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的心理状态、压力负荷以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106名肝癌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般资料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照顾者压力指标(CSI)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评定。结果106名肝癌恩者主要照顾者SCL-90量表中躯体化(1.60±0.15)分,抑郁(1.76±0.42)分,焦虑(1.68±0.53)分,均高于江苏省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44,-2.744,-3.587;P〈0.05)。主要照顾者CSI总分为(8.23±2.69)分,其中≥7分者占81.1%。主要照顾者的压力负荷与社会支持、心理状态与社会支持的各维度之间均呈负相关(r=-0.23--0.61;P〈0.05),心理状态与压力负荷的各维度之间均呈正相关(r=0.11—0.63;P〈0.05)。结论肝癌患者主要照顾者存在不良心理健康状况,应采取更多的措施以提高照顾者社会支持水平,减轻其压力负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卒中家属照顾者的焦虑、抑郁水平与照顾者负荷之间的关联。方法以156例脑卒中患者的家属照顾者为研究对象,应用照顾者压力指标评估照顾者负荷,应用Hamilton抑郁量表和Hamilton焦虑量表评估抑郁、焦虑状态。简单相关分析用于探讨焦虑、抑郁评分与照顾者负荷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照顾者抑郁评分为(19.2±8.8)分,其中35.9%的家属照顾者有抑郁症状;焦虑评分为(15.7±5.6)分,其中53.2%的患者家属照顾者有焦虑症状。身体负荷、心理负荷、社会功能负荷和总负荷评分分别为(7.7±4.5)分、(12.8±7.4)、分(11.4±6.1)分和(31.9±16.6)分。相关分析发现,焦虑、抑郁评分与各负荷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卒中患者的家属照顾者的焦虑、抑郁水平与照顾者负荷之间密切相关,通过护理工作降低照顾者负荷,可能会促进照顾者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和分析脑卒中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自设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加例家庭主要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脑卒中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5个因子分高于国内常模(P〈0.05或〈0.01);脑卒中患者自理能力越差、家庭主要照顾者对脑卒中康复和护理知识掌握越少、支持系统功能越差,脑卒中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结论应重视脑卒中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的心理健康,提高其脑卒中康复和护理知识,加强其支持系统,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298例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脑卒中急性期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5.97%;对患者不同性别、年龄、卒中部位、NDS和HAMD评分等方面进行比较,睡眠障碍发生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后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与患者年龄、性别、卒中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抑郁状态等因素相关。临床工作中应积极改善睡眠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叶丹  张桂青  王芳  白茹 《全科护理》2013,11(3):224-225
[目的]探讨脑卒中病人照顾者的心理及相关因素。[方法]在新疆一所三甲医院收集176例脑卒中后有功能障碍病人照顾者的资料,176例资料齐全,无遗漏,主要调查工具有:对病人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对照顾者症状自评量表(SCL-90),照顾者负担量表(CBI),一般资料的调查。[结果]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总分40.53分±11.203分,照顾者焦虑(15.49分±3.485分)和敌对(8.63分±2.45分)情绪明显,照顾者总负担与躯体化(r=0.185,P〈0.05)、强迫状态(r=0.264,P〈0.01)、人际关系(r=0.284,P〈0.01)、抑郁(r=0.312,P〈0.01)、焦虑(r=0.200,P〈0.01)、敌对(r=0.257,P〈0.01)、恐怖(r=0.210,P〈0.01)、偏执(r=0.285,P〈0.01)、精神病性(r=0.162,P〈0.05)有关。[结论]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差,照顾者的焦虑和敌对情绪越明显;照顾者的负担越重,与照顾者的躯体化、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癌症病人抑郁程度及其主要照顾者压力负荷的相关性,为减轻癌症病人抑郁情绪提供依据。[方法]调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癌症病人及其主要照顾者各73例,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照顾者压力量表(CBI)分别对癌症病人的抑郁程度和其主要照顾者的压力负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癌症病人抑郁评分40.47分±8.86分,癌症病人主要照顾者压力负荷总分39.97分±9.43分;主要照顾者5个维度压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时间性压力、发展性压力、躯体性压力、社会性压力、情感性压力;癌症病人抑郁程度与其主要照顾者总压力负荷呈正相关(r=0.262,P〈0.05)。[结论]癌症病人抑郁情绪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其主要照顾者承受着中等负荷压力,并且与主要照顾者压力负荷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院配偶强化宣教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其配偶抑郁程度、焦虑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50例患者配偶在院期间给予强化宣教,对照组50例患者配偶给予普通宣教。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健康调查简表(SF-36)、抑郁自评量表( SDS)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观察脑卒中患者及配偶的生活质量和焦虑、抑郁情况。结果入院当天患者及其配偶焦虑、抑郁程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后12个月复查时,试验组患者和配偶的SDS评分分别为(51.24±6.65),(49.01±7.32)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58.21±6.31),(56.51±7.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474,5.288;P<0.05);试验组患者和配偶的SAS评分分别为(50.24±7.24),(47.01±7.51)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56.21±7.35),(55.51±7.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4.166,5.796;P<0.05);试验组患者SS-QOL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机体疼痛维度外(P>0.05),试验组患者配偶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院期间配偶强化宣教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提高患者及其配偶的生活质量,值得继续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病患者配偶的照顾压力现状及其对配偶健康状况的影响,探讨减轻配偶压力的护理干预。方法采用照顾者压力量表(CSI)中文版、医院用焦虑抑郁量表(HAD)对济宁市区内已确诊的536例社区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及其配偶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社区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配偶有照顾压力者(CSI总分≥7分)342名占63.8%。36.8%的配偶肯定有焦虑,29.3%的配偶肯定有抑郁。结论社区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配偶身体、社交的压力最大,其次是经济压力、心理压力。照顾压力使患者配偶产生焦虑、抑郁症状,使老年慢性病患者配偶自我感觉身体健康状况变差。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评估老年慢性病患者配偶的压力和需求,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减轻老年慢性病患者配偶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的调查,探讨照顾者负担增加的原因。方法分别采用Zarit护理者负担量表(ZBI)和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估26位脑卒中照顾者负担及焦虑、抑郁情况。结果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的个人负担评分为(23.15±6.17)分,角色负担评分为(11.77±3.73)分,总负担评分为(42.46±11.2)分,65.3%照顾者的总负担评分处于中度负担水平及以上;照顾者焦虑评分为(14.12±4.75)分,抑郁评分为(18.62±5.87)分,53.8%的照顾者肯定有焦虑,34.6%的照顾者肯定有抑郁。结论脑卒中患者照顾者存在压力性负担,尤其是照顾时间较长者,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的同时要顾及到主要照顾者的感受,为照顾者提供相应的支持性服务,以缓解照顾者的压力,提高照顾者协助患者配合治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王艳  姜莉  左宁 《护理学报》2010,17(1):73-75
目的探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家庭照顾者工作量与其压力负荷的相关性,为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90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家庭照顾者,采用自设问卷、照顾工作量表和照顾压力负荷量表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工作量与压力负荷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家庭照顾者工作量与压力负荷之间呈正相关(r=0.85,P〈0.01)。照顾者工作量调查结果显示,陪伴就医工作量居首,平均2.24分;照顾者的压力负荷中,心理压力负荷最大,平均2.57分。结论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家庭照顾者面临的照顾工作量是产生压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医院-社区延续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整体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经本院确诊的93例老年 COPD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延续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社区延续护理模式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负面情绪情况以及延续护理组治疗后的整体生活质量(QLQ-C30)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延续护理组 QLQ-C30评分(81.3±6.4)显著优于对照组(65.8±10.3)(P <0.05);SAS评分(27.7±7.1)显著低于对照组(49.6±8.4)(P <0.05)。延续护理组护理后 QLQ-C30功能量表总得分为(76.8±13.4)分,症状量表总得分为(23.7±8.5)分,护理后患者状态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医院-社区延续护理模式能够改善老年COPD患者的整体生活机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疾病的治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梅毒性动脉炎所致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初步评价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应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对26例梅毒性动脉炎(观察组)及26例动脉粥样硬化(对照组)所致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并了解其影响因素。对被确定为焦虑/抑郁阳性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干预后再次行HADS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9.50±4.88)比(7.11±3.20)分];抑郁评分高于对照组[(9.76±3.91)比(7.34±4.5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081,2.054;P〈0.05),其产生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且具有相当的特殊性。经心理护理干预后,各组中焦虑/抑郁阳性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较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9.122,7.289,5.050,10.420;P〈0.05)。结论梅毒性动脉炎所致脑卒中患者存在较严重的焦虑、抑郁状况,其影响因素复杂而特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帮助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护理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应用对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如焦虑、抑郁等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内科60名护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名,分别运用常规管理和激励机制管理,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析两组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结果两组护士的SAS得分及SDS得分均高于常模,说明护士一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状态。采用激励机制管理后,观察组SAS得分[(47.87±8.85)比(53.15±9.33)]及SDS得分[(46.58±9.21)比(51.07±10.15)]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983,2.742;P均〈0.05)。结论激励机制不但能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护理人员自身技能、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够有效地缓解护理人员所存在的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在骨科老年患者术后精神障碍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将择期手术的60例骨科老年患者按前后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骨科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精神障碍的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7 d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抑郁、焦虑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7 d患者 SDS、SAS评分较干预前及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抑郁、焦虑发生率分别为10.00%(3/30)与16.67%(5/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0%(9/30)与40.00%(12/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老年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对预防和减少术后抑郁、焦虑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聚焦解决模式实施心理护理对肾穿刺活检术围手术期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肾穿刺活检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从术前1d到术后3d应用聚焦解决模式实施心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3d对患者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SAS、SDS评分。结果肾穿刺活检术术前患者总体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63.3%、66.7%;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SAS、SDS评分分别为(42.60±6.95),(46.80±7.7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0.53±8.63),(53.53±10.9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92,0.28;P〈0.05)。结论以聚焦解决模式为基础的心理干预,可降低肾穿刺活检术围手术期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单次聚焦解决模式在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学习团队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3年1—12月某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90名护理实习生为研究对象,应用单次聚焦解决模式对学习团队进行干预,干预前后分别应用护理学习型组织量表进行调查,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干预模式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90名护理实习生护理学习型组织量表得分为(80.31±4.68)分,高于干预前得分(74.30±3.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6,P<0.05);其中全局意识与战略领导、创造学习环境以形成共同愿景、团队合作与创新、倡导对话交流和调查研究4个维度得分分别为(23.12±4.28),(24.54±3.12),(26.05±2.55),(11.03±2.40)分,均高于干预前[(21.36±3.90),(20.79±2.56),(23.44±3.24),(9.78±2.3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4,4.98,3.19,2.12;P<0.05)。结论单次聚焦解决模式可显著提高急诊科护理实习学生的团队学习能力,能更好地构建学习型组织。  相似文献   

17.
刘巍  张自茹  陈桂媛 《医学临床研究》2012,(11):2085-2086,2089
【目的】观察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失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脑卒中失语患者,全部经头CT或MRI确诊是脑卒中失语,根据波士顿失语诊断测验(BDEA)评估表对患者语言功能进行评分并判断其失语类型,根据不同类型失语给予相应的康复训练与个性化的护理干预。于发病后1周进行第1次评估,以后每月随访1次,共4次,然后3个月再随访1次。经过(180±7)d康复训练后再次根据BDEA评估表对36例患者语言功能进行评分。【结果]36例患者全部完成康复训练后BDEA检测评分较康复训练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康复训练与个性化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18.
梁建伟  崔桂萍  杨萍  张葳 《检验医学》2011,26(11):722-725
目的测定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ESSS)、预后Barthel指数(BI)以及脑出血量和瘫痪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第1天、第3天和第14天血清GFAP水平。所有患者在相应的时间点进行MESSS评分,并在出院时评价BI。结果患者发病后第1天、第3天和第14天血清GFAP水平分别为(9.22±3.65)、(8.18±3.52)、(8.45±3.77)n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62±1.56)ng/mL](P〈0.01)。第1天和第3天血清GFAP水平分别与相应时问的MESSS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696,P〈0.01;r=0.352,P〈0.05]。第1天和第3天血清GFAP水平分别与相应时间的出血量呈正相关(r=0.520,P〈0.01;r:0.440,P〈0.05)。而第14天血清GFAP水平与出院时BI呈负相关(r=-0.431,P〈0.05)。第1天血清GFAP水平与瘫痪程度旱正相关(r=0.462,P〈0.05)。当临界值(Cut—off)为6.021ng/mL时,ELISA的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80.0%。结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GFAP水平显著升高,有望成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病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并评价车祸致颅脑损伤病人亲属陪护人员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36例因车祸致颅脑损伤病人亲属陪护人员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陪护人员进行评定,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与应对方式问卷(CSQ)对136例陪护人员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定。结果:陪护人员SCL-90量表总分及躯体化、忧郁、焦虑及因子评分显著高于中国常模分值(P<0.01或P<0.05);EPQ量表中的N分量表评分较高,达到(12.16±3.06)分,解决问题分量表评分为(6.18±3.61)分,退避分量表评分为(7.15±4.55)分,幻想分量表评分为(6.72±4.13)分。结论:车祸致颅脑损伤病人亲属陪护人员存在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人格特点明显改变,应给予重点关注,积极地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增强其应对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希望水平及焦虑抑郁情绪、社会支持的情况并分析三者相关性。方法选取20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20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Herth希望量表(HHI)、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HAD)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两组分别进行调查,得出结果后分析三者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希望总均分、焦虑总分、抑郁总分、社会支持总分分别为(38.31±3.29),(7.80±4.70),(7.30±4.10),(46.41±3.29)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5.76±2.53),(3.60±4.50),(3.40±2.80),(38.76±2.5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223,2.213,2.256,2.245;P〈0.05)。希望总均分与焦虑总分、抑郁总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45,-0.47;P〈0.05),而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正相关(r=0.46,P〈0.05)。结论焦虑抑郁情绪及社会支持是希望水平的重要预测因素,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并鼓励患者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