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了解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不依从与针对他人暴力行为(如:轻度滋事、肇事、肇祸)发生的关系,尤其是城乡之间存在的差异。方法 基于一项为期12年的自然观察性研究,共计纳入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207 569例,采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并纳入协变量,以城乡作为分层因素来估计服药不依从对暴力行为的效应,即调整的OR(odds ratio)。结果 207 569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共计27 698(13.3%)例患者发生了暴力,发生了暴力行为患者的不依从率高达80.6%。城市患者共37 035人,服药不依从率为39.7%,共3 072(8.3%)人发生了暴力。农村患者共170 534人,服药不依从率高达74.9%,共24 626(14.4%)人发生了暴力。多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城市患者还是农村患者,服药不依从均会增加其针对他人暴力行为发生的风险。城乡分析结果显示服药不依从对轻度滋事和肇祸两类暴力行为的效应在城乡之间不存在差异,但对于肇事来说,城市(OR=2.425,95%CI:2.088~2.821,P<0.001)高于农村(OR=1.768,95...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对暴力危险性的中介效应。方法 使用某省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管理系统中登记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精神疾病及治疗相关信息等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因素对暴力危险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 该省184 09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为8.4%。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良好,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职业、年龄、家族史、性别、经济状况、精神分裂症分型对暴力危险性的影响被服药依从性所中介(间接效应值分别为-0.015 7、-0.131 0、0.050 8、-0.020 4、0.023 2、-0.048 5、-0.058 7,相应95%置信区间均不包括0)。结论 服药依从性的中介作用提示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重要的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居家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规范药物治疗进行干预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具有暴力行为1-3级的168例居家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管理治疗组针对每个患者按照《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的要求,制定规范化治疗方案,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医师负责指导用药,每年专科医师对每名患者进行2次面对面复诊,每月1次的暴力分级和暴力次数统计评估治疗效果。结果经过5年的规范治疗,168名居家精神分裂症1级暴力行为者8/168例;2级暴力行为者0/168例;3级以上暴力行为者0/168例,92%的患者5年中没有再住院、18%的患者重新再就业、77%的患者能够正常料理家务,病情稳定达0级者占治疗人数的95%。结论居家精神分裂症患者得到规范治疗后,有效降低了危险行为发生率,复发率明显降低,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维护了社区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沈晓华 《中国校医》2018,32(6):478-479
目的 探讨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精神病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发生暴力行为分为观察组(有,n=41)和对照组(无,n=22)。采用问卷调查向患者家属调查患者具体情况,内容包括:患者性格、就业情况、婚姻情况、是否有妄想情况、是否有抑郁情况、是否易激怒、既往有攻击行为、是否非自愿入院、是否早年是否发生了重大生活事件、是否存在家庭情况不良的情况等。通过分析发生暴力因素包括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疾病因素、患者家属因素、护理人员因素等。采取改善服务态度、改善病房环境、组织患者参加合适的文娱活动、加强护士责任心、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与患者沟通等措施预防暴力行为发生;并对暴力行为进行患者情况评估、心理沟通护理、用药护理、安全检查及暴力行为护理等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41例发生暴力行为中躯体暴力24.39%(10/41)、言语漫骂60.97%(25/41)、威胁恐吓或聚众闹事12.19%(5/41)、性骚扰2.43%(1/41),其中言语漫骂占大部分比例(P<0.05)。63例精神病患者通过采取暴力行为预防及护理措施,好转53例(84.12%),观察组好转30例(7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精神病患者发生暴力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居家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规范药物治疗进行干预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具有暴力行为1~3级的168例居家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管理治疗组针对每个患者按照《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的要求,制定规范化治疗方案,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医师负责指导用药,每年专科医师对每名患者进行2次面对面复诊,每月1次的暴力分级和暴力次数统计评估治疗效果。结果经过5年的规范治疗,168名居家精神分裂症1级暴力行为者8/168例;2级暴力行为者0/168例;3级以上暴力行为者0/168例,92%的患者5年中没有再住院、18%的患者重新再就业、77%的患者能够正常料理家务,病情稳定达0级者占治疗人数的95%。结论居家精神分裂症患者得到规范治疗后,有效降低了危险行为发生率,复发率明显降低,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维护了社区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88例精神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对患者进行分组,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采用暴力行为预防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暴力行为发生率,并对暴力行为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概率远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生暴力的原因主要有无业、既往暴力倾向及重大生活事件等.结论:精神科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与无业、既往暴力倾向及重大生活事件有关,采用暴力行为预防护理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暴力行为发生率,对患者及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护士对住院精神病人暴力危险的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发生率。方法采用自制的"入院精神病人暴力危险分级评估表"对实验组756例新入院精神病人进行暴力危险分级评估,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并以实施暴力危险分级管理前的684例住院精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为2.51%,对照组为8.77%,两组患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对住院精神病人进行暴力危险分级评估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暴力危险的防范能力,有效地减少了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了解高中生校园暴力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校园暴力的有效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西省婺源县某中学l 810名高中生进行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是根据青少年危险行为因素监测问卷(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YRBS)翻译成中文再请专家进行修改制定的,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校园暴力的影响因素.结果 1 810名学生中,发生身体暴力的有267名(14.75%),发生精神暴力的有239名(13.20%),发生性暴力的有78名(4.31%).校园暴力行为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社会因素对校园暴力行为的间接效应具有负向作用(-0.224),即通过个人行为影响校园暴力行为;个人行为对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直接效果为正向作用(0.731);学校表现对校园暴力既有直接效果(0.226),也有间接效果(0.074);模型中各因素总效应为0.807,较好地解释了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其中个人行为是校园暴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高中生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因素中个人行为的总效应最高.只有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各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的校园暴力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场动力理论探究安徽省大学生网络暴力参与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学校和社会降低大学生网络暴力参与度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以目的抽样法和滚雪球抽样法选取安徽省内高校628名在读大学生,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大学生网络暴力参与行为问卷”“心理影响因素问卷”“环境影响因素问卷”进行在线调查,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628名高校在读大学生中,195人(31.05%)被评判为网络暴力参与者;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无性恋群体、在网络上发表个人意见的频率、硕博士、独生子女对大学生参与网络暴力行为有影响(P<0.05);结构方程模型提示,心理影响因素直接影响网络暴力行为(效应值为0.814),环境影响因素既可直接影响网络暴力行为(效应值为0.099),又可通过心理影响因素间接影响网络暴力行为(效应值为0.473),总效应为0.572。结论 对大学生的网络暴力参与行为来说,心理影响因素是主导因素,环境影响因素是诱导因素。采取预防个体心理障碍、建设良好的网络、社会和家庭环境等措施,有助于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我国大学生暴力遭遇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大学生暴力遭遇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文献筛选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3篇文献,研究对象38 413例。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 = 2.02,95%CI:1.59~2.58)、过往受暴(OR = 1.99,95%CI:1.69~2.33)、恋人情况(OR = 1.31,95%CI:1.09~1.58)、家庭类型(OR = 2.72,95%CI:1.05~7.04)是大学生暴力遭遇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 男性、曾经受暴、有或曾有恋人、组合家庭是我国大学生暴力遭遇的危险因素,其中组合家庭因素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贵州省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共存模式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贵州省5个市(州)的4 452名农村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贵州省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共存模式分为暴力与自杀意念共存模式组(15.1%)、偏食与自伤行为共存模式组(49.1%)、失眠与孤独感共存模式组(2.9%)、低风险组(32.9%)4个组别。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遭受家庭暴力(OR = 8.746, 95%CI:5.507~13.889)、学业压力较大(OR = 3.024, 95%CI: 2.083~4.389)等因素是暴力与自杀意念共存模式组的危险因素,学业压力较大(OR = 2.687, 95%CI: 2.032~3.553)、亲子关系较差(OR = 2.515, 95%CI:1.508~4.195)等因素是偏食与自伤行为共存模式组的危险因素,学业压力较大(OR = 5.308, 95%CI:2.514~11.208)、同伴关系较差(OR = 4.719, 95%CI:2.094~10.639)等因素是失眠与孤独感共存模式组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贵州省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共存模式特征明显并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防治与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MHS-CA)、DSM-5一级跨界症状量表(DSM5-L1CCSM)、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儿童期创伤问卷(CTQ)对深圳市某学校914名初中生进行相关评估,进一步分析结果。结果 该校18.9%的初中学生两周内存在自杀企图,20.9%曾有过自杀经历。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志行为(OR=0.923,95%CI:0.868~0.981)、儿童期躯体虐待(OR=1.977,95%CI:1.076~3.630)、物质滥用(OR=4.148,95%CI:2.898~5.939)可能是初中生自杀企图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时,意志行为(OR=0.898,95%CI:0.844~0.955)、童年期躯体虐待(OR=2.409,95%CI:1.313~4.421)、物质滥用(OR=4.991,95%CI:3.475~7.170)也是初中生自杀经历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该校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发生率较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精神行为症状、童年创伤经历、生活事件等因素影响自杀相关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系统分析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为预防自杀行为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搜集建库至2022年9月发表的有关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风险影响因素相关的文献,由两名研究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完成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并采用Stata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22篇,累积样本量13 266例,纳入研究质量均为中等以上。Meta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63,95%CI:1.88~3.66)、照顾者对疾病知识了解程度低(OR=5.46,95%CI:1.58~18.84)、饮酒(OR=2.30,95%CI:1.58~3.34)、吸烟(OR=2.45,95%CI:1.66~3.63)、自杀未遂史(OR=5.77,95%CI:4.16~7.46)、家族自杀史(OR=3.89,95%CI:1.64~9.24)、服药依从性低(OR=3.18,95%CI:1.71~5.19)、自知力缺乏(OR=3.49...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国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 检索CNKI、CBM、PubMed等7个中英文数据库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青少年自伤行为影响因素的文献;应用CMA V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中国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各影响因素的合并OR值(95%CI)分别为:性别1.167(1.064~1.280),独生子女0.835(0.788~0.883),户籍类型0.777(0.691~0.874),年龄1.184(1.011~1.387),校园欺凌2.250(1.903~2.660),自杀意念3.278(2.581~4.164),吸烟1.688(1.103~2.583),网络成瘾2.029(1.914~2.151),忽视1.532(1.276~1.840),抑郁1.055(1.025~1.087)。结论 女生、年龄较大、遭受校园欺凌、有自杀意念、吸烟、网络成瘾、被忽视、抑郁是中国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独生子女、农村户籍是中国青少年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我国医院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CNKI、CBM、万方等数据库中发表的关于中国人群MRSA感染危险因素的文献,对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后危险因素的OR值及95%CI。结果共22篇文献入选本研究,累计病例2312例,对照1931例。 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1.45,95%CI:1.02~2.08)、存在基础疾病(OR=2.10,95%CI:1.48~2.96)、低蛋白血症(OR=3.17,95%CI:1.57~6.38)、激素治疗(OR=3.94,95%CI:1.70~9.13)、抗菌药物联合应用(OR=4.77,95%CI:2.74~8.29)、深静脉植入(OR=3.44,95%CI:1.59~7.42)、气管切开(OR=3.22,95%CI:1.43~7.25)、机械通气(OR=1.88,95%CI:1.44~2.44)、留置导尿(OR=2.28,95%CI:1.06~4.90)和鼻胃插管(OR=1.75,95%CI:1.10~2.78)是医院获得性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目前影响我国人群医院获得性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侵入性操作、基础疾病、年龄>60岁、低蛋白血症和激素治疗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湖南省成年居民的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对睡眠质量调适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系统抽样的方法,选取湖南省30个县区9 469名成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湖南省成年居民失眠检出率为12.5%。女性(OR = 1.525,95%CI:1.285~1.810)、年龄增大(OR = 2.270,95%CI:1.952~2.638)、患有慢性疾病(OR = 2.926,95%CI:2.642~3.240)、焦虑(OR = 6.851,95%CI:4.424~10.608)、抑郁(OR = 3.493,95%CI:2.125~5.740)、健康状况自我评价差(OR = 1.786,95%CI:1.637~1.949)、上床睡觉时间晚(OR = 1.193,95%CI:1.103~1.290)是失眠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湖南省成年居民失眠检出率较高,家庭、社会应密切关注重点人群身心健康,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提高其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我国农村中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数据,筛选出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农村中老年人样本7 427例,根据Berkman社会网络指数判断是否存在社会隔离,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对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中国农村中老年人社会隔离发生率为28.84%,其主要影响因素有:性别(OR = 1.55,95%CI:1.38~1.73)、年龄(OR = 1.69,95%CI:1.58~1.80)、地域(OR = 1.21,95%CI:1.13~1.29)、教育水平(OR = 0.83,95%CI:0.74~0.94)、金融机构存款金额(OR = 0.86,95%CI:0.80~0.93)、出入阶梯数(OR = 1.06,95%CI:1.01~1.13)、听力(OR = 1.25, 95%CI:1.11~1.41)、认知情况(OR = 0.91,95%CI:0.89~0.93)、生活满意度(OR = 1.07, 95%CI:1.01~1.15)、抑郁(OR = 1.17,95%CI:1.04~1.31)。结论 我国农村中老年人社会隔离发生率较高,应结合农村中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管理,增加其社会网络和社会参与,以减少社会隔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张勰  腾佳杉 《现代预防医学》2022,(16):2974-2979
目的 研究我国老年人焦虑症状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选取数据库中11 127名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焦虑症状检出状况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11 127名老年人中有焦虑症状的有1 359人,占比12.2%。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老年人(OR = 1.374,95%CI:1.190~1.586)、居住在中部(OR = 1.420,95%CI:1.234~1.634)和西部(OR = 1.436,95%CI:1.208~1.708)、从不社交(OR = 1.249,95%CI:1.088~1.433)、自评健康较差(OR = 3.549,95%CI:2.953~4.267)、生活满意度较差(OR = 2.436,95%CI:1.870~3.173)、生活富裕程度较差(OR = 2.186,95%CI:1.722~2.775)是老年人焦虑发生的危险因素;非文盲(OR = 0.830,95%CI:0.724~0.951)、睡眠时长为7~9 h(OR = 0.476,95%CI:0.415~0.544)与>9 h(OR = 0.487,95%CI:0.408~0.582)是老年人焦虑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我国老年人焦虑症状检出率较高,应加强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改善我国老年人的焦虑检出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贵州省男性主要少数民族骨量异常的影响因素,为骨量异常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基于中国多民族队列,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调查贵州省苗族、布依族、侗族男性共5 727名。采用随机森林算法、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探讨骨量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骨量异常重要的前5名的因素依次是职业、午睡时长、年龄、BMI、静态行为。布依族(OR=1.223,95%CI:1.065~1.405)、年龄≥50岁(OR=1.254,95%CI:1.038~1.515)、吸烟(OR=1.191,95%CI:1.060~1.338)、有关节炎(OR=1.259,95%CI:1.001~1.583)和有骨折史(OR=1.528,95%CI:1.227~1.902)可能是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而农林牧渔劳动者(OR=0.787,95%CI:0.626~0.990)、午睡时长≥90分钟(OR=0.725,95%CI:0.612~0.858)、中水平体力活动(OR=0.818,95%CI:0.708~0.946)和高水平体力活动(OR=0.824,95%CI:0.696~0.975)可能是贵州省主要男性少数民族骨量异常的保护因素。BMI与骨量异常的患病关联强度呈非线性关系,业余静态行为时长与骨量异常的患病关联强度呈线性关系。结论 影响贵州省男性主要少数民族骨量异常的因素包括多方面,包括非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建议加强对可控因素的管理以预防骨量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