标准溶血指数。结果表明,5种血泵的转速,温度变化与溶血指数是没有直接关系的,由结构形成的运动流场是对血液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本文对5种血泵的温度变化,转速和溶血之间的关系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螺旋血泵的研制及其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血液相容性问题是影响心室辅助装置使用寿命及大量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减少红细胞破坏和减少血液接触面积是目前可以提高血泵血液相容性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1997年到1999年间研制了叶片为螺旋型且与血液接触面积小的螺旋血泵。血泵由泵体、螺旋叶轮、电机、医用硅橡胶密封圈和轴承等构成。叶轮的最大直径为21.8mm,最小直径是9.8mm,螺旋叶轮椎角41.8度,泵体最大直径30mm,血泵为钛合金材料,体积76ml,总重量220g。体外试验结果显示:1.螺旋血泵的输出是流量4L/min对应的平均压力为100mmHg。2.血泵的表面温度恒定在39℃左右,密封性能良好。3.螺旋血泵的溶血指数NIH为0.085g/100L低于轴流血泵的NIH值0.284g/100L,且未在螺旋叶轮周围未发现任何微小血栓,证实螺旋血泵对血液的破坏明显低于轴流血泵。4.由于密封引起的产热和耗能尚待于改进。  相似文献   

3.
计算流体力学分析评价XZ-Ⅱ型血泵的血液破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运用计算机流体力学(CFD)分析评价XZ-Ⅱ型血泵的溶血情况.方法将XZ-Ⅱ型血泵的主体血泵CAD二维图采用Solid Work三维造型软件过渡生成几何数据文件,然后采用Fluent 6.1流场分析软件做计算和流场分析,同时进行体外溶血实验.结果CFD显示,在叶轮入口、叶轮的端面和叶轮与导流叶片间,有较大的剪切率产生,且后者引起流动分离,从而影响了出口流速和流动的稳定性;体外溶血实验示,标准溶血指数(NIH)为(0.0473±0.0165)mg/dL.结论采用湍流模型和非牛顿流体粘性系数公式进行CFD对血泵溶血情况的分析,基本反映了血泵内部血流特性,XZ-Ⅱ型血泵在叶轮入口、叶轮端面和导流叶片等处产生高剪切力,应进行相应的改进.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模拟循环管路系统来研究磁液悬浮离心血泵的溶血性能及机械稳定性。建立体外模拟循环管路系统,体外溶血实验中以新鲜羊血为循环介质,调节前负荷和后负荷分别为15、100 mmHg,血泵转速设定为2 900 rpm,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FHb)和红细胞压积(Hct),计算血泵标准溶血指数(NIH);耐久性试验其他各项设定同体外溶血实验,循环介质改为甘油水溶液。在体外溶血实验中,测得磁液悬浮离心血泵NIH值为(0.0038±0.0008)g/100L;耐久性实验中血泵连续正常运转90 d,期间无卡壳、停泵等现象,电压、电流、转速稳定。该血泵溶血性能处于较高水平,机械性能稳定可靠,满足进一步进行动物实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叶轮设计对叶轮式人工心脏溶血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评价人工心脏的叶轮设计对血泵溶血性能的影响 ,笔者设计加工了叶片角和叶片数分别为(2 0° ,6 )、(30° ,6 )、(40° ,6 )、(30°,5 )和 (30°,7)的五个对数螺线等角叶轮 ,并基于不同扬程和流量下的体外溶血试验 ,探讨了叶轮设计参数与血泵溶血性能之间的相关性 ,从而系统地评价血泵各设计及运行参数对溶血破坏的影响 ,获取了血泵最佳设计参数及运行工况点等重要数据。实验结果表明 :血泵采用叶片角为 30°的六叶叶片 ,进出口压力差 10 0mmHg ,流量 4L/min时 ,其对血细胞破坏最小。  相似文献   

6.
轴流血泵对心衰动物的辅助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 2 0只雄性健康成年绵羊 ,采用结扎冠脉方法建立心衰模型后 ,随机分为两组 ;心衰后实验组运用自制轴流血泵进行左心辅助 ,分别在结扎冠脉前、心衰后和左心辅助 1h测量两组动物各项血液动力学参数 ,探讨血泵的动力学输出和对衰竭心脏的辅助功能 ,并取标本进行光、电镜检查。通过测试实验组血液的FHB、Fib和主要器官的栓塞情况 ,观察血泵对血液的破坏程度。结果得出 :(1)选择性结扎冠脉比较适合作为LVAD的左心衰动物模型。 (2 )血泵的压力、流量输出能够达到辅助要求 ,血泵辅助流量可占总流量的 10 0 %。 (3)并联于左心房和腹主动脉的血泵是通过部分分流和提高主动脉舒张压方式促进心肌的恢复 ;病理检查结果与血液动力学结果推测一致。 (4 )实验组短期在体试验辅助 2 4h ,标准溶血指数NIH为 0 .0 8g/ 10 0L ,试验结束肾脏有散在白色斑块 ,血泵的进、出口与管道接口处覆盖一层薄薄白膜 ;血泵表面温度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研制开发的一种新型的磁力外驱动轴流式心室辅助血泵的血液相容性能进行测试。方法利用特制血袋作为模拟循环管道,羊血作为循环介质,采用标准溶血指数衡量体外溶血实验性能。通过3只山羊12h在体实验衡量其在体适应性。结果实验测得轴流血泵体外实验标准溶血指数(NIH)为(0.158±0.043)mg/L。3例实验动物12h在体辅助无机械故障,血泵辅助后实验动物血液中游离血红蛋白(FHb)开始上升,最高达到164.8mg/L。结论磁力外驱动轴流血泵实验结果比较理想,值得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8.
提高溶血性能,降低溶血率作为血泵性能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血泵的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一款离心式血泵通过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采用非结构化网格、N-S方程和标准K-ε湍流模型在fluent中模拟分析出不同工况下血泵流场内部的剪切力场、压力场等重要参数并根据叶轮流场数据分析,提出了4种不同的结构优化方案;并基于三维快速溶血预估模型计算出不同流量、不同叶轮结构下血泵的溶血性能。仿真结果显示:当叶片与叶轮径向夹角为45°,流量达到5 L/min、转速为2 100 r/min时,扬程为115 mmHg,溶血率达到0.022 1 g/100 L,优化后模型较原模型溶血率提升40.9%,满足人体泵血生理需求。实验结果显示:选用优化后结构进行实验分析,得到扬程的实验数据与仿真数据相互验证,进一步证实了该仿真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轴流式血泵转速过高、离心式血泵容易产生流动死区是造成血液损伤的重要原因,而混流式血泵能有效缓解轴流式血泵的转速过高以及离心式血泵的流动死区问题。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闭式叶轮混流式血泵的性能效果。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闭式叶轮混流式血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该类型血泵的流场特性及压力分布情况,探讨其水力性能以及可能对红细胞造成的损伤程度,并与半开式叶轮结构混流式血泵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性能对比。结果表明:本研究中的闭式叶轮混流式血泵具有良好的性能,能够安全高效运行。该泵在5 L/min下能够达到100 mm Hg的扬程,血泵内流动均匀,没有明显的涡流、回流以及流动停滞现象,压力分布均匀合理,可有效地避免血栓;溶血指数平均值(HI)为4.99×10^-4,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与半开式叶轮混流式血泵相比,闭式叶轮混流式血泵扬程和效率更高、溶血指数平均值更小,且具有更好的水力性能及避免血液损伤的能力。通过本文研究结果,或能为闭式叶轮混流式血泵的性能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背景:心室辅助装置已广泛应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虽然有不同的血泵在国外应用于临床,却很少在国内应用,主要原因是其价格太高。因此在国内研制相对价格较低的能应用于临床的自主血泵迫在眉睫。 目的:测试置入式磁悬浮离心心室辅助装置主体血泵的溶血性能。 方法: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磁悬浮离心式心室辅助装置主体血泵内部流场做初步分析。血泵在后负荷100 mm Hg     (1 mm Hg=0.133 kPa)、流量5 L/min 情况下,通过体外模拟血循环系统驱动羊血测试血泵体外溶血性能,计算血泵实际标准溶血指数NIH。 结果与结论:在设计工况下计算流体力学结果显示血泵内部流线平稳,整个流道内部壁面剪切力均在68.5 Pa以下,内部静压力分布均匀,过渡平稳,没有不良区域出现。体外溶血实验测得标准溶血指数NIH值为(0.075±0.017) mg/L。提示血泵驱动叶片及内部流道设计合理,同第3代血泵相比有较好溶血性能。血泵实验期间无不良状况发生,可以进行下一步长期的动物体内实验,进而评估血泵体内血流动力学性能和血泵置入对实验动物脏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Summary In addition to the data on intensity-duration curves of the threshold tones, the threshold audiograms are constructed for the different durations of the threshold measuring tone. The durations 0.5; 2; 5; 20; 100 and 850 msec and frequencies 200, 500, 1000, 2000, 3000, and 5000 cps were used. Even when the duration of the testing tone is so short that this tone becomes a noise, the pattern of an audiogram in cases of normal hearing has some resemblance to the typical audiogram. But the great remoteness of the point for 1000 cps from the minimum zone draws attention. As the duration of the testing becomes longer, the audiogram of a person with normal hearing is gradually transforrned from a V-shaped curve with a sharp minimum into a typical curve with an elongated minimum zone, and the point for 1000 cps shifts from the left ascending branch of the audiogram to the center of the minimum zone. Several audiograms are obtained for 2 patients with a partial hearing loss, resulting from growing age, and 1 patient with a severe hearing loss of traumatic origin. Peculiar changes in these audiogram could be clearly seen at the least durations of the testing tone used. The diminishing of absolute threshold, when the tone duration is prolonged from 100 to 850 msec, is less for the listeners with impaired hearing.(Presented by Academician V. N. Chernigovskii) Translated from Byulleten' Éksperimental'noi Biologii i Meditsiny, Vol. 54, No. 10, pp. 21–26, October 1962.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