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PKP)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程度与术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自2010-01—2010-12行PKP手术治疗的36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计算术后3 d椎体高度恢复比的平均值,高于平均值的患者纳入A组,低于或等于平均值的患者纳入B组。比较2组术前、术后3 d、术后1年、术后5年的VAS评分、ODI指数、SF-36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未出现一过性低血压、肺栓塞、感染、血肿、神经损伤等并发症。36例术后3 d的VAS评分、ODI指数、SF-36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3 d、1年、5年的VAS评分、ODI指数、SF-36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术式,可缓解骨折引起的疼痛,对椎体高度的恢复及局部畸形的矫正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椎体高度恢复的程度与患者症状缓解、术后其他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无明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单椎体楔形骨折和凹陷型骨折的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09年12月对3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单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PKP治疗,其中楔形骨折18例(A组),凹陷型骨折15例(B组),观察术前和术后VAS评分、椎体前缘和中央高度比及局部后凸Cobb角。结果:3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1例骨水泥向下位椎间盘渗漏,B组1例骨水泥向上位椎间盘渗漏、1例骨水泥沿穿刺针道渗漏,均未出现临床症状。A组术前、术后VAS分别为8.1±1.0分、2.3±0.6分,B组分别为8.2±0.8分、1.9±0.6分,每组术前术后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01)。A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和中央高度比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变小(P<0.05);B组术后椎体中央高度比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加(P<0.05),前缘高度比和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A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比为(19.3±11.4)%,与B组的(6.4±6.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中央高度恢复比为(15.9±9.3)%,与B组的(15.1±6.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后后凸Cobb角纠正6.7°±2.2°,B组纠正1.4°±1.3°,差异有显著性(P<0.001)。随访8~31个月,平均18.3个月,无患椎再骨折和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结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楔形和凹陷型椎体骨折可以迅速缓解疼痛,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维持脊柱序列,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腰椎骨折术前胸腰椎损伤分类及严重程度(TLICS)评分对术后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8年9月收治的37例下腰椎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术前TLICS评分分组:A组TLICS评分 4分(22例),B组TLICS评分≤4分(15例)。记录2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计算改善率。结果 2组患者术后3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术前和术后VAS评分及术后ODI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和VAS评分改善率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下腰椎骨折患者术后近期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VAS评分及ODI均有良好恢复,且手术对术前TLICS评分 4分的患者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和疼痛减轻程度上的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伤椎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6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伤椎固定组(30例)和跨节段固定组(32例)。伤椎固定组患者采用骨折椎体置钉固定术治疗,跨节段固定组患者采用传统跨骨折椎体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及JOA改善率,并于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行X线和(或)CT检查,比较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 62例均随访1年。伤椎固定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91.20±4.50)%、(91.93±4.45)%,伤椎固定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分别为(6.20±1.99)°、(5.70±2.05)°,伤椎固定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及术后JOA改善率分别为(106.63±5.26)ml,(113.17±7.12)min,1.83±1.18,(92.13±2.60)%;跨节段固定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81.00±5.65)%、(81.50±5.93)%,跨节段固定组患者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分别为(26.5±2.93)°、(22.59±2.77)°,跨节段固定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及术后JOA改善率分别为(105.31±4.44)ml,(113.97±6.27)min,2.41±1.32,(61.93±4.98)%。伤椎固定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情况、后凸Cobb角改善情况及术后JOA改善率均优于跨节段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固定术具有优良的即刻复位效果并能维持脊柱序列的稳定性,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高粘度骨水泥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恢复椎体高度的矫正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5-2015-05月期间在我院采用高粘度骨水泥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107例(123个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记录患者术中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弥散分布程度,术前与术后椎体前缘、中央高度及后凸Cobb角,计算椎体前缘恢复高度、后凸Cobb角纠正度数,根据骨水泥注入量将患者分为D1组(注入量4 ml)和D2组(注入量≤4 ml),根据骨水泥弥散分布程度将患者分为V1组(填充率15%)和V2组(填充率≤15%),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椎体前缘、中央高度及后凸Cobb角,对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程度与骨折椎体恢复高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使用高粘度骨水泥系统注入椎体后近80%椎体高度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平均(4.6±3.8)mm。通过手术前后X线测量比较,椎体前缘压缩改善程度(13.1±10.8)%,椎体中央压缩改善程度(7.3±6.9)%,后凸cobb角平均纠正(-6.5±4.6)°。D1组76椎,D2组47椎,D1组:术前:椎体前缘平均高度(18.4±5.5)mm,椎体中央平均高度(20.8±5.3)mm,后凸Cobb角(21.6±6.7)°;术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24.3±4.7)mm,椎体中央平均高度(24.9±4.8)mm,后凸Cobb角(12.5±5.6)°。D2组:术前:椎体前缘平均高度(17.5±5.7)mm,椎体中央平均高度(19.1±5.6)mm,后凸Cobb角(22.3±6.5)°;术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21.6±6.1)mm,椎体中央平均高度(22.8±5.0)mm,后凸Cobb角(15.6±6.2)°。两组术前和术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和后凸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1组98椎,V2组25椎,V1组:术前:椎体前缘平均高度(17.9±5.7)mm,椎体中央平均高度(19.2±4.8)mm,后凸Cobb角(20.3±6.7)°;术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23.8±4.2)mm,椎体中央平均高度(23.9±3.8)mm,后凸Cobb角(13.8±4.8)°。V2组:术前:椎体前缘平均高度(18.6±6.2)mm,椎体中央平均高度(21.0±5.8)mm,后凸Cobb角(19.0±6.2)°;术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20.5±6.9)mm,椎体中央平均高度(21.4±6.3)mm,后凸Cobb角(16.9±7.5)°。V1组术前和术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椎体中央平均高度和后凸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2组术前和术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椎体中央平均高度和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椎体恢复高度与骨水泥注入量呈正相关(r=0.618,P0.001),骨折椎体恢复高度与骨水泥弥散程度呈正相关(r=0.626,P0.001)。结论高粘度骨水泥可恢复椎体高度,改善后凸畸形,且骨水泥注入量增加和骨水泥弥散形态良好有助于椎体高度的进一步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早期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围手术期指标和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其中PVP组52例、PKP组34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总量、术后伤椎增加高度、术后VAS评分)和随访指标(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椎体压缩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PVP组(27.7±6.0)手术时间短于PKP组(37.3±8.1);PVP组(4.6±1.4)骨水泥注入总量小于PKP组(6.0±2.7),PVP组(2.6±1.5)术后伤椎增加高度小于PKP组(9.0±2.0),PVP组(2.4±0.4)术后VAS评分小于PKP组(1.9±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比较,PVP组(19.85±2.16)椎体前缘高度低于PKP组(24.18±3.07),PVP组(12.43±2.08)后凸Cobb角大于PKP组(8.01±3.45),PVP组(24.89±5.52)椎体压缩率大于PKP组(20.23±3.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比较,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均显著增加、后凸Cobb角和椎体压缩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PKP相比PKP能进一步改善OVCF病椎的裂隙修复,尽可能恢复椎体高度,术后疼痛程度轻;但手术时间较长,骨水泥注入量相对较多,且不适用于重度压缩骨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应用中黏度与高黏度骨水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恢复压缩椎体高度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158个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例(随访时间大于等于2年),记录患者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测量手术前、后和随访时病椎的前缘、后凸Cobb角,按使用骨水泥黏度不同分为两组,计算两组术后椎体前缘压缩改善程度及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对其椎体高度恢复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黏度组骨水泥注入量(4.2±1.6)mL,术前椎体前缘平均高度(17.8±5.7)mm、后凸Cobb角(20.3±6.7)°,术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22.2±4.2)mm、后凸Cobb角(13.8±4.8)°,术后末次随访椎体前缘平均高度(22.0±4.5)mm、后凸Cobb角(13.1±5.2)°。椎体前缘压缩改善程度(15.1±9.6)%、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6.7±5.5)°;高黏度组骨水泥注入量(4.8±1.5)mL,术前椎体前缘平均高度(17.1±5.5)mm、后凸Cobb角(21.8±6.5)°;术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23.6±4.7)mm、后凸Cobb角(12.5±5.6)°,术后末次随访椎体前缘平均高度(23.3±4.8)mm、后凸Cobb角(12.8±5.4)°。椎体前缘压缩改善程度(20.7±12.1)%,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9.4±7.5)°。两组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和后凸Cobb角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黏度骨水泥组椎体前缘压缩改善程度、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较中黏度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在恢复椎体高度、改善后凸畸形方面均有一定作用,且应用高黏度骨水泥恢复椎体高度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双侧与单侧经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05-2010-03,应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6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32例经双侧椎弓根穿刺,30例经单侧椎弓根穿刺,按照VAS评分、影像学资料、Oswestry评分标准分别对患者疼痛、椎体高度和Cobb’s角、日常活动功能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有7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未出现临床症状。术后1周、1年时,两种穿刺方法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Cobb’s角、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术后1周与最终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双侧组与单侧组比较,伤椎前缘的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最终随访两者疼痛恢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不同穿刺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是安全有效的;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椎体后凸Cobb角及早期VAS评分的改善方面,双侧穿刺组优于单侧穿刺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中期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PKP治疗的163例OVCFs患者。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术后2年伤椎Cobb角变化、伤椎椎体平均高度变化、患者VAS评分、ODI指数变化,统计其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术后2年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估及术后骨水泥渗漏、术后神经根、脊髓损伤及相邻椎体再骨折等并发症。结果本组术后随访2~4年,平均3年。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PKP治疗,无神经根损伤并发症,骨水泥渗漏5例,渗漏率2.60%。无骨水泥渗漏引起的临床症状。术前均采用GE公司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术前椎体前缘高度平均为(18.42±0.73)mm,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平均为(25.01±1.34)mm,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为(24.23±1.09)mm,术后2年椎体前缘高度为(22.12±0.65)mm;术前伤椎Cobb角平均(25.65±1.74)°,术后1周伤椎Cobb角平均(17.49±1.58)°,术后1年伤椎Cobb角平均(17.90±1.18)°,术后2年伤椎Cobb角平均(18.70±1.12)°。术前VAS评分平均为(8.12±0.30)分,术后1周VAS评分平均为(2.54±0.21)分,术后1年VAS评分平均为(2.31±0.19)分,术后2年VAS评分平均(3.02±0.54)分。术前患者ODI平均(48.16±9.50)%,术后1周ODI平均(22.48±4.87)%,术后1年ODI平均(22.73±4.68)%,术后2年ODI平均(23.65±3.49)%。术前分别于与术后1周、术后1年、术后2年的VAS评分、ODI指数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分别与术后1周、术后1年、术后2年的Cobb角、椎体高度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随访期间,术后1年后出现非相邻节段椎体骨折8例,3年后出现相邻节段椎体骨折13例,相邻节段骨折发生率占7.98%。结论 PKP治疗OVCFs有效恢复压缩椎体高度,纠正脊柱局部后凸畸形,迅速减轻或缓解患者疼痛,快速恢复患者下地活动能力,避免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及渗漏率低,中期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采用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融合或非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时椎间盘的完整性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5月间我科收治的85例接受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术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资料,根据椎间盘是否损伤及是否采用椎间融合术将患者分为4组:椎间盘完整未融合组(A1组)、椎间盘完整融合组(A2组)、椎间盘破坏未融合组(B1组)、椎间盘破坏融合组(B2组)。统计各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上下邻椎间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伤椎上下相邻椎间隙高度、ODI评分、VAS评分及Denis腰痛分级等指标。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62.9±12.4个月(43~82个月)。4组患者年龄、性别、损伤节段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均能有效地矫正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A1组患者Cobb角丢失率为(1.5±2.4)%,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为(4.9±3.8)%,ODI为9.1±3.6,VAS为0.87±0.50分;A2组分别为(2.1±2.2)%、(4.2±3.4)%、8.4±3.3和0.56±0.76分;B1组分别为(3.6±2.3)%、(7.6±3.1)%、15±4.2和1.64±1.10分;B2组分别为(2.8±1.8)%、(5.8±3.7)%、10.0±3.5和1.16±0.48分。A组内比较:A1与A2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VAS评分、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内比较:B1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ODI评分值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比较,B1组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ODI评分高于A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Cobb角丢失度大于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与A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椎间高度丢失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间盘的完整性影响手术的临床疗效,对于椎间盘有明显撕裂损伤的患者,需切除受损椎间盘并进行椎间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