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目的:研究超声膈肌功能评估在指导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方面的应用价值,为临床上应用超声撤机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70例实施机械通气撤机患者进行研究。依据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果成功与否,将其分为撤机成功的实验组(n=43)和撤机失败的对照组(n=27)。通过两组患者在自主呼吸实验过程中由超声测得的右侧膈肌位移距离、膈肌收缩速度和膈肌厚度增加百分比来评估撤机过程中膈肌的功能情况,由此分析超声膈肌功能评估在撤机成功方面的应用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在自主呼吸实验过程中的右侧膈肌位移距离随时间逐渐增加,且在0,5,30 min时,实验组患者的右侧膈肌位移距离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自主呼吸实验过程中的膈肌收缩速度随时间逐渐加快,且在0,5,30 min时,实验组患者的膈肌收缩速度均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自主呼吸实验过程中的膈肌厚度增加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1.15 cm设为右侧膈肌位移距离的临界值,应用其撤机成功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7.67%,94.29%,88.89%;将1.45 cm/s设为膈肌收缩速度的临界值,应用其撤机成功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3.02%,88.57%,81.48%;将25%设为膈肌厚度增加百分比的临界值,应用其撤机成功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7.67%,95.71%,92.59%。结论:超声膈肌功能评估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机械通气患者撤机,通过超声对右侧膈肌位移距离、膈肌收缩速度和膈肌厚度增加百分比进行评估,患者撤机的成功率得到明显提高,且上述指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特异性。因此,超声膈肌功能评估在指导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超声膈肌功能评估在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病患撤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2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ICU住院符合COPD临床诊断且需要机械通气的病例45例,根据撤机成功与否分为撤机成功组19例(观察组)与撤机失败组26例(对照组)。测定两组自主呼吸试验(SBT)中0 min、5min以及30 min的右侧膈肌位移(DE)、膈肌收缩速度,然后分析以上膈肌功能指标对撤机成功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DE在SBT中逐渐升高,并且观察组DE在SBT 0 min、5 min以及30 min时明显低于对照组。SBT中DE对撤机成功的灵敏度、准确度都非常高,并且在SBT 30 min时DE预测撤机成功的AUC值为0.745。其中DE1.14 mm为临界值时,其预测的撤机成功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100.00%、92.31%和95.56%。两组膈肌收缩速度在SBT中逐渐升高,并且对照组膈肌收缩速度在SBT 0 min、5 min以及30 min的膈肌收缩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SBT中膈肌收缩速度对撤机成功的灵敏度、准确度都非常高,并且在SBT 30 min时DE预测撤机成功的AUC值为0.861。其中膈肌收缩速度≤1.46 cm/s为临界值时,其预测的撤机成功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68.42%、92.31%和95.56%。结论超声膈肌功能相关指标中的DE、膈肌收缩速度对COPD机械通气病患撤机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其中DE1.14 mm、膈肌收缩速度≤1.46 cm/s为临界值时具有更高的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度。超声膈肌功能评估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膈肌收缩速度判断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成功的价值。方法:2016年7月至2019年2月,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ICU的94例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61例,心肺复苏术后患者33例。94例患者分为撤机成功组(n=73)和撤机失败组(n=21)。自主呼吸试验第0 min、5 min、30 min用超声检查膈肌,根据膈肌位移和吸气时间计算膈肌收缩速度。用ROC曲线法通过膈肌收缩速度预测撤机成功的价值。结果:撤机失败组膈肌功能障碍19例,占90.48%,撤机成功组膈肌功能障碍41例,占56.1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自主呼吸试验时间延长,撤机成功组和撤机失败组的膈肌收缩速度均有所升高(P0.05)。撤机成功组在自主呼吸第5 min和30 min时膈肌收缩速度均低于撤机失败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主呼吸第0 min和5 min时,膈肌收缩速度预测撤机成功的AUC分别为0.469和0.501。第30 min时预测价值最高,AUC为0.79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75.32%、69.37%(P0.05)。结论:采用超声检测膈肌功能较为简便,自主呼吸试验第30 min时,以膈肌收缩速度≤1.57 cm/s为临界值时预测撤机成功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床旁超声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的膈肌功能,明确膈肌超声指标对撤机的指导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2月至2015年8月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危重医学科诊治的需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患者符合临床撤机筛查条件后进行自主呼吸试验1h。自主呼吸试验结束时采用床旁 B 型超声评估患者膈肌指标,包括吸气末膈肌厚度( diaphragmatic thickness at the end of inspiration, DTei)、呼气末膈肌厚度( diaphragmatic thickness at the end of expiration, DTee)、膈肌增厚分数( diaphragmatic thickening fraction, DTF),同时记录浅快呼吸指数及其他生理参数。对符合临床撤机标准者进行撤机。统计分析膈肌超声指标与撤机结果之间的关系,采用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 ROC)分别评价DTF和浅快呼吸指数对撤机成功的预测价值。结果共4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撤机成功25例,撤机失败18例。撤机成功组和失败组的撤机前参数如年龄、体质量指数、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机械通气时间、心率、平均动脉压、分钟通气量、氧合指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膈肌静态指标DTei、 DTee在撤机成功组和失败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撤机成功组撤机前的DTF (39.66±13.22)%vs.(23.84±8.85)%显著高于撤机失败组(P<0.05)。以DTF≥30%为标准预测撤机成功,敏感度84%,特异度83.33%, ROC曲线下面积0.872(95% CI:0.759~0.985)。撤机成功组撤机前的浅快呼吸指数(62.74±26.05) vs.(98.89±35.44)显著低于撤机失败组( P<0.05)。以浅快呼吸指数≤105为标准预测撤机成功,敏感度92%,特异度38.89%, ROC 曲线下面积0.804(95% CI:0.669~0.940)。结论膈肌超声指标DTF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时机选择和撤机结果预测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评估膈肌功能指导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撤机中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入院急性呼吸衰竭实施有创机械通气撤机患者53例, 符合撤机条件后使用T管进行自主呼吸实验(SBT), SBT 30 min时应用床旁超声采集患者右侧膈肌移动度(DE)、膈肌厚度, 并计算浅快呼吸指数(RSBI)、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RSBI)及膈肌厚度变化率(DTF), 根据撤机结果将其分为撤机成功组和撤机失败组。收集所有入组患者临床资料, 比较两组患者的超声参数指标、临床指标关系,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膈肌功能超声指标对预测撤机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53例患者均纳入分析, 撤机成功组36例, 撤机失败组17例。撤机成功组患者DE、DTF高于撤机失败组(均P<0.05), 撤机成功组RSBI、D-RSBI明显低于撤机失败组(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当DE、DTF、RSBI、D-RSBI截断值分别>1.21 cm、>27.5%、<48.68次/(min·L)、<1.31次/(min·mm)...  相似文献   

6.
庄炜  刘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9):7286-728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发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撤机的观察和护理措施。方法对28例72岁以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使用机械通气的全身情况及呼吸功能进行评估,在撤机前后注意病情观察、气道管理、心理护理、营养支持等。掌握撤机指征,正确撤机。结果成功撤机21例,死亡3例。结论撤机时机、气道管理是成功撤机的关键,正确的自主呼吸训练、营养支持、心理疏导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撤离呼吸机后必要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进行性加重疾病,全身性炎症及过度通气可引起膈肌功能障碍。评估膈肌功能的传统方法均为侵入性检查,且结果缺乏特异性。近年来,超声作为一种简单、无创测量膈肌收缩性的方法而备受关注。本文对超声评估COPD患者膈肌功能的方法和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患者行有创通气时,当呼吸衰竭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未达到传统撤机标准时予以早期撤机,代之以无创通气从而减少患者行有创通气时间,称之为有创一无创序贯通气。我院呼吸内科自2004年6月以来开始将有创一无创序贯性通气应用于COPD急性加重期并Ⅱ型呼衰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膈肌是人体最重要的呼吸肌,而脓毒症、机械通气、营养不良等因素可导致膈肌功能障碍。超声因具有安全、无创、可重复性强等优点,近几年已被广泛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膈肌超声通过对膈肌结构和功能的评估,起到预测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果、鉴别膈肌萎缩和膈肌麻痹、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病严重程度以及评估人机同步性等多种作用,可用于临床危重患者膈肌功能障碍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患者行有创通气时,当呼吸衰竭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未达到传统撤机标准时予以早期撤机,代之以无创通气从而减少患者行有创通气时间,称之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2].我院呼吸内科自2004年6月以来开始将有创-无创序贯性通气应用于COPD急性加重期并Ⅱ型呼衰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接受常规性治疗基础上进行机械通气治疗与护理,观察并总结患者预后及转归情况。结果:68例患者中有60例病情逐渐好转并安全脱机,8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期间,积极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护理措施,严密观察治疗反应和病情变化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患者行有创通气时,当呼吸衰竭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未达到传统撤机标准时予以早期撤机,代之以无创通气从而减少患者行有创通气时间,称之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2]。我院呼吸内科自2004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30例,在常规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化痰治疗基础上,应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辅助治疗,观察通气治疗24 h时pH、心率、呼吸、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水平,并与通气治疗前比较.结果:好转28例(93.3%).通气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较治疗前上升(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较治疗前下降(P<0.05).2例无效改行有创通气.结论: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呼吸衰竭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伴严重Ⅱ型呼吸衰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无创正压通气3h可迅速改善患者的血气(P<0.05),24~72h可获进一步改善(P<0.01)。治疗成功率88.6%。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对以高二氧化碳血症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并重度呼吸衰竭的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二氧化碳的排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闫伯强  孙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2):5452-5453
目的探讨有创通气抢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体会。方法对3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有创通气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34例均成功撤机在48 h以上,有22例改为无创通气,其余12例直接应用鼻导管吸氧。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严重呼吸衰竭,一旦出现意识、血流动力学等改变,应及时行有创通气,并尽力做好通气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临床应用和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本院住院COPD合并呼吸衰竭83例应用有创机械通气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83例患者,持续机械通气时间1.164d,平均25d。83例重症COPD呼吸衰竭患者中有11例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吸机依赖撤机拔管困难4例。成功脱机、好转出院74例。死亡9例。结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呼吸衰竭临床疗效确切,但要严格掌握机械通气的指征及早行有创机械通气,以避免长时间缺氧造成多脏器损伤,延误抢救时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呼吸衰竭患者接受呼吸机治疗后的严重并发症,注意防治非常关键,正确掌握评估撤机和拔管时机,争取成功拔管和撤机。  相似文献   

17.
膈肌功能障碍在重症患者中发病率高,是导致患者呼吸衰竭和延迟机械通气撤离的重要原因,且易被忽视。以往传统评估膈肌结构和功能的方法具有创伤性,缺乏特异性,且不便于床旁应用,而超声评估膈肌功能和结构具有准确、安全、无创等优点。床旁超声通过测量膈肌活动度、膈肌厚度和膈肌厚度变化率评估膈肌功能,临床用于鉴定膈肌功能障碍及膈肌功能丧失,监测膈肌萎缩程度和做功能力及人机同步性,并用于预测撤机结果。本文阐述床边超声对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评估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为临床采用该技术提供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已广泛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临床上发现,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在面罩上开侧孔的方式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更加有利于患者二氧化碳的排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体外膈肌起搏器是通过体表电极刺激膈神经运动点,使膈肌有规律地收缩,达到改善通气功能的新技术.我院三病区于1989年10月至1990年8月用EDP—Ⅱ型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下呼吸肌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AECOPD)行机械通气的患者膈肌功能与撤机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接收的AECOPD行机械通气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奇偶法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机械通气常规护理,使PEEP值与呼吸机压力值逐渐降低,根据经验撤机;研究组在超声监测下进行呼吸肌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膈肌功能变化、撤机成功率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呼吸肌锻炼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训练前呼、吸气末膈肌厚度、膈肌增厚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吸气末膈肌厚度、膈肌增厚分数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进行超声监测下呼吸肌训练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对AECOPD患者在超声监测下进行呼吸肌训练,可增加膈肌厚度,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不影响撤机成功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