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踝关节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Danis-Weber B型骨折所占比例较大,对外踝的解剖复位以及选择适合的内固定物是修复成败的关键。 目的:观察解剖型钢板和空心螺钉联合内固定修复踝关节内外侧面骨折的解剖复位效果。 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2例Danis-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内固定方式外踝均选用钢板螺钉固定,内踝骨块均选用双螺纹加压螺钉固定。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及Kofoed踝关节评分对患者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以目测类比评分评定修复后疼痛程度的改善,根据影像学结果分析内固定后对线对位的生物力学水平。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6-24个月随访,所有病例均骨性愈合。治疗后随访6个月患者踝关节AOFAS评分、Kofoed评分及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影像学结果显示,内固定后对线对位良好。有1例感染患者,其他无不良反应。提示应用解剖型钢板和空心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踝关节内、外踝双踝骨折,可发挥解剖钢板与空心螺钉各自的特点及生物力学优势,使骨折达到踝关节的解剖复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D打印组合式导板技术在内踝骨折空心钉置入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利用3D打印组合式导板技术辅助内踝骨折空心钉置入手术治疗23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23~85岁,平均52.6岁;旋后外旋型17例,旋后内收型1例,旋前外旋型5例。采集患者术前踝关节CT扫描数据,导入软件合成并打印骨折三维模型,计算机模拟内踝骨折复位、空心钉安全置入点及工作通道并设计置钉导板。术中对空心螺钉置入时间(从作内踝手术切口开始计时,到2枚空心钉置入完毕结束计时)及透视次数进行分析,术后应用(Burwell-Charnley,1965)骨折复位放射学评价标准评价复位情况,根据Kofoed评分标准评估术后踝关节功能。结果23例内踝骨折患者共置入46枚空心螺钉,螺钉置入时间为7~15 min,平均10.7 min。术中针对内踝空心螺钉透视均为一次。术后骨折复位Burwell-Charnley标准评价,优21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术后Kofoed评分标准评价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优15例,良7例,及格1例,优良率为95.6%。结论应用3D打印组合式导板技术,对于年轻医生,更利于其精准的内固定操作,缩短学习曲线,同时提高手术的精准性,以减少无效置钉,从而减少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具有微创、减少放射线暴露等优势。  相似文献   

3.
背景:Pilon骨折的修复方法较多,但效果往往不理想。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骨折固定原则的根本性转变以及技术和观念的革新,给Pilon骨折修复带来了新的契机。其中生物学固定技术可尽量减少进一步破坏骨折端骨外膜血供,不扰乱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环境,是目前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目的:探讨采用生物学固定技术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Pilon骨折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佛山市南海区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官窑分院收治应用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Pilon骨折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9例,女27例;年龄19-60岁,平均39.5岁;骨折根据Ruedi-Allgower分型:Ⅱ型54例,Ⅲ型22例。根据生物学固定技术采用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Pilon骨折。治疗后定期随访,根据Burwell-Charnley放射学复位标准评定复位质量,复查X射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按Baird-Jackson评分标准评定踝关节功能。 结果与结论:76例患者获6-24个月随访。根据Burwell-Charnley放射学复位标准评定复位质量:解剖复位68例,复位可8例。切口一期愈合71例,切口渗液换药后愈合5例,切口一期愈合率达93%。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8.5个月,平均6.25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按Baird-Jackson评分标准评定:优69例,良5例,可2例。提示采用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Pilon骨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有效避免破坏骨折端血供,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操作简便,对软组织损伤小,是修复Pilon骨折的有效内固定方法之一。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传统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过程中为保证骨折解剖复位,需广泛剥离骨膜直接暴露骨折端,常造成伤口愈合不良、感染和骨延迟愈合等不良后果。 目的:观察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 方法:选择新鲜胫骨远端骨折患者32例,男26 例,女6 例,年龄18~76 岁,均采取闭合复位,小切口手术入路置入胫骨远端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置入后随访行X射线检查,采用Johner-Wruhs评分评估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30例平均随访16个月,骨折均获愈合,临床平均愈合时间14周;其中外踝手术切口浅表感染2例,皮肤刺激症状4例,螺钉断裂1例(术前X射线片无法诊断断裂),钢板远端断裂1例,腓浅神经损伤1例。按Johner-Wruhs评分法,功能优22例,良6例,中2例,优良率为93%。说明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创伤小、不良反应少、固定牢固、骨折愈合率高、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  相似文献   

5.
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磊  张智勇 《解剖与临床》2009,14(4):270-271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3例单纯内踝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12例双踝骨折外踝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后,内踝行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结果:25例随访12~36月,按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21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达96%。结论: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创伤小,恢复快,符合微创原理,且能达到满意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加压空心螺钉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经舟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25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腕骨关节,舟骨骨折复位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同时修复关节囊和韧带,术后进行康复治疗。 结果 术后随访7~24个月,平均15个月,根据Cooney腕关节评分标准, 本组优8例、良10例、可5例,差2例,平均评分值82分。X线片检查舟状骨骨折一期愈合,腕关节达解剖复位,腕骨间隙正常。 结论 应用切开复位加压空心螺钉和克氏针内固定,修复关节囊和重要韧带, 有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是治疗经舟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恢复桡骨远端骨折稳定性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固定法效果均不十分理想。采用微创手术修复桡骨远端骨折创伤较小,全螺纹空心钉可增加骨折断端的稳定性,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微创全纹空心螺钉加压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适用于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骨折累及关节面但骨折块小于等于2块的患者。目的:试验假设微创闭合复位与全螺纹空心螺钉内固定修复桡骨远端骨折的稳定性更好,更有利于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方法:以前瞻、随机、对照方法设计临床试验方案,将中国辽宁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骨外科门诊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随机等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为C型臂X射线机透视辅助微创闭合复位与全螺纹空心螺钉加压内固定组,常规切开复位(包括掌侧和背侧切开)与锁定钛板内固定组,均固定24周。主要结局为术后24周骨折端X射线以及CT检查;次要结局为以PRWE问卷功能评分评估腕关节功能,以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评估骨折愈合速度,以目测类比评分变化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程度。试验在北美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NCT02784678)。试验经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讨论:研究试图证明以微创闭合复位复合全螺纹空心钉内固定方法修复桡骨远端骨折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更有优势,修复后骨折断端稳定性好,可早期开展腕关节功能康复而有利于功能恢复,若试验结果达到此目的,将为桡骨远端骨折的外科干预手段提供更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文题释义:分段渐变螺距中空埋头加压螺钉:是一种改进的中空螺钉,在全程渐变螺距的基础上设计2处螺纹间歇点,目的在于置钉时释放扭力的累积,避免扭力过强导致骨折块的旋转错位。Herscovici分型:2007年,美国学者Herscovici等在JBJS(Br)提出一种专门针对内踝骨折的分型:A:内踝尖端撕脱骨折,大多累及前丘及三角韧带浅层,而深层更偏后部;B:骨折线位于关节面水平与内踝尖端之间;C:骨折线与关节面在同一水平;D:骨折线垂直或斜向内上,多见于旋后内收型损伤,较为少见,存在纵向不稳。B,C型一般用中空拉力螺钉固定,D型需用中和钢板固定。背景:分段渐变螺距中空埋头加压螺钉是一种经过改进的中空螺钉,治疗内踝骨折时与传统的普通空心半螺纹加压螺钉相比,临床资料较为缺乏。 目的:比较分段渐变螺距中空埋头加压螺钉和普通空心半螺纹加压螺钉修复内踝骨折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于2016年7月至2018年10月间收治的内踝骨折患者100例,其中渐变螺距螺钉组50例采用分段渐变螺距中空埋头加压螺钉行骨折内固定,普通空心螺钉组50例采用普通空心半螺纹加压螺钉行骨折内固定,于术后观察各组踝关节影像学评估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及AOFAS评分的差异。结果与结论:①在术后6周-18个月的随访周期内,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AOFAS评分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并发症分析:渐变螺距螺钉组术后7个月延迟愈合1例,术后12个月内固定断裂1例;普通空心螺钉组术后2 d伤口感染1例,术后3个月静脉血栓1例,术后6,9个月延迟愈合2例,术后1 d复查发现加压过度1例,术后5个月内置物激惹1例,两组间在并发症发生例数上无显著差异(P > 0.05),但渐变螺距螺钉组并发症发生例数相对较少;③结果证实,在内踝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分段渐变螺距中空埋头加压螺钉和普通空心半螺纹加压螺钉治疗的临床效果相当,但分段渐变螺距中空埋头加压螺钉可适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ORCID: 0000-0001-7525-1718(郑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多采用加压空心螺钉或可吸收螺钉置入修复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而国内对此类报道不多。目的:对比分析加压空心螺钉与可吸收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后患者足踝功能及骨折移位情况。方法:纳入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32例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修复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加压空心螺钉组18例,可吸收螺钉组14例。根据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后感染、足踝活动度及骨折移位情况评估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32例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两组均获得骨性愈合,但与可吸收螺钉组比较,加压空心螺钉组骨折愈合时间短(P0.05),内固定后出现断钉及骨折移位少(P0.05),足踝活动度良好(P0.05),具有一定优势。可吸收螺钉应提高其材料的强度,改善其螺钉螺纹,提高抗拔出特性,使患者早期行足踝活动,从而降低可吸收螺钉在临床使用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螺纹无头加压空心螺钉修复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1月至2018年8月,本院采用全螺纹无头加压空心螺钉修复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患者12例。患者术前均行X线正侧位片、CT检查,均行切开复位全螺纹无头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松动及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按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优8例,良4例,中0例,差0例,优良率100%。结论全螺纹无头加压空心螺钉治疗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固定牢靠,可早期功能锻炼,疗效好,可以为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背景:在跖跗关节骨折脱位以往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取的大多是闭合复位外固定的方式,但往往无法获得满意的修复效果,患者局部肿胀消退之后容易出现再移位的情况。因此,临床开始积极的利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式对跖跗关节骨折脱位患者进行治疗,以恢复患足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目的:探讨跖跗关节骨折脱位行切开复位空心钉与克氏针置入内固定的临床效果。 方法:从解放军八十八医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跖跗关节骨折脱位患者中随机选择42例进行研究,均实施切开复位空心钉与克氏针置入内固定治疗。治疗后随访患者的恢复情况,并利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踝-后足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踝-后足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与结论:入组的4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经随访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踝-后足评分达到“好”的有30例,达到“较好”的有10例,评分为“差”的有2例,且此2例患者为受高能量损伤软组织情况较差者。37例患者在治疗后4-6个月即开始负重行走;3例患者存在轻微疼痛,以及一定的功能受限情况,可维持基本正常的行走步态;其余2例患者并发创伤性关节炎,无法正常负重行走。表明跖跗关节骨折脱位行切开复位空心钉与克氏针置入内固定可以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效果,改善患者的足踝功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文题释义:经皮螺钉固定: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微创技术,主要是在透视成像的辅助下闭合复位骨折端,并使用合适直径的螺钉将骨折端固定。相较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固定,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耻骨支骨折:是骨盆前环骨折的一种,随着生物力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骨盆前环稳定的重要性。早期固定耻骨支骨折有利于骨盆环的稳定,同时减缓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背景:耻骨支骨折是骨盆前环损伤的常见的损伤类型,固定耻骨支骨折能够降低骨盆后环固定系统的应力水平,减少耻骨联合的分离,有利于骨盆环的稳定。经皮螺钉固定与传统切开钢板固定均可用于固定耻骨支骨折,但目前文献中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哪种方法更具优势。 目的:比较经皮螺钉固定与传统的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耻骨支骨折的疗效。 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5例符合标准的拟行手术固定的耻骨支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2组,经皮螺钉固定组33例,切开复位钢板固定组32例。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患者例数、性别、年龄、骨折分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术后输血例数、切口长度、术后至出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患者术后Matta复位评分、手术前后目测类比评分以及随访时Majeed评分。 结果与结论:①2组各有30例患者获得有效随访,经皮螺钉固定组随访8-59个月,切开复位钢板固定组随访8-57个月;②经皮螺钉固定组手术切口更小,切口感染率低,出血更少,术后住院时间更短(P < 0.05);③2组术后的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 < 0.05),其中术后3 d时经皮螺钉固定组的目测类比评分较切开复位钢板固定组更低(P < 0.05),术后6个月时2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虽然经皮螺钉固定组Matta评分影像学复位的优良率低于切开复位钢板固定组,但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术后6个月时2组Majeed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⑥说明经皮螺钉固定能取得与传统钢板固定一样良好的疗效,且相对于传统钢板固定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ORCID: 0000-0002-5888-3665(李家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胫骨远端内侧钩状微型钢板在治疗垂直型内踝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胫骨远端内侧钩微型钢板治疗21例垂直型内踝骨折的患者,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术后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手术前后踝穴间隙一致性、距骨-小腿角、距骨有无倾斜;根据Kofoed踝关节评分标准、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评分系统、踝关节活动度评估踝关节功能。结果 2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随访15.3个月。手术时间为40~125 min,平均63.5 min;术中出血量为50~180 mL,平均83.6 m L。术后出现1例浅表皮肤感染,2例创伤性关节炎,未见内固定松动、螺钉退钉、钢板断裂等并发症。21例全部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8个月(2.0~3.5个月)。术后1周复查X线,未见距骨倾斜不稳,踝穴间隙一致性恢复较好。术后1周距骨-小腿角(80.4±1.2)°较术前(73.5±4.8)°明显改善(=4.38,<0.05)。术后第1个月、3个月、1年时Kofoed踝关节评分、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评分、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0.05)。末次随访时根据Kofoed踝关节优良评分标准,优13例,良6例,差2例,优良率为90.48%。结论胫骨远端内侧钩微型钢板治疗垂直型内踝骨折,具有解剖复位骨折、有效支撑托举骨折块、防止垂直剪切力造成的骨折移位失效等优点,是治疗此类骨折较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后踝骨折的手术方法、适应证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0年4月期间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42例成人后踝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旋后-外旋型28例,旋前-外旋型6例,旋前-外展型8例。采用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率,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推荐的足踝评分系统评估踝关节功能。结果平均随访22个月(6~7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6~12周。按AOFAS足踝评分系统评分,平均为96分(78~100分),优41例,可1例,优良率为97.6%。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是一种可用于治疗后踝骨折的微创术式,具有骨折愈合快,骨折愈合率高,踝关节功能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背景:高能量的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常合并软组织损伤,若在内固定过程中复位方法不当可造成软组织的二次损伤;寻找一种既能达到稳定的内固定,又尽量避免加重软组织损伤的方法是骨科医生研究的目标。 目的:观察应用临时外固定支架辅助复位结合微创钢板置入修复复杂性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08-02/2010-03收治的复杂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患者39例,在行微创内固定的同时采用临时外固定支架术中辅助复位,内固定安放牢固后拆除临时外固定。 结果与结论:3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手术平均时间75 min,其中36例患者内固定后患肢肿胀程度轻,手术切口一期甲级愈合,2例患者伤口边缘水肿,结痂后瘢痕愈合,1例内固定后3个月出现急性骨髓炎,经保守抗炎治疗后恢复。未出现钉道感染、螺钉松动及切口感染、皮肤坏死、露骨露腱病例,依据AOFAS踝关节评分法,钢板置入半年后踝关节恢复情况:优29例,良8例,一般2例。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30° 29例,20°~30° 8例,20°以下2例。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Ankle joint fracture combined with triangular ligament injury is a common type of injury, and is easy to have an impact on the anatomy of the ankle joint, lea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joint instability; the treatment is extremely easy to lead to a variety of complications. For injured triangular ligament, it is controversial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repair in the clinic.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 wire anchor for repairing triangular ligament in ankle joint fracture fixa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6 cases of ankle fractures combined with triangular ligament injury,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f 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Zibo City from May 2013 to May 2014,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ankle fractures combined with triangular ligament injury were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plate fixation.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 months. The recovery of ankle joint function was evaluated with the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 Ankle Society (AOFAS) ankle and foot function score. Gravity stress X-ray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pace of medial malleolus was measured. Adverse even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3, 6 and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 AOFAS score of the ankle joint was increased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at 12 months than that before surgery (P < 0.05). Gravity stress X-ray examination revealed that the space of medial malleolus of the affected side was smaller at 12 months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No injuries to nerves and blood vessels were found during surgery, and the incision was healed in the first stage, and no infection was observed. Adverse events such as fixator breakage and loosening were not visible. However, partial function of the ankle joint was limited after repair in triangular ligament injury. Results confirmed that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combined with a wire anchor obtained good effects in the repair of ankle joint fracture with triangular ligament injury.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有限元方法研究空心螺钉不同角度固定对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影响,确定空心螺钉的最佳固定方式。方法 采用CT图像重建包含胫骨、腓骨、距骨以及相应软骨和韧带的踝关节有限元模型,在验证其有效性基础上建立1/2后踝骨折模型,分析空心螺钉不同固定方式对后踝骨折固定模型的生物力学影响。结果 与螺钉0°、5°、10°、20°固定相比,螺钉15°固定时模型位移最小。螺钉15°固定时,螺钉应力比螺钉5°、10°、20°固定模型小,比螺钉0°固定模型大。但螺钉0°固定时,踝关节接触应力峰值比正常踝关节接触应力峰值大得多,易造成创伤性骨关节炎。结论 空心螺钉治疗累及关节面不超过1/2的后踝骨折安全有效;螺钉以不同角度固定时,模型的位移和应力不同。螺钉固定角度为15°时生物力学稳定性最好,可用于指导临床手术。  相似文献   

18.
背景:既往后踝骨折的复位与固定过程中采用的传统X射线透视观察法,内踝脱位法及外踝截骨法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满意之处。直视观察法可从另一种途径提供观察隐蔽的后踝。 目的:观察在后踝骨折切开复位螺钉置入过程中直视观察法与X射线透视法的优劣。 方法:选择2006-01/12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26例,按照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分为2组,每组13例。X射线透视组采用传统X射线透视法观察后踝骨折复位固定情况,直视组组采用直视法。 结果与结论:直视组随访时间17~29个月,平均23个月;X射线透视组17~28个月,平均22.5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后踝关节面复位良好。直视组后踝复位及固定时间平均(8.08±1.55) min;X射线透视组平均(20.15±4.22) 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直视组平均术中后踝X射线透视1次;X射线透视组为3~8次,平均(5.38±1.76)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直视组和X射线透视组AOFAS评分均为86~100分,平均96分,其中优各11例,良各2例。提示直视法观察后踝骨折复位及固定情况优于传统X射线透视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