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阴癌病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阴癌发病少见,其病因不清。目前认为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是外阴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但HPV阴性外阴癌主要与外阴硬化苔癣及p53突变有关,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单纯疱疹病毒(HSV)Ⅱ是外阴癌发生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HPV6/ 11、16/ 18在外阴癌组织中的感染情况及与p5 3、MDM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用原位杂交法 (ISH)检测HPV6/ 11、16/ 18在 30例外阴癌、2 1例外阴上皮内瘤变 (VIN)及 10例外阴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同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 3、MDM2蛋白的表达。结果 :HPV6/ 11、16/ 18在外阴癌、VIN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0 % (18/30 )、33.33% (10 / 30 ) ,4 2 .86% (9/ 2 1)、2 8.5 7% (6/ 2 1) ,正常对照组没有表达。p5 3、MDM2蛋白在外阴癌、VIN、正常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3.33% (19/ 30 )、4 0 .0 0 % (12 / 30 ) ,4 7.62 %(10 / 2 1)、5 2 .38% (11/ 2 1) ,0 % (0 / 10 )、0 % (0 / 10 )。HPV6/ 11的表达在外阴癌组、VIN组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外阴癌组HPV16/ 18表达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外阴病变各组p5 3、MDM2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HPV6/ 11、HPV16/ 18、p5 3、MDM2蛋白在外阴组织的不同病变中表达均差异有显著性 ,在外阴癌的发生发展中HPV感染、p5 3突变和MDM2表达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外阴癌发病少见,病因未完全明确.人乳头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Ⅱ型、免疫缺陷病毒等病毒感染,吸烟、酗酒、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性生活早、社会地位低等均为外阴癌的危险因素.因此,外阴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基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其中癌基因的过度表达或者抑癌基因的灭活与突变可能是细胞发生癌变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4.
外阴鲍温病(Bowen’s disease)为皮肤原位癌的早期表现,因其发生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有关而呈年轻化趋势。现报道1例累及整个外阴的重症外阴鲍温病,并结合文献复习如下。  相似文献   

5.
外阴上皮内瘤变与外阴癌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外阴鳞状上皮癌 (以下简称外阴癌 )占外阴恶性肿瘤的80 %以上 ,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 3 %~ 5 % [1] ,好发于绝经后妇女 ,其 5年存活率为 5 8 9%~ 6 8 9% [1] 。外阴上皮内瘤变 (VIN)是外阴鳞状上皮的不典型增生 ,属外阴癌的癌前病变 ,大部分VIN患者经治疗后可消退 ,有些则可发展为原位癌或浸润癌。外阴VINⅢ接受过治疗者发展为外阴浸润癌的比例为 3 8% ,未接受治疗者可高达87 5 % [2 ] 。VIN和外阴癌在病因方面有相近之外 ,与多种因素的作用有关 ,但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受到注意的主要有以下几类。1 病毒感染病毒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及bcl-2蛋白的表达在维吾尔族妇女外阴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SP法对67份维吾尔族妇女外阴手术切除存档蜡块(其中外阴癌57份,癌旁正常外阴组织10份)进行HPV16/18型及bcl-2蛋白的检测。结果:(1)57份外阴癌及10份癌旁正常外阴组织中,无一例HPV16/18型阳性表达;bcl-2蛋白在外阴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0.18%(40/57),在10份癌旁组织中表达均阴性。(2)bcl-2在Ⅰ期、Ⅱ期及Ⅲ~IV期外阴癌中分别为70.18%,75.0%及50.0%,其在各期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302),bcl-2蛋白表达在外阴癌淋巴结阳性组(88.88%)明显高于淋巴结阴性组(51.62%),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44)。结论:维吾尔族外阴角化型鳞状上皮癌的发生可能与HPV感染无关。bcl-2的表达与维吾尔族外阴角化型鳞状上皮癌密切相关。bcl-2的表达与外阴癌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但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突变型p53及COX-2表达与外阴HPV感染疾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7例正常外阴(NCE)、124例外阴尖锐湿疣(VA)、79例外阴上皮内瘤变(VIN)、91例外阴鳞状细胞癌(VSCC)组织中HPV6/ll、HPV16/18、突变型053及COX-2的表达.结果:VA组织中HPV 6/11阳性表达率(60.5%)显著高于VIN、VSCC(30.4%和34.1%)(P<0.05);VSCC组织中 HPV 16/18阳性表达率(79.1%)显著高于VA、VIN(28.2%和36.7%)(P<0.05).VA、VIN、VSCC组织中COX-2阳性表达率(62.1%、58.2%和64.8%)均显著高于NCE(10.5%)(P<0.05);但前3组比较,则无显著差异(P>0.C5).VA、VIN、VSCC组织中p53表达呈逐渐增高趋势,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NCE组织中HPV 6/11、HPV16/18及突变型p53均呈阴性表达.结论:外阴活检时行HPV 6/11、HPV16/18、突变型p53及COX-2检测,有助于外阴恶性病变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普通型外阴上皮内瘤变(uVIN)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9月在北京五洲妇儿医院门诊诊治的10例uVI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3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外阴瘙痒和性交疼痛。妇科检查见外阴斑片疣状突起,多位于会阴联合或小阴唇内侧。病变部位活检,病理诊断均为uVIN,有7例患者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对P16表达阳性。10例患者同时检测宫颈HPV,其中8例高危型HPV阳性,1例低危型HPV阳性,另1例阴性。有6例接受了外阴高频电熨治疗,1例行外阴切除术,2例阴道上药治疗宫颈HPV感染,1例未治疗失访。随访9例无复发和癌变。结论:uVIN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提高对年轻患者容易发生与高危型HPV感染相关的外阴病变的认识,积极正确地诊断uVIN,采用局部治疗,定期随访,预防复发,对于预防外阴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外阴癌(carcinoma of the vulva)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3%~5%,多发生于绝经后的老年妇女。肿瘤可发生于外阴的皮肤、黏膜及其附件组织,主要病理类型有鳞状细胞癌、腺癌、基底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肉瘤,还包括转移性癌。外阴癌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是因为75岁及以上老龄妇女外阴癌的发病率增加,可能与外阴的硬化苔藓病变等非肿瘤性上皮病变和高龄导致上皮细胞出现非典型性增生有关,并且50岁以上的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主要是人乳头瘤病毒16和18型)相关的外阴癌,VIN是其癌前病变,80%未治疗的外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进展为外阴浸润癌。  相似文献   

10.
近来,基于流行病学和病毒学证据,外阴癌可分为病因学上完全不同的两组,一组占外阴癌中小部分,发生于年轻妇女,组织学上呈基底细胞样或疣状,并存在有邻近的外阴上皮内瘤样变(VIN),人类乳头瘤病毒(HPV)DNA呈阳性;另一组为占外阴癌大部分的老年人。已有研究证明HPV感染是VIN及基底细胞样/疣状外阴癌的有关致病因素,HPV已知的E_6、E_7癌基因的表达能破坏细胞周期调节功  相似文献   

11.
HPV感染及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目前人类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它除可引起人类皮肤、黏膜等部位发生疣外,还可引起恶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虽然外阴癌、阴道癌发病率不高,但年轻女性发病比例上升。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外阴癌、阴道癌的重要致病因素。常规妇科检查时,尤其是对HPV高危型感染的妇女,应注意阴道、外阴的检查,以期早期发现外阴、阴道癌。年轻女性接种HPV疫苗可从病因上预防相当一部分的外阴癌和阴道癌。  相似文献   

13.
女性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外阴癌、宫颈癌发生、进展及预后有关,特别是HPV高危亚型感染.因此HPV分型诊断对预测病变转归、决定治疗方法等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近年来有关女性生殖道HPV感染的临床诊断方法及治疗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综述,特别是HPV感染的免疫治疗、HPV疫苗的研究进展等.  相似文献   

14.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妊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乳头瘤病毒 (HPV )属乳多空病毒科A亚群内的一组DNA病毒 ,病毒颗粒在电镜下呈球形 ,遗传信息包含在一个共价团环的双链DNA内。HPV可感染人的皮肤及粘膜上皮细胞 ,诱发细胞增生 ,产生乳头瘤样病变 ,其中人生殖道感染较常见。在目前已发现的 70余型HPV中 ,3 0余型与泌尿生殖道感染有关 ,其中最常见的是HPV -6、11、16、18型。根据其引起病变的恶性程度分为高危型与低危型。HPV -6、11等为低危型 ,多诱发良性湿疣 ;HPV -16、18等为高危型 ,与宫颈上皮瘤样病变及宫颈癌、阴道癌、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以及外阴癌等有关。HPV感染是一…  相似文献   

15.
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和宫颈癌的关系密切,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HPV16最易导致宫颈鳞癌,HPV18最易导致宫颈腺癌。HPV16/18致癌机制主要是通过病毒基因组中致癌蛋白E6,E7与抑癌基因p53和pRb结合,E6抑制p53的活性,E7灭活Rb基因的活性,致肿瘤发生。常用的HPV检测方法有原位杂交法(ISH)、第二代杂交捕获试验(HCⅡ)、聚合酶链反应(PCR)等。针对HPV16/18的预防和治疗性疫苗成为研究热点。综述HPV16/18型和宫颈癌关系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外阴癌是极罕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仅占女性恶性肿瘤的1%.其发生部位多集中在阴唇,病灶以外生型和浸润型为主,病理类型以鳞状细胞癌(SCC)居多.外阴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根治性外阴切除手术或改良的外阴切除术.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成为新兴的、微创技术,其侵袭性低,将成为今后的主要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宫颈癌是中国女性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必要因子.HPV的病毒样颗粒(由HPV病毒基因组L1基因编码)可产生中和抗体,其结果是HPV病毒样颗粒的注射可有效地预防某个HPV型别的感染.由于HPV16和18两个型别在宫颈癌中具有较高的流行率,这两个型别的病毒样颗粒已被开发成为预防性...  相似文献   

18.
寻常型外阴上皮内瘤变(VIN)是一种高危型HPV感染引起的慢性疾病,与浸润性疣状癌和基底细胞癌有关。分化型VIN是一种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无关的疾病,与角化型鳞状细胞癌有关,其预后不良。外阴尖锐湿疣和VIN均可合并宫颈上皮内瘤变。因此,临床上应注意行宫颈组织细胞病理学检查。目前,HPV疫苗已用于HPV感染相关的外阴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外阴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感染情况及其导致外阴癌的风险。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知网(CNKI)、Cochrane图书馆、美国医学文献分析和联机检索系统(Medline)及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采用Rev Man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18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纳入分析,其中横断面研究7篇病例对照研究,包括外阴癌784例和外阴正常者195例。其中7、5和7篇文献分别纳入中国外阴癌患者HPV(未分亚型)(240例)、HPV16型(319例)和HPV16/18型(266例)感染率的分析,采用Rev Man软件计算得出中国外阴癌中HPV(未分亚型)感染率为43.18%(95%CI:31.03%~56.52%),HPV16型感染率56.52%(95%CI:43.18%~68.94%),HPV16/18型总体感染率57.81%(95%CI:36.71%~76.36%)。共11篇文献纳入HPV感染风险效应分析,OR值为42.77(95%CI:17.83~102.63),与未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外阴癌患者中HPV感染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感染HPV明显增加了中国外阴癌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0.
<正>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是一组体积较小、无包膜的双链环状DNA病毒,可引起鳞状上皮细胞增殖。研究表明,HPV感染是宫颈、阴道、外阴和肛门上皮内瘤变及癌变等共同的致病因素。近年来,肛门癌、外阴上皮内瘤变的发生率有逐年升高趋势,HPV感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对HPV与肛门及外阴上皮内瘤变的关系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