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人自控镇痛(PCA)技术已逐渐在国内临床工作中推广应 用。它与传统的肌内注射麻醉性镇痛药相比,PCA具有镇痛效果好,用药量少,血药浓度维持恒定,可根据个体对镇痛药的不同需求而投放,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及药物副作用少等优点[1]。  相似文献   

2.
术后疼痛是临床常见问题,约有45%~75%为中度、重度疼痛。它不仅给患者身心造成很大伤害,也给医护人员的工作带来许多麻烦。患者自控镇痛(patl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泵的使用,最大限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本文观察一次性镇痛泵用于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与静脉自控镇痛(patr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的效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文化程度、医疗质量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孕妇对分娩时无痛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我国,人流作为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如何降低产痛和人流痛一直为医生和孕妇共同关心的问题。分娩镇痛和人流镇痛是妇女一直追求的高质量生活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镇痛口服液治疗中晚期癌症并疼痛在Ⅱ级以上的止痛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80例肿瘤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治疗组40例用镇痛口服液10ml/次,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40例强痛定2片/次,每日3决口服。连用3天为一疗程。观察一次性用药疼痛缓解情况及两组3天用药后疼痛缓解平均起效时间(分钟),疼痛缓解平均持续时间(小时)和疼痛消失平均时间(小时)。结果第一次用药后两组双盲对照病例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5%,总显效率75%,对照组总有效率70%,总显效率50%,二组对比差异非常显著,(t=2.7498,P<0.01),从两组疼痛缓解平均起效时间、两组疼痛缓解平均持续时间及两组疼痛消失平均起效时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ty=35.544、9.478及20.437,P<0.01)。结论镇疼口服液是一种有效的治疗中晚期癌症并疼痛在Ⅱ级以上的止痛药物,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RL998A分娩镇痛仪在分娩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使用分娩镇痛仪的产妇为镇痛组120例,对照组未使用分娩镇痛仪120例产妇,比较两组产妇疼痛程度、分娩方式、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和新生儿Apgar评分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镇痛组产妇的疼痛程度有所缓解,剖宫产率更低(P<0.05)。而产后出血和新生儿Apgar评分,镇痛组的表现稍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娩监护镇痛仪的镇痛效果良好,不会增加产后出血、新生儿Apgar评分等方面的风险,有效降低剖宫产率,促进自然分娩。  相似文献   

6.
田丽云 《北方药学》2015,(6):128-129
目的:观察研究腰硬联合麻醉镇痛法和笑气吸入法的临床效果及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30例产妇,每组110例;其中硬膜外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笑气组采用吸入含50%笑气和50%氧气的混合气体,对照组未用任何镇痛方法。观察各组的镇痛效果。结果:硬膜外组与笑气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硬膜外组镇痛效果、宫口开全(T3)后宫缩强度明显高于笑气组,第一产程孕妇活跃期短;分娩方式硬膜外组与笑气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新生儿不良反应、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3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笑气吸入的镇痛效果次于腰硬联合麻醉,但操作简单、经济实惠,值得基层医院推广;腰硬联合麻醉镇痛起效迅速、效果最佳,可作为分娩镇痛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硬膜外和皮下病人自控镇痛两种方法对胸部手术后病人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36例ASAⅠ-Ⅲ级胸部手术全麻病人根据术后镇痛方法不同,随机分为3组:Ⅰ组:对照且(12例);Ⅱ组: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组(12例);Ⅲ组:皮下病人自控镇痛组(12例),分别于术前(T1)、术后4h(T2)、24h(T3)、48h(T4)及72h(T5)监测呼吸频率(RR)、潮气量(VT)、分钟通气量(MV)、脉搏氧饱和度(SpO2),抽动脉血测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并于术后3d内观察病人的咳嗽、咯痰反射及疼痛评分。结果 Ⅱ组病人的VT、SpO2、PaO2在术后明显低于Ⅲ组病人(P<0.05或0.01)。而RR、PaO2在术后明显高于Ⅲ组病人(P<0.05或0.01)。而Ⅱ、Ⅲ组病人的咳嗽、咯痰反射和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并明显优于Ⅰ组病人(P<0.01)。结论 皮下病人自控镇痛不仅能达到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的镇痛效果,而且对全麻下胸部手术后病人的呼吸功能的抑制明显低于硬外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8.
杨泉芝  孔航 《贵州医药》2001,25(1):38-39
目的:比较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法与单次注药法的临床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0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胆道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硬膜外自控镇痛组(PCEAn=30),硬膜外单次注药组(EPIn=30)。手术结束时,PCEA组硬膜外导管接自控镇痛泵(简称PCA),药液用0.006%吗啡加0.15%布比卡因,由病人自行给药镇痛。EPI组经硬膜外导管一次注入吗啡2mg。在术后4、8、12、24h进行随访并记录:(1)疼痛评分(用VAS法);(2)平均动脉压(MAP)和呼吸频率(RR);(3)副作用发生率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尿潴留等。结果:在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MAP及RR两组差异也无显著意义(P>0.05),24h副作用发生率两组亦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PCEA和EPI两种方法都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吴琼  邹悦  马宏达  王常丽  陈宇峰 《中国药师》2013,16(9):1311-1313
目的:研究野菊花水相萃取物(AF)的镇痛作用.方法:应用冰醋酸制备小鼠疼痛模型,以15 min内发生扭体次数为疼痛定量指标;将小鼠置于(55 ±0.5)℃热板上制备小鼠疼痛模型,以小鼠舔后足反应潜伏期为痛阈指标;采用小鼠福尔马林炎性组织疼痛法模型,以小鼠舔足时间为指标,观察其第Ⅰ时相和第Ⅱ时相疼痛反应.结果:野菊花水相萃取物能显著抑制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可明显延长热板引起小鼠疼痛反应的痛阈值;对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动物I相和Ⅱ相疼痛反应均有抑制作用.结论:野菊花水相萃取物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后静脉镇痛与硬膜外镇痛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腹部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使其各方面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镇痛,观察组患者给予硬膜外镇痛。检测两组患者术后0h、6h、24h和48h检测两组患者血清CRP浓度和血清IL-6、IL-10浓度。结果术后24h、48h两组患者均CRP明显升高;术后6h对照组患者CRP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观察组。术后6h两组患者IL-6均明显升高,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术后24h对照组患者IL-6仍然明显高于术后0h;术后24h、48h观察组患者IL-6水平明显减低,且低于对照组。术后6h、24h两组患者IL-10均明显升高,且术后6h观察组患者IL-10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48h观察组IL-10指标降至术后0h水平,而对照组患者则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观察组。上述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静脉镇痛相比,硬膜外镇痛在发挥镇痛作用的同时有效的调节了细胞因子的平衡,对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1.
剖宫产术后两种镇痛法镇痛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岚  王萍  康宗丽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9):1115-1116
硬膜外吗啡镇痛效果肯定,已在临床上使用广泛,但不同方式镇痛在排尿、排气、术后活动等方面的报道不一。本文就剖官产术后单次硬膜外注药、硬膜外镇痛泵两种方法进行临床观察,无镇痛组作为对照,对排尿、排气、哺乳、术后活动等多种相关因素做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上腹部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行上腹部手术、临床确诊为冠心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镇痛组(Ⅰ组)和静脉镇痛组(Ⅱ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内全麻,Ⅰ组术后应用硬膜外镇痛,Ⅱ组术后应用静脉镇痛,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及术后4h、12h、24h、48h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检测血清肌钙蛋白-I(cTn—Ⅰ),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镇痛效果。结果与麻醉前比较,Ⅰ组术后的MAP、HR、SpO,、cTn—I未见明显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Ⅱ组术后的MAP、HR、cTn—I显著升高(P〈0.05),SpO2显著降低(P〈0.05)。与Ⅱ组比较,Ⅰ组术后的MAP、HR、cTn—I、VAS评分均较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SpO2较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行上腹部手术的冠心病患者,术后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能较好地消除患者术后疼痛,减少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及血清cTn—I稳定,对心肌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倪飞英 《重庆医药》2009,38(16):2009-201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应用PCEA自控镇痛泵对剖宫产术后产妇的影响。方法选择剖宫产术后的40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00例使用PCEA自控镇痛泵镇痛,对照组200例使用传统方法镇痛,观察两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PCEA自控镇痛泵镇痛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盐酸哌替啶镇痛。结论剖宫产术后使用PCEA自控镇痛泵,镇痛效果显著,有利于促进母乳喂养和术后的恢复,并且安全、方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个时机暂停分娩镇痛泵对产妇分娩情况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09年5月分娩的产妇200例,将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产妇随机分为三组:Ⅰ组(50例)宫口开大5~8 cm关闭PAC泵,Ⅱ组(50例)宫口开大9~10 cm关闭PAC泵,Ⅲ组(50例)产程中不关闭PAC泵,将不愿意接受任何麻醉方法的自然分娩组设为对照组(50例).结果:对照组活跃期时间长于其他三组(P<0.05),对照组剖宫产率高于其他三组(P<0.05).第二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轻度窒息2例;Ⅱ组、Ⅲ组的缩宫素使用率高于对照组(P<0.05),Ⅲ组孕妇改良Bromage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产妇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宫口开大9~10 cm时暂停镇痛泵分娩结局好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烧伤患者使用患者自控镇痛术(PCA),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6例瓦斯爆炸特重度烧伤男性患者采用背景输注+PCA方式。镇痛液:吗啡80 mg+咪唑安定10 mg+生理盐水至160 mL。负荷量:吗啡2 mg。背景输注速度0.5 mL/h。PCA量:吗啡1 mg、咪唑安定125μg。锁定时间6 min。在给予负荷量2 min后开启镇痛泵实施PCA。镇痛效果据视觉模似评分划分为0,1,2,3,4级,0级和1级为良好,2级为一般,3级为差。结果:镇痛效果良好13例(81.25%),一般3例(18.75%),差0例;有效率100%。结论:PCA应用于烧伤患者安全性高、镇痛效果好,患者依从性好,心理状态稳定,有利于患者的休克治疗和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6.
椎管内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萍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4):60-60,63
目的:探讨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方法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孕龄37~42周的初产妇,胎儿、产妇情况正常,经阴道分娩,运用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者60例,为观察组;将未行任何镇痛措施自然分娩的90例产妇做为对照组。结果:通过比较得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产妇镇痛、软产道损伤、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方法在产妇分娩过程中能有效镇痛,减少软产道损伤、产后2h出血量。减少新生儿窒息,是目前较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张爱香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6):125-125
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是患者可以自行决定给药的时间和剂量的术后镇痛法[1]。2003年~2005年我们随机选择部分术后留置自控镇痛泵患者,提供积极的护理干预,以期全面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1临床资料1.1资料我院2003年~2005年妇产科手术患者使用自控微量镇痛泵病例共计80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应用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 (简称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自愿要求行分娩镇痛的孕产妇 6 2例 ,采用硬膜外持续微泵给药进行分娩镇痛 (镇痛组 )与同期分娩产妇 6 2例 (对照组 )比较产程进展 ,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胎儿窘迫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镇痛组的镇痛效果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1,产程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P <0 0 5 ,而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Apgar评分、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结论 持续硬膜外镇痛给药有良好的分娩镇痛效果 ,缩短产程时间 ,对母儿无抑制作用 ,大大降低剖宫产率 ,提高自然分娩率  相似文献   

19.
20.
疼痛是骨科疾病的共有症状。又是骨科疾病的首发症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肌肉、骨膜、关节、肌腱等组织的损伤,而骨科手术本身是一种创伤。且有不同材料的金属置人人体,疼痛更是经常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患者自控镇痛(PCA)是目前应用于临床镇痛治疗的新方法。它具有止痛效果好、方便、省力、省时、操作简单等优点。但在使用PCA中仍有部分患者需再口服或肌肉注射止痛药。除个别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影响外,最主要的是镇痛方式的选择。经过1a多的研究,我们认为静脉输注镇痛(PCIA)方法更适合骨科术后患者的应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