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检测高龄孕妇血浆D-二聚体(D-D)和FDP含量的变化了解体内纤溶活性。方法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健康未孕妇女、正常早孕(孕周≤8周)的适龄孕妇和高龄孕妇血浆D-二聚体和FDP含量。结果高龄孕妇组的血浆D-二聚体和FDP分别为(0.40±0.27μg/ml、3.68±2.21μg/ml)含量均高于健康妇女(0.22±0.18、2.58±1.21μg/ml),(t D-D=3.91,t FDP=3.09,P均小于0.05);高龄产妇组血浆D-二聚体和FDP也高于适龄孕妇组(0.23±0.16、2.69±1.32μg/ml),(t D-D=3.71,(t FDP=3.01,P均小于0.05)。高龄孕妇组血浆D-二聚体和FDP均高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50例高龄产妇的D-二聚体阳性率为14(28%),FDP阳性率为16(32%),D-二聚体和FDP均阳性的有8例(16.0%),出血率为2(4.0%)。结论通过测定血浆中的D-二聚体和FDP含量有助于早期了解高龄孕妇的纤溶活性,特别应注意D-二聚体和FDP均阳性的孕妇,适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防止孕妇出血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颅脑损伤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伤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 D-二聚体 (DD)含量与颅脑损伤患者伤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 D-二聚体定量测定的方法 ,动态检测 90例不同伤情的颅脑损伤患者血浆中 D-二聚体的含量 ,探讨 DD含量与格拉斯哥昏迷分级 (GCS)、格拉斯哥预后分级 (GOS)的关系。结果 :患者组 D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DD含量与 GCS、GOS呈负相关 ,并随伤情演变同步升降。结论 :血浆 DD的定量测定有助于早期、准确地判断伤情与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防治脑梗死和评估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5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 D-二聚体含量的最高值在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进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检测D-二聚体,并动态观察其变化,对术后监测血液高凝状态、防治脑梗死及评估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D-二聚体(D-dimer)含量与患者伤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81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分为GCS>8分组(41例)和GCS≤8分组(40例),于入院后2 h内抽取血样,应用酶联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D.dimer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分析.结果 颅脑损伤组D-dimer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D-dimer含量与GCS、GOS呈负相关,且D-dimer含量越高患者预后越差,病死率也越高.结论 D-二聚体参与了急性颅脑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测定其含量变化,对于判断伤情及预测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测定对肝炎及肝硬化的临床意义,并探讨肝病凝血功能紊乱的机制。方法分别测定急性肝炎患者35例、慢性肝炎患者38例、肝硬化患者33例和40例健康者的血浆FDP及D-二聚体含量。结果肝硬化组与各组间血浆FDP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血浆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DP和D-二聚体含量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依次递增。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FDP测定可作为判断肝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对病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分组法将55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的颅脑损伤患者分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两组血浆D-二聚体变化、治疗前后GCS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下降幅度、治疗后7天GC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能有效降低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缩短患者昏迷时间,降低伤残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应该与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纤溶状态,抑制脑循环中微血栓形成,阻止继发性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在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选取的61例颅脑损伤患者和59例健康人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分析,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再根据损伤的不同程度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轻型组、中型组合重型组,分别为21例、20例和20例,观察三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于4 h、6 h及12 h的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2.79±0.58)mg/L、(3.07±1.01)mg/L、(4.11±1.09)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46±0.15)mg/L](P<0.05);重型损伤组和中型损伤组患者明显较轻型损伤组患者高,且重型损伤组患者明显高于中型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可以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浆D-二聚体变化与进展性颅内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颅脑损伤(进展性出血组36例和非进展件出血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分析其与进展性出血的关系.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78例患者中恢复良好39例,中残23例,重残11例,死亡5例.进展性出血组的血浆D-二聚体(8.32±4.16)mg/L明显高于非进展性出血组的(3.88±2.57)mg/L,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它可作为外伤后是否出现进展性颅内出血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耐量减低(IGT)及IGT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纤溶受抑状态。方法97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IGT组33例,IGT+ACS组32例,ACS组32例;正常对照组20例。检测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及D-二聚体的水平,并计算出PAI-1/D-二聚体的比值。结果IGT组、IGT+ACS组和ACS组血浆t-PA、PAI-1和D-二聚体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IGT组和IGT+ACS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幅度则显著低于ACS组(P<0.05,P<0.01);IGT组和IGT+ACS组的PAI-1/D-二聚体比值分别比正常对照组及ACS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IGT患者存在纤溶受抑状态,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结合PAI-1/D-二聚体比值能反映患者纤溶受抑的状态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收集颅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查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在脑梗死患者诊治过程中的辅助作用。方法用日本一化D-二聚体检测试剂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血浆D-二聚体;红细胞分布宽度用配套试剂在迈瑞3200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结果脑梗死患者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及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红细胞分布宽度反映的是慢性炎性反应的发生,而内皮细胞的慢性炎性反应可提高脑梗死发生的风险,D-二聚体是目前临床常用的纤溶系统激活的分子标记物。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红细胞分布宽度和D-二聚体含量测定,可对早期、快速判断伤情及预后起到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