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枸杞降脂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合并高尿酸血症(HUA)的有效性。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予以中药枸杞降脂方,水煎服;对照组40例,予以口服血脂康胶囊。8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服药前后临床症状,WHR、BMI值,血清ALT、AST、γ-GT、TC、TG、UA值,肝/脾CT比值。结果治疗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临床症状及肝/脾CT比值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清尿酸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无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在降低血清尿酸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ALT、AST、γ-GT、TC、TG值和WHR、BMI值均明显降低(P均<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枸杞降脂方是治疗NAFLD合并HUA的有效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杞荷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NASH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45例)给予穴位埋线(取穴:肝俞、脾俞、足三里、丰隆、阳陵泉、三阴交)以及口服杞荷饮(枸杞、荷叶、生山楂、败酱草等)治疗,对照组(45例)给予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肝功能、血脂以及肝脏超声影像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8﹪,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肝功能(ALT、AST、γ-GT)、血脂(TC、TG)以及肝脏B超检查结果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联合杞荷饮治疗NASH疗效明确,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降脂方联合穴位埋线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2月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诊治的12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降脂方组、穴位埋线组、联合组,每组30例。4组患者均给予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口服;降脂方组给予自拟降脂方口服,穴位埋线组给予穴位埋线,联合组给予降脂方口服及穴位埋线治疗,4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观察4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血脂指标[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脏/脾脏CT比值及肝脏B超病变程度分级变化,治疗结束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4组患者血清ALT、AST、TBil、ALP、TG、TC、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HDL-C水平、肝脏/脾脏CT比值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联合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其他组(P均0.05);4组肝脏B超病变程度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联合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其他组(P均0.05);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27/30),降脂方组、埋线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均为80.0%(24/30),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均0.05)。结论降脂方联合穴位埋线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减轻肝功能损伤,调节血脂,效果优于单纯西医疗法及采用中药治疗或者穴位埋线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穴位埋线与多烯磷酯酰胆碱胶囊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多中心临床试验,将18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郁脾虚型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和西药组,每组90例。在控制饮食和适量运动等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埋线组给予穴位埋线治疗,取穴肝俞、太冲、丰隆、足三里、三阴交,7天埋线1次;西药组给予口服多烯磷酯酰胆碱胶囊(易善复,228mg/粒),2粒/次,每天3次。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肝脏酶学及血脂水平、腹部B超的变化。结果:1中医证候评分方面,埋线组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2肝脏酶学及血脂水平方面,埋线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水平均比西药组显著下降(均P0.05);3腹部B超检查方面,埋线组脂肪肝程度的改善较西药组显著(P0.05);4临床疗效方面,埋线组总有效率为89.8%(79/88),显著高于西药组的76.7%(69/90,P0.0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确切,且优于口服多烯磷酯酰胆碱胶囊。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自拟利湿行水方合穴位埋线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及对影像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12月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收治的94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7例依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进行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47例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利湿行水方合穴位埋线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脾CT比值及肝脏B超病变程度分级,并比较2组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ALT、AST、TC、TG及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HDL-C、肝/脾CT比值均显著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肝脏B超病变严重程度分级均显著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8%(38/47)和95.7%(45/47),观察组客观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利湿行水方合穴位埋线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有效提高病情控制效果,减轻肝功能损伤,调节血脂指标,并有助于缓解临床症状,优于单纯西医疗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当飞利肝宁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飞利肝宁,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护肝片及血脂康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 治疗组在降低ALT、AST、γ-GT作用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3%,对照组为72.72%,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当飞利肝宁对酒精性脂肪肝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郑珏 《河北中医》2016,(3):356-359
目的观察清脂方联合运动、饮食干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脾虚痰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NASH脾虚痰阻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应用清脂方联合运动、饮食干预,对照组30例应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联合运动、饮食干预,2组均连续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体质量指数(BMI)、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变化及临床症状总积分变化,进行影像学检查(肝脾CT比值)。结果治疗组治疗后ALT、AST、γ-GT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治疗前降低;对照组治疗前后ALT、AST、γ-G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ALT、AST、γ-G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BMI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1)。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总积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低于治疗前;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后TC、T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TC、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经Ridit分析,治疗组治疗前后影像学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改善明显。2组治疗后影像学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结论清脂方联合运动、饮食干预治疗NASH脾虚痰阻证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穴位埋线加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疗效差异。方法将32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6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进行穴位埋线,主要穴位是胰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天枢、带脉、关元。比较两组疗效差异及对代谢综合征各组分、肝肾功能的影响,代谢综合征不同证型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治疗后除HDL-C无差异(P0.05),余各观察指标包括肝肾功能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肝胃郁热及痰湿瘀滞型穴位埋线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痰湿瘀滞型穴位埋线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穴位埋线加西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较单纯西药疗效佳,安全性强,其中痰湿瘀滞型穴位埋线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泽泻汤联合多烯磷脂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痰湿内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痰湿内阻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胆碱保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泽泻汤治疗,2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KP)]、血脂指标[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PⅢNP)、Ⅳ型胶原(CⅣ)、层黏连蛋白(LN)、透明质酸酶(HA)]变化情况,统计2组B超疗效及综合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ALT、AST、γ-GT、AKP、TG、TC、LDL-C、LN、CⅣ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ALT、γ-GT、TG、TC、LDL-C、LN、CⅣ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HA、PⅢNP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治疗组B超疗效及综合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泽泻汤联合多烯磷脂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痰湿内阻证的肝脏影像学疗效及总体疗效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在改善临床血液生化学指标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IKK/IKB/NF-κB信号通路及下游炎性因子,探讨背俞穴穴位埋线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大鼠的机制。方法:8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取10只作为正常组,剩余70只高脂饲料喂养制备NASH大鼠模型,12周末随机取10只验证造模是否成功。余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背俞穴埋线组、腹部穴埋线组、背俞穴针刺组、假埋线组和西药组,每组10只。背俞穴埋线组、腹部穴埋线组、背俞穴针刺组分别予相应取穴治疗,背俞穴取"肝俞""脾俞""胃俞""肾俞",腹部穴取"大横""腹结""滑肉门""天枢";假埋线组在背俞穴处刺激,但不进入皮下组织,不留线;西药组给予维生素E软胶囊灌胃,疗程均4周。正常组不予任何干预,正常饲料喂养至第16周末;模型组继续予高脂饲料喂养至第16周末。干预结束后,计算各组大鼠肝指数;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形态;血清生化检测大鼠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碱性磷酸酶(ALP)]及血脂[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β(IL-1β)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IKK-α、NF-κBp65、IL-6、IL-1β、TNF-α蛋白表达;红外热像仪检测大鼠任督脉温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大鼠体质量、肝脏湿重、肝指数均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背俞穴埋线组、腹部穴埋线组、背俞穴针刺组、西药组肝组织形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肝指数下降(P0.05),其中以背俞穴埋线组最明显(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LT、γ-GGT、ALP、TG、TC、LDL、TNF-α、IL-6、IL-1β升高(P0.01);各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ALT、γ-GGT、ALP、TG、TC、LDL、TNF-α、IL-6、IL-1β均不同程度下降(P0.01,P0.05),其中背俞穴埋线组改善显著优于其他干预组(P0.01)。模型组IKK-α、NF-κBp65、TNF-α、IL-6、IL-1β蛋白表达较正常组升高(P0.01);各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背俞穴埋线组改善效果优于其他干预组(P0.01)。模型组任督二脉温度较正常组降低(P0.01);背俞穴埋线组、腹部穴埋线组、背俞穴针刺组大鼠任督脉温度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提高(P0.01);背俞穴埋线组任脉温度与腹部穴埋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背俞穴埋线组督脉温度改善优于腹部穴埋线组(P0.05)。结论:背俞穴埋线可能通过抑制IKK/IKB/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中断炎性因子引起的"瀑布样"效应,减少炎性因子对肝脏的"二次打击",从而阻断NASH进展,发挥防治NASH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作用。方法:将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埋线组,每组各10只。对照组以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和埋线组均以高脂饲料喂养8周,复制NAFLD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埋线组以温脾化湿法为治疗原则,给予穴位埋线治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8周,模型组只放进固定器中15 min,不予埋线治疗,模型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仍给予高脂饮食。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riglyceride,TC),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4)水平。结果:与对照相比较,模型组和埋线组大鼠体质量、肝脏湿质量和肝脏质量指数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埋线组大鼠体质量、肝脏湿质量、肝脏质量指数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G、TC、RBP4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埋线组大鼠ALT、AST、TG、TC、RBP4显著下降(P<0.01)。结论:穴位埋线可以有效降低NAFLD大鼠血清异常升高的ALT、AST、TG、TC及RBP4水平,对NAFLD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中药治疗痰湿内盛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15例痰湿内盛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73例)、B组(72例)和C组(70例)。A组采用2-0号羊肠线肌肉层穴位埋线联合自拟四生降脂汤治疗,B组采用2-0号羊肠线脂肪层穴位埋线联合自拟四生降脂汤治疗,C组采用自拟四生降脂汤治疗。观察3组治疗后疗效、中医症状评分及血清学指标水平。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脏B超评分及CT值。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90.4%,明显高于B组及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腹胀、乏力、胁痛、肥胖及神疲评分均下降(P<0.05),A组上述指标低于B组及C组(P<0.05)。3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均下降(P<0.05),其中A组患者上述指标低于B组及C组(P<0.05)。3组患者B超评分明显降低,肝CT值明显升高(P<0.05),其中A组患者B超评分低于B组及C组,肝CT值高于B组及C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在肌肉层联合自拟四生降脂汤治疗痰湿内盛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显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血脂指标,恢复患者肝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护肝宁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肝功能、血脂及影像学的影响。方法将50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予护肝宁片治疗,对照组25例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疗程为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肝脏B超显像变化,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2组治疗后,ALT、AST、γ-GT、TC、TG及肝脏灰阶值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P0.01)。在改善ALT、TC及肝脏灰阶值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肝宁片治疗NAFLD安全有效,且改善ALT、TC及肝脏灰阶值方面优于多烯磷脂酰胆碱。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阿托伐他汀片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耳穴贴压治疗。2组均治疗2个月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及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胰岛素抵抗指数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00%,对照组有效率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ALT、AST、γ-GT、TG、TC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穴贴压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确切,且能改善肝功能,降低TG、TC及胰岛素抵抗指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肝脂消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疗效。方法:15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8例和治疗组52例,治疗组给予肝脂消胶囊,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疗程均为7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总疗效、肝功能(ALT、AST)、血脂(TG)及肝脏CT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血清ALT、AST、TG及肝脏CT检查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脂消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腹型肥胖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腹型肥胖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00例,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于治疗前后评测患者的肥胖指标,检测患者血脂各项的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84%(45/49)和67.35%(3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患者肥胖指标BW、BMI、F%、WC和血脂四项TC、TG、HDL-C、LDL-C方面,治疗后两组均有显著效果(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是治疗腹型肥胖合并高脂血症的有效治疗方法,能够改善患者肥胖与血脂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及其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组(A组)和单纯2型糖尿病组(B组)。然后对其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三酰甘油(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γ-谷氨酰转移酶(GGT)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之间性别、年龄、病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组与无脂肪肝组T2DM患者FBG、2hBG、HbA1C、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组较无脂肪肝组ISI、HDL-C降低;TC、TG、FINS、2hiNS、BMI升高(P〈0.05或P〈0.01)。结论: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是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