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患者,女,26岁,因“怕冷,浮肿,困乏2月,加重伴背痛6d”来院就诊。病程中有颜面部及双下肢浮肿、皮肤粗糙、反应慢、记忆力减退、嗜睡、纳差,在外院查甲功异常明确诊断为“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给予优甲乐治疗、剂量逐渐增加到早晚各75μg,上述症状明显好转。6d前无诱因上述症状再次加重,面部浮肿、乏力明显,伴有后背、脊柱疼痛,按压时疼痛明显加重,有少量咳嗽,夜间感发热,体温未测,无咳痰、胸闷、气短。遂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2.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3岁,军人,因"发热1 d"于2016年2月29日入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患者1 d前着凉后发热,体温最高达39.0℃,伴咽痛、周身乏力及阵发性咳嗽;深呼吸时左侧胸痛,改变体位时胸痛明显;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曾于2014年5月因"纵隔霍奇金淋巴瘤"于我院心胸外科进行治疗,后因肝功能异常多次于我院肿瘤科进行治疗。体格检查:体温38.5℃,脉搏12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3/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44岁,护士.因发热、干咳20 d,腹胀10 d入院.20 d前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在37.2~38.7℃间波动,最高达39℃;伴干咳少痰,无咯血、潮红、盗汗,门诊胸部X线检查提示支气管炎.给予抗感染和抗病毒治疗,症状未见缓解,并出现尿量减少.门诊B超检查提示中等量腹腔积液.病程中无皮肤黄染、停经和阴道出血史.大小便正常.体格检查:体温37.8℃,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心率92次/min,律齐.两肺呼吸音略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部膨隆,肝脏不大,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无压痛,移动性浊音(+).子宫稍大.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17岁,因反复发热、头痛20 d入院.患者于2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呕吐.伴发热、畏冷,无抽搐.既往无特殊病史.入院体检:体温37.1℃,神志清楚,精神倦怠,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 mm,对光反射灵敏,鼻唇沟对称,颈部抵抗,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四肢腱反射正常,双侧Keming征阴性,左侧Babinski征阳性.  相似文献   

5.
患者,23岁,男性,因头晕、乏力、面色苍黄、发热15d于2004—05再次入院。该患者自1996年因怕冷、倦怠、双下肢浮肿,检查甲状腺功能均减低,确诊为特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此后长期口服优甲乐20μg2/d维持,上述症状缓解,此阶段无贫血及血象异常现象。2001—09因患感冒,发热,体温38.5℃,在单位卫生所肌注青霉素80万U2/d,共2d,  相似文献   

6.
沈栩 《西南国防医药》2012,22(5):575-575
病例女,59岁,因发热、头昏、头痛、乏力1 w入院.患者长期居住于海南省,因探亲于入院10 d前至贵阳.1 w前出现发热,多于下午及夜间出现,体温波动在38 ℃左右,伴头昏、头痛、乏力.当地诊所予"病毒唑、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钠"等输液5 d后体温无明显下降,最高体温达39.6 ℃.病程中无畏寒、咳嗽、咳痰,无恶心、呕吐、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  相似文献   

7.
2003年4月25日至5月20日我院传染科隔离病房收治的疑似非典型肺炎患者中,有3例为肺结核,对非典型肺炎的鉴别诊断有可借鉴之处,现将我们的经验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例1 男,62岁,入院前14d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发热,体温最高达39.0℃,伴咳嗽,咳少量白痰,在家自服“百服宁,罗红霉素”,体温时降时升,无胸闷,胸痛,无盗汗及消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43岁.颈痛、咽痛伴发热10 d于2008年8月18日入院,体温37.7~38.0℃.体检:颈部无抵抗,无颈静脉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局部压痛,未触及肿块及血管杂音.入院抗感染治疗1周,患者体温下降,颈部疼痛减轻.  相似文献   

9.
清开灵注射液致高热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1,男,7岁。咳嗽、咽痛1d。无药物过敏史。查体:体温36.9℃,咽部充血,心、肺、腹无异常。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清开灵注射液20ml加入10%GS250ml中静脉滴入,输液过程中未发生异常,输液完毕后,患者出现寒战,发热(体温39.5℃)无其他异常表现,当即给予安痛定注射液2d、地塞米松注射液5mg肌注,同时给予物理降  相似文献   

10.
病例女性,45岁,因发热、头痛、上腹部不适6d入院.体温最高39.1℃.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入院检查诊断"伤寒",予硫酸丁胺卡那霉素0.2g静滴,2次/d;氟哌酸0.4g口服,3次/d治疗.4d后,患者发热消退.将丁胺卡那霉素改为肌注治疗,剂量不变,其余治疗亦不变.当晚患者体温即上升至38.8℃,无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症状.次日将丁胺卡那霉素又改为静滴治疗,患者发热即消退.静滴3d再次把丁胺卡那霉素改为肌注,患者次日再次发热,T39.0℃.考虑由肌注丁胺卡那霉素所致发热,停用丁胺卡那霉素,患者未再发热,住院半月痊愈出院.该例血培养为"甲型副伤寒杆菌生长",药敏试验对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氟哌酸、痢特灵、头孢噻肟钠等敏感,治疗符合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11.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3岁,以"发热6 d,呼吸困难1 d"为主诉入院。患者于2016年6月26日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发热,伴咽痛,最高体温39.8℃,无畏寒、寒战,偶有咳嗽,无明显咳痰,当地门诊给予"头孢呋辛"等抗感染、退热等对症治疗后,体温有所下降,但次日仍再次升高,病情仍较重;且于2016年7月2日凌晨患者感呼吸困难较前加重,急诊行胸  相似文献   

12.
<正>病人,女,30岁。于2012年10月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5℃,伴鼻塞、流涕、咳嗽,就诊于当地卫生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予"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及"头孢类抗生素"(具体不详)抗感染,治疗3 d后,鼻塞、流涕、咳嗽逐渐消失,体温恢复正常。10月13日患者明显感全身乏力,自行口服"藿香正气水"治疗5 d,全身乏力无改善,并自觉发热(未测体温),出现尿深黄、大腿及  相似文献   

13.
1 病例简介 病例1,男,35岁,主诉:无明显诱因间断发热20 d余,体温最高39.0℃,咳嗽5 d,头痛、乏力、伴右侧肢体麻木.自服药物(具体不详)治疗效果不佳,于社区诊所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唑啉钠治疗3 d后体温正常,几天后再次出现发热.10余年前行阑尾切除术,白细胞减低4年未诊治.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2.67×10...  相似文献   

14.
病人,女,24岁。20d前,单位体检行胸透检查发现右肺阴影,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未见异常,于当地医院给予静点洛美沙星注射液100ml,2次/d,连用7d后来我院复查,胸部CT检查见右肺内圆形高密度影,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患者病后无发冷、发热,无胸闷、胸痛,无咳嗽、咳痰及气短,无低热、乏力及盗汗,无恶心、呕吐,既往体健。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  相似文献   

15.
读片窗     
读片窗四川万县地区医院放射科冉崇建,徐立新患者女性,26岁。无明显诱因左胸背痛9d,加重伴发热3天。无咳嗽、咯痰。查体:体温38.3℃,左胸背上部触痛明显。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4.2×10 ̄9/L中性0.81。胸部x线所见:左侧一、二前肋间外带有4....  相似文献   

16.
病历摘要 患者女,69岁。因发热伴咳嗽10天,意识不清3小时,于1987年7月31日入院。患者于7月21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渐升至39.7℃,伴咳嗽,咯少量黄色粘痰,无胸痛、咯血。外院给予肌注青霉素80万U,2/d及对症处理。体温持续在37.4~38.6℃之间。28日胸透见双肺纹理粗厚,继续青霉素治疗。30日体温升至39.2℃,伴全身乏力,在我院急诊室留观。  相似文献   

17.
本院近一年来对26例晚期肿瘤引起的发热应用萘普生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26例肿瘤患者都经过临床,X线、B超、CT及病理等多项综合检查所确诊。发热每天在37.8℃以上,并持续2周以上,应用抗生素治疗1周发热无变化。其中肝癌8例,胃癌5例,胰腺癌4例,急慢性白血病4例,肺癌3例,直肠癌术后2例。年龄24~72岁,男性18例,女性8例。 方法及疗效:应用金华第二制药厂生产的萘普生0.2g,3/d,口服。治疗3d内体温恢复正常为显效者18例(69.2%),治疗7d内体温恢复正常为有效者7例(26.9%),治疗7d后体温无变化为无效者1例  相似文献   

18.
病例资料 患者,男,48岁,云南祥云县人,从事建筑业。因发热20余天,上腹胀痛一周于1996年1月15日入院。20d前同家人外出旅游,在途中不明原因发热,体温多在午后突然上升到38.5~39℃,持续约10余小时至翌日凌晨降至正常,伴汗出、微冷、全身不适、无寒颤。近一周右上腹部胀痛,可触及一包  相似文献   

19.
青霉素过敏致急性脑干水肿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10岁。因发热2d,昏迷10h入院,4h后死亡。患者入院前2d无明显原因发热伴恶心呕吐1次,体温38℃.在外院肌内注射“庆大霉素”,静脉滴注“葡萄糖”无好转,次日静脉滴注“青霉素”及“葡萄糖”等治疗时,突然出现意识不清,全身抽搐,口唇发绀,  相似文献   

20.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4岁,因"发热8个月"于2011-09-19入院。8个月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0℃,伴头痛、流涕及全身不适,无胸痛、咳嗽及咳血,在当地医院静滴"头孢唑林钠"3 d后前述症状消失,但逐渐出现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