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后路多轴螺钉-棒系统经侧块与椎弓根固定寰枢椎(C1-2)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患者接受C1后弓和(或)侧块与C2椎弓根多轴螺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结果 围手术期应用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功能锻炼指导有利于病情恢复,11例患者螺钉位置良好,骨折与脱位复位固定满意,肿瘤切除后固定牢固.11例获平均13个月随访,无感染,x线片显示寰枢关节无复位丢失,全部患者获得坚固融合.神经功能JOA评分改善率为79.3%.结论 后路多轴螺钉-棒系统经侧块与椎弓根固定寰枢椎(C1-2)手术后实施科学周密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效果、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背景:上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过程中,放置寰椎侧块螺钉技术是关键。目的:总结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在不稳定性枢椎骨折治疗中的进钉点位置。方法:2007-01/2010-12采用Vertex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骨折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21~75岁,平均49.5岁。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及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6例,寰椎侧块、单侧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3例,寰椎侧块、双侧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1例,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9例,内固定过程中均行后侧椎板间植骨融合。结果与结论:1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43个月。患者骨折复位满意,骨折端均获得愈合,植骨部位融合率达到100%,未出现断钉、断棒等现象,未发生颈髓及椎动脉等医源性损伤。该方法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骨折创伤小,固定可靠,作者根据临床经验,对螺钉进钉点的位置总结如下:①对于寰椎侧块进钉点选择在侧块中点稍偏外、椎弓的下方1/3处,进针方向为向内、上分别稍倾斜约10°,5°。②枢椎椎弓根进钉点选择在枢椎上下关节面间、下关节正中垂线的中点,进针方向为向内、上分别倾斜15°~20°,25°。③第三颈椎侧块进钉点选择在侧块中心点内侧2mm,进针方向为向外、上倾斜20°~25°。  相似文献   

3.
背景:上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过程中,放置寰椎侧块螺钉技术是关键。目的:总结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在不稳定性枢椎骨折治疗中的进钉点位置。方法:2007-01/2010-12采用Vertex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骨折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21~75岁,平均49.5岁。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及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6例,寰椎侧块、单侧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3例,寰椎侧块、双侧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1例,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9例,内固定过程中均行后侧椎板间植骨融合。结果与结论:1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43个月。患者骨折复位满意,骨折端均获得愈合,植骨部位融合率达到100%,未出现断钉、断棒等现象,未发生颈髓及椎动脉等医源性损伤。该方法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骨折创伤小,固定可靠,作者根据临床经验,对螺钉进钉点的位置总结如下:①对于寰椎侧块进钉点选择在侧块中点稍偏外、椎弓的下方1/3处,进针方向为向内、上分别稍倾斜约10°,5°。②枢椎椎弓根进钉点选择在枢椎上下关节面间、下关节正中垂线的中点,进针方向为向内、上分别倾斜15°~20°,25°。③第三颈椎侧块进钉点选择在侧块中心点内侧2mm,进针方向为向外、上倾斜20°~25°。  相似文献   

4.
范爱洁  包金娥 《全科护理》2014,(28):2641-2642
[目的]总结颈椎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成人外伤性寰枢椎脱位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11例外伤性寰枢椎脱位病人给予颈椎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同时术前完善各种准备及护理,术后精心观察护理,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结果]11例手术病人术后影像学检查示钉棒位置良好,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变,植骨达骨性融合,无钉棒松动、断裂。[结论]加强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外伤性寰枢椎脱位的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后路手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方法很多,如Gallie钢丝法、Brooks钢丝法、Apofix椎板钩等,后来随着经寰枢椎侧块关节螺钉(Magerl螺钉)技术的出现,使后路固定技术有了一次大的飞跃,但随着病例数量的增多,Magerl螺钉的一些不足之处逐渐暴露。2002年谭明生等[1]通过对寰椎后弓侧块的解剖研究,提出了在寰椎后弓侧块上行类似椎弓根螺钉固定,克服了Magerl螺钉的不足,迅速成为寰枢椎不稳的后路固定"金标准"手术技术[2]。笔者对15例寰枢椎不稳患者施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板固定融合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后路寰椎椎板钩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固定治疗小儿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讨论小儿寰枢椎脱位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7例寰枢椎脱位伴齿突骨折的患儿行后路寰椎椎板钩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髂骨植骨钛缆固定术.术前均行X线片、CT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在直视下行寰椎置椎板钩,枢椎椎弓根螺钉,钛棒连接,复位,髂骨植骨钛缆固定.术后颈托固定1个月.结果 所有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植骨全部融合,无鹅颈等发育性畸形出现.结论 后路寰椎椎板钩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固定具有术中复位满意、固定牢靠、融合率高等特点,为寰枢椎脱位患儿治疗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评估应用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15例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的手术方法、复位效果、植骨融合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38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2-18分,平均13.8分。其中有1例在置入椎弓根螺钉时一侧后弓破碎,直接将螺钉固定在寰椎侧块上,其余螺钉位置良好。寰枢关节复位满意。未发生神经血管并发症,无内同定松动或断钉现象,全部病例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只要熟练掌握上颈椎解剖关系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效果肯定可行。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有取代Magerl技术趋势,成为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新标准术式。目的:评价单、双侧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不稳定性Jefferson骨折的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6具完整枕骨颈椎(C0~4)湿润标本切断寰椎前后弓与侧块的联接部位,并切断寰椎横韧带,制成不稳定性Jefferson骨折模型,分别安装单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和双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通过摄像记录在1.53N?m载荷下C1~2的三维运动,测定正常组、骨折模型组及各内固定组的三维运动范围,评价其重建寰枢椎即时稳定性的效果。结果与结论:在屈伸、侧屈及轴向旋转的运动中,单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组的三维运动范围均明显大于双侧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组(P<0.05)。提示在治疗不稳定性Jefferson骨折时,双侧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好;单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效果不佳,尤其是抗旋转能力差,不能满足增强稳定性、植骨融合的要求,应尽量避免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有取代Magerl技术趋势,成为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新标准术式。目的:评价单、双侧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不稳定性Jefferson骨折的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6具完整枕骨颈椎(C0~4)湿润标本切断寰椎前后弓与侧块的联接部位,并切断寰椎横韧带,制成不稳定性Jefferson骨折模型,分别安装单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和双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通过摄像记录在1.53N?m载荷下C1~2的三维运动,测定正常组、骨折模型组及各内固定组的三维运动范围,评价其重建寰枢椎即时稳定性的效果。结果与结论:在屈伸、侧屈及轴向旋转的运动中,单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组的三维运动范围均明显大于双侧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组(P〈0.05)。提示在治疗不稳定性Jefferson骨折时,双侧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好;单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效果不佳,尤其是抗旋转能力差,不能满足增强稳定性、植骨融合的要求,应尽量避免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治疗齿状突骨折致寰枢椎脱位的内固定方式多种多样,但均强调固定前复位,尚无一种既有满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又有较好的术中复位能力的内固定方式。目的:分析后路悬臂樑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技术这一新的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取12具新鲜尸体寰枢椎骨韧带标本,制成齿状突Anderson2型骨折试验模型,对每一标本先后行Brooks钛缆固定、Magerl螺钉固定、双侧寰枢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悬臂樑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在1.5Nm载荷下模拟人体的寰枢椎三维运动,并用三维扫描仪对寰枢椎的三维运动范围进行测量。结果与结论:在1.5Nm载荷作用下,经后路悬臂樑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内固定的寰枢椎前屈、左右侧弯范围均小于其他各组(P<0.05);后伸范围大于Magerl螺钉固定组(P<0.05),小于Brooks钢丝固定和钉棒固定组(P<0.05);左右旋转范围与Magerl螺钉固定组无差异(P>0.05),但小于Brooks钢丝固定组和钉棒固定组(P<0.05)。结果可见后路悬臂樑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的三维稳定性优于双侧寰枢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和Brooks钛缆固定;仅在后伸方面稳定性不及Magerl螺钉。  相似文献   

11.
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齿状突骨折引起的寰枢椎不稳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寰枢段不稳时,后路经寰枢侧块关节螺钉(Magerl术)是目前国内外推崇的后路固定方法。然而临床上并不是所有病例都适于行Magerl螺钉固定。目的:分析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齿状突骨折引起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4-07/2007-06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进行。对象:选择21例齿状突骨折引起的寰枢椎不稳患者,按Anderson和D’Alonzo分类,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定9例,Ⅲ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重度脱位12例,均有枕颈痛,颈部活动受限,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16例为E级,5例为D级方法:行颅骨牵引复位病情稳定后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C1,C2椎弓根。主要观察指标: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植骨融合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未发生神经及血管损伤等术中并发症,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术后随访最短8个月,X射线、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5个月内所有病例均获植骨融合,颈椎屈曲功能良好,旋转功能轻度受限,脊髓功能5例D级均恢复至E级,16例E级无变化。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后无特殊生物相容性反应,可明显提高寰枢椎的稳定性,对颈椎功能影响小,脊髓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技术在寰枢椎损伤中的应用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7-07-2010-12,我院收治的29例寰枢椎椎损伤患者进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重建上颈椎稳定性。结果:29例患者手术复位满意,无椎动脉破裂或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全部患者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内固定牢固,无螺钉松动或钉棒断裂现象,术后6~12个月均可见骨性融合。伴有颈髓损伤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寰枢椎损伤可使寰枢椎得到坚强的固定,同时保留枕颈部的活动度,是寰枢椎损伤的复位和固定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路松解寰枢椎椎弓根复位固定的手术方法。方法:12例难复性寰枢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男4例,女8例,年龄16-48岁。其中陈旧性齿状突骨折6例,齿状突不连2例,横韧带松弛症2例,寰枕畸形1例。前路C1/C2松解,清除寰枢椎前方挛缩瘢痕组织或骨连接,后路PCF经寰枢椎椎弓根复位固定融合术。结果:术后11例获得复位,行寰枢椎复位固定术;1例行枕颈融合术。术后随访正常。结论:前路松解PCF寰枢椎椎弓根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骨折脱位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14.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在上颈椎不稳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所组成的钉棒固定系统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5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31例寰枢不稳患者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男19例,女12例,年龄17~64岁,齿状突骨折22例(Anderson Ⅱ型16例、Ⅲ型6例),新鲜骨折15例,陈旧性7例;寰椎横韧带损伤2例,枢椎椎体血管瘤并寰枢不稳1例,Hangman骨折6例(Ⅱ型4例,Ⅱa型2例),术中在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寰椎后弓、枢椎椎板植骨。结果 31例124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术后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3~6个月X线片复查内固定位置良好,寰枢植骨融合,未发生螺钉松动、断钉现象,2例患者枢椎齿状突骨折给予C1~2椎弓根固定,未植骨融合,未加压,6~8个月取出内固定,保留旋转功能。结论经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可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可使寰枢椎即刻得到坚强固定,操作技术要求较高,要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寰枢椎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3月至2011年3月我们收治寰枢椎损伤患者32例,均给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者均未发生与置钉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12 ~ 24个月,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复查X线片、CT未见上颈椎失稳及复位丢失,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结论 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寰枢椎损伤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应用多轴向钛螺钉-棒系统椎弓根钉植入技术治疗寰枢椎损伤的特点。方法:选择山东省东营市人民医院、加拿大脊柱外科中心、山东省立医院脊柱外科1999-01/2004-01治疗的寰枢椎损伤患者。应用后路多轴向钛螺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手术治疗38例,固定位置为寰椎(C1)的双侧块和枢椎(C2)的椎弓根,并与46例采用关节突螺钉复合后方椎板下钢丝固定植骨融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4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组脊髓损伤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治愈 有效)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92%,85%,χ2=0.29,P>0.05)。②治疗组对椎动脉孔的入侵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30%,χ2=6.99,P<0.05)。③治疗组对椎管的入侵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28%,χ2=6.02,P<0.05)。④术后治疗组α角(寰枢椎角)为(26.8±5.42)°,对照组α角为(25.6±5.82)°,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t=1.27,P>0.05)。⑤治疗组1例轻度错位(≤7mm),1例神经轻度放射痛,术后5个月取出内固定后消失,余无固定松动、椎动脉损伤、神经压迫征发生,3个月融合28例,6个月全部融合。对照组4例出现骨折所致不稳,3例半脱位,5例不融合,6例神经痛。结论:对急性寰、枢椎损伤患者进行C1双侧块和C2椎弓根后路多轴向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手术治疗方法简单、易于避开椎动脉,定位准确,直视下进行操作,安全性高,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寰枢椎病变合理有效的内固定方法,最大限度地保护枕颈区域残存的运动功能。方法采用椎弓根螺钉技术对39例寰枢区病变患者,根据发病特点,病理解剖和CT三维重建分析:分别采用A:寰枢椎固定、B:寰枢椎固定+寰枢椎融合、C:枕枢固定、D:枕枢固定+枕枢融合、E:寰枢椎固定+枕枢融合、F:枕枢固定+寰枢融合、G:上颈椎前路手术+后路枕枢(寰枢)固定融合术等七种方法治疗。随访手术疗效。结果本组患者采用A法15例,B法5例,C法4例。D法11例,E法2例,F法0例,G法2例。39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术中保留枕环关节21例,椎动脉破裂2例,环椎后弓断裂2例。术后X线片示寰枢椎完全复位36例,不完全复位2例,过度复位1例。术后3个月-2.6年,平均1.1年复查,枕颈部后方疼痛3例,活动受限21例,植骨融合失败1例。结论合理有限的内固定技术可使部分寰枢椎病变患者残存的上颈椎运动功能得到保护,尤其是枕环关节。部分患者取出内固定后可恢复枕环和寰枢椎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寰枢椎脱位危及生命中枢,其病因主要有3大类,在我国以外伤性寰枢椎脱位最为多见。外伤性寰枢椎脱位又以Ⅱ型齿状突骨折为多见,此种骨折属不稳定性骨折,其不愈合率较高,日后不稳定的持续存在,可能导致急性或迟发性颈脊髓压迫而危及生命,应及早手术治疗。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是一种治疗颈椎骨折脱位或节段不稳的牢固可靠而安全的手术方式。2003年11月-2006年4月,我院骨科采用北京奥斯比利克公司提供的Cervo—link钉棒系统,对12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施行了经颈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新型手术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寰枢关节不稳需要手术行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目前内固定方式有寰枢椎后弓间植骨钢丝内固定、椎板夹固定和后路经寰枢侧块关节螺钉内固定等.现在寰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及经侧块螺钉固定方法[1~3]也为部分单位所应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常用于治疗寰枢椎不稳。但是,目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和进钉角度多以统计处理的解剖数据确定,解剖差异的存在使目前置钉方法难以保证椎弓根螺钉准确置入到每一例患者。目的:评估个体化设计解剖定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对16例寰枢椎不稳患者分别以术中寰椎椎弓根下壁、内侧壁以及枢椎上壁、内侧壁为定位依据,结合置入前影像学测量确定寰、枢椎椎弓根镙钉的进钉点、进钉角度以及镙钉长度,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结果与结论:1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螺钉,置入后X射线片及CT显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置入后随访9-24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症状改善,置入后脊髓功能改善优良率为84.6%,其中优6例(46.2%),良5例(38.5%),可2例(15.4%),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提示个体化设计解剖定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进钉点和进钉角度定位准确,螺钉置入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