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祛风汤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用药不同将8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30例,口服金蝉止痒胶囊;观察组患者52例,口服益气活血祛风汤。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 E水平,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停药后的复发率。结果:经过6周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6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的Ig 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2月后,观察组复发率为7.69%,对照组复发率为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祛风汤能明显降低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g E水平,改善免疫功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三风穴"(风门、风市、风市前)为主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60例符合标准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三风穴"为主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氯雷他定治疗,治疗一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症状积分及疗效,同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明显降低,治疗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风穴"为主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副作用低,依从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1组30例予西替利嗪治疗,对照2组30例予穴位埋线治疗,治疗组30例予西替利嗪联合穴位埋线治疗。3组均治疗28 d后统计临床疗效,并比较3组治疗前后荨麻疹症状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组胺、白三烯C4(LTC4)、白三烯D4(LTD4)及白三烯E4(LTE4)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DLQI评分、荨麻疹各项症状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治疗后对照1组与对照2组组间DLQI评分、荨麻疹各项症状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Ig E、组胺、LTC4、LTD4及LTE4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治疗后对照1组与对照2组组间Ig E、组胺、LTC4、LTD4及LTE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27/30),对照1组总有效率66.67%(20/30),对照2组总有效率60.00%(18/3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对照1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2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并能改善临床症状和Ig E、组胺、LTC4、LTD4及LTE4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桂枝汤加减辅助辨治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11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日期单双分成2组,对照组58例,予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58例,加用桂枝汤治疗,以疗效和对比治疗前后相关指标作为观察项目,比较不同方法治疗结果。结果对照组痊愈率27.59%,总有效率79.31%,观察组痊愈率50%,总有效率9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结束后2周在瘙痒程度、灼热感、风团数量、风团大小积分上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 0.05),治疗结束后2周观察组以上4个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结束后2周Ig E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 0.05),而Ig A、Ig G治疗前和治疗结束2周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结束后2周观察组Ig E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桂枝汤加减辅助西医治疗慢性荨麻疹,可通过阻止组胺及其抗炎介质从效应细胞上释放,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种丽君  赵磊  康维 《光明中医》2016,(17):2556-2557
目的探讨养血固表法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8月收治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114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西替利嗪片联合中药汤剂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血清Ig E及补体C3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8.9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g E水平低于对照组,且补体C3水平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养血固表法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效果显著,临床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曲池穴放血疗法治疗风热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对Ig E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方法将166例风热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3例。治疗组采用曲池穴放血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Ig E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值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总Ig E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值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Ig E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91.9%和70.3%,对照组分别为64.9%和50.6%,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21.2%,对照组为41.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曲池穴放血疗法是一种治疗风热型慢性荨麻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加味玉屏风散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瘦素、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及Ig E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左西替利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加味玉屏风散治疗,2组均治疗4周。检测2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血清瘦素、IL-4,IFN-γ及Ig E水平,并记录2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DLQI)及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2周后、4周后的血清瘦素、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而Ig E、IL-4水平则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4周后血清瘦素、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g E、IL-4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2周后、4周后UAS评分、DLQI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组UAS评分及DL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4周后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中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玉屏风散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能够提高血清瘦素、IFN-γ水平,降低Ig E、IL-4水平,且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风穴"(风门、风市、风市前)为主埋线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三风穴"为主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氯雷他定治疗,治疗一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FN-γ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IFN-γ水平显著升高,治疗组升高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风穴"为主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升高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FN-γ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求以"三风穴"(风门、风市、风市前)为主穴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将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42例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1例。治疗组采用"三风穴"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氯雷他定治疗。结果两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在血清Ig E下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降低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g E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三风穴"为主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其机理可能是通过降低患者血清总Ig E水平发挥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依巴斯汀结合雷公藤多苷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的临床功效。方法:从2014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中抽取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观察组3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用依巴斯汀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依巴斯汀+雷公藤多苷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测定的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 E)、白细胞介素-4(IL-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人丙二醛(MDA)及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症状积分及不良反应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总Ig E、IL-4、SOD、MDA及NO等指标均较对照组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巴斯汀结合雷公藤多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比较高,对患者多项血清因子起到一定的调节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