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分析基于聚乙烯醇(PVA)泡沫行负压伤口治疗(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 结合个体化抗结核治疗在老年脊柱复治结核伴窦道形成中的应用并评价其治疗效果。 方法 对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临床收治的13例老年脊柱复治结核伴窦道形成的患者行NPWT治疗,采用改良罗氏绝对浓度间接法进行菌种鉴定和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试验,根据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及耐药情况,制定个体化抗结核治疗方案:没有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者继续延用原化疗方案化疗9个月(3HRZE/6HR),耐单药者化疗12个月(3SHRZE/9HRE),MDR-TB者化疗18个月(敏感的一、二线药物组合)。术后1、3、6、9、12个月进行随访,此后每6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CT及三维重建资料,参考Bridwell标准(分为Ⅰ、Ⅱ、Ⅲ和Ⅳ级)判断植骨融合情况和伤口愈合情况。 结果 使用NPWT治疗的13例老年脊柱复治结核伴窦道形成的患者,窦道愈合均良好(参考Bridwell标准植骨均获Ⅰ~Ⅱ级融合);12~28 d伤口完全愈合,平均17.5 d。随访12~36个月,13例患者均未复发。 结论 NPWT是老年脊柱复治结核伴窦道形成治疗中一项重要的手段,结合个体化抗结核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术后并发窦道的耐药脊柱结核患者个体化化疗的短期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西安市胸科医院治疗的耐药脊柱结核术后并发皮肤窦道患者24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参考既往抗结核化疗史、一线抗结核药物表型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结果,以及按照我国《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2015)》的相关化疗方案,制定个体化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换药、随访。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21~69岁,平均(41.5±12.4)岁。记录患者窦道愈合时间、定期复查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的变化;观察患者窦道外观与窦道CT表现的变化。结果 单耐药组愈合时间为18~52d,平均(36.7±10.3)d;多耐药组为53~96d,平均为(71.7±13.6)d;耐多药组为68~260d,平均为(141.2±39.7)d。所有患者的ESR和C反应蛋白末次随访检测时基本正常,分别为(14.6±5.5)mm/1h 和(2.8±1.3)mg/L。24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9.8±4.5)个月;末次随访时21例患者窦道已经愈合,3例明显好转,未愈合,但无再次窦道形成,未见结核复发。 结论 采用基于药敏试验的个体化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联合窦道的换药,耐药脊柱结核术后并发皮肤窦道是可以治愈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效果。方法对23例下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椎体间植骨融合联合腰椎"Z"形前路钛板内固定术,术后常规三联抗结核化疗9~12个月。观察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后凸畸形矫正及脊柱稳定性情况。结果 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8.2个月,所有患者腰背痛症状均消失。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为29.2°(与术前比较,平均矫正角度为20.5°),疼痛VAS评分平均为27分;Frankel分级为D级6例,E级17例;均无结核复发。结论下腰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椎体间植骨融合联合腰椎"Z"形前路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前路一期病灶清除、硬膜前方减压、一期后凸畸形矫正、植骨及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5年1月通过一期前路手术病灶清除、硬膜前方减压、一期后凸畸形矫正、植骨及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治疗的胸腰椎结核32例的临床资料。统计植骨融合时间及手术前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和ASIA分级的变化。结果手术时间为(177.3±14 5)min,术中出血量为(492.5±170.1)ml。随访18~72(36.9±12.7)个月,所有患者脊柱结核治愈无复发。植骨融合时间3~8(5.5±1.1)个月。血沉及C-反应蛋白在术后3个月基本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均恢复正常。脊柱后凸畸形角度由术前(17.6°±6.4°)减小至术后的(2.5°±1.3°),末次随访为(3.8°±1.5°),没有显著的矫正角度的丢失(1.3°±0.6°),其中术后、末次随访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植骨融合良好,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论前路手术在胸腰椎结核中可以达到一期病灶清除、硬膜前方减压、一期后凸畸形矫正、植骨及内固定并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目的,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脊柱结核病灶中结核分枝杆菌菌型,耐药性及耐药原因和处理原则。 方法 搜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确诊为脊柱结核的住院患者1057例。通过穿刺或外科手术获得骨病灶中的脓液及干酪样物,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结果 在1057例患者中,分枝杆菌培养阳性128例,阳性率12.1%;128例患者中耐一线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及链霉素最多,分别为22例、16例、27例,占17.2%,12.5%及21.1%;利福平、利福喷丁及链霉素的高浓度耐药情况严重,分别为16例、12例、25例,占耐该药菌株中的100.0%(16/16),75.0%(12/16),92.6%(25/27);其中耐多药结核(MDR-TB)21例,占阳性患者的16.4%(21/128),均为复治患者,培养阳性患者均按照药敏试验结果给予规范的抗结核治疗或个性化治疗,同时择期给予手术治疗,均痊愈。 结论 脊柱结核病灶中结核分枝杆菌耐药仍以常规药物(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利福喷丁)为主,耐多药脊柱结核多为复治患者,即以获得性耐药为主。因此早期获得患者耐药及药敏,并给予合理的抗结核治疗并结合合理的手术方法是治愈结核病的关键,对防止耐多药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支撑植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3-01~2010-06收治的4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支撑植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根据术前、术后X片分析植骨融合情况以及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的效果。结果本组4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内固定无松动,1例病灶复发,经过第2次清创后,瘘口愈合,全部病例植骨愈合;愈合时间3~7个月;术前Cobb角平均35°,末次X片随访复查Cobb角平均16.5°。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支撑植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既能彻底清除病灶,又能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李庆涛  徐光辉  侯斌  李涛  吕明 《山东医药》2006,46(18):68-69
对14例胸腰椎结核施行患者后路椎弓根系统固定、侧前方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术后随访15~36个月,平均2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胸腰椎结核全部治愈,脊髓功能损害逐渐恢复,脊柱后突畸形得以矫正。认为本术式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继发耐多药肺结核11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耐多药(MDR)肺结核是指对异烟肼(H)、利福平(R)两种或其以上抗结核药物耐药肺的结核。足当前结核病防治工作一大难题。本文收集近几年我院肺结核病人中.痰结核菌药敏试验对H、R或其以上的抗结核药物耐药的病例120例.其中9例系原发耐多药.111例系经初治化疗失败.大部分又经复治仍持续或间断排菌的继发耐多药病例.占92.5%,为MDR的主  相似文献   

9.
周福茂 《山东医药》2008,48(24):73-74
35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及内固定术治疗.所有患者均临床痊愈,无伤口感染及窦道形成,植骨均完全融合,融合时间平均3.5个月,术前脊柱后凸畸形角度为40.80°±16.10°,术后为13.20±8.5°后凸畸形矫正角平均为27.80°±9.10°,后期矫正度丢失为3.20°±2.30°.认为一期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体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毅然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对腰椎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37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18例患者采用经后路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19例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结核治愈情况、并发症、畸形矫正程度,综合评价手术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了一年以上,平均随访时间14.3个月,均没有出现大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按JOA评分标准评价的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后路组Cobb角术后末次随访较术前矫正了16.8°,前路组矫正了11.3°,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后路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可以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降低病残率,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但是病灶区域暴露不够充分,对于椎体前方的病变无法彻底清除,临床上应该充分考虑该手术方式的优缺点,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个体化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估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疗效。方法耐多药肺结核病例34例随机分为个体化治疗组(18例)和标准对照组(16例),个体化治疗组采用18Pa+L2+X(X根据个体的药物敏感试验,选择含两种或三种敏感抗结核药物)方案,标准对照组采用标准化方案,经过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个体化治疗组的痰菌阴转、病灶吸收情况、空洞闭合情况及症状改善情况与标准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药敏结果建立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合理有效的治疗耐多药肺结核。  相似文献   

12.
耐多药肺结核对异烟肼和利福平复敏的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敏后的耐多药肺结核INH、RFP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50例经痰结核菌培养确定的耐多药肺结核对INH、RFP均复敏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3HRZAKPT/18HRPT化疗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3VZPTAKCTM/18VPTCTM化疗方案治疗。比较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1个月的痰菌阴转率(涂片与培养),X线胸片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疗程满3个月痰菌涂片与培养阴转率(32%,28%)分别与对照组(16%,12%)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满疗程痰菌涂片阴转率(48%,40%)、培养阴转率(44%,40%),X线病灶吸收率(68%,64%)和空洞闭合率(24%,28%)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INH、RFP对复敏后的耐多药肺结核,近期临床疗效不比对照组第三线化疗方案[1]的疗效差,而且治疗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不同时期住院肺结核患者初始耐药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不同时期住院肺结核患者初始耐药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初治肺结核患者制订合理化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北京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1986年—1988年(设为I组)及2004年—2005年(设为Ⅱ组)住院的初治肺结核患者初始耐药情况。结果(1) 初始耐药率:Ⅰ组患者为27.2% (25/92),Ⅱ组为39.6%(65/164),2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P=0.045);(2) 初始耐多药率:Ⅰ组患者为1.1% (1/92),Ⅱ组为15.9%(26/164),2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7,P=0.00023)。结论住院肺结核患者初始耐药、耐多药呈上升趋势,提示临床医生针对初治患者也应行结核菌培养及药敏检查,及时发现初始耐药尤其是耐多药患者,选用敏感药物制订个体化初治方案,以减少延误,及早治愈患者。  相似文献   

14.
223例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治疗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静  罗萍  洪峰  李波  韩昱 《中国防痨杂志》2010,32(7):23-379
目的了解北京市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治疗现状及效果。方法选择2006—2007年北京市户籍复治涂阳患者,依其年龄、初治地点及就诊机构、初治管理方式、复治疗前药敏试验及合并症、并发病等,对使用2HRZE(S)/6HRE标准复治化疗方案(简称"标化方案")的疗效及非标准复治化疗方案(简称"非标化方案")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23例,以中老年居多,占65.5%。治疗前54例进行药敏试验,耐药25例,耐药率46.3%(25/54),耐多药率13.0%(7/54)。使用标化复治方案170例,占76.2%,平均治愈率为75.9%。初治失败者治愈率为50%。使用非标化方案53例,占23.8%,原因为耐药、药物不良反应、伴有合并症、并发病等。结论为进一步提高复治病例的治愈率,在标化复治方案的基础上,对初治失败者复治前应作一、二线抗结核药品的药物敏感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及个体状况。对不宜采用标化方案者可制定有效的个体化方案。  相似文献   

15.
耐多药肺结核188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总结耐多药肺结核(MDR—PTB)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自1990年1月至2005年11月共行肺结核手术906例,其中MDR—PTB188例(20.8%),手术200例次,2次手术12例;肺叶切除85例次,肺叶切除并袖式及气管、支气管成形16例次,全肺切除48例次,余肺切除术3例次,支气管胸膜瘘(BPF)瘘管修补术5例次,胸廓成形并BPF修补22例次,脓胸剥脱并BPF修补6例次,开窗引流9例次,肋床引流5例次,右总支气管节段切除1例次。术前均行有效个体化抗结核治疗2—3个月。结果术中死亡率为0.5%(1/200)。术后1年内死亡率为3.2%(6/187),其中呼吸衰竭和心肌梗死各2例,肾衰竭和大咯血各1例。并发症率为13.9%(26/187),BPF11例,占并发症的42.3%(12/26)。所有患者术前痰菌均为阳性,术后阳性2例。随访时间6.7年(3个月至15年)。术后继续术前的抗结核方案治疗3—18个月。结论对持续痰菌阳性、病灶已局限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应在有效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保守方法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初步探讨保守方法治疗脊柱结核的适应证.方法 总结解放军第三○九医院骨科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资料完整的经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或影像引导下穿刺活检及细菌学检查确诊为脊柱结核,开始治疗时选择保守方法治疗的54例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结果.54例患者采用口服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方式,需要在标准化疗方案的基础上,根据症状缓解情况、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调整.抗结核治疗时间9~18个月,服药期间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影像学检查判断病灶愈合、脊椎生理曲度改变情况,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根据疗效情况调整治疗疗程.随访时间1.5~5.5年,平均(3.0±0.8)年.结果 54例患者中49例患者通过保守治疗病灶愈合,其中45例局部疼痛消失,4例轻微背痛,不需服用止痛药物;49例患者中的32例X线或CT片显示椎间骨性融合,17例显示纤维愈合;49例脊柱局部后凸角度平均增加(5.5±0.8)°;47例ESR、CRP下降至正常范围(正常标准:男性ESR<15 mm/1 h,女性<20 mm/1 h;CRP<5 μg/L);18例治疗期间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通过减量或停用抗结核药物等治疗恢复正常.54例患者中5例分别因为治疗期间疼痛加重、出现神经损害症状或后凸畸形明显加重而选择手术治疗.结论 对于局部疼痛不严重、不伴畸形或神经损害、对抗结核药物敏感的脊柱结核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获得福建省结核病耐药状况,评价结核病控制效果,为制订结核病控制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选取30个县(市、区)作为监测点,对调查期间新登记的痰涂片阳性(简称“涂阳”)肺结核患者进行痰分离培养,每个监测点入选初治涂阳患者41例,共计划入选初治涂阳患者1230例,复治涂阳患者全部纳入。采用比例法对异烟肼(H)、利福平(R)、链霉素(S)、乙胺丁醇(E)、氧氟沙星(Ofx)、卡那霉素(Km)进行耐药性检测。 结果 实际共入选患者1579例(初治1223例、复治356例)。其中,污染率为2.3%(36/1579),涂阳培阴率3.9%(61/1579);进行药敏试验1452例,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1389例,初治患者占79.8%(1109/1389),复治患者占20.2%(280/1389)。总体耐药率24.0%(333/1389),耐多药率5.7%(79/1389),广泛耐药率0.1%(1/1389),其中初始耐药率为20.7%(230/1109),初始耐多药率为3.2%(35/1109),获得性耐药率为36.8%(103/280),获得性耐多药率为15.7%(44/280),获得性广泛耐药率0.4%(1/280)。共发现耐药谱型41种,包括单耐药6种、多耐药24种、耐多药11种(含广泛耐药1种)。 结论 福建省结核病耐药水平较低,但耐药谱呈多态性和复杂性,今后要进一步加强耐药结核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肺结核患者规律治疗过程中痰菌转阳的原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临床规律治疗过程中痰菌转阳病例。 结果53例病人中,菌阴转阳病例18 例:第2个月转阳的8例(44.4%),其中原始耐药3例(16.7%);第3个月转阳的2例(11.1%);第5个月转阳8例(44.4%)。菌阳病例35例:第3个月转阳的13例(37.1%);第5个月转阳的12例(34.3%);第6个月转阳的8例(22.9%),其中3例病灶恶化(7.7%),1例由于免疫疾病服用大量激素,且耐药;第8个月及以后转阳的2例(5.7%)。支气管结核、耐药、合并糖尿病、复治是肺结核痰涂片转阳的主要原因。 结论 结核病治疗中要加强痰菌观察,及时发现转阳病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空洞内注药在耐多药肺结核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004年4月-2006年4月我所心肺功能正常、伴肺部空洞的5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在含帕司烟肼、左旋氧氟沙星、乙胺丁醇、丙硫异烟胺、阿米卡星和吡嗪酰胺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后继续化疗至18个月。结果介入治疗后3个月痰抗酸菌涂片同时结核分支杆菌培养阴性率为60.0%(30/50),治疗18个月达84%(42/50)。X线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介入治疗后3个月病灶吸收显效率为52.0%(26/50),有效率为92.0%(46/50),治疗18个月显效率达82.0%(41/50),有效率为96.0%(48/50),经介入治疗3个月后空洞闭合率为20%(10/50),治疗18个月达50.0%(25/50)。治疗结束时发热、咯血、咳痰、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率达72%~93%。结论CT引导下空洞内注药对耐多药肺结核具有加速细菌转阴、病灶吸收和空洞闭合的作用,可促进症状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