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杰二氏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又称黑斑息肉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1997年国外用染色体荧光染色法将PJS胚系基因定位于19p13.3,该基因称为STKⅡ。编码丝苏氨酸激酶,本病以口周、肛周、趾指末端黑斑合并消化道息肉为特点。我们以来我院诊治的先证者为线索,追踪9个PJS家系,并对其息肉癌变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一个黑斑息肉综合征(PJS)家族的STK11基因突变类型。方法从PJS患者外周血及息肉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分别扩增STK11基因的9个外显子及非编码区域;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DNA序列;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息肉组织中突变STK1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该家族中所有PJS患者在STK11基因第5个外显子21位密码子CAG突变为TAG,并编码截短了的STK11蛋白。结论 STK11基因第5个外显子21位密码子CAG突变为TAG是导致该家族PJS发病的原因,可作为该家族中预诊断PJS的指标,同时该突变也可能导致患者恶性肿瘤发生概率增加以及早期发病,提示PJS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随访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20年间我中心接诊的19例PJ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患儿中有家族史者10例,占53%(10/19)。发病年龄2月-17岁,所有患儿均有典型色素沉着,肠道多发息肉。9例因急性肠套叠急诊就医,2例因急性肠梗阻就医,3例因便血就医,5例因口唇黑斑就医。所有病例均取得病理,小肠均为错构瘤,结肠均为腺瘤,恶性肿瘤发生率11%(2/19),均为腺癌。最长随访时间15年,7例再次或多次行肠镜息肉拆除术,无再行手术者,无死亡病例。结论口唇颊粘膜黑斑和消化道多发息肉是PJS患儿特征性诊断指标,家族史并不是必要诊断条件;肠道息肉切除后易复发,术后患儿及其有家族史儿童均应坚持按计划随访,定期行超声、胃肠镜及全消化道钡餐检查,同时高度警惕消化道外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病例:女,17岁,于5年前出现口唇及口周的色素沉着,手指也见色素斑点,皮肤色素随年龄增长而加深,增多。1月前因腹痛来我院检查。体格检查示:手指末端(图1)及口唇(图2)见色素斑,腹部有压痛。全消化道透视:胃肠道多发息肉(图3、图4)。结肠镜检查示:结肠多发息肉(图5)。症状缓解后出院,确诊为Peutz-Joghers综合征。讨论:Peutz-Joghers综合征(简称P-J综合征,又名黑斑息肉病)是以消化道错构瘤性息肉和口唇黏膜肢端色素沉着为特点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60%以上患者都有位于19号染色体短臂的LKB I基因突变,此基因是一个抑癌基因,其突变可引起P-…  相似文献   

5.
遗传性色素斑——息肉综合征,是遗传性皮肤粘膜色素斑——消化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的简称,亦称做Peutz—Jegher综合征(PJS)。现将我们诊断的三家系12例随访情况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尹氏家系:先证者,尹××,男,16岁。生后发现口唇、面颊部散在褐色斑点,随年龄增大而增多。86年因剧烈  相似文献   

6.
黑斑息肉病的诊断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黑斑息肉病的诊断、监测与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黑斑息肉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4例,女1例,其中2例为亲生父子,均因急性肠套迭就诊,且伴有典型的皮肤粘膜黑斑.手术4例,病理检查证实为小肠错构瘤.结论 消化道内错构瘤样息肉与颊粘膜黑斑是黑斑息肉病的特征性表现.对本病患儿或有本病家族史的儿童应定期监测,警惕消化道和消化道以外的部位(特别是生殖器官)发生肿瘤.当发现息肉或出现症状时,应在内镜下切除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家族性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中LKB1基因胚系突变特征.方法 收集11个Peutz-Jeghers综合征家系,各家系先证者均有典型的黏膜黑斑以及肠道错构瘤性息肉.提取先证者外周血DNA,PCR扩增LKB1基因的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的部分内含子序列,测序并分析其变异情况和突变性质.收集250名正常人外周血并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变性高效液相色谱筛查验证.结果 11个家系先证者中有8例患者LKB1基因外显子及侧翼碱基序列存在杂合性变异,变异类型共9种,包括7种点突变,1种外显子区域小片段碱基缺失以及1种侧翼内含子小片段碱基插入.其中4种考虑为病理性突变,还有4种仅为基因多态性表现,另外有1种变异性质未定.结论 LKB1基因病理性突变是中国人家族性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的常见病因,且以点突变为主.  相似文献   

8.
多指(趾)家系疾病相关基因排除性定位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定位一个常染色体显性跗多指(趾)家系中的疾病相关基因。方法 采用已经报道的7号染色体上7个微卫星DNA标记及2号染色体上1个微卫星标记对该 家系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7号染色体上7个位点的Z值均小于1,与该 谊系致寅基因不连锁;2号染色体上的1个位点与致病基因明显不连锁。结论 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很可能是一个新基因痤。  相似文献   

9.
先证者 男 ,13岁 ,因腹痛 3年 ,加重 1周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反复上腹部疼痛 ,脐周为甚 ,近 1周来 ,出现阵发性绞痛 ,可见腹部包块 ,伴恶心呕吐 ,持续约 10min ,有时可自行缓解 ,以“肠梗阻”收入住院。查体 :口唇、指趾端、掌趾部、肛周等处有圆形或椭圆形黑色或棕褐色色素斑 ,色斑直径大小 1~ 5mm。心肺无明显异常 ,腹平软 ,上腹部压痛 ( +) ,肠鸣音正常。结肠镜检查发现在回盲部和升结肠等处发现直径约 0 5~ 5 0cm息肉数个 ,小息肉行高频电息肉切除术 ,大息肉考虑择期行外科手术切除 ,息肉病理结果为错构瘤。家系调查 :先证者曾祖…  相似文献   

10.
非综合征型多指(趾)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指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肢体异常 ,遗传方式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迄今为止 ,用连锁分析的方法对多个非综合征型多指 (趾 )畸形家系进行了基因定位和致病基因的突变分析。本文就近年来在多指 (趾 )畸形致病基因研究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多指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肢体异常,遗传方式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迄今为止,用连锁分析的方法对多个非综合征型多指(趾)畸形家系进行了基因定位和致病基因的突变分析。本文就近年来在多指(趾)畸形致病基因研究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癌变率很高,以前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现认为APC基因突变与结肠腺瘤性息肉病的发生有关。APC基因位于5q21染色体,是一种抑癌基因。通过家系连锁分析、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组化等方法,可以早期诊断结肠腺瘤性息肉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个Joubert综合征家系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7日、2021年1月22日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2个Joubert综合征家系为研究对象。分析2个家系的临床特征, 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样, 提取基因组DNA, 进行高通量基因测序分析, 应用Sanger测序对致病变异位点进行验证, 并对家系2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家系1先证者为胎儿, 宫内孕23+5周, 超声及磁共振均表现为"小脑蚓部发育不良"及"臼齿征", 引产胎儿无明显临床表型异常, 基因检测提示其INPP5E基因存在c.812+3G>T和c.1828G>C复合杂合变异, 临床诊断为Joubert综合征1型。家系2先证者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有特殊面容、肌张力低下、右足六趾畸形, 磁共振提示小脑发育不良及"臼齿征", 先证者ARMC9基因存在c.485C>G和c.1878+1G>A复合杂合变异, 临床诊断为Joubert综合征30型。产前诊断提示家系2胎儿ARMC9基因携带c.485C>G杂合变异, 新生儿随访临床表型正常。结论 INPP5E基因c...  相似文献   

14.
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简称PJS)。作者所在湖南黔阳中医医院和怀化地区第二医院1983~1990年遇4例,现报道如下。男,18岁,汉族。唇周黑色素斑。2岁行2次肠套叠慢性腹泻18年,粘液便,便血  相似文献   

15.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家系和染色体脆性部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一个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家系和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家系调查通过查阅患者病历,走访经治医生和知情成员所获得。细胞遗传学研究采用了外周血淋巴细胞脆性部位培养技术和G显带分析方法。结果:该家族患者符合阿姆斯特丹诊断标准,先证者祖父母后代发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致病基因来源于先证者祖母。细胞遗传学研究显示9例成员染色体异常率高达55.6%,其中1例正常成员亦检到脆性部位,是重点监测和随访的末病对象;表现为显性遗传的先证者祖父母后代5例成员与5例患者染色体异常率均达80%(4/5)。结论:根据系谱中发病规律和患者很高的染色体脆性部位检出率为该家族成员的发病预测、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具有简便、实用、经济的特点和应用价值,可让部分家族成员避免反复检查的痛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家系调查及高危亲属基因筛查的意义,报道云南省一FAP家系发病相关基因APC基因的胚系突变结果.方法 查阅对2001年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例FAP患者病例,电话联系及登门随访进行其家系调查,绘制家系图谱.抽取该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DNA,利用PCR方法扩增APC基因,应用DNA自动测序仪进行测序.结果 该家系三代共计9人,成员Ⅰ1、Ⅱ1、Ⅱ2、Ⅱ3、Ⅱ4、Ⅲ2、Ⅲ3、Ⅲ48人检出APC基因胚系突变c.3587C>A(S1196X),其中Ⅱ2、Ⅱ2、Ⅱ4、Ⅲ2、Ⅲ3经肠镜检查证实有结直肠多发息肉,Ⅲ4未检出息肉,为基因突变携带者.结论 通过家系调查对高危亲属进行基因筛查可以发现早期患者,尤其是无临床表现的FAP基因突变携带者,以早期进行医学干预及预防性手术治疗,降低FAP的癌变率、病死率;APC基因c.3587C>A(S1196X)胚系突变是引起该家系FAP患者发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额外小染色体的发现是细胞遗传学中的一个难题,因为它难于鉴定,而且具有广泛的表现型变异。我们调查了一个这样的家系,在该家系中,小染色体至少在两代的五个成员中重复出现。其中两例伴有21三体。我们在文献中尚未见到类似的病例。 1973年,作者研究了一个出生一月的女婴,诊断为Down氏综合征。其父年37,其母年35。该患儿有48条染色体,三个21号染色体,一个中央着丝粒的额外小染色体(48,XY染色体,+21,+mar)。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国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r)患者的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的胚系突变类型.方法 对9个FAP家系18名成员进行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检测APC基因有无大片段缺失.再应用PCR扩增APC基因的15个外显子区域,经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对每个扩增片段进行筛查,流出峰异常的片段,经DNA测序验证小片段的改变.结果 9个家系中有3个家系发现有APC基因的胚系突变:家系2为c.3184-3187 del CAhA,家系4为c.5432C>T,家系9为c.3925-3929 del AAAAG.3种突变中c.5432C>T在数据库中未见报道.结论 中国人不同的APC基因的胚系突变可引起FAP;无APC胚系突变的FAP患者的发病可能存在其他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两个有血缘关系的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性耳聋家系进行基因定位及突变分析,确定其致病基因.方法 通过家系调查和临床检查,鉴定了两个有血缘关系的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性耳聋大家系.并对已知位点及基因进行连锁分析,对致病基因在染色体上进行定位.PCR扩增候选基因MYH14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直接测序法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将这两个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DFNA4位点,最大连锁值为4.94.具有统计学意义.突变检测发现MYH14基因的杂合突变c.359T>C(p.S120L),DNA直接测序确证两家系的所有患者均携带该突变,而家系中正常人则均不携带该突变.结论 第1次在中国非综合性耳聋家系中发现MYH14基因的突变,表明MYH14基因突变也是导致中国人非综合性耳聋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癌变率很高.以前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现认为APC基因突变与结肠腺瘤性息肉病的发生有关.APC基因位于5q21染色体,是一种抑癌基因.通过家系连锁分析、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组化等方法,可以早期诊断结肠腺瘤性息肉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