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31例活动性肺结核治疗前及治愈后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结核疗前及治愈后活动性肺结核CT征象的变化特点.方法 选取临床治愈的活动性肺结核31例,对比观察活动性肺结核的CT征象转归表现.结果 肺结核活动性CT征象治愈前检出率为100.0%,治疗后检出率为35.5%.活动性CT征象中毛玻璃阴影、节段分布小叶中心结节影、小叶样实变影、树芽征、支气管壁增厚、厚壁空洞和肺实变治疗前检出率分别为87.1%、80.6%、80.1%、61.3%、58.1%、48.4%和32.3%、,治愈后检出率分别为0、19.4%、0、0、12.9%、0和3.2%.治疗前活动性肺结核CT检查可检出多种活动性影像,而疗程结束后上述征象减少并多以单发为主,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CT检查有助于活动性肺结核治疗疗效的判定,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但特异度较低.  相似文献   

2.
31例活动性肺结核治疗前及治愈后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抗结核疗前及治愈后活动性肺结核CT征象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临床治愈的活动性肺结核31例,对比观察活动性肺结核的CT征象转归表现。结果肺结核活动性CT征象治愈前检出率为100.0%,治疗后检出率为35.5%。活动性CT征象中毛玻璃阴影、节段分布小叶中心结节影、小叶样实变影、树芽征、支气管壁增厚、厚壁空洞和肺实变治疗前检出率分别为87.1%、80.6%、80.1%、61.3%、58.1%、48.4%和32.3%、,治愈后检出率分别为0、19.4%、0、0、12.9%、0和3.2%。治疗前活动性肺结核CT检查可检出多种活动性影像,而疗程结束后上述征象减少并多以单发为主,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CT检查有助于活动性肺结核治疗疗效的判定,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但特异度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分辨率CT(HRCT)诊断活动性肺结核间质改变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5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20例,均接受HRCT检查,依据是否存在肺间质改变分为研究组(存在间质病变)、对照组(不存在间质病变),分析肺间质病变发生特点、分布部位与特征,观察肺间质改变者治疗前后HRCT影像特征变化及与病灶吸收的关系。结果肺结核间质病变好发于两上肺野,且病变呈双肺弥漫性分布,主要为片状蔓延或沿支气管树分布,小叶内间质异常为间质改变的主要HRCT表现,包括小叶内细网织线影、微结节、磨玻璃影、树芽征等,依据间质类型分为轴心间质异常24.69%、周围间质异常40.74%、间隔间质异常34.57%,伴发实变影、支气管播散、气道增厚伴扩张、空洞、肺大疱、气胸;经规范抗结核治疗后30.86%病灶明显吸收,稍有吸收25.93%,无明显吸收43.21%,吸收组、未吸收组治疗中与治疗前各HRCT影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结束时吸收组小叶内细网织线影、微结节、磨玻璃影、树芽征检出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治疗中(P0.05),吸收组小叶内细网织线影、微结节检出率低于未吸收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HRCT的小叶内细网织线影、微结节、磨玻璃影、树芽征与病灶吸收有明显负相关性(P0.05)。结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HRCT有一定影像学表现,以小叶内间质异常为主,表现为小叶内细网织线影、微结节、磨玻璃影、树芽征等,其中小叶内细网织线影、微结节,吸收慢,需更长时间治疗与观察。  相似文献   

4.
路希伟  伍建林 《中国防痨杂志》2007,29(1):25-28,I000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活动性肺结核的CT表现特征.方法 搜集新发活动性肺结核51例,复发肺结核54例,慢性肺结核34例全部行螺旋CT检查,对比观察三种活动性肺结核的CT征象表现异同.结果 活动性CT征象:毛玻璃阴影、节段性分布小叶中心结节影、树芽征、肺实变和厚壁空洞在新发肺结核检出率分别为88.2%、82.4%、66.7%、27.5%和37.3%;复发肺结核分别为92.6%、72.2%、59.3%、33.3%和24.1%;慢性迁延性肺结核分别为38.2%、41.2%、32.3%、8.8%和76.4%.毛玻璃阴影和节段性分布小叶中心结节影、树芽征和肺实变的检出率在新发与复发病例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均明显高于慢性肺结核(P<0.01).而慢性肺结核厚壁空洞均高于新发和复发病例(P<0.01);非活动性CT征象:纤维索条影和支气管聚拢迂曲在新发肺结核检出率分别为5.9%和17.6%;在复发肺结核分别为48.1%和40.7%;在慢性肺结核分别为88.2%和85.3%.3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活动性CT征象在新发和复发活动性肺结核和慢性肺结核检出率不尽相同,CT有助于肺结核活动性的判断.但尚需密切结合临床和痰菌检查.  相似文献   

5.
苏毅  倪傲  李源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6):996-998
目的 探讨高分辨CT扫描技术,对肺间质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Philips MX8000 Dual 螺旋CT机对30例肺间质性病变患者,行高分辨CT技术扫描.结果 高分辨CT可清晰显示肺间质性病变的各种征象,肺间质性病变的高分辨CT主要表现为:(1)磨玻璃样密度影;(2)肺小叶间隔增厚;(3)小叶内间质增生;(4)网格状影;(5)胸膜下弧线影;(6)蜂窝肺;(7)牵拉支气管扩张;(8)胸膜增厚.病变分布以两肺中外带、胸膜下为主,病灶自肺尖向肺底逐渐加重,两肺基底部病变明显.结论 高分辨CT扫描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能细致、准确地反映肺间质病变的影像特征,对肺间质性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新发、复发及慢性肺结核CT征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活动性肺结核的CT表现特征。方法搜集新发活动性肺结核51例,复发肺结核54例,慢性肺结核34例全部行螺旋CT检查,对比观察三种活动性肺结核的CT征象表现异同。结果活动性CT征象:毛玻璃阴影、节段性分布小叶中心结节影、树芽征、肺实变和厚壁空洞在新发肺结核检出率分别为88.2%、82.4%、66.7%、27.5%和37.3%;复发肺结核分别为92.6%、72.2%、59.3%、33.3%和24.1%;慢性迁延性肺结核分别为38.2%、41.2%、32.3%、8.8%和76.4%。毛玻璃阴影和节段性分布小叶中心结节影、树芽征和肺实变的检出率在新发与复发病例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均明显高于慢性肺结核(P<0.01)。而慢性肺结核厚壁空洞均高于新发和复发病例(P<0.01);非活动性CT征象:纤维索条影和支气管聚拢迂曲在新发肺结核检出率分别为5.9%和17.6%;在复发肺结核分别为48.1%和40.7%;在慢性肺结核分别为88.2%和85.3%。3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活动性CT征象在新发和复发活动性肺结核和慢性肺结核检出率不尽相同,CT有助于肺结核活动性的判断。但尚需密切结合临床和痰菌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统计方法在肺结核CT征象群分类的价值,为继发性肺结核病的CT分类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将243例活动性肺结核(其中涂阳、涂阴肺结核分别为129例和114例)的肺内CT征象分为13种,应用因子分析(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继发性肺结核进行影像分类.并比较在涂阳、涂阴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经因子分析后可形成5个公因子,即播散因子、实变因子、小叶中心正因子、小叶中心负因子、空洞因子。经聚类分析后继发性肺结核的影像类型分为5个类别,分别为空洞播散型59例(24.3%)、空洞为主型34例(14.0%)、气道播散型32例(13.2%)、实变为主型54例(22.2%)和结节型64例(26.3%)。涂阳、涂阴肺结核2组间类别构成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涂阳组空洞播散型、实变型明显多于涂阴组;而涂阴组结节型明显多于涂阳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可较好地对活动性肺结核的复杂CT征象进行科学分类,有助于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特别是对涂阴肺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成人血行播散性肺结核202例临床及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血行播散性肺结核临床资料的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8年收治的成人血行播散性肺结核202例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误诊情况及治疗反应。结果(1)中青年患者占80.2%, 老年患者占19.8%。(2)痰涂片查抗酸杆菌(AFB)阳性率为20.7%;31例AFB阴性患者中35.5%纤维支气管镜检抗酸杆菌阳性。(3)12.9%X线胸片早期表现为肺间质磨玻璃样改变,51.5%表现为大小、密度、分布均匀的粟粒结节。(4)胸部高分辨CT显示55.0%急性血行播散型表现双肺弥漫分布的大小、密度均匀的粟粒结节;另48例亚急性和慢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表现以上中肺野为主的3~7mm大小、密度及分布不均匀的结节。46.8%的肺野内可见斑片、结节、纤维条索状影;43.1%伴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5)20例活组织检查60%病理阳性。 (6)44.6%合并肺外结核,常见于脑膜、浆膜腔、淋巴结、脑、肝、脾、骨等。(7)42.1%入院前被误诊为其他疾病。(8)除8例外其余患者抗结核治疗后体温在3d到12周内降至正常。(9)79.7%在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胸片显示病灶不同程度吸收。结论痰涂片、HRCT、纤维支气管镜及器官组织活检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肺结核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老年人肺结核的CT表现,评价CT检查对肺结核诊断的价值。方法 1993年8月至2000年3月间160例老年 (65~89岁,平均72.5岁)肺结核患者做CT检查,其中112例行病灶高分辨扫描 (HRCT)、84例做增强扫描。并进行综合回顾分析。结果 CT表现为:(1)结核病灶分布在一叶以上占78.6%;上、下叶均受累占56.4%,上叶受累占20.5%,下叶受累占23.0%。 (2)病变以纤维化为主占89.4%;伴有空洞者占48.5%;伴有钙化占40.8%;胸膜增厚占18.4%;结核瘤占6.8%。 (3)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者占90.5%。 (4)具有结核活动征象者占76.8%,HRCT表现为2~4mm小叶中心结节和分支状结构,或5~8mm模糊结节、小叶间隔增厚及邻近支气管壁增厚。 (5)肺结核合并肺癌占9.4% (15160)。结论 老年肺结核的CT表现以纤维化为主,累及下肺叶比例较高,增强CT病灶呈明显强化,合并肺癌的发生率较高。HRCT可作为判断结核有无活动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源性肺间质水肿的CT表现,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分析19例经临床证实的心源性肺间质水肿的CT表现。结果 19例心源性肺间质水肿均可见心影增大和肺血增多、支气管血管周围间质增厚、小叶间隔增厚,其中合并肺泡渗出6例,合并胸腔积液15例,心包积液9例。结论心源性肺间质水肿有其典型的CT表现,HRCT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肺间质改变,结合临床能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结节病胸部CT特征及其治疗后的变化.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市肺科医院2000年1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90例结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胸部CT表现.90例中男32例,女58例,年龄31~71岁,其中43例复查CT 2~8次,间隔时间最短5 d,最长1个月.随访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4年.结果 CT影像表现为结节69例(77%),主要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37例(41%),团块31例(34%),磨玻璃影39例(43%),支气管血管束增粗30例(33%),小叶间隔线58例(64%),纤维化17例(19%,包括支气管变形8例,条索影5例,蜂窝影4例),空气潴留3例(3%),支气管狭窄8例(9%),胸膜改变42例(47%),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76例(84%),肺部病变并存83例(92%).结节、团块、磨玻璃影、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的患者治疗后随访复查5 d至4年,好转例数分别为25例(25/30)、9例(9/15)、11例(11/16)及10例(10/12);小叶间隔线、支气管变形、条索影、蜂窝影吸收好转例数分别为10例(10/22)、0例(0/4)、1例(1/3)及0例(0/2).结论 结节病胸部CT表现形式多样,具有一定特征,治疗中CT追踪检查可提高确诊率,且有利于观察治疗效果;结节、团块、磨玻璃影、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的患者治疗后吸收明显,表现为线状影、支气管变形、弥漫条索影、蜂窝影的患者治疗后吸收不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病人在免疫重建过程中,合并与肺结核相关重建炎性综合征的胸部计算机层析成像(CT)影像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例AIDS病人免疫重建过程中,合并结核相关性重建炎性综合征的胸部CT影像进行分析。结果 20例AIDS免疫重建合并肺结核相关重建炎性综合征病人的胸部CT影像,表现为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与继发型肺结核,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9例(45.0%,9/20),继发型肺结核11例(55.0%,11/20)。病灶分布3个肺叶及以上者7例(35.0%,7/20),病灶局限于1~2个肺叶者4例(20.0%,4/20)。病变形态为粟粒影、结节影、肺段与亚段实变影,分别为13例(65.0%,13/20)、9例(45.0%,9/20)、5例(25.0%,5/20),肺空洞3例(15.0%,3/20)。胸部CT影像出现纵隔淋巴结肿大伴液化坏死17例(85.0%,17/20),胸腔积液15例(75%,15/20)。结论 AIDS免疫重建合并肺结核相关重建炎性综合征时,胸部CT影像特点是病变呈弥漫、多肺叶分布,粟粒影、结节影、肺段与亚段实变影为肺部病变主要形态,纵隔淋巴结肿大伴液化坏死、胸腔积液常见。其发生机制与重新激活的异常免疫应答相关。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同时,积极给予抗结核治疗后,病变吸收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美沙酮替代治疗(吸毒致海洛因依赖者)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效果,以提高对该人群结核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高州市慢性病防治站收治的62例美沙酮替代治疗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资料,比较观察组(吸毒组)62例和对照组(非吸毒组)72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症状、结核分布类型、痰Mtb检测情况及X线胸片或胸部CT的检查。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病灶范围[累及2个以上肺野占有率82.3%(51/62)]、空洞形成率77.4%(48/62)、痰菌阳性率71.0%(44/62);对照组病灶范围[累及2个以上肺野占有率54.2%(39/72)]、空洞形成率51.4%(37/72)、痰菌阳性率44.4%(32/7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92、9.73、9.54,P值均<0.01)。结论美沙酮替代治疗者合并肺结核病情重,合并症多,X线胸片病变范围广、复发率及耐药率高。全社会应高度重视对吸毒肺结核患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A 55-year-old man with diabetes mellitus wa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because of abnormal shadows in his chest radiographs. Both chest radiography and CT revealed infiltrative shadows in the right upper lung field. Repeated sputum smears showed no mycobacterium, so bronchoalveolar lavage (BAL) was performed bronchoscopically at the right B3b. The BAL fluid and the sputum obtained on the day after BAL contained acid-fast, branching filamentous structures. The microorganism was identified as Nocardia asteroides. 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ST) and SPFX were therefore administered. Later,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was detected in a 6-week culture of the sputum and BAL fluid. This case was diagnosed as a mixed infection by Nocardia asteroides and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so the three anti-tuberculosis agents INH, RFP and EB were added. After 6 months of the combined therapy, neither microorganism could be detected in the sputum, and the lesion in the CT scan had decreased markedly in size. Since such a mixed infection is very rare, no treatment strategy has yet been established. The combined therapy was judged to have been effective in this case.  相似文献   

15.
We report a case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 a 51-year-old Japanese woman, who received treatment with infliximab for active rheumatoid arthritis. She had cough and sputum after the second infusion of the drug, small nodular lesions of right lung field and left lower lobe on her chest CT and a small nodular lesion of right cerebellar lobe on her cranial MRI were identified.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was cultured from her sputum. Therefore, we diagnosed her illness as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ith a cerebellar lesion. The patient was treated with anti-tuberculosis drugs and showed marked improvement in lesions of the lung and brain. We considered this case a tuberculosis reactivation after infliximab treatment because of the short interval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on of infliximab and the occurrence of tuberculosis, and the complication of extrapulmonary lesion that suggested brain tuberculoma.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支气管结核早期确诊手段及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69例经纤维支气管镜 (纤支镜 )确诊的支气管结核患者临床表现、胸部X线、CT及纤支镜结果。结果 69例主要症状包括:咳嗽68例,咳痰44例,午后低热50例,盗汗49例,乏力48例,喘息18例,痰中带血13例。胸片及CT示:气管开口凹凸不平、不规则狭窄42例,有阻塞性肺炎26例,肺不张25例,肺内空洞14例,肺门淋巴结肿大11例。痰涂片结核菌阳性率为43.5%,痰结核菌培养阳性率36.2%。纤支镜示:刷检结核菌阳性率为55.1%,组织活检中56.7%证实为结核,其中40.6%为炎症浸润型,13.0%为增殖型,29.0%为溃疡型,26.1%为狭窄闭塞型。上述四种类型发现结核菌的阳性率分别为71.4%,77.8%,100%和55.6%。结论 当有支气管结核临床表现时,应行胸部X线、CT检查,对可疑病人作纤支镜。当病理、细菌学均不能明确诊断,应重复活检、刷检和试验性抗结核治疗,追踪观察以确诊。  相似文献   

17.
介入疗法在耐多药肺结核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介入疗法在耐多药结核病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2002年1至10月对沈阳市胸科医院等6家医院,心肺功能正常、伴肺部空洞的61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在含帕司烟肼、利福喷汀、左旋氧氟沙星、乙胺丁醇、丙硫异烟胺、阿米卡星和克拉霉素化疗方案加母牛分枝杆菌免疫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后继续化疗至18个月.结果 介入治疗后3个月痰抗酸菌涂片同时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阴转率为50.8%(31/61),治疗18个月达83.6%(51/61).X线影像学结果显示,介入治疗后3个月病灶吸收显效率为50.8%(31/61),有效率为93.4%(57/61);治疗18个月显效率达78.7%(48/61),有效率为96.7%(59/61).疗程结束时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达78.7%(48/61),96.7%(59/61).经空洞闭合率介入后3个月为21.3%(13/61),治疗18个月达49.2%(30/61).治疗结束时发热、咯血、咳痰、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率为73.2%~94.4%.结论 介入疗法对耐多药肺结核具有加速痰细菌学阴转、病灶吸收和空洞闭合的作用,可促进症状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患者术后未愈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312例脊柱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经手术治疗未愈者24例,治愈者288例。收集研究对象性别、年龄、营养状况、发病至就诊间隔时间、手术入路、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患者依从性、脊柱病变节段、是否并发其他部位结核、耐药情况、病灶清除情况、内固定稳定性、术前规范抗结核时间、全程随访情况、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评定等信息,分析导致患者术后未愈的影响因素。结果 未愈组不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者、脊柱病变>2个节段者、耐药结核病者、病灶清除不彻底者、全程未进行规律随访者、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评定为无效者、发病至就诊间隔时间>12个月者、行后路手术者分别占75.0%(18/24)、66.7%(16/24)、41.7%(10/24)、66.7%(16/24)、58.3%(14/24)、58.3%(14/24)、41.7%(10/24)、66.6%(16/24),均明显高于治愈组[分别占27.4%(79/288)、35.8%(103/288)、12.1%(35/288)、35.8%(103/288)、26.4%(76/288)、29.2%(84/288)、4.9%(14/288)、17.7%(51/2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10.11、7.19、15.64、8.97、11.01、8.75、12.14、12.29,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OR(95%CI)=3.15(1.03~9.64)]、脊柱病变>2个节段[OR(95%CI)=2.52(1.29~4.94)]、耐药结核病[OR(95%CI)=4.31(1.25~14.88)]、病灶清除不彻底[OR(95%CI)=4.90(1.39~17.27)]、全程未规律随访[OR(95%CI)=3.99(1.39~17.27)]、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评定为无效[OR(95%CI)=4.46(1.34~11.84)]、发病至就诊间隔时间>12个月[OR(95%CI)=12.30(2.20~68.80)]及行后路手术方式[OR(95%CI)=6.51(1.77~23.91)]是脊柱结核患者术后不愈的危险因素。 结论 脊柱结核诊治过程中要早期就诊,采用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方案治疗,避免适应性耐药,手术尽量选择前路手术方式,术中尽可能彻底清除病灶,术后注重全程随访,及时调整不合理抗结核药物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泌尿系结核临床特征与疗效,提高儿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搜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儿童结核科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17例泌尿系结核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及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17例患儿均来自湖南各地,其中农村15例,男童11例,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1.0(8.5,16.5)岁。16例接种过卡介苗,6例有明确肺结核密切接触史。并发肺结核、结核性脑膜脑炎和结核性脊髓脊膜炎、腹腔结核分别为14、8、7例。12例有泌尿系症状,其中尿频、尿急、尿痛11例,夜间盗汗9例,发热8例。尿常规异常者12例,PPD试验和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阳性者分别为9和12例。泌尿系CT扫描显示结核典型表现、泌尿系受累、膀胱壁增厚者分别为15、15、9例。本组患儿均延误诊断,延误时间为15d至9个月。均以H-R-Z-E抗结核治疗方案(强化期3~6个月,巩固期12~15个月)为基础,仅1例原发性癫痫患儿将异烟肼改为帕司烟肼,并因病情或疗效原因而联用其他一、二线抗结核药品(如丙硫异烟胺、链霉素、左氧氟沙星、利奈唑胺),最终6例治愈,9例病情好转,处于继续治疗中,2例死亡。结论 本省儿童泌尿系结核患儿以农村、男童、大龄多见,接种卡介苗对该年龄段患儿无保护性;有明显结核病密切接触史、泌尿系症状和其他器官结核,PPD试验和T-SPOT.TB阳性、CT扫描有疑似典型病灶改变有助于辅助诊断。积极治疗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泌尿系结核临床特征与疗效,提高儿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搜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儿童结核科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17例泌尿系结核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及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17例患儿均来自湖南各地,其中农村15例,男童11例,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1.0(8.5,16.5)岁。16例接种过卡介苗,6例有明确肺结核密切接触史。并发肺结核、结核性脑膜脑炎和结核性脊髓脊膜炎、腹腔结核分别为14、8、7例。12例有泌尿系症状,其中尿频、尿急、尿痛11例,夜间盗汗9例,发热8例。尿常规异常者12例,PPD试验和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阳性者分别为9和12例。泌尿系CT扫描显示结核典型表现、泌尿系受累、膀胱壁增厚者分别为15、15、9例。本组患儿均延误诊断,延误时间为15d至9个月。均以H-R-Z-E抗结核治疗方案(强化期3~6个月,巩固期12~15个月)为基础,仅1例原发性癫痫患儿将异烟肼改为帕司烟肼,并因病情或疗效原因而联用其他一、二线抗结核药品(如丙硫异烟胺、链霉素、左氧氟沙星、利奈唑胺),最终6例治愈,9例病情好转,处于继续治疗中,2例死亡。结论 本省儿童泌尿系结核患儿以农村、男童、大龄多见,接种卡介苗对该年龄段患儿无保护性;有明显结核病密切接触史、泌尿系症状和其他器官结核,PPD试验和T-SPOT.TB阳性、CT扫描有疑似典型病灶改变有助于辅助诊断。积极治疗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