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测定肺癌患者血浆三种神经多肽的变化。方法 103 例未经治疗的肺癌患者空腹采血,血浆P物质(SP) 、生长抑素(SS) 、血管活性肠肽(VIP) 及癌胚抗原(CEA) 均采用放免法。结果 肺癌患者SP、SS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VIP明显降低。三型肺癌间SP、VIP及SS无明显差别。VIP与SP、SS均呈明显负相关,SP与SS呈明显正相关。三种神经多肽与CEA 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三种神经多肽的测定有助于肺癌的诊断及免疫功能的研究,但对肺癌分型无明显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结肠癌组织中miR-155表达与血清CEA的相关性,探讨miR-155表达在预测复发转移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84例结肠癌标本及对应的癌旁组织,检测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R-155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患者术前血清CEA水平。对患者进行2年的随访,随访期间每两月检测一次血清CEA。结果 与癌旁组织比较,miR-155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增高(P<0. 05);癌组织中miR-155的表达与术前血清CEA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1);癌组织中miR-155的表达与术后CEA水平再次增高的时间呈明显的负相关(P<0.01);复发转移组癌组织中miR-155表达水平为6.06±3.73倍,显著高于未复发转移组癌组织中miR-155表达水平3.62±2.55倍(P<0.05);术后血清CEA水平再次增高的时间与术后肿瘤的复发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论 结肠癌组织中miR-155表达显著上调,联合检测结肠癌组织中miR-155表达与术前术后血清CEA水平可以为临床诊断、预后判断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尤其在预测术后肿瘤的复发转移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亮氨酸拉链肿瘤抑制基因1(LZTS1)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表达与术后辅助化疗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LZTS1和CDK1表达,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统计术后辅助化疗后复发转移或死亡患者及未转移患者人数无病生存期(DFS),分析LZTS1和CDK1表达与术后辅助化疗敏感性的关系。Kaplan-Meier法分析LZTS1和CDK1表达对结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后DFS影响,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结肠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敏感性的因素。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结肠癌组织中LZTS1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P<0.05),CDK1阳性表达率显著提高(P<0.05)。LZTS1和CDK1表达与结肠癌患者年龄、性别以及肿瘤直径大小无关(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LZTS1阳性表达患者对术后辅助化疗敏感性高,而CDK1阴性表达患者对术后辅助化疗敏感性高。LZTS1阳性表达患者DFS较阴性表达患者升高(P<0.05),中位生存时间延长。CDK1阳性表达患者DFS较阴性表达患者降低(P<0.05),中位生存时间缩短。Cox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LZTS1和CDK1是结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敏感性的预测指标。结论:结肠癌组织中LZTS1阳性表达降低,CDK1阳性表达升高,LZTS1阳性表达和CDK1阴性表达患者更能从辅助化疗中获益,均可作为术后化疗敏感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血浆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85例癌症患者血浆中u-PA和u-PAP水平,并与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肝癌、肺癌、大肠癌、胰腺癌和胃癌患者的血浆u-PA和u-PAR水平均同步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胃癌和肺癌患者u-PA和u-PAR水平在术后出现明显回落(P<0.05或P<0.01),复发时又升高;胰腺癌有转移者明显高于无转移者(P<0.05);鼻咽癌仅有u-PA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癌症患者血浆u-PA和u-PAR水平显著异常,可作为评估浸润转移和复发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摘 要:[目的] 研究结肠癌患者血浆、组织中小分子非编码RNA (microRNA,miRNA) 100/200c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确诊为结肠癌的80例患者血浆miRNA 100、结肠癌组织中miRNA 200c表达水平并与其在正常人群血浆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比较。[结果] 结肠癌患者血浆中miRNA 100的表达水平显著性低于正常人群(P=0.014),结肠癌组织中miRNA 200c表达量显著性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02);结肠癌患者血浆中miRNA 100相对表达量与肿瘤分化程度、发生转移、临床分期显著性相关(P<0.05),且miRNA 100表达高低与患者的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肠癌组织中miRNA 200c表达量与发生转移、临床分期显著性相关(P<0.05),miRNA2000表达高低与肿瘤直径大小相关(P<0.05)。[结论] 与在正常组织或血浆中相比,miRNA 100/200c在结肠癌中表达量降低,与肿瘤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等病理参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核受体亚家族2F组成员1-反义RNA 1(NR2F1-AS1)在结肠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07月至2017年02月诊治的93例结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对应癌旁正常组织进行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结肠癌组织及对应癌旁正常组织LncRNA NR2F1-AS1表达水平;分析癌组织LncRNA NR2F1-AS1表达水平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曲线法分析结肠癌患者癌组织中LncRNA NR2F1-AS1表达水平与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采用COX回归分析结肠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结肠癌组织LncRNA NR2F1-AS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结肠癌患者癌组织LncRNA NR2F1-AS1表达水平与结肠癌患者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相关(P<0.05),而与结肠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位置无关(P>0.05);结肠癌患者LncRNA NR2F1-AS1低表达组术后36个月总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明显低于LncRNA NR2F1-AS1高表达组OS、DFS(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ncRNA NR2F1-AS1是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LncRNA NR2F1-AS1在结肠癌患者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低水平LncRNA NR2F1-AS1与结肠癌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有利于判定结肠癌患者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肠内营养中添加海洋胶原低聚肽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血浆蛋白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按照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将12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后24小时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其中试验组患者肠内营养液中添加了海洋胶原低聚肽6g,3次/d,以替代部分蛋白质供给;对照组患者肠内营养液中未添加海洋胶原低聚肽,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液均按照相同能量和蛋白质供给标准进行配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发生率,以及体重丢失程度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血浆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第7天血浆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体重较术前均有所下降,但两组患者体重丢失程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显著长于试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内营养中使用海洋胶原低聚肽可以有效维持食管癌术后患者血浆蛋白水平,降低食管癌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R)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CT)与食管癌、胃癌及结肠癌发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生化方法测定35例食管癌、65例胃癌、26例结肠癌、34例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血清、癌组织、胃窦粘膜及胃癌癌旁粘膜中GST,γ-GT活性和25例胃癌术前及术后10天血清中该两种酶的活性。结果:食管瘤、胃癌、结肠癌患者血清及癌组织中GST、γ-GT活性明显高于各对照组(P<0.01~0.005);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血清及组织中GST、γ-GT活性虽高于对照组,但除组织中GST(P<0.05)外,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胃癌组织中该两种酶的活性明显高于胃炎伴癌前病变(P<0.01);胃癌组织中GST,γGT活性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癌旁组织中该两种酶的活性又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25);胃癌术后10天血清中GST,γ-CT活性明显低于术前(P<0.001)。结论:血清和组织中GST、γ-GT活性的测定可用于消化道恶性肿瘤高危人群的筛选,监测癌前病变的进展及预测肿瘤是否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皮型钙黏附素(E-cadherin)和角蛋白19(CK19)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复发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广元市中心医院行外科手术的PTC患者130例,随访患者复发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检测所有PTC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E-cadherin和CK19的表达。结果:肿瘤组织中E-cadherin阳性表达率为41.54%(54/130),明显低于癌旁组织,且与肿瘤腺体包膜浸润、淋巴结转移数量有关(P<0.05);而CK19阳性表达率为66.92%(87/130),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与肿瘤大小、腺体包膜浸润、TNM分期有关(P<0.05)。E-cadherin在PTC组织中的表达与CK19呈负相关性(rk=-0.239,P=0.026)。14例(11.38%)患者术后复发。E-cadherin阳性表达者无病生存率高于阴性表达者(P<0.05)。另外,CK19阳性表达者无病生存率低于阴性表达者(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腺体包膜浸润、E-cadherin低表达和CK19高表达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肿瘤组织中E-cadherin低表达和CK19高表达可作为PTC患者术后复发的预警标志物,有助于筛选术后复发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盐酸吗啡注射液控制胰腺癌晚期癌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确诊的60例晚期胰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盐酸吗啡注射液滴定,对照组采用盐酸吗啡注射液滴定;记录两组患者完成滴定所需的平均时间、疼痛控制情况、滴定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血清前列腺素E2(PGE2)、5-羟色胺(5-HT)、组胺(HIS)、血浆P物质(SP)、β内啡肽(β-EP)及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在7天内完成盐酸吗啡注射液滴定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研究组的疼痛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血清PGE2、5-HT、HIS、血浆SP、血浆β-EP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清PGE2、5-HT、HIS、血浆SP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血浆β-EP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0.00%)与对照组(13.33%)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盐酸吗啡注射液控制胰腺癌晚期癌痛效果优于单用盐酸吗啡注射液,可显著减低疼痛相关因子PGE2、5-HT、HIS、血浆SP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前口服普瑞巴林对患者血浆P物质(SP)、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方法 将9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于术前lh给予普瑞巴林口服,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维生素C口服.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SP和β-EP水平、术后活动疼痛情况及镇痛药物用量.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血浆S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其中观察组下降程度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浆ββ-E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其中观察组上升程度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2、6、12、24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镇痛药物吗啡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p<0.05).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前口服普瑞巴林可有效改善血浆SP和β-EP水平,缓解乳腺癌患者术后的活动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间质型循环肿瘤细胞(MCTC)检测辅助乳腺癌患者术后微小残留病灶(MRD)和复发监测的评估价值。方法研究入组2019 年10 月至2021 年4 月临沂市肿瘤医院125例准备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使用CytoSorter微流控纳米芯片技术富集检测MCTC,分析术前和术后MCTC数量与乳腺癌的关系。结果125例乳腺癌患者中,术前和术后MCTC检出率分别为81.6%(102/125)和68.8%(86/125),术前和术后MCTC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2),手术治疗后MCTC下降(P=0.000 2)。乳腺癌术前术后MCTC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显示,术前MCTC水平与肿瘤直径(P<0.001)、病理分期(P<0.001)、T分期(P<0.001)、N分期(P<0.001)、Ki67表达(P<0.001)、HER2表达(P=0.033)、分子分型(P=0.004)相关。乳腺癌患者的复发率为32.8%(41/12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病灶直径越大、病理分期越晚、T分期越高、淋巴结转移、Ki67高表达、术前和术后MCTC数量越多的乳腺癌患者越容易发生术后复发。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因素包括病理分期、N分期、淋巴结转移、ER表达、PR表达、HER2表达、分子分型、术前和术后MCTC数量。MCTC与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后复发关系分析,无论术前还是术后,MCTC≥4个/4 ml的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后复发率高于MCTC<4个/4 ml的乳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MCTC检测诊断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后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4.3%(18/28)、76.3%(74/97);术后MCTC检测诊断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后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00.0%(11/11)、73.7%(84/114)。结论术前和术后MCTC检测可能辅助乳腺癌术后MRD评估,MCTC≥4个/4 ml的乳腺癌患者术后可能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静脉补充谷氨酰胺对结肠癌患者术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6 年 5 月至 2017 年 8 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进行结肠癌手术治疗的 98 例患者,根据患者住院号尾数奇数与偶数差别,将其分成观察组 (Ala-Gln)46 例(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和对照组 52 例(空白对照),通过观察两组患者血清中二胺氧化酶、 D- 乳酸(D-lactate)、内毒素(endotoxin)变化,探究两组患者术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手术前及术后第 1 天两组患者的血清中 D- 乳酸、二胺氧化酶和内毒素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第 3 天、第 5 天、第 7 天观察 组的血清中 D- 乳酸、二胺氧化酶和内毒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术后第 3、5、7 天的 D- 乳酸、二胺氧化 酶和内毒素水平与术后第 1 天的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的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差值(P < 0.05)。结论 手术 能够引起结肠癌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进一步的损伤,术后静脉补充谷氨酰胺能显著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对结肠癌患者术 后肠黏膜屏障功能恢复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黏蛋白1(MUCs1)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间在我院就诊的结直肠癌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所有患者手术后的癌组织、正常结直肠组织为研究材料,提取组织中的总RNA,反转录后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MUCs1 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结直肠癌患者TNM分期、术后6个月、12个月复发、转移、死亡情况与患者癌组织及正常结直肠组织中MUCs1 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随着患者T分期、N分期的逐渐提高,癌组织中MUCs1 mRNA的表达水平也逐渐升高,T1-T4、N0-N3分期患者癌组织中MUCs1 mRNA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复发、转移、死亡患者癌组织中MUCs1 mRNA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织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复发、转移、死亡患者癌组织中MUCs1 mRNA的表达水平与未复发、未转移、未死亡的患者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UCs1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与预后呈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6和IL-8在正常胃组织、胃溃疡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正常对照组(33例)、胃溃疡患者(30例)和准备手术的胃癌患者(52例)血浆中IL-6和IL-8的表达水平,并随访胃癌患者术后1周的IL-6、IL-8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周围正常组织(45例)、胃溃疡组织(35例)和胃癌组织(45例)标本中IL-6和IL-8的表达.结果 胃癌患者(术前和术后)血浆中IL-6、IL-8的表达明显高于胃溃疡和正常对照组(均P<0.0l),胃癌患者术后IL-6和IL-8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癌周正常组织、胃溃疡和胃癌组织中IL-6和IL-8蛋白阳性表达率依次上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87,P<0.01;x2=42.23,P<0.01).结论 IL-6和IL-8在胃癌患者血浆和胃癌组织中均表达上调,检测患者血浆和病理组织中的IL-6、IL-8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1,PAI-1)浓度作为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指标的可能性。方法:收集20例健康人、54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手术前、后)及14例术后复发转移患者血浆标本,采用ELISA法测定其血浆uPA、PAI-1浓度,并分析血浆uPA、PAI-1浓度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健康人群血浆uPA、PAI-1浓度显著低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血浆uPA、PAI-1浓度(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手术前血浆uPA、PAI-1浓度显著高于术后血浆uPA、PAI-1浓度(P〈0.05),显著低于术后复发转移患者血浆uPA、PAI-1浓度(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浆uPA、PAI-1浓度与年龄、性别无关,不同性别及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临床分期有关,临床分期越晚,浓度越高(P〈0.05)。与组织分化程度有关,分化程度越低,浓度越高(P〈0.05)。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有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uPA、PAI-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浆浓度可作为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预后判断指标,浓度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长链非编码RNA HOXA-AS3(lncRNA HOXA-AS3)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究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01月至2014年02月本院外科行手术治疗的94例结肠癌患者癌变及癌旁结肠组织冻存标本,采用实时定量PCR(RT-qPCR)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lncRNA HOXA-AS3的表达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其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lncRNA HOXA-AS3表达水平与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关系;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结肠癌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结肠癌组织中lncRNA HOXA-AS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lncRNA HOXA-AS3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无关(P>0.05),与TNM分期、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lncRNA HOXA-AS3高表达组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60.98%)明显低于低表达组(94.34%)(χ2=16.41,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ncRNA HOXA-AS3高表达、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lncRNA HOXA-AS3在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TNM分期、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5年生存率有关,其表达变化可能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进程有关,有潜力成为结肠癌预后评估的新型生物指标及潜在治疗靶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VHL,HIF-1α和HIF-2α的表达水平与肾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肾癌患者43例(肾癌组)和同期健康查体者40例(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VHL,HIF-1α和HIF-2α水平;测定患者癌灶最大直径;对所有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肾癌患者血清VHL水平明显降低,而HIF-1α和HIF-2α水平明显升高(P<0.01);肾癌患者血清VHL、HIF-1α和HIF-2α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癌灶大小以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所有肾癌患者随访6个月,6例复发,37例未复发,复发组患者术后血清VHL水平明显低于未复发组,而HIF-1α和HIF-2α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0.01)。结论血清VHL,HIF-1α和HIF-2α水平与肾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癌灶大小以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提示上述指标可成为判定肾癌发生、发展以及复发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 Dukes 分期结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 IL -6以及结肠癌患者外周血 IL -6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56例结肠癌、癌旁组织的标本及15例正常结肠组织标本。收集结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标本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检测 IL -6蛋白的表达及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 IL -6的水平。结果:结肠癌患者组织 IL -6阳性率显著多于癌旁对照组(P <0.05)及正常对照组(P <0.05)。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临床 Dukes 分期有关(P <0.05),与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肠癌外周血 IL -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结论:IL -6在结肠癌中表达明显增高,且与临床分期有关,可作为诊断结肠癌的预警信号和判断预后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20.
子宫颈鳞癌骨桥蛋白检测与放疗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子宫颈鳞癌骨桥蛋白(OPN)与放疗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1例放疗失败(复发或未控)的子宫颈鳞癌患者和71例同期放疗治愈的子宫颈鳞癌患者放疗前病检标本OPN,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患者放疗后血浆的OPN含量。结果 Ⅱ期患者失败组标本的骨桥蛋白表达在放疗前后都明显高于治愈组(P<0.01);Ⅲ期患者两组标本放疗前OPN表达均高于Ⅱ期(P<0.05),但Ⅲ期患者两组标本的骨桥蛋白表达放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失败组再次发病时血浆OPN为(231.1±53.4)ng/ml,明显高于治愈组治疗后的(167.6±41.7)ng/ml(P<0.01)。结论 放疗前标本中的OPN表达可以预测子宫颈鳞癌放疗的预后;血浆OPN检测具有标本检测同样的临床意义;血浆OPN浓度的定量检测更方便实用,可以为诊断、疗效监测特别是动态监测治疗后复发和转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