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肾相交是中医学解释心肾之间生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概念,交通心肾是临床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心肾相交的含义实际上是指心(火)与肾(水)两脏互相制约平衡的一种生理状态,从发生学的角度解释心肾交通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脉络,论述了现代医学对心肾关系的认识,并且阐明心肾交通理论及其在现代临证方药运用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心肾相交理论体系为研究基础,从理论渊源、机制研究等角度,分析刘持年教授论治心肾不交型失眠的经验。刘教授认为心肾不交型失眠主要是由于年老体衰,身体功能退化、脾胃衰弱、操劳过度或者外感寒邪伤及阳气等原因导致。从心不交肾、肾不交心、心肾两不交三个角度完善了心肾不交导致失眠的理论。针对三种证型,刘教授临证常以六味地黄丸、苓桂术甘汤及乌梅丸为底方加减化裁,对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志明教授为第二届国医大师,临证80余年形成了"从肾论治"冠心病的学术思想。刘老认为冠心病总属本虚标实,肾元亏虚、心阳不足是发病之根,痰浊气滞为疾病之标;治疗应补肾亏、通心阳、祛瘀化浊,强调从肾论治,心肾同治。  相似文献   

4.
“心肾理论”包括心肾相交与不交两方面,综观历代医论,仁智互现,各显其长。其中以水火升降观点来阐述心肾之生理、病理者形成了解释心肾关系的主流,代表医家如孙思邈、严用和、朱丹溪、周慎斋等。笔者认为此观点以五行之变释生理,以五行之常释病理,有悖于五行归类特性。另外,全国统编五版教材《中医诊断学》认为心火旺肾阳虚型心肾不交的病机是“心火亢于上,火不归元,肾水失于温煦而下凝”。同为亢盛之心火,可出现心火旺肾阳虚与心火旺肾阴虚的不同转归,有臆测之嫌,难以统括临证诸多变化。笔者认为对心肾相交与不交应结合临床,深化认识,不可望文歧义  相似文献   

5.
心肾相交是中医睡眠理论当中重要环节.心肾不交导致失眠多归责于心与肾之间的阴阳关系失常,但又以三焦的通畅及中焦脾胃正常运化为前提.三焦为心肾水火相交的道路,脾胃对于心肾相交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其居于人体气机的中枢地位及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2方面.故临证关注心火肾水的同时,需详细审查三焦、脾胃、气血,以达到整体调节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治疗绝经前后诸证注重肝、脾、肾的调节,夏桂成教授基于心-肾-子宫轴学说,强调心肾相交的重要性,提出从心论治绝经前后诸证。夏桂成教授认为该病病机为肾阴虚、心火旺、心气虚,治以滋肾清心、宁心安神之法,配合心理疗法,临床收效颇高。该文介绍夏桂成教授从心论治绝经前后诸证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心肾相交理论来源于《易经》,发展于宋金元时期,完善于明清时期。文章以陈士铎著作中涉及的心肾相交理论为研究对象,提出心肾相交的原理:即以阴阳交感为内在动力,气机升降为基本形式,水火既济为外在证候表现。指出心肾相交包含了“经脉相连,肝胆为介”“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相安”四方面的理论内涵。进一步提炼陈氏交通心肾的治法并举例加以说明,以期借鉴先贤经验,深入研究心肾相交理论,提高临证水平。  相似文献   

8.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二者相互配合,则阴阳平衡。若心火与肾水之间阴阳失衡,则会出现心肾不交之证。脾胃居于中焦,其气机升降和运化功能对心肾之间相互交济也有着重要影响。若气机斡旋失司,运化功能紊乱,或是有实邪阻于交通要道,同样可出现心肾不交之证。临证遣方用药,不仅要关注心火、肾水本身的问题,还要审证求因,重视脾胃在其中的作用,治以运脾胃以交心肾。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心肾相交包括心肾水火相交、心肾阴阳相交、心肾之气相交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具体实现途径是心肾之气的升降相交,在此过程中心肾阴阳和水火完成各自的相交。这三个方面任何一方面的平衡协调关系被破坏,均会导致心肾不交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盖不寐一证,临床常见.辨证有外邪扰动和正虚失养之别,总属阴阳不交、神不安宅之证,按证审察诊治,自当不难,但在疗效上有“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之叹.心主火在上,肾主水在下,在生理情况下,肾精上承于心,心气下交于肾,心肾相交,则神安志宁.在病理情况下,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火不能下温肾水,心肾不交,神不安宅,故眠难酣.因此心肾不交为不寐之根本,欲安眠,当以交通心肾为要.而使心肾相交者,多数医家多着眼于心和肾本身的病变,或曰肾水不足,或曰心火亢盛,注重心肾的调理,而忽视脾胃肝胆斡旋其间的作用.笔者参加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期间,侍诊名中医陈意老师于侧,并研习他的医论及医案,发现陈师从心肾不交论治不寐,治法独著慧眼,方药有其妙用.  相似文献   

11.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的预防及调治是临床上一大难点,随着现代女性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加,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渐趋年轻化。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基于心的生理特性及"心(脑)-肾-子宫轴"理论,认为此病本为肾中阴阳失调,源之于肾,发之于心,心肾失济是其发病关键。治疗上另辟蹊径,创新地以心为切入点,从心论治,临证灵活运用清、养、镇、舒等法,宁心以实肾,心肾水火同治,为中医药治疗DOR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总结马堃教授从心肾论治围绝经期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的临证经验。认为肾虚血瘀、心肾不交是本病核心病机,提出以补肾活血、交通心肾为基本治法。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指导原则,出血期重视止血治标,自拟益肾止血宁心方以补肾宁心、交通心肾、益气养阴,达止血目的;血止后根据患者临床证候辨证论治以固本防复,针对肾气阴两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证,分别以二至丸合生脉散、右归丸、二仙汤合二至丸进行加减化裁;同时将活血化瘀法贯穿治疗全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名中医傅晓骏论治肾性蛋白尿思路方法,用药规律,以推广其临证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方法通过临证跟随傅晓骏教授中医经典查房,整理其病案医案,从文献认识、药理研究等多方面,阐述傅晓骏教授论治肾性蛋白尿。结果傅晓骏教授治疗肾性蛋白尿,特别重视从瘀论治,临床注重辨证论治思维,并擅用虫类药物、风类药物以诊治顽固性蛋白尿患者。结论傅晓骏教授论治肾性蛋白尿经验,临床效果明显,临床上行之有效,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心肾相关理论探析心力衰竭中医辨治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中晚期的严重并发症。中医虽无此病名,但归属于"心悸""喘证""水肿""胸痹"等范畴。基于心肾相关理论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治思路,认为心力衰竭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血瘀水停,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以温阳益气治其本,活血利水治其标,从肾论治心衰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李长月  孙兰军 《河南中医》2011,31(12):1365-1366
孙兰军教授认为心肾之间关系密切,肾虚亦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故治疗冠心病亦当治病求本,从肾论治,其临证将冠心病分为心肾阴虚、心肾阳虚、心肾气虚三型,分别采用六味地黄丸、右归丸、地黄饮子加减治疗,每获佳效。  相似文献   

16.
心肾相交又称水火既济,是心火和肾水相互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的生理状态。脾胃气血充足,中气升降枢纽正常,是心肾阴阳水火升降的必要条件。脾胃不能斡旋其间以致水火升降异常而致心肾不交。在临证遣方组药时应注意"脾(胃)主交通心肾",于交通心肾的方中伍以调理脾胃之药,每获良效。文章援引历代医家的论述和方剂,以不寐方为例就脾(胃)主交通心肾理论在心肾不交的方剂配伍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黄海波教授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研究是中医继承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详述黄教授以补肾为要治疗男性不育症的经验、分析经验方的用药特点,传承黄教授从肾论治男性不育症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8.
刘建英 《河南中医》2003,23(12):75-76
心属阳,位居于上,其性属火;肾属阴,位居于下,其性属水.故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滋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以资心阴,共同濡养心阳,使心阳不亢.这样的阴阳相交、水火相济的关系,习惯上叫作"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如果心火不足,不能下温肾阳,以致肾水不化,就会上凌于心,可见心悸、心慌、水肿等症,习惯上称为"水气凌心";若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就会心阳独亢,而见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症,则称其为"心肾不交".心肾不交为临床常见证候,易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临床可分为偏心火旺、偏肾阴虚和(肾)阴虚(心)火旺三种类型,其治法方药亦相应有别,现结合临床,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心肾不交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心肾不交"涵盖了心肾之间的全面失交状态,文章从广义角度出发,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其临床辨证分型、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以便从整体上认识心肾相交和不交理论,并对临床实际应用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对其论述比较混乱。文章从古代论述、阴阳理论、五行角度系统梳理了水火既济和心肾相交的含义,阐述了阴阳冲和、水火既济、心肾相交三者之间的区别及联系,提山了心肾相交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肾相交是指心肾之气的全面交感,狭义的心肾相交单指肾水与心火的相交,并指出了心肾相交的途径、时间和其他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