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支持下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32例,均行直接PCI术,其中20例术前应用IABP的为IABP组,12例未应用IABP的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即时及术后2周心脏左室射血分数( left ventricular ejective fraction,LVEF)值.结果 IABP组及对照组患者术后2周心功能[( 45.4±7.3),(40.5±6.2)]较PCI术后即时[(37.4±7.1),(36.8±6.7 )]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IABP组患者心功能(45.4±7.3)较对照组(40.5±6.2)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直接PCI术前联合应用IABP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兴凤 《中国实用医药》2014,(34):112-113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的临床效果。方法 24例AMI合并CS住院患者作为试验组,在PCI治疗前应用IABP辅助治疗,以同期本科室住院未应用IABP辅助治疗24例AMI合并CS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合并CS患者PCI治疗前采用IABP辅助治疗可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增加冠脉血流量,使体内炎症因子水平下降,为PCI治疗取得时间,降低术后近期住院期间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负荷量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12例,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均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冠脉内注射负荷剂量的替罗非班,对照组不予注射,观察两组PCI术后3 d和30 d心脏超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3 d和30 d LVEDD小于对照组(P<0.05),LVEF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和30 d观察组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脉内注射负荷剂量替罗非班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阐述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观察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86例作为样本,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给予抗休克、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脂、PCI术治疗,观察组联合行IABP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SBP(110.8±6.9)mm Hg、DBP(67.8±2.5)mm Hg、心脏指数(2.8±0.1)L/(min·m2)、MAP(74.5±2.5)mm Hg、有效率95.3%、病死率4.7%、心律失常发生率2.3%。对照组治疗后SBP(96.6±3.0)mmHg、DBP(55.2±1.9)mmHg、心脏指数(2.5±0.1)L/(min·m2)、MAP(62.3±1.9)mm Hg、有效率76.7%、病死率14.0%、心律失常发生率4.7%、再发心肌梗死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率均为2.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 <0.05)。结论行IABP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可促进血压回升,增加心脏指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预防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李瑞娜 《安徽医药》2019,23(4):696-699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5月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人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病人均接受基础治疗,观察组同时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24 h、治疗后7 d,观察组病人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的血肌酐(Scr)、血氧饱和度(SPaO2)、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观察组病人的SPaO2、LVEF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LVEDD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的血清CK-MB、cTn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救治过程中,观察组有2例(4.65%)病人死亡,对照组有4例(9.30%)病人死亡,两组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7,P=0.397);治疗后,为期6个月的随访中,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14%、对照组为15.38%,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91,P=0.238)。结论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有利于病人休克的救治,同时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联合急诊PCI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从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AMI合并心源性休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PCI手术病例1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情况,观察使用IABP前后患者心率血压变化,IABP相关并发症,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入院后及时在IABP支持下,成功完成急诊PCI手术,患者应用IABP治疗后心率血压均得到明显改善。IAB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仅4例,严重并发症0例,无术中死亡,住院期问死亡3例,结论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尽早进行IABP支持,结合急诊PCI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 IABP)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CS)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于郑州颐和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为研究对象,共98例,其中行51例行PCI治疗,设置为参照组;另外47例于PCI术后联合应用IABP治疗,设置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检测指标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MAP、尿量高于参照组,CK-MB低于参照组,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1.49%)高于参照组(6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ABP联合PCI治疗AMI合并CS效果优于单用PCI,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一旦并发心源性休克(CS),其住院期间病死率高达80%~100%[1].尽早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是目前治疗AMI的首选方法.但是,对于存在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行PCI,风险大、病死率高.目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作为一种有效的血流动力学辅助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AMI合并CS患者.本研究旨在观察该类患者行PCI治疗时联合应用IABP及静脉替罗非班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41例,采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方案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患者的每小时尿量变化、平均动脉压(MAP)、平均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和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进行观察记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IABP联合急诊PCI治疗后,41例患者的每小时尿量、MAP及CI明显上升,而PCWP、CVP同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实施IABP联合PCI,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将64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71.9%,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P、HR、尿量具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介入术(PCI)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29例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中应用IABP纠正休克,维持有效循环落实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合理的监测与综合护理,28例患者术后循环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分别在术后1~7天拔出IABP,1例因多脏器衰竭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PCI中应用IABP辅助治疗,术中认真落实各项抢救措施和护理措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何天民 《中国当代医药》2014,(32):185-186,189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照组采用急诊心脏介入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心排血量、平均动脉压变化情况及治疗后出血相关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心排血量、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消化道出血、皮下血肿及泌尿道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脉内球囊扩张能有效提高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心排血量及动脉血压,减少出血相关并发症,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和评价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行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联合IABP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使用IABP后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心衰指标,平均动脉压升高,多巴胺用量减少,平均心率下降,尿量增加,脑钠钛水平降低。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有效,显著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尼可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心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于PCI术前后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冠脉内注射尼可地尔。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肌微循环,并记录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两组患者LVESD、LVEDD水平低于术前,LVEF水平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患者LVESD、LVEDD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肌微循环各指标明显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50%vs32.50,P<0.05)。结论:尼可地尔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和心肌微循环,降低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9例。两组患者在WHO规定的标准基础治疗方案的基础上,A组患者采用急诊或择期PCI治疗,即为对照组;B组患者先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再给予患者急诊或择期PCI治疗,即为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出现平均动脉压升高、尿量增加、心率减慢,但B组患者治疗后MAP较A组高,尿量较A组多,心率较A组小,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A组低。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2月至2011年3月间我院使用IABP治疗2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观察应用IABP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尿量、心率、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剂量变化。结果应用IABP治疗后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升高、尿量增多、心率减慢、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剂量减少,治疗前后两组各指标变化幅度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予以IABP治疗,能增加冠状动脉灌注,改善心肌血供,降低左心室后负荷,从而改善心功能,治疗心源性休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然而,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安全期及其长期应用可能引起的并发症目前仍未能确定,本研究主要是观察需长期(≥10 d)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的患者,并预计他们的预后.[方法]88例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其中41例患者应用长期(≥10 d)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对比长期(≥10 d)治疗患者和常规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IABP长期治疗组(≥10 d)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除血氧外各项指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治疗后6h、24 h、72 h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呼吸、血氧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相对于治疗前,患者在IABP治疗后6h收缩压、血氧均明显改善(P<0.05),IABP治疗后24 h、72 h心率、呼吸、血氧、收缩压均明显改善(P<0.05);相对于治疗前,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主动脉内舒张压均有提高(P< 0.01);多变量对数回归模型分析提示IABP长期(≥10 d)治疗不影响患者的死亡率;IABP治疗和呼吸支持时间与PCI治疗时间的相关分析提示,越早进行PCI治疗,则应用IABP治疗和呼吸支持时间越短.[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长期(≥10d)应用不影响生存率,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