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利用RNA干扰技术分别沉默神经元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磷酸酶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基因,论证它们在神经元体外氧糖剥夺(OGD)损伤后的功能调控作用。方法构建并筛选靶向HIF-1α及PTEN基因的shRNA慢病毒载体;提取并将原代神经元分为4组:(1)NC组,仅加空载病毒;(2)NC+OGD组,加空载病毒后缺氧;(3)Si-hif-1α+OGD组,加Si-hif-1α病毒后缺氧;(4)Si-pten+OGD组,加Si-pten病毒后缺氧,均在培养第3天感染病毒,第7天OGD损伤模拟细胞缺氧。缺氧后24 h行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干扰效率,行乳酸脱氢酶(LDH)检测及AnnexinV-FITC/PI检测神经元细胞损伤、凋亡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相应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慢病毒介导的shRNA能有效沉默目的基因mRNA的表达;HIF-1α沉默后,缺氧细胞的损伤及凋亡加重,PTEN蛋白的表达升高,p-PTEN、p-AKT、NR2A及VEGFa表达降低(P < 0.05);PTEN沉默后,缺氧细胞的损伤及凋亡有所减轻,p-PTEN、p-AKT表达升高(P < 0.05),HIF-1α、NR2A及VEGFa的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慢病毒介导的shRNA能有效沉默神经元HIF-1α及PTEN的表达,逆转神经元缺氧损伤中HIF-1α升高对PTEN活性的抑制,参与神经元损伤调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并分析两组患者牙周基础治疗与白细胞水平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无系统性疾病的慢性牙周炎患者32例(CP组),伴2型糖尿病的慢性牙周炎患者27例(CP+DM组)。所有患者行全口牙周检查和空腹血液检查,记录患者入院时的数据作为基线资料,包括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 AL)、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 BI)、菌斑指数(plaque index, PLI)、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计数和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CP+DM组额外记录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 HbA1c)。对所有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重复入院时的所有检查。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牙周临床指标及血液指标的变化差异,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WBC与牙周临床指标及糖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的牙周炎症和破坏程度一致,但CP+DM组WBC水平显著高于CP组[(7.14±1.99)×109/L vs. (6.01±1.26)×109/L, P=0.01]。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全口平均PD、AL、BI及PLI均显著低于入院时基线水平,且6个月时CP+DM组的PD比3个月时仍有进一步降低[(3.33±0.62) mm vs. (3.61±0.60) mm,P < 0.05]。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相比,两组各项牙周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DM组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的HbA1c水平均显著低于基线水平[(7.09±0.79)% vs. (7.64±1.16)%,P < 0.05;(7.06±0.78)% vs. (7.64±1.16)%,P < 0.05],6个月时的FBG显著低于基线水平[(7.35±1.14) mmol/L vs. (8.40±1.43) mmol/L,P < 0.05]。CP组的WBC水平在治疗后3个月时显著低于基线水平[(5.35±1.37)×109/L vs. (6.01±1.26)×109/L,P < 0.05],CP+DM组的WBC水平在治疗后6个月时显著低于基线水平[(6.00±1.37)×109/L vs. (7.14±1.99)×109/L,P < 0.05]。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显示,WBC水平与PD及FBG呈一定程度正相关。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均能有效改善伴与不伴2型糖尿病的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状况,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但糖尿病患者的牙周指标及WBC水平对牙周基础治疗的反应慢于不伴糖尿病的患者,WBC在糖尿病与牙周炎的相互关联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抑制线粒体氧化应激和炎症小体减轻高糖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焦亡和铁死亡的作用,分析线粒体活性氧自由基(ROS)和炎症小体之间可能的上下游关系。方法将H9C2心肌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CON):含25 mmol/L浓度葡萄糖的DMEM完全培养基;高糖损伤组(HG):含35 mmol/L浓度的高糖完全培养基;高糖+线粒体抗氧化剂Mitoquinone(MitoQ)组(HG+MitoQ):35 mmol/L高糖完全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0.5 μmol/mL的MitoQ;高糖+ NLRP3抑制剂MCC950组(HG+MCC950):35 mmol/L高糖完全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1 μmol/mL的MCC950;高糖组+MCC950+线粒体电子传递抑制剂Rotenone(ROT)组(HG+MCC950+ROT):35 mmol/L高糖完全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1 μmol/mL的MCC950和0.5 μmol/mL的ROT。各组心肌细胞干预24 h后,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CellRox和MitoSox荧光探针分别测定心肌细胞内和线粒体氧化应激水平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内NLRP3炎症小体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中NLRP3、GSDMD和CleavedGSDMD(GSDMD-NT)等焦亡相关重要因子的蛋白表达和铁死亡相关因子GPX4蛋白表达。结果与CON组相比,HG组细胞活性明显下降(P < 0.01),心肌细胞和线粒体内ROS荧光强度(P < 0.01)、NLRP3免疫荧光强度(P < 0.01)以及焦亡相关因子NLRP3,GSDMD和GSDMD-NT的蛋白表达(P < 0.01)均明显升高,铁死亡相关因子GPX4蛋白表达下降(P < 0.01)。与HG组相比,HG+ MitoQ和HG+MCC950组细胞活性明显升高(P < 0.01),细胞和线粒体内ROS荧光强度(P < 0.01)、NLRP3免疫荧光强度(P < 0.01)以及NLRP3、GSDMD和GSDMD-NT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 < 0.05),GPX4蛋白表达增高(P < 0.01)。与HG组相比,HG+ MCC950+ROT组细胞活性和NLRP3、GSDMD-NT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但与HG+MCC950组相比,HG+MCC950+ ROT组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 < 0.01),ROS荧光强度、NLRP3炎症小体免疫荧光以及NLRP3、GSDMD-NT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GPX4蛋白表达降低(P < 0.05)。结论MitoQ直接抑制线粒体ROS的产生减轻了高糖诱导的心肌细胞NLRP3炎症小体的生成,减少焦亡和铁死亡的发生;抑制NLRP3炎症小体减少线粒体ROS的产生;线粒体ROS和NLRP3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出一种并行神经网络分类方法,以提高对正常搏动、室上性异位搏动、心室异位搏动、融合搏动4种心律失常的分类性能。方法首先进行心电信号去噪、小尺度心拍和大尺度心拍的分割、数据增强等预处理;然后基于深度学习理论,应用密集连接卷积神经网络改善人工提取波形特征的局限性,并结合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和高效通道注意力网络,以增强提取波形时序特征和重要特征的功能;接着采用并行网络结构,同时输入小尺度心拍和大尺度心拍的的波形特征,以提高心律失常分类的准确性;最后使用Softmax函数实现对心律失常的4分类任务。结果利用MIT-BIH心律失常数据库和3组实验验证所提方法。多种并行网络模型分类性能对比实验和不同心拍输入方式下,各分类模型性能对比实验得出所提分类模型的总体准确率、平均灵敏度和平均特异性分别达到99.36%、96.08%、99.41%;并行网络分类模型收敛性能分析实验得出分类模型每次训练时间为41 s。结论并行多网络分类方法在保持较高总体准确率的同时,平均灵敏度、平均特异性以及训练时间均有改善,该方法有望为心律失常临床诊断提供新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分析溶栓后预后不良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152例急性重度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均在4.5 h之内,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76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固斑、神经保护及活血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24 h、1周和1月后的NIHSS评分;治疗3月后的mRS评分;治疗1周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例数。依据治疗3月后mRS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30例)、预后不良组(46例),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24 h、1周及1月后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24.684,P < 0.001)。治疗3月后,观察组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4.396,P < 0.001),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3.636,P < 0.001)。治疗1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和2例,无明显差异(χ2=0.694,P=0.405)。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OR=0.173,P=0.035)、溶栓前收缩压(OR=0.869,P=0.019)及入院时NIHSS评分(OR=0.466,P=0.011)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重度脑梗死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溶栓前收缩压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消除视盘在硬渗出物(EX)分割过程中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区域分类引导的小波Y-Net网络的EX分割算法。方法该网络为端到端的眼底图像EX分割网络,通过区域分类引导EX分割联合实现了视盘区域检测和EX分割,有效地降低了视盘对EX分割的干扰。为了避免因下采样操作产生信息损失而导致微小EX区域分割失效的问题,该网络进一步引入了离散小波变换(DWT)和离散小波逆变换(IDWT)取代传统的池化下采样和上采样操作。同时,采用了基于残差连接的Inception模块获取多尺度特征。所提出的算法在IDRiD、e-ophtha EX数据库上进行训练和测试,并进行像素级评估。结果区域分类引导的小波Y-Net网络在IDRiD、e-ophtha EX数据库上分别获得0.9858、0.9938的准确率以及0.9880、0.9986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结论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规避视盘的影响,保留图像细节信息,提升EX的分割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脱氧野霉素(DNJ)对糖尿病所致的肝纤维化的改善作用及其内在机制。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小鼠(T2D)模型,随机分为3组,5只/组:(1)对照组:腹膜内注射柠檬酸盐缓冲液(50 mg/kg);(2)糖尿病组(DM):采用高脂饮食饲养8周,静脉注射STZ(50 mg/kg),持续3 d,空腹血糖浓度≥16.7 mmol/L;(3)DNJ组:给予高脂饮食和10%DNJ(200 mg·kg-1·d-1)饮水,持续8周。测定体质量(BW)、血糖、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制作肝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和天狼星红染色。此外,检测肝组织中胶原蛋白的溶解度。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MCP-1、TNF-α、IL-1β、TGF-β 1mRNA相对表达水平。Western-blot法测定α-SMA和Collagen2(ColA2)蛋白水平。将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用DNJ(10 μg/mL)或PBS预处理30 min,然后在含高浓度葡萄糖的MEM培养基培养24 h。使用二氢乙锭(DHE)染色测定ROS的产生。结果DNJ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小鼠血清中的血糖、TC、TG和SOD水平(P < 0.05),并显著减轻肝组织胶原交联程度,尤其以酶溶型胶原(PSC)以及总胶原含量的减低为主要表现(P < 0.05)。同时,DNJ显著降低由糖尿病引起的促炎因子以及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的高表达(P < 0.05)。用DNJ预处理后培养的L929细胞在DHE染色中显示出较低的红色荧光强度(P < 0.05)。结论DNJ作为一种潜在的天然功能性营养物质,可以通过降血糖,抗炎以及抗氧化作用减轻T2D诱导的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比化生性乳腺癌(MpBC)与浸润性导管癌(IDC)的预后因素,明确全乳切除术后放疗(PMRT)对MpBC患者的总生存(OS)及乳腺癌特异性生存(BCSS)影响。方法从SEER数据库筛选1998~2016年符合病理诊断、≥18岁并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MpBC和IDC患者,且无远处转移及第二原发癌, 共纳入31 982例患者。研究终点是OS和BCSS,亚组包括MpBC/ PMRT组(308例)、MpBC/No PMRT组(629例)和IDC/PMRT组(31 045例)。比较组间基线特征,并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分析比较MpBC的预后影响因素及各亚组的OS和BCSS。结果在所有MpBC患者中,年龄≥50岁(81.2%)、病理分级Ⅲ级(68.0%)、ER阴性(75.9%)、PR阴性(79.8%)、T2~3(71.3%)、N0~1(85.6%)患者占比大。年龄、肿瘤T分期、N分期、PMRT、是否化疗与MpBC的OS显著相关(P < 0.05),而病理分级、ER、PR状态与MpBC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pBC/PMRT组OS(HR 1.394,95%CI:1.125~1.727,P < 0.05)、BCSS(HR 1.390,95% CI:1.074~ 1.800,P < 0.05)优于MpBC/No PMRT组,而其OS(HR 1.626,95%CI:1.386~1.908,P < 0.001)、BCSS(HR 1.710,95% CI:1.418~ 2.062,P < 0.001)显著劣于IDC/PMRT组。结论MpBC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年龄、肿瘤T分期、N分期、放疗及化疗是其预后影响因素;PMRT可改善MpBC患者的OS及BCSS。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系统仿真的数字乳腺层析成像(DBT)进行性能分析研究。方法基于临床DBT系统获取不同辐射剂量下物理体模和常规剂量水平下临床患者的原始测量数据,并进行低剂量仿真和使用3种重建算法进行重建,即Feldkamp-Davis-Kress(FDK)算法、联合代数重建技术(SART)、具有全变分约束的自适应最速下降凸集投影(ASDPOCS-TV)算法。采用信噪比(SNR),峰值信噪比(PSNR),噪声功率谱(NPS),伪影扩散函数(ASF)以及ASF的全宽半高值(FWHM)指标对辐射剂量水平和重建算法两因素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低剂量DBT仿真策略的有效性经评估实验得以保证;在合适的剂量水平范围内,增加剂量可促进减少高频噪声成分和显著提高信噪比(P < 0.05),当曝光剂量低于40 mAs,不同剂量水平下的图像具有相似表征;不同重建算法在不同解剖结构区域处的表现性能有差异,ASDPOCS-TV算法的结果包含更少的层间伪影和更轻微的噪声,优于SART算法和FDK算法。结论辐射剂量和重建算法的选择对DBT成像质量有显著影响,应当平衡各影响因素、整体图像质量、临床诊断需求之间的关系,以达到临床任务中最优成像性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患者手臂位置变化对射波刀脊柱肿瘤放射治疗潜在剂量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胸椎与腰椎肿瘤患者各12例,勾画患者手臂轮廓并修改CT值和密度,使其等效为空气,模拟手臂完全移出射野的极端情况。保留原治疗计划的射束条件再次计算剂量,通过与原始计划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volume histogram, DVH)的参数比较,分析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100%处方剂量的覆盖体积(V100)、95%PTV体积受照剂量(D95)、90%PTV体积受照剂量(D90)、适形指数(conformity index, CI)与异质性指数(heterogeneity index, HI),以及脊髓、胃、食管、肠道的最大受照剂量(Dmax)、1cc体积(1 mL)受照剂量(D1cc)和2cc体积(2 mL)受照剂量(D2cc)的变化。结果与原治疗计划相比,模拟计划的PTV V100D95D90、CI平均升高0.86%、2.02%、1.97%、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脊髓DmaxD1ccD2cc平均升高2.35%、2.59%、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胃D2cc平均升高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食管与肠道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基于射波刀的脊柱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最极端的双臂位置情况下,发现手臂位置的改变对剂量学影响很小,并且随手臂位置的改变,靶区与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 OAR)的剂量有所增加,但增幅相对较小,因此,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患者确实无法始终保持手臂位置一致时,可以进行合理的调整,但是为了保证剂量的精确投照,应尽可能实现患者治疗体位的稳定性与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基于激活层前置压缩激励残差网络(PASE-ResNet)的快速和准确的早期胃癌筛查算法。方法构建一个基于激活层前置压缩激励残差网络的早期胃癌筛查算法。为聚焦任务相关的图像区域,提升模型的特征表达能力,将压缩激励模块(SE)与激活层前置残差网络(PreAct-ResNet)中的残差模块相结合,提高与任务相关的特征通道权重。此外,为提高早期胃癌的筛查性能,提出“局部筛查+全局滑窗”的策略,经数据扩充后得到数据集子图18 400幅。利用PASE-ResNet模型通过滑动窗口的方式对胃镜图像进行检测,获得了精细的筛查结果。结果本文提出的模型在早期胃癌筛查中取得了98.03%的准确率、98.96%的灵敏度和96.52%的特异性值。结论本文提出的基于激活层前置压缩激励残差网络,达到了较好的筛查精度,有望在临床中辅助医生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单纯手工黏膜下刮治与联合应用甘氨酸粉喷砂在非手术治疗种植体周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随机临床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的种植体周病患者。共纳入28例患者的62颗种植体,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13例/32颗种植体)采用钛刮治器行黏膜下刮治联合应用甘氨酸粉喷砂治疗,对照组(15例/30颗种植体)单纯使用钛刮治器行黏膜下刮治。分别记录基线期和治疗后8周种植体周探诊深度(peri-implant probing depth,PPD)、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和探诊溢脓种植体占该组总种植体数目的百分比(suppuration on probing %,SoP%),比较治疗前后种植体周临床指标的变化及治疗后组间差异。结果治疗后8周两组种植体的平均PLI、PPD、BI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试验组BI更低(2.7±0.8 vs. 2.2±0.7,P<0.05),BI改善值更大(0.6±0.7 vs. 1.1±0.6,P<0.01),SoP%降低更多(21.9% vs. 10.0%, 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罹患种植体周黏膜炎的种植体,试验组BI及SoP%改善值大于对照组(1.0±0.7 vs. 0.4±0.7,P=0.02;6.3% vs. 0,P=0.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间PLI和PPD改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罹患种植体周炎的种植体,两组间PLI、PPD、BI及SoP%改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甘氨酸粉喷砂和单纯手工黏膜下刮治均可改善种植体周软组织炎症,而前者在改善种植体周软组织出血及探诊溢脓,特别是罹患种植体周黏膜炎的效果方面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MRI迭代最小二乘法水脂分离定量技术(IDEAL-IQ)序列的列线图模型在预测早期骨量丢失中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同时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定和腰椎MRI IDEAL-IQ序列检查的被试59例,应用DXA分别测定L1~4椎体的骨密度值,利用IDEAL-IQ序列中FF图测量相应的FF值。根据DXA结果将59例分为骨量正常组(n=23)和低骨量组(n=36)。应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2组椎体的FF值,通过ROC曲线评估诊断效能;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预测骨量丢失的独立因素,构建可视化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效能。结果骨量正常组和低骨量组椎体FF值分别为(38.84±6.75)%、(51.96±7.65)%,经ROC曲线分析FF值鉴别骨量正常组和低骨量组的AUC为0.797,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3.91%、80.56%;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FF值、年龄以及BMI指数是预测早期骨量丢失的独立因素。列线图模型AUC为0.954(95% CI:0.806-0.957),校正曲线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DCA)显示列线图模型较之于单一的FF值鉴别模型,体现出更高的净获益。结论IDEAL-IQ序列能够反映椎体骨髓脂肪含量,而联合FF值、年龄以及BMI的列线图模型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并为临床早期骨量丢失的预测提供一种可视化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甘肃兰州城关区中老年人群基线血清25(OH)D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发病和血糖控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开展的“REACTION”研究兰州地区40~75岁居民的资料并于2014年开始随访,对2次调查资料完整的5044例对象进行研究。根据25(OH)D四分位水平将基线人群分为Q1、Q2、Q3、Q4组,比较不同糖代谢状态下各组的糖尿病发病情况和血糖控制情况及其相关性。结果(1) 基线25(OH)D水平与空腹血糖(FPG)、OGTT-2h后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无相关性(P>0.05);(2)平均随访3.4±0.6年后发现,无论在正常糖耐量人群中还是在糖调节受损患者中,与Q1组相比,Q2、Q3、Q4组的糖尿病前期亦或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均未见显著降低(P>0.05);(3)T2DM患者随访后血糖控制达标率高于随访前(63.4% vs 60.6%),且随访后的HbA1c、FPG、2h-PG水平较随访前明显下降,但与Q1组比较,无论是血糖控制达标率还是HbA1c、FPG、2h-PG水平,Q2、Q3、Q4组随访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尚未发现基线25(OH)D水平的高低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及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Ⅰ~Ⅲ期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复发的术前CT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列线图,以期为肾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收集256例(训练集175例,测试集81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利用ITK-SNAP软件和PyRadiomics计算平台对肿瘤的容积图像进行分割和特征提取。训练集中,基于lasso-CV算法进行特征筛选,并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_score;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筛选临床病理及CT特征为Clinic因素;构建Rad_score、Clinic、Rad_score+ Clinic列线图,并在测试集中进行验证。评估列线图的辨别度和校准度,应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6个影像组学特征最终用于计算Rad_score。Clinic因素为KPS评分、血小板、钙化和TNM临床分期。在辨别度方面,Rad_score+ Clinic列线图的效能(训练集AUC 0.84,测试集AUC 0.85)显著高于Rad_score列线图(训练集AUC 0.78,P=0.029;测试集AUC 0.77,P=0.025)和Clinic列线图(训练集AUC 0.77,P=0.014,测试集AUC 0.77,P=0.011)。校准度方面,Rad_score+Clinic列线图拟合优度检验为训练集P=0.065,测试集P=0.628。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加入Rad_score后的Rad_score+Clinic列线图比单纯Clinic列线图应用价值高。结论基于术前CT影像组学特征的列线图预测Ⅰ~Ⅲ期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复发有较高的效能,可为肾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对32枚折裂种植体的再治疗随访观察,拟提出一套基于种植体折裂位置与骨吸收形态的种植体折裂二元临床分型法,并依据此分型归纳总结种植体折裂的治疗决策,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选择1994年4月至2019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及第四门诊部就诊且由作者团队种植治疗后出现种植体折裂并接受再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和长期随访,提出基于种植体折裂形态与骨吸收的二元临床分型法,并探讨基于种植体折裂新分型的治疗方案。结果回顾了5 481例患者(10 642枚种植体),共发现27例患者(32枚种植体)折裂。在新分型体系下,种植体颈部垂直型折裂(F1,50.0%) 与种植体颈部水平型折裂(F2,40.6%) 多见,深部水平型折裂(F3,9.4%) 少见,植体周围骨缺损的3种类型(D1:无骨吸收或窄骨内袋;D2:四壁杯状骨缺损;D3:杯状骨缺损伴颊侧和/或舌侧骨缺损)则分布均匀。在种植体折裂二元分型体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F1D1型(31.3%)和F2D2型(25.0%),其中F1与D1成显著正相关(r=0.592, P<0.001);F2与D2成显著正相关(r=0.352, P=0.048);F1与D2成显著负相关(r=-0.465, P=0.007)。种植体折裂最常采用的治疗手段为植体取出+引导骨再生术+延期种植(65.6%);其次为植体取出+同期种植(18.8%)。F1D1分型与植体取出+同期种植的治疗策略显著相关(r=0.367, P=0.039)。结论种植体折裂二元新分型法可以较好适应临床应用,并能为种植体折裂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NOXS/ROS/NLRP3信号通路探讨獐牙菜苦苷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PN)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法构建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第1、7、14天分别按大鼠体质量腹腔注射干预制剂。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DPN模型组、獐牙菜苦苷治疗组、NOXS抑制剂治疗组。空白对照组:给予10 mL/kg生理盐水;DPN模型组:给予10 mL/kg生理盐水;獐牙菜苦苷治疗组:给予5 mg/kg獐牙菜苦苷;NOXS抑制剂治疗组:给予10 mL/kg二苯基氯化碘盐。在给药完毕30 min后,对各组大鼠进行触觉过敏试验,采用ELISA检测NOXS/ROS/NLRP3以及炎性因子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的NOXS/ROS/NLRP3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DPN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出现痛觉过敏(P < 0.001),促炎因子TNF-α以及IL-6表达升高(P < 0.001),抑炎因子TGF-β表达下降(P < 0.001),NOXS/ROS/NLRP3通路各因子表达升高(P < 0.001)。獐牙菜苦苷干预后有效减轻触觉过敏(P < 0.001),且抑制促炎因子TNF-α(P=0.03)以及IL-6(P=0.002)的表达,促进抑炎因子TGF-β的表达(P=0.04);并且下调NOXS(P < 0.001)、ROS(P < 0.001)以及NLRP3(P= 0.002)通路各因子的表达水平。獐牙菜苦苷对炎性因子及NOXS/ROS/NLRP3通路各因子的表达影响与NOXS抑制剂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獐牙菜苦苷有效缓解触觉过敏,治疗DPN,通过抑制NOXs/ROS/NLRP3信号通路表达,纠正DPN炎性因子失衡是其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发现治疗心肌梗死(MI)效果较优的中药,并进一步探讨其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根据指定的标准,筛选含有治疗MI的活性成分较多的中药。利用Genecards、OMIM、PharmGkb、PharmMapper数据库获取中药与MI的相关靶标,采用Venny2.1.0软件建立药物靶标与疾病靶标的共同靶标网络。通过R语言对共同靶标进行GO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对共同靶标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通过Cytoscape3.7.2软件中的cytoHubba工具对PPI网络涉及的靶标进行分析并确定关键靶标;通过R语言对关键靶标进行GO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应用SYBYL-X2.1.1软件对潜在药效物质及关键靶标进行分子对接,以Total Score≥6为参考,筛选药效物质并验证其与关键靶标的对接结合性。复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糖剥夺模型,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对潜在药效物质与治疗MI的关键靶标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筛选出丹参、降香含有治疗MI的活性成分较多,涉及PTGS2、KDR等治疗MI的关键靶标16个,主要涉及炎症反应、血管新生、能量代谢与氧化应激等生物过程,HIF-1、VEGF、TNF等信号通路,丹参中的香紫苏醇与PTGS2、降香中的芒柄花黄素与KDR对接Total Score最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低、中、高计量的紫苏醇与芒柄花黄素分别能够抑制PTGS2与促进KDR的表达,且呈剂量-效应依赖关系,其中中、高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中药丹参、降香治疗MI的疗效较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丹参、降香中的潜在药效物质香紫苏醇及芒柄花黄素调控PTGS2与KDR的表达,调节炎症反应、血管新生、氧化应激与能量代谢,进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01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且术后发生膝关节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患者术后关节感染的发病过程、临床特征、试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最佳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策略。结果20年间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共27 867例,术后膝关节感染65例,感染率0.23%。临床表现有体温增高[(38.7±0.5) ℃]、膝关节肿痛、关节活动度受限。细菌培养阳性率69.2%,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75.6%)、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5.6%)最常见。保守治疗组(16例)和手术治疗组(49例)均能有效控制感染,但保守治疗组体温恢复较慢(保守治疗组5.6 d,手术治疗组1.6 d,P=0.042)。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感染是一种发生率低,但后果严重的并发症,临床诊断建议及早进行关节腔穿刺和病原学检查,一旦确诊,建议尽早进行关节镜清理手术,并给予有效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天然虾青素(AST)治疗肾透明细胞癌(KIRC)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利用PharmMapper数据库检索AST的作用靶点,TCGA数据库获得并筛选KIRC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差异基因,Cytoscape软件对靶基因进行分析并构建“药物-靶点”网络图,String数据库构建可视化PPI网络,对核心作用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接着,对筛选出的核心靶点胎盘生长因子(PGF)进行单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CCK-8法验证AST对KIRC细胞活性的影响,分子对接技术验证AST与PGF结合情况,RT-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AST对靶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分析得到AST作用靶点278个,KIRC相关作用靶点1081个,AST治疗KIRC的核心作用靶点7个,其中核心靶点PGF在KIRC中表达增高(P < 0.001)且与预后不良相关(HR=1.37,P=0.043);分子对接显示AST与PGF的结合能为-5.43 kcal/mol;CCK-8显示当AST浓度为50 μmol/L时即可以抑制KIRC细胞的增殖且AST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显著;RT-qPCR结果显示,AST处理KIRC后PGF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经AST处理后KIRC中PGF的蛋白表达受到了明显抑制。结论AST可以抑制KIRC的增殖并抑制其细胞中P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