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护士是采集病人血标本的直接操作者 ,在采集过程中注意操作环节 ,减少或消除偶然误差 ,最大限度提高血气分析结果终未质量报告 ,对血气分析结果可靠的维持起重要作用。除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外 ,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 病人的精神状态  病人在情绪激动或疼痛大声呻吟不止中 ,血中PO2 、PCO2 变化均为非疾病因素引起 ,如在此状态下采血进行血气分析 ,其检验结果可靠性降低 ,所以应及时评估病人的采血状态 ,调整采取措施 ,稳定病人情绪 ,让病人适当休息等 ,使采血前的状态趋于稳定 ,避免误差。2 抗凝剂的选择  抽血作血气分析时 ,必须保…  相似文献   

2.
徐静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9):122-123
目的全面掌握血液常规标本采集和处理规程,做好检测前质量控制。方法对血常规检测前标本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影响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采血方法、患者因素、采血部位与时间、抗凝剂的应用及血液标本的保存与运送为血常规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部分。结论做好血常规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其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3.
萧雪梅 《中国药师》2002,5(3):186-187
目的:研究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在含抗凝剂的采血袋质量控制检查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二部收载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参考美国药典23版(1995年)对含枸橼酸盐抗凝剂的细菌内毒素检查的质量标准。结果;样品稀释40倍可消除干扰;与家兔法结果一致。结论: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可用于采血袋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机采血小板在血站无偿献血中造成冲红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保存完整资料的1999年5月11日—2010年11月7日的无偿献血者618例中,符合国家健康体检标准。经血站采血员采血前严格询问,按规程选择标准程序。采用CS-3000P lu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机采,并排除机器故障及操作不当而出现冲红21例为冲红组;正常血小板采集597例作为对照组,进行①冲红血小板献血员及正常血小板献血员(对照组)单采前手指血血细胞计数结果;②预稀释血放置时间的影响;③不同水平血小板患者的样品两法结果;④测定杯的影响;⑤环境因素的影响;⑥采血方法的影响等比较;⑦抗凝剂选用。结果①冲红血小板献血员及正常血小板献血员(对照组)单采前手指血血细胞计数除RDW(P<0.05)外,HGB(g/L)、PLT(×109/L)、MPV(fl)、MCHC(g/L)、MCV(pg)、MCV(fl)、PDW(%)均无差异(Pall>0.05);②机采血分离血小板应在120min内完成;③机采法随血小板数量减少,两者差异愈大(P<0.05),故推测机采血造成冲红机率为高;④测定杯选用质量条件要高;⑤所处环境温度特别重要;⑥采血部位严禁用力挤压;⑦抗凝剂选用EDTA-K2。结论机采血小板冲红的主要原因与献血者频繁度、环境温度、采血方法、测定杯选用质量、抗凝剂选用密切正相关,分离血小板应在120min内完成。但机采血造成冲红机率为高。  相似文献   

5.
采血工作是医院保证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及效率的重要环节,也是临床诊疗的可靠依据。只有血标本采集时方法正确,才能给病人的化验结果带来准确性。经临床验证,应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及真空采血管采集血化验标本,一次穿刺成功率高,血标本无溶血、凝血现象,合格率达100%。  相似文献   

6.
浅谈如何正确采集静脉血标本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静脉血液标本的质量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密切相关。许多因素可影响血标本检测的准确性,如溶血现象、采集时间、被采血者准备不当、采集部位选择不当、抗凝剂用量、药物等因素。有的护理人员对静脉血液标本质量的影响因素不甚了解,影响血液标本的质量。因此,要提高血液标本质量,护士必须掌握静脉血标本采集的技术知识。  相似文献   

7.
<正>真空采血系统由于其操作简便、自动定量、安全环保、不易溶血、便于运输和保存等诸多优点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检测标本的质量。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真空采血管的选择、采血方法及标本前处理等方面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对检验质量影响较大。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对其使用过程的质量要求作一介绍。1真空采血管的正确选择真空采血管根据其内部所添加的抗凝剂、促凝剂、分离胶等不同有较多种类,其用途、性能、采血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凝血四项分析前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解决措施.方法 收集本院2010年7~11月1196例住院患者静脉血标本,采用BE-Compact血凝分析仪测定凝血四项.结果 本组送检标本有质量问题的患者151例(12.63%),其中采血量不符合标准144例(95.36%),血液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3例(1.99%),从留置针处采集含有肝素混合血4例(2.65%).36例重新送检后标本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均高于重新送检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均低于重新送检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标本采集不当、标本量过多或过少、药物、待测时间等均可影响凝血四项结果 的准确性.标本的正确采集与转运是凝血四项检测结果 准确性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凝血四项分析前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解决措施.方法 收集本院2010年7~11月1196例住院患者静脉血标本,采用BE-Compact血凝分析仪测定凝血四项.结果 本组送检标本有质量问题的患者151例(12.63%),其中采血量不符合标准144例(95.36%),血液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3例(1.99%),从留置针处采集含有肝素混合血4例(2.65%).36例重新送检后标本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均高于重新送检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均低于重新送检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标本采集不当、标本量过多或过少、药物、待测时间等均可影响凝血四项结果 的准确性.标本的正确采集与转运是凝血四项检测结果 准确性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静脉采血不当相关因素及送检不及时等分析前质量控制因素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为实验室提供合格的标本。方法本院116例凝血四项不合格标本检测结果与重新抽血结果对比分析。结果116例不合格的标本中,影响检查结果因素的有小凝块49例(42.2%)、采血量不符16例(13.8%)、溶血18例(15.5%)、送检不及时33例(28.4%)。结论护理人员静脉采血不当及送检不及时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有直接因素,对护士床边静脉采血进行培训,按凝血四项检测的要求采集标本,避免检测发生误差。  相似文献   

11.
凝血功能检查的血标本如果发生凝血,需行第2次静脉采血。这不仅延误诊断及治疗,而且还会给病人造成痛苦。通过1年500余例临床试验及观察,对标本凝血的原因和预防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普通非纯化肝素是由不同长度的粘多糖链组成的混合物,其分子量为5000~30000道尔顿。作为抗凝剂,肝素只能在血浆抗凝血酶Ⅲ的存在下并与其形成复合物才能发挥作用。静注普通肝素平均剂量为400U/kg·24h。对有中度凝血倾向的病人,每隔8~12h 皮下注射5000U 浓的非纯化肝素,可安全有效地防止术后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如每天3次皮下合并注射5000U 肝素和0.5mg 双氢麦角胺,或调节3次皮下注射肝素的剂量,使激活部分凝血致活酶时间保持在50~70s 之间,则足以预防高凝血倾向病人形成血栓。  相似文献   

13.
血浆凝血酶原(PT)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是临床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指标。但试验影响因素颇多,实验结果缺乏准确性。本文就不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1 材料与方法1.1 仪器 BIOCHEMBC-PLUS(德国TECO公司)。1.2 试剂 与仪器配套的所有试剂均为德国TECO公司提供。0.109mol/L、0.129mol/L枸橼酸钠;0.54mol/L EDTA-K2;0.1mol/L草酸钠。1.3 方法 采血均用一次性塑料针筒,抗凝剂与血之比为1:9,混匀后以2000转/min离心10min,吸取上层血浆备用,每次测定按照仪器操作手册说明进行。  相似文献   

14.
血液标本是诊断某些血液系统疾病的一种十分必要和常用的检查,对诊断某些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血液标本采集是实验室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可分毛细血管采血法,静脉采血法,动脉采血法和真空采血法.血液标本分三类,全血标本,血清标本,血培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血液标本对凝血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09年3月江苏省灌南县人民医院门急诊、住院部的认为有问题的凝血标本,其中脂血13份,溶血的27份,血量不足(血与抗凝剂总量小于1.4ml)的30份,样本放置时间过长的(2~4h)23份,其他有问题的标本21份。对以上标本再次抽血进行复检,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脂血、溶血、血量不足、未及时送检等问题标本与重新采血后的标本PT、APTT再次检测,除未及时送检的标本PT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凝血检查对标本的要求较高,对标本或结果有怀疑的应重新抽血复检,以保证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儿童血常规检测中导致样本血液凝固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方法回顾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测出现标本凝血50例患儿资料,分析导致常规标本凝血的可能因素及其所占的比例,计算各致凝因素与凝血的相关系数,并提出相关的对策。结果导致小儿出现血常规标本凝血的主要因素可能有:患儿自身因素、医护人员操作因素、采血器具因素和采血环境等四方面的因素;其与标本凝血发生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5、0.90、0.50和0.45。结论患儿自身因素、医护人员操作因素、采血器具因素和采血环境是导致小儿血常规标本凝血的可能原因,因此加强常规标本的凝血检测,针对各因素做好护理工作,从而提高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医学检验中控制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方法。方法:此次150研究对象为自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血液细胞检验的患者,获取血液样本后,对血液样本应用抗凝剂进行处理,比较不同抗凝剂配置比以及室温、低温下不同时间段的检测准确性。结果:抗凝剂配置比不同的情况下,PLT、HGB、WBC、RBC等均出现变化,检验结果变化存在显著差异(P0.05)。室温下不同时间段PLT、HGB、WBC、RBC等均出现变化,变化存在显著差异(P0.05),低温下不同时间段PLT、HGB、WBC、RBC等均出现变化,变化存在显著差异(P0.05),时间越长,则检验准确度受影响越大。结论: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质量受检测时间、采血部位以及温度等的影响,为了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必须有效控制各个检测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应用国产相对低分子质量肝素(LMWH)在血液透析中的抗凝疗交瑟速避凝、肝素钙进行比较。方法:5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能者在对照,按顺序分别给予国产LMWH、速避凝、肝下各6次作为血液透析抗凝剂,观察的器血凝血,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透析器对血肌酐、尿素氮清除率,监测白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常规变化。结果:国产LMWH、速避凝对KPTT~TT影响不明显,而肝素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解分析前可能影响检验质量的各种因素,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人为误差,以提高检验质量。检查前应保证患者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紧张、运动,应禁食,掌握正确的采血体位、正确使用止血带,防止有溶血、凝血、脂血和不洁的尿、便、痰标本,采集后的标本及时保存和运送等。  相似文献   

20.
血球分析仪是检验科的常规仪器 ,取代了以前用显微镜手工计数测定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分类等 ,开创了血细胞分析的新纪元。它不但提高了医学检验水平 ,还为临床提供了更多有用的实验指标 ,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要做好全自动血球分析仪的质量控制 ,我们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1做好实验前的质量控制——仪器准备、试剂的选择、采血注意点 ;2搞好室内质量控制 ;3实验结果的观察。1 实验前的质量控制1重视仪器的日常维护、保养 ,使仪器处在最佳工作状态。2上班前 ,下班后 ,首先要搞好室内卫生 ,进实验室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