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调查辽宁省农村独居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选择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建立和发展农村独居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辽宁省农村地区302名独居失能老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老年人能力评估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制长期照护模式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 219例(72.5%)独居失能老人选择居家长期照护,83例(27.5%)选择机构长期照护,勉强能在家生活(76.3%)和没钱去养老机构(60.3%)是独居失能老人选择居家长期照护的2个主要原因,选择机构长期照护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专人提供生活照料(73.4%);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月收入(OR = 4.156,P = 0.001)、社会支持(OR = 0.903,P = 0.036)和能力等级(中度失能:OR = 26.593,P = 0.001;重度失能:OR = 557.370,P<0.001)是长期照护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结论 居家长期照护仍然符合大部分农村独居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意愿,应针对独居失能老人的不同特点,加强居家长期照护功能并发展机构长期照护服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我国失能老人认知功能与家庭支持的关系,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使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2014年的横截面数据,剔除关键指标缺失后得到有效样本1273例。其中失能老人认知功能的衡量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家庭支持则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经济支持。在描述我国失能老人认知功能与家庭支持状况的基础上,采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进一步分析失能老人认知功能与家庭支持的关系。 结果 在控制相应变量后,二元 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家庭提供生活照料并未显著降低失能老人的认知功能受损风险(P>0.05);而有家庭精神慰藉的失能老人组发生认知功能受损的风险为无精神慰藉组的 0.343(OR=0.343,95%CI: 0.142~0.827,P=0.017);有家庭经济支持的失能老人组发生认知功能受损风险为无经济支持组的0.767(OR=0.767,95%CI: 0.587~1.004,P=0.049)。 结论 家庭精神慰藉和经济支持是失能老人认知功能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我国丧偶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影响因素,为丧偶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建议。 方法 数据来源为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全国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数据,采用〖XC小五号.EPS;P〗检验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丧偶老年人居住安排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研究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居住地区的丧偶老年人居住安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子女同居相对于独居而言,男性丧偶老年人更倾向于独居,其与子女同居的概率是女性丧偶老年人的0.682倍(OR=0.682,95%CI:0.524~0.887,P =0.004);城镇丧偶老年人更倾向于与子女同居,其与子女同居的概率是农村丧偶老年人的1.727倍(OR=1.727,95%CI:0.488~0.892,P <0.001)。其他居住安排相对于独居而言,70~79岁丧偶老年人更倾向于独居,其选择其他居住安排的概率是60~69岁丧偶老年人的0.750倍(OR=0.660,95%CI:1.317~2.264,P=0.007)。 结论 性别、年龄、居住地区是丧偶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影响因素。需要关注和保障丧偶老年人的养老和照料服务,采取有针对性的养老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构建和完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8年数据,描述现状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家庭照护仍是最主要的照护模式,占比高达85.1%,农村(OR=0.228,P<0.001)、已婚(OR=0.359,P<0.001)、首要照料者态度较差(OR=0.446,P=0.030)及想要与子女一起居住(OR=0.240,P<0.001)的失能老人倾向选择家庭照护,女性(OR=1.440,P=0.046)、文化程度高(OR=2.446,P<0.001)、中重度失能(OR=2.384,P<0.001;OR=3.042,P<0.001)及想要居住在敬老院、老年公寓或福利院(OR=32.759,P<0.001)的失能老人倾向选择社会化照护。结论 家庭照护仍占主体地位,且照护负担较重,需建立从家庭、社区到机构的“智能一体化”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完善失能老人照护保障机制,并建立照护需求评估体系,为失能老人营造良好的照护环境。  相似文献   

5.
李红丽 《现代预防医学》2021,(20):3733-3738
目的 综合分析我国居家老人对社区保健知识、精神蔚籍和上门看病送药三类健康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CLHLS2017—2018调查数据,运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寻我国居家老人对社区三类健康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 我国居家老人社区三类健康服务(保健知识:χ2 = 935.263,P<0.001;精神蔚籍:χ2 = 406.578,P<0.001;上门看病送药:χ2 = 325.448,P<0.001)的需求与供给差异显著;除居住地、退休前职业、地区和抑郁程度是影响居家老人对三类健康服务需求的共同因素之外,两周患病(否:OR = 1.282,95%CI:1.072~1.534,P = 0.007)、每年体检(是:OR = 1.19,95%CI:1.021~1.387,P = 0.026)以及高血压诊断(否:OR = 1.224,95%CI:1.045~1.433,P = 0.012)等也影响居家老人对保健知识的需求,居住方式(独居:OR = 1.321,95%CI:1.094~1.594,P = 0.004)也影响居家老人对精神蔚籍的需求,年龄(70~79岁:OR = 0.792,95%CI:0.649~0.966,P = 0.022)和每年体检(是:OR = 0.821,95%CI:0.716~0.941,P = 0.005)也影响居家老人对上门看病送药的需求。结论 建议社区卫生机构全方位开展对健康居家老人的保健知识宣传;重视对独居和抑郁居家老人的心理健康服务;权衡自身资源和居家老人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上门看病送药服务。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居家高龄失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需求满足程度,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完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对2369名农村居家高龄失能老年人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元有序逻辑回归分析日常生活照料需求满足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农村居家高龄失能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完全满足、基本满足、不满足的比例分别为44.4%、52.7%、2.9%,失能程度(OR=1.76,95%CI:0.241~0.889)、自评健康状况(OR=1.61,95%CI:0.133~0.822)、生活富裕程度(OR=2.98,95%CI:0.531~1.653)、生活来源是否够用(OR=2.27,95%CI:0.404~1.237)、生病能否及时就医(OR=2.04,95%CI:0.074~1.352)、主要照料者(OR=9.14,95%CI:0.280~4.147)、主要照料者态度(OR=10.88,95%CI:1.334~3.440)、平时主要聊天者 (OR=2.46,95%CI:0.227~1.576)是农村居家高龄失能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需求满足程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亟需构建完善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满足农村居家高龄失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需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失能老人生活照料需求未满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建立健全长期护理保障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拓展的安德森健康行为模型作为理论框架,利用2005—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构建Logit模型。结果:失能老人生活照料需求未满足率呈缓慢下降趋势,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失能老人生活照料需求未得到满足。家庭相对经济资源越不足、老人身体状况越差、失能程度越高,非子女和配偶照料、照料者不情愿时,失能老人生活照料需求越难得到满足。结论:建议加强对农村、低龄、低收入和重度失能老人生活照料的关注,强化家庭成员照料,并为家庭成员照料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许浩  陈娜 《现代预防医学》2020,(22):4181-4184
目的 分析我国城乡失能老人的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差异。方法 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纳入3 054名失能老人,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城乡失能老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差异。结果 本研究失能老人抑郁状况得分为(11.2±7.3),抑郁发生率为48.6%;城市地区的抑郁状况(49.4%)高于农村地区(44.5%)。低龄、重度失能、低生活满意度、家庭低收入、睡眠时间短是城乡地区失能老人抑郁发生率的共同危险因素;女性(OR = 1.494,P<0.001)、无照顾依靠(OR = 0.738,P = 0.001)、患3种以上慢性病(OR = 1.856,P<0.001)是城市失能老人抑郁发生率特有的危险因素。结论 中国失能老人抑郁症状存在着城乡差异,城市失能老人抑郁症状发生率更高且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对城乡失能老人的干预措施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徐州市区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知晓度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徐州市区1 250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8.0进行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徐州市区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知晓率为29.6%,70~79周岁(OR=1.455,P=0.04)、老伴已过世(OR=1.974,P=0.026)、月收入4 000元以上(OR=2.465,P=0.004)、独生子女(OR=2.252,P=0.007)、养老方式为社区居家养老(OR=5.131,P<0.001),所在社区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OR=5.405,P<0.001)、接受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OR=3.460,P<0.001)的老年人的知晓度较高。结论 现阶段徐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宣传力度亟待提高,提高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认知是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长久发展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0.
上海城市社区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的现况和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社区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和卫生问题.以上海市为例,从相关问题的现况分析入手,指出长期照料服务严重缺失,机构服务床位严重不足,城市失能老年人牵涉面广,长期照料问题的紧迫性凸现,长期照料服务体系建设是重大民生工程,失能老人问题是对社会道德底线的现实考验,进而提出了探索建立独立于医疗保险体系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研究和发展老年护理保险等相关配套措施和政策、建立符合国情的以社区长期照料服务为核心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打造满足不同养老模式和层次需求的养老和医疗服务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社区老人家庭功能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5-8月,使用一般资料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老年抑郁量表对宜宾市某区的340位社区老人进行调查。采用Mann-Whitney U或Kruskal-Wallis H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社区老人家庭功能得分为7.00(5.00,10.00)分,190例(55.88%)老人家庭功能良好,150例(44.12%)有不同程度的家庭功能障碍,回归分析显示:抑郁(β=-0.107、t=-2.168、P=0.031)、社会支持(β=0.204、t=3.843、P<0.001)、生活满意度(β=0.496、t=9.222、P<0.001)及收入水平(β=0.143、t=2.110、P=0.036)是社区老人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社区老人的家庭功能为中等偏上水平,抑郁、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及收入水平是社区老人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日常生活中应促进老人家庭功能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川、浙、津三地慢性病患者住院费用状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17年9月-2019年7月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结合的方法,对三地共559名慢性病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基于SPSS22.0和STATA14.0,利用Kruskal-Wallis H、Mann-Whitney U检验、多元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慢性病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为11578.9元。年龄(b=0.024)、婚姻状况(已婚:b=-0.856;丧偶:b=0.919)、一年内是否健康体检(b=-0.350)、慢性病种类(消化系统疾病:b=0.370;脑血管疾病:b=0.462;癌症:b=0.559)、多重慢病(b=0.372)、住院天数(b=0.024)是四川慢性病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P<0.05);月收入水平(3000~4000:b=0.290;>4000:b=0.357)、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b=-0.429;城镇居民医疗保险:b=0.300)、慢性病种类(糖尿病:b=0.374,癌症:b=1.005)、多重慢病(b=0.364)、住院天数(b=0.018)是浙江慢性病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P<0.05);户口性质(b=0.439)、年龄(b=0.018)、一年内是否健康体检(b=-0.399)、慢性病种类(呼吸系统疾病:b=0.900;癌症:b=1.049)、住院天数(b=0.018)是天津慢性病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为有效降低慢性病患者住院费用,建议三个地区均加强慢性病筛查与预防,鼓励定期体检;重视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按病种制定标准住院日。四川应重视慢性病患者情感支持,提高饮食管理水平。浙江应完善医保补偿机制,提高健康公平性。天津则需加强空气治理,并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YY基因rs2880412位点多态性与汉族肥胖人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抽取华中地区汉族人群成年肥胖患者410例,按照年龄(±3)、同性别匹配选取410例非肥胖人群作为对照,进行体格检查及血液生化指标检测,PCR-RFLP法进行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 检出rs2880412位点等位基因A和C,且在对照组和肥胖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A作为参照,等位基因C是肥胖的易感性等位基因(OR=1.29,95%CI:1.06~1.56);检出rs2880412位点基因型AA、AC和CC,其中基因型CC和AA在对照组和肥胖组中的频率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因型CC在肥胖组和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混杂因素年龄、性别后,CC、AC、AC+CC基因型的OR(95%CI)分别为1.74(1.16~2.62)、1.19 (0.86~1.64)和1.32(0.97~1.79)。不同基因型生化指标分析结果显示,AA基因型的TG和LDL-C指标均值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YY基因rs2880412位点C可能与汉族人群肥胖发生存在关联,AA可能与肥胖组人群TG升高和LDL-C降低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螺杆菌感染与肝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检索Medline、EMBASE、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探讨螺杆菌感染与肝癌关系的研究,提取数据计算合并比值比(OR)以及95%置信区间(95%CI)。结果 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研究共有19项,均为病例对照研究,其中肝癌组785例,螺杆菌的感染率为66.50%(522/785),对照组1298例,螺杆菌的感染率为37.75%(490/1298)。各项研究之间具有明显异质性,选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OR值为9.55(95%CI:5.78~15.77,P<0.05)。结论 螺杆菌参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但结果仍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关系及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心理韧性量表(RS-14)对安徽省某高校578名大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手机成瘾与抑郁、焦虑、压力均呈正向相关关系( r=0.411、0.451、0.455,P<0.01);手机成瘾与心理韧性呈负向相关关系( r=-0.126,P<0.01);心理韧性与抑郁、焦虑、压力均呈负向相关关系(r=-0.387、-0.334、-0.299,P<0.01)。心理韧性在手机成瘾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8)。 结论 大学生心理韧性在手机成瘾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通过加强大学生心理韧性训练,可缓解手机成瘾对其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不同项目对不同人群的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养成率的干预效果,为实行分类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甘孜藏族自治州包虫病综合防治监测点信息管理系统,提取2014-2017年资料。基于类实验设计,运用SPSS 23.0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双因素(时间和处理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处理和时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2017年干部、中小学生、僧侣和农牧民在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0.66%、90.14%、86.06%和86.2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推移,干部、中小学生、僧侣和农牧民的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养成率均显著提高(F=12.36, F=14.89, F=12.29, F=10.03, P<0.01)。试点乡中小学生和农牧民在各时间点上的知晓率均显著高于对照乡(F=8.89, F=8.97, P<0.05),试点乡僧侣和农牧民在各时间点上的健康行为养成率也均显著高于对照乡(F=10.17, F=8.34, P<0.05)。干部、中小学生和农牧民的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与健康行为养成率均呈显著正相关(r=0.62, r=0.55, r=0.34, P<0.05)。结论 中小学生和干部的干预效果具有正外部性,可将健康的生活理念、知识和行为主动传播给其他人群。农牧民为减轻包虫病的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参与专项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强,配合度高,健康教育效果明显。为提高群众参与包虫病防治工作的成效,注重发挥中介效应,即对健康教育认同程度,以促进认知向健康行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脂素(visfatin)、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病例组选取某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59例,对照组选取同时期参与体检的无冠心病及高血压者185例。测定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血压、血脂、血糖、肝功能等指标、visfatin和RBP4,并分析visfatin和RBP4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的GGT(t=2.270,P<0.05)、visfatin(z=-2.613,P<0.05)、RBP4(z=-3.667,P<0.05)的水平高于对照组,而DBIL(t=-3.182,P<0.05)水平低于对照组;visfatin与DBP(r=0.13,P<0.05)、TC(r=0.17,P<0.05)、TG(r=0.52,P<0.05)、LDL-C(r=0.16,P<0.05)、GLU(r=0.11,P<0.05)均呈正相关,而与HDL-C(r=-0.11,P<0.05)、AST(r=-0.15,P<0.05)、DBIL(r=-0.13,P<0.05)呈负相关,RBP4与TC(r=0.20,P<0.05)、TG(r=0.43,P<0.05)、LDL-C(r=0.15,P<0.05)、GLU(r=0.18,P<0.05)呈现正相关,而与DBIL(r=-0.17,P<0.05)呈现负相关;未调整时visfatin的上三分位组冠心病的患病危险是下三分位组的1.86倍(95%CI:1.10-3.14),调整各种因素后冠心病的患病危险消失(95%CI:0.70~2.20);未调整时RBP4的上三分位组冠心病的患病危险是下三分位组的2.57倍(95%CI:1.51~4.38),调整各种因素后冠心病的患病危险是下三分位组的2.28倍(95%CI:1.31~3.98)。结论 Visfatin、RBP4与冠心病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DRA基因(human leukocyte antigen DRA,HLA-DRA)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易感性的关联。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来源的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365例HCC患者作为病例组以及365例非HCC患者作为对照组。利用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和相关暴露因素资料,并采用TaqMan-MGB探针定量PCR法对rs3135395 G>T、rs3135338 T>C和rs2395178 G>C进行基因型检测。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SNP位点各基因型与HCC易感性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果 携带rs3135338 TC基因型和显性模型(TC+CC)的个体HCC易感性较TT基因型携带者显著降低(OR=0.47,95% CI=0.25~0.91,P=0.024;OR=0.53,95% CI=0.28~0.95,P=0.045)。与rs2395178 GG基因型携带者相比,GC基因型和显性模型(GC+CC)携带者HCC易感性显著降低(OR=0.41,95% CI=0.29~0.57,P<0.001;OR=0.58,95% CI=0.41~0.81,P=0.002)。结论 HLA-DRA基因rs3135338 T>C和rs2395178 G>C与HCC易感性相关,可为揭示免疫相关基因遗传多态性对HCC发生的作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公众对HPV疫苗的认知程度和对其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评价,探索影响公众对该疫苗认知和评价的因素。方法 对某门诊部的996名女性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受访者对HPV疫苗认知的平均得分为 2.25 分;不同年龄、居住地、职业、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的受访者对HPV疫苗的认知程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HPV疫苗有效性的评价方面,年龄较大、城市、已就业、高学历的受访者高于年龄较小、农村、未就业、低学历的受访者(OR值与95%CI分别为:1.89(1.43~2.35)、2.21(1.78~2.64)、3.36(3.05~3.67)、3.87(3.50~4.24)),高收入的受访者低于低收入的受访者(OR值与95%CI为0.87(0.79~0.95));在对HPV疫苗安全性的评价方面,年龄较大的受访者高于年龄较小的受访者(OR值与95%CI为:2.78(2.53~2.97)),城市、高学历的受访者低于农村、低学历的受访者(OR值与95%CI分别为:0.76(0.58~0.94),0.68(0.50~0.86))。结论 受访者对HPV疫苗的认知程度较低,年龄、居住地、职业、学历、经济收入等是影响受访者对HPV疫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评价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汕头市社区中老年素食女性的膳食模式及与骨健康的关系,为制定其健康促进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7年7月-9月整群随机抽取汕头市龙湖区和潮阳区各1个佛堂的≥40岁的素食女性共127例为素食组,并按年龄1[DK]∶1匹配普食女性127例为普食组。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食物摄入频次及生活饮食习惯,运用超声骨密度仪测定右足跟骨骨密度。结果 素食组骨密度BMD均值低于普食组(0.38±0.11 vs 0.41±0.11, P<0.05)。素食组包括绝对素食者28例(22.1%),乳-蛋素食者70例(55.1%),半素食者29例(22.8%),与普食组相比,其膳食中每周摄入频次的秩均值豆腐干较高(P<0.05),而酸奶、鸡蛋、肉类、水产品较低(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OR=4.752, 95%CI: 2.515~8.979)为被调查女性OP患病的危险因素,而较高的体质指数(OR=0.861, 95%CI: 0.785~0.944)、摄入豆及豆制品(OR=0.300, 95%CI: 0.093~0.973)为保护因素。结论 汕头市社区中老年素食女性膳食中含钙高的食物摄入频次较低,骨密度偏低,须重视膳食结构的调整,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