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王双平  王桂周 《安徽医药》2017,21(8):1456-1459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治疗结肠巨大侧向发育型腺瘤性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确诊为结肠巨大侧向发育型腺瘤性息肉病人26例应用EPMR进行病变切除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所有治疗病人中有2例术中创面少量出血外无一例有迟发出血、肠穿孔、局限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复查肠镜1例发现创面残留,予以高频电凝切除术和氩离子凝固术(APC)电灼,术后3个月复查所有病例创面愈合良好,未再发现创面残留及复发现象.术后12个月复查电子肠镜未再发现原有创面复发.术后2年13例复查电子肠镜,有1例在原发病灶位置处出现复发.结论 EPMR作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改良的手术方式,在结肠巨大腺瘤内镜下治疗中,是有效的,其并发症少,可操作性强,值得在内镜治疗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高危结肠息肉内镜与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内镜黏膜下切除(EMR)或黏膜下剥离(ESD)完整切除3464枚息肉的病理和内镜资料,分析其与息肉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955例结肠息肉患者切除的3464枚息肉中,具备重度不典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局灶癌变的息肉82枚(2.4%),分别属于73例患者.87.8%(72/82)的高危息肉主要分布于左半结肠;息肉主要病理类型为管状腺瘤5枚、绒毛管状腺瘤70枚、绒毛状腺瘤7枚.直径≥1 cm息肉的高危几率高于<1 cm的息肉(P<0.01).带蒂息肉的总体癌变高于扁平息肉(P<0.01);但直径>1 cm的扁平息肉高危息肉发现率为10.7%,显著高于整体水平的2.4%(P<0.01).结论 高危息肉易出现于左半结肠.息肉大小是判断是否存在高危因素的主要指标;直径大于1.0 cm的扁平息肉更具有恶变倾向.  相似文献   

3.
赵毅  陆志平 《中国医药》2011,6(12):1534-1535
目的 探讨经内镜胃肠息肉切除的应用价值.方法 内镜下检出215例消化道息肉,病理检查后于内镜下行氩离子凝固术、微波烧灼,高频电切电凝仪切割或黏膜下切除等多种方法治疗.结果 本组215例患者,共456枚息肉,单发病灶均一次治疗成功,多发息肉一次最多切除15枚.术中明显出血1例,以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局部喷洒加用金属钛夹夹闭止血.术后迟发出血2例,均发生于肠道,急诊肠镜予钛夹止血成功.1例迟发穿孔,转常规手术治疗.1例乙状结肠息肉患者术后病理提示可见核大异型细胞,考虑为早期癌变,追加手术治疗.其余不良反应包括轻度腹胀以及轻微疼痛,2~8h自行消失.术后1~3个月、6个月及1年后复查,未见息肉复发.息肉病理性质:除外小息肉(<0.5 cm)直接行氩离子凝固术者,术后送检息肉共369枚,管状腺瘤16枚,绒毛状腺瘤6枚,绒毛管状腺瘤12枚,炎性增生性息肉331枚,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枚,乙状结肠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枚.结论 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注射后高频电切治疗结肠息肉(直径≥2c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常规服用电解质溶液清洁肠道,术前病理示管状腺瘤18例,绒毛状腺瘤6例,绒毛管状腺瘤13例.手术采用结肠镜下注射针在息肉基底部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溶液(1:10000)加高渗盐水,使局部黏膜肿胀,隆起后,再将息肉直接或分块切除(无蒂息肉).结果 共治疗息肉36例,息肉直径2.0~3.5cm,23例有蒂息肉,5例亚蒂息肉及7例无蒂息肉摘除手术均一次性分数切除.另有1例无蒂息肉摘除手术分二次完成,前后间隔三周.所有患者均无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下注射后高频电切治疗结肠息肉较传统方法 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经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大肠广基息肉患者,分析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结果 68例患者的所有广基息肉均一次性成功切除,5例患者术中少量出血,2例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经电凝、钛夹夹闭等处理后止血,无穿孔等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3、6、12个月随访复查结肠镜,未见息肉复发。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用于治疗大肠广基息肉,临床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安全,同时能提供完整的病理标本。  相似文献   

6.
292例大肠息肉的内镜检查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良恶性息肉及不同类型息肉的大小、分布、病理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对292例病人大肠息肉的一般资料、内镜、活检病理及全瘤切除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92例病人共449个息肉,检出率10.4%,良恶性息肉以直肠、乙状结肠最多见,分别为42.5%、66.6%;息肉以≤1.0cm息肉多见,达64.8%,但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以≥1.0cm多见,分别为54.8%、59.3%;息肉恶变率≥2.0cm为24.1%,≤0.5cm未见息肉恶变,息肉钳取病理与全息内切除病理不相符合率38.9%,完全相符率31.5%,仅能判断为腺瘤,不能判断其具体类型达29.6%。结论 瘤体愈大、含绒毛量多、且含腺瘤数量多的癌变率高,息肉病理诊断应以全息肉切除病理为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结直肠腺瘤并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变治疗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治疗的结直肠息肉患者,其中结直肠腺瘤并上皮内瘤变31例,腺瘤并早期癌变5例,分别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分析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36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术中2例创面少量出血,经处理后出血停止;所有患者无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腺瘤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7例,腺瘤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4例;腺瘤并早期癌变5例;所有标本示基底、切缘干净,无肿瘤细胞残留,无淋巴管、血管浸润征象。3例早癌患者要求外科手术,术后标本无肿瘤细胞残留及转移征象。随访:1例EMR治疗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肠镜局部复发,予热活检钳钳除病变,继续随访无复发;1例高龄患者术后1个月随访无复发,此后因年龄因素未定期复查肠镜;3例外科手术患者术后3、6、12个月随访无复发及转移征象;余31例患者均于术后1、3、6、12个月复查无复发。结论内镜下治疗结直肠腺瘤并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变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肠腺瘤癌变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22年来经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或活检钳取结肠腺瘤性患肉1421例(1521颗)。结果结肠腺瘤1421例(息肉1521颗),癌变率7.96%(121/1521);腺瘤≤1cm癌变率0.74%(8/1077),腺瘤1.1cm~1.9cm癌变10.04%(17/163),腺瘤≥2cm癌变34.20%(96/281)。管状腺瘤癌变率4.45%(58/1302),绒毛状腺瘤癌变率36.64%(48/131),混合性腺瘤癌变率17.05%(15/88)。结论结肠腺瘤癌变与腺瘤部位、大小、病理类型有关,及时诊治结肠腺瘤性息肉对防治结肠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高频电凝切治疗大肠巨大息肉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于我院接受高频电凝切治疗的36例大肠巨大息肉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对切除的息肉进行病理检查,随访调查复发情况。结果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巨大息肉直径均>3.0cm,平均直径(3.5±0.5)cm,14例有蒂和6例亚蒂息肉采取电圈套器切除,16例宽基息肉采取黏膜分块切除,息肉切除率高达94.5%,术后未发生出血和穿孔等不良并发症;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7例息肉为绒毛状腺瘤,其中2例息肉伴有低级内瘤变,2例息肉伴有高级内瘤变,其中一例息肉基底高级内瘤变残留,追加开腹手术,7例为绒毛管状腺瘤,其中2例息肉伴有低级内瘤变,其中1例息肉伴有高级内瘤变并累及基底,追加开腹手术治疗,22例为管状腺瘤,其中5例发生低级内瘤变;随访调查1年内未见复发病例。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凝切是治疗大肠巨大息肉的有效微创方法,可以有效的预防手术并发症,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大肠广基息肉是一种肠道病变,其在临床具有极高的发病率,主要是源于人体结肠和直肠黏膜上皮层的赘生物,该疾病具有复发率高、发病隐匿等特点,给临床治疗增加了困难~([1])。近年来,随着我国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进而导致我国大肠广基息肉患者不断增加,若治疗不及时,易影响其日常饮食和身心健康。研究显示,多数大肠癌主要是由于大肠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所致,因此,一旦发现大肠息肉,应及时将其切除,避免其发生病变。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疾病主要采用常规黏膜切除术治疗,但其具有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安全性差等不足,导致其使用受到限制~([2,3])。本院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息肉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2016年1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痛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无蒂息肉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进行探讨。方法对52例结肠无蒂息肉在芬太尼、丙泊酚静脉麻醉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定期内镜随访一年,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 52例患者81颗息肉均一次性切除成功率100%,1年后复查2例复发。总有效率为96.15%,复发率为3.85%,出血1例给予氩气凝固术(APC)治疗及药物喷洒治疗成功止血,未发现穿孔及其他并发症。结论无痛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治疗手段,具有成功率高,操作简单、安全、无痛苦,损伤小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息肉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3年10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镜检查发现的34例患者,行36次大肠息肉切除及镜下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对于山田分型Ⅰ型、大小0.5Ⅲ型、大小0.52.0 cm的息肉病变进行黏膜下注射后行高频电圈套切除。结果除横结肠近脾曲处广基底息肉l例行EPMR,直肠距离肛门口4 cm息肉术后出血转外科在肛门镜下缝合创面止血外,术后出血再次镜下治疗2例,穿孔0例,感染0例。结论采用EMR治疗无蒂、亚蒂或广基息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病灶切除完整,治愈率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尼龙圈在老年肠道广基息肉肠镜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8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42例在内镜下使用尼龙圈套扎术,对照组43例在内镜下使用微波治疗,在治疗后12个月进行电话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内镜治疗的相关情况,发生的并发症情况以及治疗成功率和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处理息肉时间和肠镜总操作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仅发生1例肠穿孔,其发生大出血或肠穿孔、术后肠粘连以及围术期低血糖的比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1次治疗成功率和12个月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龙圈套扎治疗老年广基息肉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3年10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镜检查发现的315例患者,共行411次大肠息肉切除及镜下治疗方案进行分析,(对于山田分型Ⅰ型型,<0.5 cm的143枚行氩气刀或热活检钳治疗;山田分型Ⅰ型Ⅲ型,<0.5 cm的143枚行氩气刀或热活检钳治疗;山田分型Ⅰ型型,大小0.5Ⅲ型,大小0.52.0 cm的36枚,行黏膜下注射后高频电切除术;山田分型Ⅱ型2.0 cm的36枚,行黏膜下注射后高频电切除术;山田分型Ⅱ型型232枚,可直接高频电切或先以尼龙绳圈套处理粗大的蒂部后再行高频电切除术。结果 411次切除病例中,手术出血16例,穿孔0例,感染0例,死亡0例。结论大肠息肉的内镜下治疗,根据息肉分型、大小、基底宽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切除,使得镜下治疗安全有效,病灶切除完整,避免不必要的开腹手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金属钛夹在结肠息肉内镜切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金属钛夹应用于结肠息肉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结合使用治疗效果。方法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对结肠息肉55例患者采用电凝电切、金属钛夹夹闭创面的治疗。分别接受1~3枚钛夹钳夹治疗,术中及术后观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情况。结果55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1例出现术中或术后渗血及穿孔,共使用金属钛夹73枚。结论在内镜下电切结肠息肉治疗中,选择合适的病例配合熟练的操作,金属钛夹可以起到迅速止血和预防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作用,金属钛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Identifying polyps by 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colonography typically prompts colonoscopy, increasing its cost, risk and inconvenience. Many polyps are confined to the rectosigmoid and theoretically amenable to resection via flexible sigmoidoscopy.
Aim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advanced proximal colonic neoplasia when 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colonography reveals only rectosigmoid polyps, and characterize the yield of polypectomy via flexible sigmoidoscopy in such patients.
Methods  Subjects underwent 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colonography and colonoscopy with segmental unblinding. Patients with only rectosigmoid findings by 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colonography were identified retrospectively. Flexible sigmoidoscopy findings were estimated by including lesions distal to the descending/sigmoid colon junction during colonoscopy. Proximal lesions were also reviewed. Advanced lesions were defined as: adenocarcinoma, tubular adenoma >1 cm, ≥3 tubular adenomas, tubulovillous histology or high-grade dysplasia.
Results  By 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colonography, 15% (203 of 1372) had only rectosigmoid polyps. Concomitant lesions in the proximal colon were seen in 32% (64 of 203) during colonoscopy. Advanced proximal neoplasia occurred in 2% (three of 203) with only rectosigmoid polyps 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colonography.
Conclusions  Using flexible sigmoidoscopy to follow-up 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colonography demonstrating only rectosigmoid polyps would eliminate 15% of subsequent colonoscopies. This strategy carries a small risk of missed proximal advanced neoplasia. This miss rate appears comparable to that of colonoscopy alone. Further study on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this approach is warrant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金属钛夹应用于大肠息肉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结合使用的治疗效果。方法对78例大肠息肉患者采用电凝电切、金属钛夹央闭创面的治疗,分别接受1~3枚钛夹钳夹治疗,术中及术后观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78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一例出现术中或术后出血及穿孔,共使用金属钛夹147枚。结论内镜下电切大肠息肉治疗,选择合适的病例配合熟练的操作,金属钛夹可以起到迅速止血和预防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作用,金属钛夹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及大肠息肉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172例胃及大肠息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6例,其中观察组给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手段进行手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5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93%(χ^2=15.73,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67%(χ^2=31.65,P<0.05)。结论对于胃及大肠息肉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不仅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亦较低。  相似文献   

19.
王海涛  沈颖洲  宋汉明  石秀丽  丁罖 《安徽医药》2016,20(10):1905-1907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层病变包括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行EMR和ESD治疗的215例患者260处消化道病变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食管病灶4处,胃70处,大肠186处,其中EMR 185例,ESD 30例。ESD病变长径、手术时间均明高于EMR;EMR术后2例迟发性出血,无穿孔,ESD术后1例迟发性出血,术中穿孔2例,皆内镜下钛夹夹闭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确诊早期癌变7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处,腺瘤性息肉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1处,间质瘤6处,炎性息肉及其他58处。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行内镜随访,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MR和ESD技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层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学资料。EMR和ESD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变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