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不同角度置钉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取成人椎体标本随机分为6组,分别按照不同的冠状面及矢状面角度置钉,测试各标本螺钉的最大拔出力,并绘制载荷-位移曲线。结果 10°及15°TSA、SSA置钉的螺钉最大拔出力及最大能量优于0°角组(P0.05)。当应力超出最大拔出力时,螺钉的拔出力呈现缓降趋势。结论置钉角度的存在为经皮椎弓根螺钉稳定性提供有力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与研究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医院收治的84例创伤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就诊顺序分组,常规组42例采取开放手术内固定治疗,实验组42例采取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影像学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且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明显比常规组的80.95%高,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创伤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可以优化手术相关指标和影像学指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椎弓根内固定术在急性脊柱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8例急性脊柱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使用微创椎弓根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椎弓根内固定术对于急性脊柱损伤患者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颈椎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1月至2012年9月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的颈椎外伤患者47例,手术前后进行脊髓Frankle分级比较,术后随访12~18个月。结果全部患者颈椎骨折脱位获得良好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牢固,未出现断定与松动。47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20枚,术后CT显示2枚向外侧穿破皮质,4枚向下侧穿破,3枚向内侧穿破,偏移率达7.5%,47例患者未见椎动脉损伤,未出现脊髓神经根加重体征。Frankle分级:8例A级术后无好转,17例B级术后转为C级,13例C级转为D级,9例C级转为E级。结论采用颈椎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颈椎外伤,能使颈椎获得可靠持久的稳定性,防止脊髓进一步损伤,是颈椎外伤整复固定的有效办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7年9月采用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治疗(17例)的患者为观察组;传统切开手术(1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总长度、影像学结果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上没有明显差别;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术后1 d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伤椎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可早期康复功能锻炼等优点,临床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经椎弓根病灶清除,植骨加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病例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胸腰椎结核患者,一期行后路经椎弓根病灶清除,植骨加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术后继续抗痨治疗9~18个月。随访18~36个月,平均21.8个月。结果:12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手术时间148~256 min,平均182 min。术中出血400~2000 ml,平均650 ml。术后均获随访18~26个月,11例在抗结核治疗后6~18周血沉和C反应蛋白降至正常。1例出现耐药,6个月后窦道形成,予更换抗结核药治疗,术后8个月后降到正常,13个月窦道愈合,未造成机体残余损害。本组X线片显示病灶植骨融合,未见钉棒折断,无神经根压迫或脊髓损伤等并发症。根据骨结核治愈标准评价,均获得治愈,未出现复发,后凸角度得到不同程度矫正。结论:胸腰椎结核的术式选择应根据病灶的位置及累及范围而定,选择适合病例行后路经椎弓根病灶清除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可避免前路手术操作的复杂性和手术入路并发症,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对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对30例脊柱侧弯患者进行治疗,分析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Cobb角度、腰椎前凸角度、ODI指数以及JOA评分。结果:患者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及手术半年后Cobb角度、腰椎间前凸角角度、JOA评分以及DOI指数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07、23.64、41.66、45.00;均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对脊柱侧弯的矫正效果显著,可恢复脊柱生理角度,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不适及疼痛感,建议在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就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的手术室护理方法进行研究,并评价护理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骨折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4例。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采用针对性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比不同模式下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6.82%(3/44),参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9.55%(13/44);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73%(43/44),高于参照组的84.09%(37/4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骨折患者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期间,予以针对性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模拟训练和传统训练方法在男性脊柱外科住院医师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单项技能训练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4月1日在某教学医院脊柱外科轮转的60名男性住院医师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模拟组,分别进行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训练,训练后每人独立完成1例腰椎手术的椎弓根螺钉置钉操。比较两组操作成功率、操作时长、试操作次数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完成学员中,模拟组置钉成功率为80.00%,传统组置钉成功率为53.33%。模拟组置钉成功率较传统组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组总操作时长(8.57±1.40)min,传统组(10.40±1.49)min,模拟组试操作数(1.50±0.82)次,传统组(2.30±0.84)次,模拟组并发症发生率12.50%,传统组43.75%。与传统组相比,模拟组操作成功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时长显著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次数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模拟训练与传统训练相比,提高了男性脊柱外科住院医师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成功率,缩短了操作时长,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疗法用于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骨外科接受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8例,采取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法进行治疗。结果68例患者,手术时间:50~120 min,平均70 min。术中出血350 m L~800 m L。6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平均90%,术后Frankel神经分级:B级1例恢复到D级,C级2例恢复到D级,D级2例恢复到E级。1例AF固定出现断钉,2例出现螺钉松动,1例椎弓根螺钉向外偏出,3例内固定取出后出现病椎高度cobb角丢失约10°,所有患者恢复工作。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以矫正畸形和维持脊柱的三维位置,提供较好的生物力学定性,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能有效重建椎体高度恢复生理曲度,恢复椎管的管径,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具有操作简单、恢复速度快等优点,更适用于临床的治疗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对确诊后的急性脊柱创伤患者实施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以我院2016年1月—2020年6月内收治的34例急性脊柱创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以手术方案差异分为传统组(17例,常规治疗)和试验组(17例,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指标(手术时长、住院时长、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术后恢复情况和治疗后的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分级情况对比。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长、住院时长、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均低于传统组,试验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有效率为100%(17/17),明显高于传统组76.47%(13/17),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Frankel分级情况明显优于传统组,所有对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脊柱创伤患者实施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住院时长,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l4例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经伤椎置钉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比较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Gardner角变化,并观察椎体复位丢失及内固定物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83min(52~125min),出血量120mL(50~350mL),无医源性神经损伤;术后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6.8个月(12~24个月),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Gardner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脱出,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创伤小,临床疗效令人满意,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显微镜辅助quadrant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2015年10月—2017年5月收治的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微创组和开放组),每组各26例。采用显微镜辅助quadrant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及传统开放双侧固定进行手术,记录两组治疗疗效。结果微创组的手术时间(110±40)min、术中出血量(164±65)ml、术后住院时间(7.5±2.5)d、VAS评分(2.30±0.61)分、JOA评分(26.20±1.19)分均优于开放组的(156±53)min(t=-3.532)、(344±145)ml(t=5.776)、(11.5±2.5)d(t=5.769)、(3.23±0.46)分(t=6.207)、(23.05±2.04)分(t=-6.8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辅助Quadrant微创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获得相同的临床疗效,但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6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1例。试验组患者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及影像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带支具下床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矢状位指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手术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并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脊柱创伤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68例急性脊柱外伤患者进行探讨,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探讨组,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探讨组在椎体前后缘的压缩高度、伤椎Cobbs角以及椎管占位机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脊柱创伤患者采取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其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脊柱创伤诊断及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急性脊柱创伤患者50例,并采取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观察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12.46±13.27)min、(124.65±22.17)m L、(7.68±1.29)天,并发症发生率为4.00%。结论对于急性脊柱创伤患者,及时正确的进行诊断,采取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低,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椎固定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实施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住院时间(10.21±1.05)d、术后引流量(280.15±40.25)ml以及VAS评分(2.01±0.25)分、总有效率95.35%,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通过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实施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脊柱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攀钢集团总医院2011年5月—2015年5月60例脊柱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固定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螺钉固定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随访1年后,观察两组患者螺钉松动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前后伤椎楔变指数(IVW)及后凸Cobb角变化。结果研究组螺钉松动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IVW、Cobb角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脊柱损伤,螺钉松动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脊柱稳定性好,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软件和逆向工程软件个性化分析并确定第1骶椎椎弓根螺钉最佳进钉通道,测量最佳进钉通道的相关数据,为临床个性化精准置入第1骶椎椎弓根螺钉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将随机选择的50例健康成人的腰骶部(含第1骶椎及两侧髂后上嵴)CT资料按性别分为男女两组,分别利用Mimics 17.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建立第1骶椎及两侧髂骨的三维数字图像模型,以.stl格式保存,将模型导入CATIA V5R20软件,确定并测量椎弓根螺钉横断面上最佳进钉角度、最大螺钉半径、理论最大进钉深度、最佳进钉点距上终板水平切面及正中矢状面的距离,按照所测量的数据进行计算机虚拟置钉,并将所得数据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本研究的研究方法既可以实现第1骶椎椎弓根螺钉最佳进钉通道的个性化术前设计,为临床个性化精准置入第1骶椎椎弓根螺钉提供数据参考,又可以实现大样本量的解剖学研究。(2)个体间存在个体差异,应重视个性化治疗。(3)男性与女性第1骶椎椎弓根螺钉在横断面上最佳进钉角度以及最佳进钉点位置上存在差异,女性较男性最佳进钉点位置靠外,横断面上最佳进钉角度更大,置钉时要区别对待。结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可以实现第1骶椎椎弓根螺钉最佳进钉通道的个性化术前设计,为临床个性化置入第1骶椎椎弓根螺钉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价值。方法将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参考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情况、术后1 d的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优于参考组(P0.05),手术前、后,两组椎体前缘高度、伤椎Cobb角以及矢状面指数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