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中医五神藏理论提出, 心血管神经症病因病机为情志异常、形神失调, 临床治疗应注重以"神"为源、以"情"为因, 以神治脏、以脏养神, 对患者心理问题症结所在进行针对性疏导, 取其"情"之所在, 辨其"神"之所位, 再结合舌脉辨证论治, 治以双心同治、养心安神, 或肝心同治、调肝定魂, 分别予自拟养心安神汤、调肝定魂汤加减, 并嘱患者调畅情志, 形神共调, 临床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2.
“肝藏血,血舍魂”源于五脏藏神理论,其核心内容是肝脏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肝魂在肝血提供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神志活动。躯体性焦虑是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焦虑症。基于“肝藏血,血舍魂”理论,躯体性焦虑的病机可概括为肝不藏血、肝失疏泄与血不养魂、魂失所舍,可治以养血柔肝、调畅气机及柔肝安魂、调和阴阳,临证可灵活选用疏肝理气解郁、清泻肝火、滋阴降火、活血化瘀等治法。  相似文献   

3.
双心疾病是在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上合并精神心理疾病,目前西医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中医学认识到“滞”是双心疾病发生的病机关键,即郁瘀痰饮虚五端,虚实夹杂。人体气血津液、经络脏腑以“通”为安,失“通”则病,故治疗立足于“通法”灵活遣方用药,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温阳利水通其实滞;以滋阴养血、培元益气补虚通滞,调畅情志法贯穿始终,使气血得通,实邪得去,虚正得补,阴阳和合,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心作为五臧之一,心主血脉为之体,为阴;心主神明为之用,为阳,因此双心理论体现的是心脏的一体两面。双心理论是指“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并包括二者之间的生理相依,病理互损。赵海滨教授提出心肌梗死后抑郁焦虑的中医核心病机特点为“瘀热虚滞”,临床上针对“瘀热虚滞”,提出“活血清心”以清“瘀”“热”,治血脉不畅;“养血调神”以调“虚”“滞”,治神明异常,从而达到“形神合一”,双心同治。  相似文献   

5.
焦虑症作为情志类疾病,符合脑不调神,肝失疏泄的病机特点。总体治疗思路当以调神为主,兼调脏腑。本文从焦虑症的病机特点,结合脏腑的生理病理特征,探讨“心”“脑”与焦虑症的相关性。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临床推拿治疗本病取穴规律,进一步探讨推拿治疗焦虑症的取穴思路,以期为临床推拿治疗焦虑症选穴的合理化、标准化提供参考。推拿治疗时从“心脑同治,腹背双调”角度出发,以脏腑、经络等理论为依据,治“脑”取百会、风池、太阳、印堂、四神聪,调“心”取心俞、神门、内关;再者治“腹”取中脘、气海、关元,调“背”取肝俞、脾俞、胃俞、胆俞。这种推拿取穴思路相辅相成,发挥协同作用,达到心脑同治,腹背双调的效果,有助于较好地缓解焦虑症的各种症状。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合并不安腿综合征患病率高、诊断率低、症状多变、起病隐匿,临床运用曲直汤治疗本病取得较满意的效果。通过对脑梗死合并不安腿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发现本病与肝密切相关,其主要病机为肝血肝阴亏虚、肝魂不藏、痰瘀阻络,这与张锡纯“肝虚腿疼”理论不谋而合,因此以曲直汤加减以补肝体畅肝用同时佐以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之品切合本病病机。本文基于“肝虚腿疼”理论对脑梗死合并不安腿综合征进行理论探源,以期为临床治疗脑梗死合并不安腿综合征提供可行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神志病是以精神和心理状态异常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包括但不限于睡眠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孤独症、强迫症、癫狂病、痴呆等,其致病因素复杂,涉及脏腑繁多,临床表现各具。中医针刺治疗神志病具有独特优势,且临床疗效明确。通督疏肝调神针法是以“督-肝-神”为核心,并结合西医学模式提出的一种针刺方法。在整体观的指导下,此针法基于通督启神与疏肝调神理论,结合通督调神与疏肝调神针法,以中医学形神一体观为指导,形神共治,制定通督防御、情志调畅、经络导引及针刺等综合预防方案,充分发挥中医优势。梳理督脉、肝、神与神志病的生理关系,同时阐述督脉-肝-神之间的密切关联,以通调督脉、疏通气机为手段,以安神为目的,探讨以督-肝-神为核心的针法在神志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为针刺治疗神志疾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属中医"中风"范畴,总结历代医家学者对中风的病机认识,结合中医络病理论,提出"肝肾阴虚,脑络瘀滞"是脑梗死的基本病机。认为病位在脑,其与肝肾关系密切;病机中"肝肾阴虚"与"脑络瘀滞"并重,脑络瘀滞为病机关键,贯穿始终。肝肾阴虚为致病之本;脑络瘀滞外延气滞、痰、虚、火、瘀等皆致脑络瘀滞而发病,是致病之标。立足病机,提出"滋补肝肾化瘀通络"之法。  相似文献   

9.
心肌梗死后合并抑郁属于“双心疾病”范畴,抑郁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持续存在,可增加冠心病的复发或影响心肌梗死预后。中医的“双心学说”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神志,按照功用之异,分为“血脉之心”“神明之心”,双心一体,生理相依,病理互损。心肌梗死后抑郁的核心病机为“心脉瘀阻,心神失养”所致神明失守,抑郁由生。结合“双心学说”、心梗后抑郁的启动环节与其核心病机,本课题组主张“双心同治”,予祛瘀养心治法为基础,“祛瘀”以祛除心肌梗死(真心痛)之瘀血内停,“养心”以调节抑郁(郁病)之心神失养。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200-1202
广泛性焦虑症是临床上常见病,属于祖国医学中"郁证""惊悸""百合病"等情志病范畴。历代医家大多从心、肝、胆入手,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论。文章将孙庆教授运用"疏肝行气,调神解郁"腹部推拿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初步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其病因病机复杂,辨治颇需经验。吾师祝美珍教授认为“虚”和“滞”是眩晕的核心病机,以虚为本,以滞为标,或致脑窍失养,或致清窍不利而作眩,二者常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临证中,祝美珍善于问辨合参、察色按脉、诊舌断机,首辨阴阳虚实,次辨病邪类别,治虚作眩总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荣养清空为要,通滞止眩则以清通化浊为主,或清化痰浊,或清化瘀滞,尤重调畅气机,善用风药引经报使,且不忘健脾以治脑,一则健脾益气以通活脑络,二则健脾升清以上荣脑窍,求得标本同治。同时,嘱患者调作息、畅情志、节饮食,治养结合,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基于形神、双心理论,探讨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病机特点与治则治法。焦虑抑郁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积极地识别、干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降低冠心病不良事件发生有着重要意义。冠心病在传统医学中称为“胸痹”,焦虑抑郁属“郁病”范畴,胸痹与郁病并存,构成“形体之心”与“神明之心”共病的双心疾患。本病病机责之于瘀毒郁互结,双心失调,形神俱伤。形体之心因瘀毒所阻,神明之心因郁所伤,两者生理相依,病理互损。瘀、毒、郁常相兼为患,互为因果。其中“瘀”贯穿冠心病的始终,为病情转变的始动环节,“毒”为病情转变和恶化的关键,“郁”为冠心病发病及其病情转折的促进因素。该病以瘀、毒、郁为病理因素,故而确立活血解毒以治形,解郁安神以调神的治疗原则。本文将从中医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认识、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主要病机和治则治法进行阐述,旨在为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总结田从豁教授“形神共调”学术思想,结合脑卒中肢体麻木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形”与“神”的深层含义和关系,“形神共调五部八法”的学术内涵及其在辨证论治过程中的应用特点。从脑卒中肢体麻木的核心组穴方案、针刺手法的选择以及常用临床配穴等方面,深入挖掘“形神共调五部八法”治疗特点,并结合病案举例,在脑卒中肢体麻木的治疗中,总结田从豁教授基于《内经》形神理论的应用经验,以脑络髓海受损、经络气血失养为病机,治疗以益气宁神,养血调形,形神共调为法则;在核心组穴的基础之上,指导配穴方案和针刺手法,对于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康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合并皮肤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朴春丽基于“毒邪”理论与糖尿病皮肤病变“毒损肝络”理论,采用“解毒通络调肝”的治疗大法,创制具有清热化浊解毒、益气通络排毒、调肝解郁脱毒之效的“解毒通络调肝方”作为底方进行治疗。临证还根据皮肤瘙痒、痤疮、带状疱疹、丹毒、糖尿病足等不同类型皮肤病变的特异性临床特征和病机特点,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在组方遣药时合用靶方靶药,做到病证结合,态靶同调,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属难治性疾病。基于“络病”理论分析可知,本病基本病机为气血失调致耳内络脉血行瘀阻、窍络壅塞。临证应遵“络以通为用”之理,治疗以化瘀通络贯穿始终,并根据病证之不同分而治之:因外感邪气致聋多为络脉损伤,其病机为风热灼络、络损致聋,治宜祛风清热、活血通络;因脏气逆乱致聋多为络脉郁滞,其病机为气机郁阻、瘀滞窍络,治宜顺气开郁、化瘀畅络;因久病脏衰致聋多为络脉空虚,其病机为气血耗伤、络虚不荣,治宜益气补虚、养血充络。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6.
韩欣璞  朱潇雨  许博文  李杰 《中医杂志》2023,(21):2248-2252
肿瘤与双心疾病共病是临床常见状态,与肿瘤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探讨其核心病机及治法可为临床治疗带来新的思路和策略。认为心肾阳虚是双心疾病常见的核心病机之一,郁热毒闭是肿瘤生成及转移的核心病机,癌毒损络致血脉之心失荣,肺失宣降致神明之心郁结,从而导致或加重双心疾病。基于“以证统病”诊治思路探讨相关证治,辨证在前,四诊合参,明确核心病机及基本治则;辨病在后,识病佐证,兼顾疾病特殊性加减用药。实现肿瘤与双心疾病精准施治,减少多重用药副作用,冀以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玄府理论”“五神脏理论”基本理念框架,探讨玄府理论下的五神脏病因病机,阐述“五脏玄府开阖失常,五脏神失所藏”下的心神不藏、肺魄受扰、肝魂妄动、脾意难舍、肾志不平的具体病机表现,以期为丰富和发展中医病因学理论、指导中医精神类疾病的辨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益气调血 扶本培元”针法从气论治老年性痴呆解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性痴呆属中医老年呆病范畴。中医对痴呆的专论散见于“呆病”、“善忘”、“痴证”、“颠证”、“郁证”、“神呆”等病症中,其病机复杂,包含了中医症状学的多种病症,是脑衰老病机多元化的表现。祖国医学从整体观出发。认为老年呆病病位在脑。却是涉及五脏功能失调的全身性疾病。涉及心、肝、脾、肾诸脏功能衰退和失调。“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刺法治疗老年性痴呆。  相似文献   

19.
慢传输型便秘属于中医学“便秘”范畴。基于中医理论从病因病机、辨病辨证方面探讨慢传输型便秘与“脾-肠-气机”之间的关系,认为其病机有三:脾失运化是导致慢传输型便秘的根本、气机的升降失调是慢传输型便秘形成的病理基础、气滞贯穿于慢传输型便秘的始终。病理因素离不开水湿、痰浊、瘀血,同时结合“六腑以通为用”的思想,进而总结出从“脾-肠-气机”理论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强调临证治疗上以健脾益气、行气导滞、调畅气机为主,以期此法在临床上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20.
“肝气通则心气和”理论源于《名医杂著》,从五脏母子相生关系阐释了肝与心在生理、病理上的紧密联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基于“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理论,本病的主要病机责之“肝气滞”,因肝气不畅、肝失疏泄导致心脉失和、心阳不足、情志不调,相应的治法可归纳为:调气疏肝、活血通络,调畅肝气,温通心阳,疏肝解郁、调畅情志。验之临床,获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